如夢幻,如火宅;似浴火重生,似相思難了……
從慾望到希望,遷徙者的本能被驅動著,
在汪洋世界裡,永不遷徙的人必定要具有獨特的適應能力。
7月22日 晴
紐約第一個暫居的窩是在瑞瑗的家,瑞瑗的家是她念研究所的先生之宿舍,洛克斐勒大學的宿舍很清雅,窗外群樹橫生,校園靜素。
瑞瑗幫我在客廳搭了個小睡房。我想趕快安定下來,於是鎮日和她出門看房子,並認識紐約大致的輪廓。
和瑞瑗在一起有如參加「魔鬼訓練營」,她走路特快,辦事重效率,而我懶散慣了,加上時差和天氣熱,差點沒累倒。
7月24日 晴轉午後雷陣雨
暫住瑞瑗家三天後。
昨天和她去看妥了房子,給了一百美元訂金,今天是說好要搬去的日子。
搬家前一刻突然傾盆大雨,雷響大作。老紐約客的畫家朋友薛保瑕開車來載東西,因為認識的朋友裡只有她有車。
皇后區的Astoria,住了許多的波多黎各人和希臘人。
待她們幫我搬好了行李,見薛保瑕的車子開離了視線,我才真正感到異鄉的孤獨。
夜晚來了,睡不著,熱得很,才發覺窗戶對出去是個小小的天井,天井旁有多戶人家,風壓根兒吹不進來,難怪房東一直深怕我不住了。
當初看房子太大意,使得現下的處境竟似卡爾維諾初下榻紐約時寫下的日記感言:「在面對陽光照不到的狹長中庭的窗戶前,有一座鏽跡斑斑、髒兮兮的小鐵梯,教人痛不欲生的視野。」
四周傳來嘈雜的西班牙文,西班牙人屬性愛熱鬧,音樂開得很大聲,熱氣浮升的窄小房間裡因為吵,更讓心顯得浮躁。
若有電話還可打給朋友解悶,這下子,我在兩個半大的榻榻米房間,踱來踱去。最後便踱去了廚房,廚房的桌子擱著湯湯水水,聽到大陸人的口音從鄰牆傳來,我突然意會到原來我住到了一個大陸窟了。那天白日看房子時,房東一定特意稍稍整理過,因為現下的廚房比那天髒多了。
這樣一想,心情更頹喪,見到瓦斯爐旁有個窗戶,便挨到窗旁乘涼。見窗旁有個梯子亦是霉鏽斑斑,矮身爬進窗,踏上防火梯,防火梯的下面是人家的後院,後院吊著一家子的大小衣褲,在風中移盪著身影。外面的天光竟是寶藍中帶著橘紅色,宛若《亂世佳人》裡南北戰爭過後的場景。入晚了,蟬鳴仍噪鬧,烏鴉也飛來了,而每隔幾分鐘一班劃掠天際的飛機,在遠處散著濃濃的旅行(或者是返鄉)的意味,如此濃稠(或者是濃愁)的色彩,令人看得驚心動魄。
「I don’t want to think about that today. I will think it tomorrow.」電影《亂世佳人》裡郝思嘉常常用著俏皮的神情如此安慰自己,朋友也曾寫信告訴我這句話。也許我在紐約的第一個住處,要度過的就是這一句話吧。否則如此多的失望,如此多的不便,我如何度過我的孤寂與相思難耐呢。
7月29日 街上狗兒吐舌頭,熱!
第一天,獨自從皇后區搭地鐵到曼哈頓。紐約地鐵看似迷宮,其實很容易搭乘,只需索一份地圖,搞清楚UP或是D0WN的方向即可。
保瑕要回台灣到東海美術系任教,南施約我和她一起吃頓飯餞行,約在蘇活區的古根漢美術館。
結果那日皇后區的R車和N車停駛,於是只好想辦法走到別的地鐵入口搭上七號車;再轉換車子到下城時,我已經足足晚了一個半小時,到達時她們已經走了。
晚上南施來電問我怎麼回事?我說天啊,怎麼知道會遇上地鐵列車停駛呢。她便說這就是住在郊區的不便,你要是住曼哈頓,即使停駛也有公車,再不然隨處都有計程車。說得也是,我說。
腦海裡,不禁出現當我轉車至四十二街時代廣場時,由於多段路線停駛,幾乎所有的乘客都跑到了四十二街來接泊,人潮在地下道擠得沒有空隙,我的身體幾乎是被後面的人推擠著前進,旁邊的街頭表演者卻視若無睹,黑人樂團一逕地震天價響,尤其是鼓聲綿密傳於地下道內,我感到像是在逃難似的。
於是發現,紐約不是個觀光之城,它是要你如實地面對生活。
如果你到紐約觀光咒罵起這個城市的野蠻,那我會很同情你,因為等於還沒看到精髓就得走人了。
紐約要你品嘗生活的百般滋味。
還喜歡紐約嗎?南施問。
喜歡哪,才開始初戀而已呢。我答。
7月30日 hot! hot! hot!
持續的熱度,紐約夏夜的悶熱,不亞於台北。
電話線還沒接上,而我的心和天氣的熱一樣難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台北通電話了。
到了公用電話亭,撥了零,總機接,向總機小姐說要接對方付費電話,她回問我對方會講英文嗎?我答會。台北的你也曾在紐約放逐了三年,你理應知曉我初來此地的困頓,打電話給你是我在異鄉孑然一身的唯一依賴。等接通電話的空檔,我這般地想著。
誰知總機竟回說對方沒人接聽。總機並輕聲細語地向我說,也許等會兒你可以再試試。她大約聽得出我聲音的落寞吧。
街角的流浪漢正在用紙箱打地舖,準備他今晚的窩。而我失魂落魄地蹣跚著步履,進了窩,四周一片死寂,波多黎各人也睡覺了。走到廚房喝水,蟑螂和老鼠在大陸人的米袋裡嬉戲著,本能似地我又爬上了防火梯,想遙望天邊台北的方向,那是思鄉的梯子。
彎身上了梯子,沒料到已經站了個人影,是大陸人娣娣,中年婦女的她,愁容滿面。她輕啟著聲響說,也來乘涼啊。我點頭,然後我們皆一同看向月牙彎彎的天際,寂寞悄悄爬上了心口,偷偷狠咬了我們一下。
若說競爭者都具有社會地位的話,那麼我們倆是那種沒有競爭能力的人,在紐約這個地方也找不到位置。
8月1日
保瑕來電,問起我安頓得如何?我說很好,倒是熱了些和吵。她笑說那個區域不太好。又問我開始畫畫了嗎?我說開始畫了,胡亂畫。她又笑了一下,她說要注意明暗,畫完後人要退後站遠一點看畫,眼睛瞇著看,從中看出明暗和層次及律動感。彩度高明度低,也可以用冷暖作互補,例如野獸派用鮮豔打底色等方式。末了,她建議我去買一本《色彩學》來看看。
晚上,瑞瑗也來了電話,我向她說了保瑕對我說的話。瑞瑗卻說,沒關係,你得先看你自己,「明暗在心中,眼睛張開就是色彩。」她說。
瑞瑗送了我一個她自己寫的詩偈:「具足一切緣,何必覓東西,法從何處尋,照鏡相對看。」
我冥思了許久,她們一個從學院出發,一個從自我出發。
而我自己則得靠自己走這一趟紐約之路。
8月3日
今天打了對方付費電話,終於接通了,心跳一時大亂了節奏。電話傳來台北你那溫慢低沉的熟悉聲音,我突然放縱自己地猛掉淚,一逕說著想你,好想你,還癡心妄想地說著你來看我好不好。台北的那頭卻是清楚理性的聲音。你說,這是你必須要走的路,我們遲早會在一起。別忘了,你去紐約是為了什麼?
安然地掛上電話,悶熱的暑氣旋盪在肌膚的四周,我頹然走到鄰近的小公園踱
步,心裡點點滴滴地清醒了起來,告訴自己游牧生活開始了,不要再眷戀過往。
8月4日
隔壁的女孩來美國好幾個月了,她說課程她沒什麼興趣,想回家了。問她什麼時候再回來,她說大概要很久很久才會再來美國。
由於女孩的房間靠大馬路,窗戶挺大的,不若我的窗戶小且對著天井,所以我就向她說,那接下來我住你的房間好了。她聽了露出笑容說,好啊,這樣有些東西就可以留給你用,東西留給認識的人使用,感覺比較溫暖,物品也不會覺得主人遺棄了它們。
我覺得女孩的論調挺可愛,讓我瞬間裡想起了村上春樹小說裡的女主角。
8月10日
和娣娣去逛世貿大樓的夜景,花了美金六元,上了一百零七層高的地方看夜景。娣娣要我幫她照張相,她說她的女兒一直掛記著要她寄張照片回山西老家。
山西人到美國的很少吧,我問。
娣娣說,是啊,淡淡地說起,要不是因為先生有外遇,她很痛苦,她也不會離鄉背井。然後在咖啡廳時,娣娣才向我述說,她還有個女兒,剛出生不久就送人,因為大陸實行一胎化,她只好偷偷生,沒料到就在懷第二胎時丈夫有了外遇。她說好在她以前曾開過公司,於是便用商業考察名義申請出來,遠離傷痛之地。「可憐的是我的兩個女兒,一個跟著我丈夫,一個卻是命運未卜。」
聽了,我無語回應,面對他人的巨大傷痛,我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們看著夜景的傷寂表情和周遭的遊客熙攘氛圍成了強大的對比,我和娣娣倒像是來參加一場魅影的葬禮似的,對著理不清的過往,深深哀悼著。
8月11日
今天和娣娣又逛到蘇活區(SOHO),未料卻下了場大雨,街角有個華人在賣著三元一支的傘,那傘都是中國製的,非常不耐用,華人小販用著華人特有的口音喊著, Umbrella,Umbrella。
我和娣娣聽了都發出了一種會心的賊賊一笑,笑裡有些慨嘆蒼涼。
我提議說,到咖啡店等雨停吧,她無奈地說好,我知道她不習慣喝咖啡。我點了卡布其諾,她好奇地問著我什麼是卡布其諾。我起先一臉驚訝,旋即想到她也許真的不知道。「一種和著牛奶打成泡沫狀的義大利式咖啡。」我加了些肉桂粉,遞到她面前要她嚐嚐。
娣娣嚐了一口,露出滿意的表情,她說以前覺得咖啡難喝,沒想到這個這麼好喝,於是她也愛上了卡布其諾。
而我對於我們倆的閒閒日子,倒是懷有一種感激的溫度,心想游牧的生活也不至於太壞。
8月15日
隔壁女孩搬走了,我於是搬到前頭她的房間。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移動,卻讓我有全新的領略,好像搬了個位置,代表著自己還有移動能力,一種新的空間、新的氣味。
她留下了臉盆,幾個回收的盒子,一張撿來的椅子,一件舊大衣,一個矮櫃和幾本時尚雜誌。
她先搬到男友住的地方,再決定回不回家,抄了電話給我,收下紙條,心想也許永遠也不會需要打這個電話吧,畢竟交情還淺淺的。
裝電話的工人昨晚在我出門的時候來了,上海人的房東幫我開了門,讓AT&T的工人裝好線。
有了電話線,又有了新窩,一種定居的感覺,讓我漸漸可以安靜地看點書,畫點圖,寫寫信,說說話。
9月6日
鎮日和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娣娣瞎混。中午換了幾班地鐵才到了康尼島(Coney Island),海邊有很多的老先生、老太太。娣娣說他們都是蘇聯人,因為她聽得懂蘇聯話,我才知道娣娣在西安還沒開公司前,還是個高中老師呢。可是她現在要找的工作卻是﹁House Keeper」,打掃房子的女工,令人想來情何以堪。
在海邊,我們也學著老外,鋪條花巾躺著晒太陽。娣娣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趕快定下來,然後把大女兒接過來。你呢?你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娣娣突然問起我,我望著海域,很不中用地心想,和台北的你早日會合。但嘴裡說的卻是,好好地畫畫,寫好小說。
那哪一天也把我寫進去囉。娣娣狀似認真地說。
好啊,一定。說著,我狀似豪情地揀了顆石頭,拋向海面。
9月21日
到花旗銀行的機器領了我在曼哈頓提領的不知第幾個一百元,我的記事本上寫著,生活費三百元,房租三百元,交通一百元,繪畫材料一百元。一個月至少要用掉七至八百美元,真嚇人。
吃了幾餐速食麵,再吃下去要成木乃伊了,於是放棄慵懶的姿態,打算去超市逛逛。從皇后區住家往西走,走到十字路口,再左轉,見到許多不鏽鋼的推車,就是超市了。
超市入口,有些老婦們手裡細心地拎著折價券;超市出口,一堆婦女拎著塑膠袋走出來。一種富庶得像河洲兩岸的子民般,農作物繁多,吃喝不完的神情。而我是河洲兩岸瘦削的一匹騾子,在芒草顫顫的風中,緩緩走向糧堆。
超市,真大。顏色紛繁,蔬果堆如山。挑了幾個綠蘋果放在推車裡,偌大的推車因為有了蘋果的比例對比,凸顯了一點空間過大的好笑。我想也許我該拿個手提的小籃子就夠了,但是心意上卻是懶洋洋地不管了。
繼續走著,逛到了麵區,買了幾包義大利空心麵,然後再繞到擺調味罐的架子,學習辨認醬汁品種,學習買起司和調味,然後又繞回蔬果區,挑了幾顆紅番茄和蔥蒜。今天做義大利麵正好,涼風起兮茴香味濃,正是西西里島義大利黑手黨要出巡的時刻。哈,我愉悅地想著,等會熬麵汁的模樣,廚房的溫度,也許和娣娣點蠟燭共餐也說不定。正當想著,一名婦人從側面拍我的肩,說著我聽不懂的話。「你不是西班牙人?」她轉用英文說,我理所當然地搖頭,並讓她看清楚中國人特有的眼睛細條模樣。她說了聲對不起,還以為我是西班牙人。怪哉,怎麼會呢?我想可能是前陣子天氣尚熱時和娣娣去康尼島晒黑之故吧,加上我又一頭微波的長髮側面,乍看許真有些像吧。
9月23日
瑞瑗打電話來說,不久她將隨夫婿搬至波士頓了,要我好好照顧自己,如果有性行為要記得戴保險套。什麼,保險套,我聽了怪叫地重複了一聲。
我想你滿吸引異性的,所以要小心,她說。我笑著說,某種程度上算是吧,但是我的心不在這個上頭。
末了我們又聊了些事,瑞瑗真是個良師益友。
電視上的珍妮瓊斯(Jenny Jones)談話秀節目正在談著失戀的愛情故事,女子藉著電視秀召喚著昔日男友盼望能重修舊好。
而我,拉長時空,才知道感情在我心頭的劑量,感情的刻度。
紐約即便有許多人試圖在我游牧的生活裡泅泳而來,然而我看到的都只是這個城市慾望的輕浮,感情的草率。
只有斷了念頭,這個城市才會在心中有安靜的可能。
每個人尋求解脫的方法不同,台北的你靠的是從「歷史」中去看幻滅無常;而我呢,靠的是移動吧,因為移動的身軀,才顯現了靜止之心。
從慾望到希望,遷徙者的本能被驅動著,
在汪洋世界裡,永不遷徙的人必定要具有獨特的適應能力。
7月22日 晴
紐約第一個暫居的窩是在瑞瑗的家,瑞瑗的家是她念研究所的先生之宿舍,洛克斐勒大學的宿舍很清雅,窗外群樹橫生,校園靜素。
瑞瑗幫我在客廳搭了個小睡房。我想趕快安定下來,於是鎮日和她出門看房子,並認識紐約大致的輪廓。
和瑞瑗在一起有如參加「魔鬼訓練營」,她走路特快,辦事重效率,而我懶散慣了,加上時差和天氣熱,差點沒累倒。
7月24日 晴轉午後雷陣雨
暫住瑞瑗家三天後。
昨天和她去看妥了房子,給了一百美元訂金,今天是說好要搬去的日子。
搬家前一刻突然傾盆大雨,雷響大作。老紐約客的畫家朋友薛保瑕開車來載東西,因為認識的朋友裡只有她有車。
皇后區的Astoria,住了許多的波多黎各人和希臘人。
待她們幫我搬好了行李,見薛保瑕的車子開離了視線,我才真正感到異鄉的孤獨。
夜晚來了,睡不著,熱得很,才發覺窗戶對出去是個小小的天井,天井旁有多戶人家,風壓根兒吹不進來,難怪房東一直深怕我不住了。
當初看房子太大意,使得現下的處境竟似卡爾維諾初下榻紐約時寫下的日記感言:「在面對陽光照不到的狹長中庭的窗戶前,有一座鏽跡斑斑、髒兮兮的小鐵梯,教人痛不欲生的視野。」
四周傳來嘈雜的西班牙文,西班牙人屬性愛熱鬧,音樂開得很大聲,熱氣浮升的窄小房間裡因為吵,更讓心顯得浮躁。
若有電話還可打給朋友解悶,這下子,我在兩個半大的榻榻米房間,踱來踱去。最後便踱去了廚房,廚房的桌子擱著湯湯水水,聽到大陸人的口音從鄰牆傳來,我突然意會到原來我住到了一個大陸窟了。那天白日看房子時,房東一定特意稍稍整理過,因為現下的廚房比那天髒多了。
這樣一想,心情更頹喪,見到瓦斯爐旁有個窗戶,便挨到窗旁乘涼。見窗旁有個梯子亦是霉鏽斑斑,矮身爬進窗,踏上防火梯,防火梯的下面是人家的後院,後院吊著一家子的大小衣褲,在風中移盪著身影。外面的天光竟是寶藍中帶著橘紅色,宛若《亂世佳人》裡南北戰爭過後的場景。入晚了,蟬鳴仍噪鬧,烏鴉也飛來了,而每隔幾分鐘一班劃掠天際的飛機,在遠處散著濃濃的旅行(或者是返鄉)的意味,如此濃稠(或者是濃愁)的色彩,令人看得驚心動魄。
「I don’t want to think about that today. I will think it tomorrow.」電影《亂世佳人》裡郝思嘉常常用著俏皮的神情如此安慰自己,朋友也曾寫信告訴我這句話。也許我在紐約的第一個住處,要度過的就是這一句話吧。否則如此多的失望,如此多的不便,我如何度過我的孤寂與相思難耐呢。
7月29日 街上狗兒吐舌頭,熱!
第一天,獨自從皇后區搭地鐵到曼哈頓。紐約地鐵看似迷宮,其實很容易搭乘,只需索一份地圖,搞清楚UP或是D0WN的方向即可。
保瑕要回台灣到東海美術系任教,南施約我和她一起吃頓飯餞行,約在蘇活區的古根漢美術館。
結果那日皇后區的R車和N車停駛,於是只好想辦法走到別的地鐵入口搭上七號車;再轉換車子到下城時,我已經足足晚了一個半小時,到達時她們已經走了。
晚上南施來電問我怎麼回事?我說天啊,怎麼知道會遇上地鐵列車停駛呢。她便說這就是住在郊區的不便,你要是住曼哈頓,即使停駛也有公車,再不然隨處都有計程車。說得也是,我說。
腦海裡,不禁出現當我轉車至四十二街時代廣場時,由於多段路線停駛,幾乎所有的乘客都跑到了四十二街來接泊,人潮在地下道擠得沒有空隙,我的身體幾乎是被後面的人推擠著前進,旁邊的街頭表演者卻視若無睹,黑人樂團一逕地震天價響,尤其是鼓聲綿密傳於地下道內,我感到像是在逃難似的。
於是發現,紐約不是個觀光之城,它是要你如實地面對生活。
如果你到紐約觀光咒罵起這個城市的野蠻,那我會很同情你,因為等於還沒看到精髓就得走人了。
紐約要你品嘗生活的百般滋味。
還喜歡紐約嗎?南施問。
喜歡哪,才開始初戀而已呢。我答。
7月30日 hot! hot! hot!
持續的熱度,紐約夏夜的悶熱,不亞於台北。
電話線還沒接上,而我的心和天氣的熱一樣難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台北通電話了。
到了公用電話亭,撥了零,總機接,向總機小姐說要接對方付費電話,她回問我對方會講英文嗎?我答會。台北的你也曾在紐約放逐了三年,你理應知曉我初來此地的困頓,打電話給你是我在異鄉孑然一身的唯一依賴。等接通電話的空檔,我這般地想著。
誰知總機竟回說對方沒人接聽。總機並輕聲細語地向我說,也許等會兒你可以再試試。她大約聽得出我聲音的落寞吧。
街角的流浪漢正在用紙箱打地舖,準備他今晚的窩。而我失魂落魄地蹣跚著步履,進了窩,四周一片死寂,波多黎各人也睡覺了。走到廚房喝水,蟑螂和老鼠在大陸人的米袋裡嬉戲著,本能似地我又爬上了防火梯,想遙望天邊台北的方向,那是思鄉的梯子。
彎身上了梯子,沒料到已經站了個人影,是大陸人娣娣,中年婦女的她,愁容滿面。她輕啟著聲響說,也來乘涼啊。我點頭,然後我們皆一同看向月牙彎彎的天際,寂寞悄悄爬上了心口,偷偷狠咬了我們一下。
若說競爭者都具有社會地位的話,那麼我們倆是那種沒有競爭能力的人,在紐約這個地方也找不到位置。
8月1日
保瑕來電,問起我安頓得如何?我說很好,倒是熱了些和吵。她笑說那個區域不太好。又問我開始畫畫了嗎?我說開始畫了,胡亂畫。她又笑了一下,她說要注意明暗,畫完後人要退後站遠一點看畫,眼睛瞇著看,從中看出明暗和層次及律動感。彩度高明度低,也可以用冷暖作互補,例如野獸派用鮮豔打底色等方式。末了,她建議我去買一本《色彩學》來看看。
晚上,瑞瑗也來了電話,我向她說了保瑕對我說的話。瑞瑗卻說,沒關係,你得先看你自己,「明暗在心中,眼睛張開就是色彩。」她說。
瑞瑗送了我一個她自己寫的詩偈:「具足一切緣,何必覓東西,法從何處尋,照鏡相對看。」
我冥思了許久,她們一個從學院出發,一個從自我出發。
而我自己則得靠自己走這一趟紐約之路。
8月3日
今天打了對方付費電話,終於接通了,心跳一時大亂了節奏。電話傳來台北你那溫慢低沉的熟悉聲音,我突然放縱自己地猛掉淚,一逕說著想你,好想你,還癡心妄想地說著你來看我好不好。台北的那頭卻是清楚理性的聲音。你說,這是你必須要走的路,我們遲早會在一起。別忘了,你去紐約是為了什麼?
安然地掛上電話,悶熱的暑氣旋盪在肌膚的四周,我頹然走到鄰近的小公園踱
步,心裡點點滴滴地清醒了起來,告訴自己游牧生活開始了,不要再眷戀過往。
8月4日
隔壁的女孩來美國好幾個月了,她說課程她沒什麼興趣,想回家了。問她什麼時候再回來,她說大概要很久很久才會再來美國。
由於女孩的房間靠大馬路,窗戶挺大的,不若我的窗戶小且對著天井,所以我就向她說,那接下來我住你的房間好了。她聽了露出笑容說,好啊,這樣有些東西就可以留給你用,東西留給認識的人使用,感覺比較溫暖,物品也不會覺得主人遺棄了它們。
我覺得女孩的論調挺可愛,讓我瞬間裡想起了村上春樹小說裡的女主角。
8月10日
和娣娣去逛世貿大樓的夜景,花了美金六元,上了一百零七層高的地方看夜景。娣娣要我幫她照張相,她說她的女兒一直掛記著要她寄張照片回山西老家。
山西人到美國的很少吧,我問。
娣娣說,是啊,淡淡地說起,要不是因為先生有外遇,她很痛苦,她也不會離鄉背井。然後在咖啡廳時,娣娣才向我述說,她還有個女兒,剛出生不久就送人,因為大陸實行一胎化,她只好偷偷生,沒料到就在懷第二胎時丈夫有了外遇。她說好在她以前曾開過公司,於是便用商業考察名義申請出來,遠離傷痛之地。「可憐的是我的兩個女兒,一個跟著我丈夫,一個卻是命運未卜。」
聽了,我無語回應,面對他人的巨大傷痛,我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們看著夜景的傷寂表情和周遭的遊客熙攘氛圍成了強大的對比,我和娣娣倒像是來參加一場魅影的葬禮似的,對著理不清的過往,深深哀悼著。
8月11日
今天和娣娣又逛到蘇活區(SOHO),未料卻下了場大雨,街角有個華人在賣著三元一支的傘,那傘都是中國製的,非常不耐用,華人小販用著華人特有的口音喊著, Umbrella,Umbrella。
我和娣娣聽了都發出了一種會心的賊賊一笑,笑裡有些慨嘆蒼涼。
我提議說,到咖啡店等雨停吧,她無奈地說好,我知道她不習慣喝咖啡。我點了卡布其諾,她好奇地問著我什麼是卡布其諾。我起先一臉驚訝,旋即想到她也許真的不知道。「一種和著牛奶打成泡沫狀的義大利式咖啡。」我加了些肉桂粉,遞到她面前要她嚐嚐。
娣娣嚐了一口,露出滿意的表情,她說以前覺得咖啡難喝,沒想到這個這麼好喝,於是她也愛上了卡布其諾。
而我對於我們倆的閒閒日子,倒是懷有一種感激的溫度,心想游牧的生活也不至於太壞。
8月15日
隔壁女孩搬走了,我於是搬到前頭她的房間。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移動,卻讓我有全新的領略,好像搬了個位置,代表著自己還有移動能力,一種新的空間、新的氣味。
她留下了臉盆,幾個回收的盒子,一張撿來的椅子,一件舊大衣,一個矮櫃和幾本時尚雜誌。
她先搬到男友住的地方,再決定回不回家,抄了電話給我,收下紙條,心想也許永遠也不會需要打這個電話吧,畢竟交情還淺淺的。
裝電話的工人昨晚在我出門的時候來了,上海人的房東幫我開了門,讓AT&T的工人裝好線。
有了電話線,又有了新窩,一種定居的感覺,讓我漸漸可以安靜地看點書,畫點圖,寫寫信,說說話。
9月6日
鎮日和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娣娣瞎混。中午換了幾班地鐵才到了康尼島(Coney Island),海邊有很多的老先生、老太太。娣娣說他們都是蘇聯人,因為她聽得懂蘇聯話,我才知道娣娣在西安還沒開公司前,還是個高中老師呢。可是她現在要找的工作卻是﹁House Keeper」,打掃房子的女工,令人想來情何以堪。
在海邊,我們也學著老外,鋪條花巾躺著晒太陽。娣娣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趕快定下來,然後把大女兒接過來。你呢?你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娣娣突然問起我,我望著海域,很不中用地心想,和台北的你早日會合。但嘴裡說的卻是,好好地畫畫,寫好小說。
那哪一天也把我寫進去囉。娣娣狀似認真地說。
好啊,一定。說著,我狀似豪情地揀了顆石頭,拋向海面。
9月21日
到花旗銀行的機器領了我在曼哈頓提領的不知第幾個一百元,我的記事本上寫著,生活費三百元,房租三百元,交通一百元,繪畫材料一百元。一個月至少要用掉七至八百美元,真嚇人。
吃了幾餐速食麵,再吃下去要成木乃伊了,於是放棄慵懶的姿態,打算去超市逛逛。從皇后區住家往西走,走到十字路口,再左轉,見到許多不鏽鋼的推車,就是超市了。
超市入口,有些老婦們手裡細心地拎著折價券;超市出口,一堆婦女拎著塑膠袋走出來。一種富庶得像河洲兩岸的子民般,農作物繁多,吃喝不完的神情。而我是河洲兩岸瘦削的一匹騾子,在芒草顫顫的風中,緩緩走向糧堆。
超市,真大。顏色紛繁,蔬果堆如山。挑了幾個綠蘋果放在推車裡,偌大的推車因為有了蘋果的比例對比,凸顯了一點空間過大的好笑。我想也許我該拿個手提的小籃子就夠了,但是心意上卻是懶洋洋地不管了。
繼續走著,逛到了麵區,買了幾包義大利空心麵,然後再繞到擺調味罐的架子,學習辨認醬汁品種,學習買起司和調味,然後又繞回蔬果區,挑了幾顆紅番茄和蔥蒜。今天做義大利麵正好,涼風起兮茴香味濃,正是西西里島義大利黑手黨要出巡的時刻。哈,我愉悅地想著,等會熬麵汁的模樣,廚房的溫度,也許和娣娣點蠟燭共餐也說不定。正當想著,一名婦人從側面拍我的肩,說著我聽不懂的話。「你不是西班牙人?」她轉用英文說,我理所當然地搖頭,並讓她看清楚中國人特有的眼睛細條模樣。她說了聲對不起,還以為我是西班牙人。怪哉,怎麼會呢?我想可能是前陣子天氣尚熱時和娣娣去康尼島晒黑之故吧,加上我又一頭微波的長髮側面,乍看許真有些像吧。
9月23日
瑞瑗打電話來說,不久她將隨夫婿搬至波士頓了,要我好好照顧自己,如果有性行為要記得戴保險套。什麼,保險套,我聽了怪叫地重複了一聲。
我想你滿吸引異性的,所以要小心,她說。我笑著說,某種程度上算是吧,但是我的心不在這個上頭。
末了我們又聊了些事,瑞瑗真是個良師益友。
電視上的珍妮瓊斯(Jenny Jones)談話秀節目正在談著失戀的愛情故事,女子藉著電視秀召喚著昔日男友盼望能重修舊好。
而我,拉長時空,才知道感情在我心頭的劑量,感情的刻度。
紐約即便有許多人試圖在我游牧的生活裡泅泳而來,然而我看到的都只是這個城市慾望的輕浮,感情的草率。
只有斷了念頭,這個城市才會在心中有安靜的可能。
每個人尋求解脫的方法不同,台北的你靠的是從「歷史」中去看幻滅無常;而我呢,靠的是移動吧,因為移動的身軀,才顯現了靜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