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變成資遣費,天啊我真的失業了!
「對!我失業了」
迎接新的一年2019的到來,也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失去了工作。「非自願離職」對我來說,不再是抽象名詞,因為它具體明確地,牢牢地套用在我目前的狀態。
新聞台才播送著「17直播」大裁員,百餘位員工沒年終沒尾牙,在去年底失業。我的情況差不多,跟海嘯捲來一樣猝不及防。
那是一如往常的上班日,元旦連假前兩天,挖角我到該公司的長官,用LINE私訊我,「可以上樓來一下嗎?」我們公司兩層樓,一樓原本是咖啡廳,長官們喜歡坐在樓上,可能感覺比較輕鬆。
我瞄了一下筆電螢幕左下角的顯示時間,上午十點整。我才剛拿著巷口黑豆漿與飯糰,進到辦公室坐下不到一個小時。「這個時間點,挺怪」心裡隱隱地有不祥的預感。接到訊息後,我從那個「地窖冰庫」般的地下室,緩步走上階梯,長官站著迎接我,臉上還掛著異常親切的笑容,我們兩個一派輕鬆地話家常,站在公司門口,孰不知,下一秒要宣布的不是新的採訪任務,而是一個殘酷的噩耗。
「對你很拍謝啦!當初挖你過來」聽得出長官有點難以啟齒,但也必須得告訴我,這個聰明人一聽就懂的開場白,我耐著性子聽他鋪陳,但也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你知道公司營運狀況,董事會開會決議要不縮編人事費用,要不解散公司。」我暗叫一聲果然,但不知道是要砍薪水呢?還是直接讓我走人?
我點點頭,心中小劇場開始百轉千迴。原本以為,心中會一陣暈眩兼帶「晴天霹靂」的感覺。但是,竟然沒有。
經歷數次轉職的我,比誰都還要冷靜,也許是自我防衛機制啟動,我選擇笑笑地回應,反倒是安慰起長官,並試探的問「沒關係啦,那公司希望我做到什麼時候?」
「就到明天吧!」
這一刻,腦海裡像是有個跑馬燈,不斷複製貼上台灣國罵後,接了一長串「啊啊啊」。工作沒了,無奈也只能接受。更沒想到,原本期待的元旦連假,不只有四天,已經變成不知何時會休止的「長假」。
「感恩長官、讚歎長官,喔不,是『前長官』!」謝謝您給了我一個最難忘的跨年,更是記憶深刻的新年禮物。回到座位第一件事,故作鎮定地默默打開了人力銀行的網站,期待有相關的職缺釋出,最好是能快快面試,無縫接軌上工。但想想,這個時候,連農曆年都還沒到呢!想要換跑道、轉職的人,大多都是年後才開始異動,畢竟沒有人會願意放棄「有薪年假」跟「年終獎金」,傻傻丟辭呈。
就這樣,一邊同理著他們的心情,一邊瀏覽著網頁上職缺,以一種不抱希望的心態,準備迎接明天起,「不用再上班」的生活。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賴床更理直氣壯!
被「媒體工作」訓練出的習慣之一,就是「早起」。並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盥洗著裝出門,把自己浸淫在公司超過八小時,有點像是比較枯燥的潛水,沒有美麗的珊瑚礁和小丑魚,但得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浮,有時會忘記自己的方向,或者會有種氧氣瓶耗用殆盡的窒息感。
第二個習慣就是「看新聞」,轉開電視,在各個新聞頻道轉過來,再轉回去。滑起手機也是在看有哪些即時新聞衝上排行榜,跟這些新聞網小編鬥智,觀摩哪些新聞標題會讓自己「手滑」上當,為他們貢獻出點擊率。
有工作時,再怎樣不願意,還是得逼著自己上班。你說每天「喚醒自己的是夢想」不如說,鬧鐘催促著自己,再不起床,遲到可要扣薪。
回想起自己跑新聞時,很多因素都能導致上班心情大壞,像是氣象預報說:「接下來陰雨會下到週末,出門要攜帶雨具」、「因為冷氣團來襲,氣溫將下探十度,注意保暖」,甚至是「天氣炎熱高溫,紫外線指數超標,要記得防曬」,容易流汗的我,天氣一熱襯衫就會濕透,上班這檔事就變得很煎熬。
跑政治線經常需要「早車」,也就是提早進公司,提早出發搭採訪車,大約九點前就要在立法院Stand by。碰到下雨就會很麻煩,攝影記者扛著腳架、昂貴攝影機已經沒手了,文字記者則需要幫忙背採訪包兼撐傘,再麻煩都得克服。
颱風天也是惡夢。當民眾爭執著隔日放不放颱風假的時候,新聞台已經忙著部署規劃隔天要去哪邊「追風追雨」。男記者躲不掉「大夜班」的責任,通常是晚上六點上班隔天清晨,熬夜搭著採訪車四處巡查,看看哪邊的路面淹水?或路樹倒塌?更甚者,山邊土石流,還來不及換雨鞋,就得踩進泥濘。想起以前有同事說,很喜歡跑颱風天的新聞,因為不用待在辦公室,也不用追著報紙設定的議題去問立委、路人反應。還可以出差,全台跑透透,儘管看到的,都是被風雨摧殘過後的景象,但至少可以自己決定並挖掘新聞。
窗外大雨沙沙地下,朦朧之中回憶湧起,還好,我還躺在棉被裡頭被溫暖包圍著,可以義無反顧的把鬧鐘按停,而非「賴床模式」,下一個十分鐘繼續睡也沒人會指責。
抽籤算命求職運,期盼有天能「還願」
失業日常,除了瀏覽人力銀行網站外,一些仍存放在筆電的「我的最愛」連結還沒刪。前東家的自有媒體搜集很多跟人工智慧、電玩以及科技新聞,其實滿多內容都挺有趣且實用。我的前同事,是位染著橄欖綠髮的女文青編譯Rain,她在公司那波資遣中倖存,我一直也都會跟她聯繫,交換近況與情報。
我瀏覽到Rain寫的一篇新聞,內容報導了一款超火紅的網路遊戲叫做《還願》。新聞內文嵌入了幾段YouTube影片。我可能真的滿無聊,或者是拿出了觀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的耐性,認真地把實況主「黃氏兄弟」玩《還願》破關,全長三個多小時的影片看完。
這種事在兒時,只會發生在路旁電動玩具店,放學沒事的我,會跑到店裡頭,目不轉睛地看其他人玩「雪球兄弟」或「快打旋風」破台。《還願》的情節很吸引人,光是看實況主玩,就像在看電影一樣,心情跟著故事起伏,而看到實況主被嚇壞的模樣,則是附加的「特效」了。
在玩《還願》時,玩家的視角會化身成故事中的男主角劇作家杜豐于。他平常勤於筆耕寫作,不允許太太打擾,有時還會動怒發脾氣。只是他寫的劇作,已經沒有人願意拍成戲劇,職涯開始走下坡。堅持寫作的他,後來更因為迷信,拜了假神,讓家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
人在低潮時,腦波真的比較弱,精神信仰與依託很重要,遊戲裡的杜豐于信了「何老師」和慈孤觀音,誤入歧途,還把生病的女兒泡藥酒,光想像就很誇張。
有個電視製作人,是虔誠的基督徒,她介紹了我一個YouTube頻道叫做「天天讀聖經」。頻道裡每支影片都有輕快又清新的背景配樂,從舊約《創世紀》開始導讀,每天更新,已經唸完《出埃及記》了,影片中女聲很堅定也很輕柔,每當影片到結尾時,她會帶觀眾禱告,看完後,彷彿心靈獲得了洗滌。這也讓我想起高中時,參加團契及到教會做禮拜時,異常羨慕帶大家禱告的老師與牧師,他們可以連珠炮一般滔滔不絕,彷彿真的是神給了舌頭什麼超能力,可以把一切難處都向天上的父訴說,更能夠結合適當的聖經章節,引經據典、合理的把這些事情拼湊在一塊,好像把困難、問題說出來,一切事就交給上帝,迎刃而解,這種期待與全然的信任,讓人頓時多了踏實與心安。
說來也妙,不僅有來自「天父」的安慰,連「媽祖」也來保平安。一位友人得知我失業,特別跑去花蓮一間相當靈驗、香火最旺的廟宇幫我求了符,後來也因為拿到了這個平安符,再沒有特意規劃下,直奔花蓮展開散心小旅行,拿著符去過爐。
不管是什麼樣的習俗與宗教儀式,似乎再心煩意亂的思緒,都能被收束整理。像收音機裡的頻道有了雜訊,就得想方設法去調整天線的角度,角度方向喬對了,聲音就能聽得更清晰。
沒工作很心虛,但不需活成恐慌症發
有本書叫做《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逛著書店,許多職涯規劃、人生顧問叢書,時不時用封面給自己當頭棒喝。要約朋友喝咖啡,問「你今天上班還休假?」,對方答「上班。」聽起來稀鬆平常的回應,但心裡卻也羨慕起來,「真好,你有班可上。」試著易位思考,當我說「又是一個不用上班的日子」時,對那些仍在血汗工廠中打滾拼命的人聽來,幸福嗎?
當然,沒工作很心虛,但也不需要把自己活成恐慌症。自己身邊有個血淋淋的例子。一位過去在公部門特約單位上班,可說是意氣風發的男子K他工作相當認真也與同事處得很融洽,後來卻因為公司超時工作又苛扣加班費,讓他一舉成立工會,當上理事長,還為同僚們出頭興訟打官司,這間特約單位的公司總經理受不了他,乾脆把K調去當特助,斷絕他跟第一線員工接觸,又不給他工作任務,十足像是「冷宮」的生活,意圖要逼退K自請離職。
K離職後,心有不甘,性情大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火爆份子,在過度的正義感驅使下,他開始了「接案」,這些案子大多是勞資糾紛,或是跟直銷公司的消費糾紛。只是他仗著一點大學學過的法律常識,開始「公親變事主」,甚至有些公司息事寧人,能退貨、能協調讓步,就按著K的意思將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當事人事後的謝金、紅包,則成了刺激K繼續想以幾乎是「暴力討債式」的調解方法營生的念頭。
想知道他後來怎麼了嗎?K這種討生活的方法,終究還是碰到鐵板,在這個酸民與爆料公社盛行的時代,這樣的行為,也惹上不少看不慣他,想找麻煩的網友,特定一群人開始替K設立「黑粉」專頁,更無所不用其極地去刺激K。最後,K患了躁鬱症,幾近瘋狂地全台「遶境」,自稱「南海觀世音」不說,還到各個寺廟去求籤,跟廟公起衝突,上了新聞。
後來看到K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直播他煮午飯,雖然精神看起來還是不太好,但至少已經少了一點暴戾之氣,我也私下勸了勸他,希望他吃飽了,能先暫時待在家中好生休養休,如果對餐飲業有興趣,等症狀緩解後,搞不好還能去館子學當廚師?
有職變無業,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閒在家中,電視節目轉來轉去,一個談話性節目,找來了人力銀行公關、企業主管和各行各業的員工們,來大談「年後轉職」的技巧,怎樣跳槽幫自己加薪?當然也不乏跳脫舒適圈的雞湯內容。節目裡的嘉賓,有些是過去跑新聞的同業,也有來自航空業的空姐跟其他企業的人士,我耐著性子稍微看了一下,很多人嘴上頭頭是道,但實際生活未必那麼容易。我對主持人所講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每一段工作都有能夠讓自己學習的地方。
想著一路走來,十年職涯換了五家公司,平均一家兩年,當然用平均數來敘述,不足以形容其中幾家公司的「歷險」驚心動魄,但的確,不管一家公司待得多長多短,對於我來說都有成長,跟可以記取教訓的地方。
有一所位於中部的大學,邀請我主講一個題目叫做,「職場人際溝通與口語表達技巧」,我在準備演講時,也好好盤整了過去在各個公司,不同的媒體職場中,會遇到的溝通問題,當然也穿插一些小故事。
要為人際溝通下定義,很簡單,就是人跟人之間分享知識、傳遞消息、表達情感並且讓對方知悉的過程。從事新聞工作,人際溝通無所不在,不管是跟長官、同事、採訪對象,都必須運用溝通的技巧。我們每天從電視台看到的午間新聞,每一則新聞帶,都是透過許多溝通、採訪而來,經常是一大早起床,就開始滑手機,先瀏覽不同新聞網的即時新聞,有哪些重大事件,需要跟進報導,你首先需要說服你的長官,在你初步篩選的新聞事件中,你想報導哪一則?
當然在新聞職場打滾比你久的長官,也很熟悉這個過程,認真的上司,甚至比你更早起進公司,用比你快的速度去搜尋新聞並消化,我們也許只需要看自己線路上的大事,但長官更宏觀,甚至他也需要涉略不同領域如社會、生活、財經、消費之外的事情。
我有遇過兩種類型的長官,一種是等你報稿,他來決定要不要。另一種是他懶得等你報,直接下指令告訴你要做什麼?後者感覺比較有效率,但是對於記者來說,比較沒彈性。但如果是自己報稿,能不能如自己所願,跑自己想跑的新聞,就攸關溝通技巧了。
我的策略是,挑兩條跟自己主跑線路相關的新聞連結,例如立院的重大法案、議案可能會有爭議話題的委員會來報稿,給長官有「選擇」的感覺,接著討論的範疇,就會鎖定在我自己覺得一個上午能夠順利處理的那兩條新聞之一。
當然要對方接受你給予的選擇,也得有很多因素要顧及,像是長官個人的喜好,對某些議題的價值觀,還有他對於收視率的見解,有時他可能有其他想做的題目,有衝突的時候,就必須有所妥協。
等到自己當上主管後,也開始去回顧,當初自己是怎麼跟上司溝通報稿,有時自我意識過於強烈,非要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意見,只會把場面鬧僵。所以當我在跟下面記者溝通題目的時候,也會分成兩種情境來處理,資深的記者,你其實可以等他來報他想要做的角度跟題目,資淺的記者則可以按路線規劃,分配簡單的記者會,讓他去發揮。
不同角色的變換,的確深刻的理解到「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變成無業者之後,現在大多是悶在家裡,陷入不斷修改、投遞履歷的輪迴,也在設法用文字紀錄下這段低潮、茫然和徬徨的種種心情。
待業當中也算是一種人生成就解鎖
「在飯店游泳自拍解鎖!」
「浴缸裡頭灑花瓣會不會引來虎頭蜂」
「氣溫33度,很適合吃一大碗冰」
打開IG和臉書的即時動態,真的很羨慕那些可以經常到處旅行的人,其中不乏有朋友以旅行為工作,腦中頓生想考領隊導遊的念頭,不過只是想,沒有付諸行動,就發現自己還是身在台灣。
沒工作的時候,進修是一個最好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如果沒急著投入下一份工作,又或是把這段空檔當作休息,看書、準備考試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我真的挺無聊,把歷屆的導遊領隊題目拿來試答,看看自己的常識和觀光領域的知識落差有多大?有些題目能猜,有些真的得看過書或是知道範圍才有辦法準備,再看看每年考試的時間,發現距離下次考試真的還有好大一段一時間,總不可能都耗在唸這些資料上。於是默默放下試題,打開人力銀行來逛。
「對!我失業了」
迎接新的一年2019的到來,也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失去了工作。「非自願離職」對我來說,不再是抽象名詞,因為它具體明確地,牢牢地套用在我目前的狀態。
新聞台才播送著「17直播」大裁員,百餘位員工沒年終沒尾牙,在去年底失業。我的情況差不多,跟海嘯捲來一樣猝不及防。
那是一如往常的上班日,元旦連假前兩天,挖角我到該公司的長官,用LINE私訊我,「可以上樓來一下嗎?」我們公司兩層樓,一樓原本是咖啡廳,長官們喜歡坐在樓上,可能感覺比較輕鬆。
我瞄了一下筆電螢幕左下角的顯示時間,上午十點整。我才剛拿著巷口黑豆漿與飯糰,進到辦公室坐下不到一個小時。「這個時間點,挺怪」心裡隱隱地有不祥的預感。接到訊息後,我從那個「地窖冰庫」般的地下室,緩步走上階梯,長官站著迎接我,臉上還掛著異常親切的笑容,我們兩個一派輕鬆地話家常,站在公司門口,孰不知,下一秒要宣布的不是新的採訪任務,而是一個殘酷的噩耗。
「對你很拍謝啦!當初挖你過來」聽得出長官有點難以啟齒,但也必須得告訴我,這個聰明人一聽就懂的開場白,我耐著性子聽他鋪陳,但也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你知道公司營運狀況,董事會開會決議要不縮編人事費用,要不解散公司。」我暗叫一聲果然,但不知道是要砍薪水呢?還是直接讓我走人?
我點點頭,心中小劇場開始百轉千迴。原本以為,心中會一陣暈眩兼帶「晴天霹靂」的感覺。但是,竟然沒有。
經歷數次轉職的我,比誰都還要冷靜,也許是自我防衛機制啟動,我選擇笑笑地回應,反倒是安慰起長官,並試探的問「沒關係啦,那公司希望我做到什麼時候?」
「就到明天吧!」
這一刻,腦海裡像是有個跑馬燈,不斷複製貼上台灣國罵後,接了一長串「啊啊啊」。工作沒了,無奈也只能接受。更沒想到,原本期待的元旦連假,不只有四天,已經變成不知何時會休止的「長假」。
「感恩長官、讚歎長官,喔不,是『前長官』!」謝謝您給了我一個最難忘的跨年,更是記憶深刻的新年禮物。回到座位第一件事,故作鎮定地默默打開了人力銀行的網站,期待有相關的職缺釋出,最好是能快快面試,無縫接軌上工。但想想,這個時候,連農曆年都還沒到呢!想要換跑道、轉職的人,大多都是年後才開始異動,畢竟沒有人會願意放棄「有薪年假」跟「年終獎金」,傻傻丟辭呈。
就這樣,一邊同理著他們的心情,一邊瀏覽著網頁上職缺,以一種不抱希望的心態,準備迎接明天起,「不用再上班」的生活。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賴床更理直氣壯!
被「媒體工作」訓練出的習慣之一,就是「早起」。並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盥洗著裝出門,把自己浸淫在公司超過八小時,有點像是比較枯燥的潛水,沒有美麗的珊瑚礁和小丑魚,但得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浮,有時會忘記自己的方向,或者會有種氧氣瓶耗用殆盡的窒息感。
第二個習慣就是「看新聞」,轉開電視,在各個新聞頻道轉過來,再轉回去。滑起手機也是在看有哪些即時新聞衝上排行榜,跟這些新聞網小編鬥智,觀摩哪些新聞標題會讓自己「手滑」上當,為他們貢獻出點擊率。
有工作時,再怎樣不願意,還是得逼著自己上班。你說每天「喚醒自己的是夢想」不如說,鬧鐘催促著自己,再不起床,遲到可要扣薪。
回想起自己跑新聞時,很多因素都能導致上班心情大壞,像是氣象預報說:「接下來陰雨會下到週末,出門要攜帶雨具」、「因為冷氣團來襲,氣溫將下探十度,注意保暖」,甚至是「天氣炎熱高溫,紫外線指數超標,要記得防曬」,容易流汗的我,天氣一熱襯衫就會濕透,上班這檔事就變得很煎熬。
跑政治線經常需要「早車」,也就是提早進公司,提早出發搭採訪車,大約九點前就要在立法院Stand by。碰到下雨就會很麻煩,攝影記者扛著腳架、昂貴攝影機已經沒手了,文字記者則需要幫忙背採訪包兼撐傘,再麻煩都得克服。
颱風天也是惡夢。當民眾爭執著隔日放不放颱風假的時候,新聞台已經忙著部署規劃隔天要去哪邊「追風追雨」。男記者躲不掉「大夜班」的責任,通常是晚上六點上班隔天清晨,熬夜搭著採訪車四處巡查,看看哪邊的路面淹水?或路樹倒塌?更甚者,山邊土石流,還來不及換雨鞋,就得踩進泥濘。想起以前有同事說,很喜歡跑颱風天的新聞,因為不用待在辦公室,也不用追著報紙設定的議題去問立委、路人反應。還可以出差,全台跑透透,儘管看到的,都是被風雨摧殘過後的景象,但至少可以自己決定並挖掘新聞。
窗外大雨沙沙地下,朦朧之中回憶湧起,還好,我還躺在棉被裡頭被溫暖包圍著,可以義無反顧的把鬧鐘按停,而非「賴床模式」,下一個十分鐘繼續睡也沒人會指責。
抽籤算命求職運,期盼有天能「還願」
失業日常,除了瀏覽人力銀行網站外,一些仍存放在筆電的「我的最愛」連結還沒刪。前東家的自有媒體搜集很多跟人工智慧、電玩以及科技新聞,其實滿多內容都挺有趣且實用。我的前同事,是位染著橄欖綠髮的女文青編譯Rain,她在公司那波資遣中倖存,我一直也都會跟她聯繫,交換近況與情報。
我瀏覽到Rain寫的一篇新聞,內容報導了一款超火紅的網路遊戲叫做《還願》。新聞內文嵌入了幾段YouTube影片。我可能真的滿無聊,或者是拿出了觀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的耐性,認真地把實況主「黃氏兄弟」玩《還願》破關,全長三個多小時的影片看完。
這種事在兒時,只會發生在路旁電動玩具店,放學沒事的我,會跑到店裡頭,目不轉睛地看其他人玩「雪球兄弟」或「快打旋風」破台。《還願》的情節很吸引人,光是看實況主玩,就像在看電影一樣,心情跟著故事起伏,而看到實況主被嚇壞的模樣,則是附加的「特效」了。
在玩《還願》時,玩家的視角會化身成故事中的男主角劇作家杜豐于。他平常勤於筆耕寫作,不允許太太打擾,有時還會動怒發脾氣。只是他寫的劇作,已經沒有人願意拍成戲劇,職涯開始走下坡。堅持寫作的他,後來更因為迷信,拜了假神,讓家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
人在低潮時,腦波真的比較弱,精神信仰與依託很重要,遊戲裡的杜豐于信了「何老師」和慈孤觀音,誤入歧途,還把生病的女兒泡藥酒,光想像就很誇張。
有個電視製作人,是虔誠的基督徒,她介紹了我一個YouTube頻道叫做「天天讀聖經」。頻道裡每支影片都有輕快又清新的背景配樂,從舊約《創世紀》開始導讀,每天更新,已經唸完《出埃及記》了,影片中女聲很堅定也很輕柔,每當影片到結尾時,她會帶觀眾禱告,看完後,彷彿心靈獲得了洗滌。這也讓我想起高中時,參加團契及到教會做禮拜時,異常羨慕帶大家禱告的老師與牧師,他們可以連珠炮一般滔滔不絕,彷彿真的是神給了舌頭什麼超能力,可以把一切難處都向天上的父訴說,更能夠結合適當的聖經章節,引經據典、合理的把這些事情拼湊在一塊,好像把困難、問題說出來,一切事就交給上帝,迎刃而解,這種期待與全然的信任,讓人頓時多了踏實與心安。
說來也妙,不僅有來自「天父」的安慰,連「媽祖」也來保平安。一位友人得知我失業,特別跑去花蓮一間相當靈驗、香火最旺的廟宇幫我求了符,後來也因為拿到了這個平安符,再沒有特意規劃下,直奔花蓮展開散心小旅行,拿著符去過爐。
不管是什麼樣的習俗與宗教儀式,似乎再心煩意亂的思緒,都能被收束整理。像收音機裡的頻道有了雜訊,就得想方設法去調整天線的角度,角度方向喬對了,聲音就能聽得更清晰。
沒工作很心虛,但不需活成恐慌症發
有本書叫做《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逛著書店,許多職涯規劃、人生顧問叢書,時不時用封面給自己當頭棒喝。要約朋友喝咖啡,問「你今天上班還休假?」,對方答「上班。」聽起來稀鬆平常的回應,但心裡卻也羨慕起來,「真好,你有班可上。」試著易位思考,當我說「又是一個不用上班的日子」時,對那些仍在血汗工廠中打滾拼命的人聽來,幸福嗎?
當然,沒工作很心虛,但也不需要把自己活成恐慌症。自己身邊有個血淋淋的例子。一位過去在公部門特約單位上班,可說是意氣風發的男子K他工作相當認真也與同事處得很融洽,後來卻因為公司超時工作又苛扣加班費,讓他一舉成立工會,當上理事長,還為同僚們出頭興訟打官司,這間特約單位的公司總經理受不了他,乾脆把K調去當特助,斷絕他跟第一線員工接觸,又不給他工作任務,十足像是「冷宮」的生活,意圖要逼退K自請離職。
K離職後,心有不甘,性情大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火爆份子,在過度的正義感驅使下,他開始了「接案」,這些案子大多是勞資糾紛,或是跟直銷公司的消費糾紛。只是他仗著一點大學學過的法律常識,開始「公親變事主」,甚至有些公司息事寧人,能退貨、能協調讓步,就按著K的意思將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當事人事後的謝金、紅包,則成了刺激K繼續想以幾乎是「暴力討債式」的調解方法營生的念頭。
想知道他後來怎麼了嗎?K這種討生活的方法,終究還是碰到鐵板,在這個酸民與爆料公社盛行的時代,這樣的行為,也惹上不少看不慣他,想找麻煩的網友,特定一群人開始替K設立「黑粉」專頁,更無所不用其極地去刺激K。最後,K患了躁鬱症,幾近瘋狂地全台「遶境」,自稱「南海觀世音」不說,還到各個寺廟去求籤,跟廟公起衝突,上了新聞。
後來看到K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直播他煮午飯,雖然精神看起來還是不太好,但至少已經少了一點暴戾之氣,我也私下勸了勸他,希望他吃飽了,能先暫時待在家中好生休養休,如果對餐飲業有興趣,等症狀緩解後,搞不好還能去館子學當廚師?
有職變無業,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閒在家中,電視節目轉來轉去,一個談話性節目,找來了人力銀行公關、企業主管和各行各業的員工們,來大談「年後轉職」的技巧,怎樣跳槽幫自己加薪?當然也不乏跳脫舒適圈的雞湯內容。節目裡的嘉賓,有些是過去跑新聞的同業,也有來自航空業的空姐跟其他企業的人士,我耐著性子稍微看了一下,很多人嘴上頭頭是道,但實際生活未必那麼容易。我對主持人所講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每一段工作都有能夠讓自己學習的地方。
想著一路走來,十年職涯換了五家公司,平均一家兩年,當然用平均數來敘述,不足以形容其中幾家公司的「歷險」驚心動魄,但的確,不管一家公司待得多長多短,對於我來說都有成長,跟可以記取教訓的地方。
有一所位於中部的大學,邀請我主講一個題目叫做,「職場人際溝通與口語表達技巧」,我在準備演講時,也好好盤整了過去在各個公司,不同的媒體職場中,會遇到的溝通問題,當然也穿插一些小故事。
要為人際溝通下定義,很簡單,就是人跟人之間分享知識、傳遞消息、表達情感並且讓對方知悉的過程。從事新聞工作,人際溝通無所不在,不管是跟長官、同事、採訪對象,都必須運用溝通的技巧。我們每天從電視台看到的午間新聞,每一則新聞帶,都是透過許多溝通、採訪而來,經常是一大早起床,就開始滑手機,先瀏覽不同新聞網的即時新聞,有哪些重大事件,需要跟進報導,你首先需要說服你的長官,在你初步篩選的新聞事件中,你想報導哪一則?
當然在新聞職場打滾比你久的長官,也很熟悉這個過程,認真的上司,甚至比你更早起進公司,用比你快的速度去搜尋新聞並消化,我們也許只需要看自己線路上的大事,但長官更宏觀,甚至他也需要涉略不同領域如社會、生活、財經、消費之外的事情。
我有遇過兩種類型的長官,一種是等你報稿,他來決定要不要。另一種是他懶得等你報,直接下指令告訴你要做什麼?後者感覺比較有效率,但是對於記者來說,比較沒彈性。但如果是自己報稿,能不能如自己所願,跑自己想跑的新聞,就攸關溝通技巧了。
我的策略是,挑兩條跟自己主跑線路相關的新聞連結,例如立院的重大法案、議案可能會有爭議話題的委員會來報稿,給長官有「選擇」的感覺,接著討論的範疇,就會鎖定在我自己覺得一個上午能夠順利處理的那兩條新聞之一。
當然要對方接受你給予的選擇,也得有很多因素要顧及,像是長官個人的喜好,對某些議題的價值觀,還有他對於收視率的見解,有時他可能有其他想做的題目,有衝突的時候,就必須有所妥協。
等到自己當上主管後,也開始去回顧,當初自己是怎麼跟上司溝通報稿,有時自我意識過於強烈,非要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意見,只會把場面鬧僵。所以當我在跟下面記者溝通題目的時候,也會分成兩種情境來處理,資深的記者,你其實可以等他來報他想要做的角度跟題目,資淺的記者則可以按路線規劃,分配簡單的記者會,讓他去發揮。
不同角色的變換,的確深刻的理解到「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變成無業者之後,現在大多是悶在家裡,陷入不斷修改、投遞履歷的輪迴,也在設法用文字紀錄下這段低潮、茫然和徬徨的種種心情。
待業當中也算是一種人生成就解鎖
「在飯店游泳自拍解鎖!」
「浴缸裡頭灑花瓣會不會引來虎頭蜂」
「氣溫33度,很適合吃一大碗冰」
打開IG和臉書的即時動態,真的很羨慕那些可以經常到處旅行的人,其中不乏有朋友以旅行為工作,腦中頓生想考領隊導遊的念頭,不過只是想,沒有付諸行動,就發現自己還是身在台灣。
沒工作的時候,進修是一個最好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如果沒急著投入下一份工作,又或是把這段空檔當作休息,看書、準備考試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我真的挺無聊,把歷屆的導遊領隊題目拿來試答,看看自己的常識和觀光領域的知識落差有多大?有些題目能猜,有些真的得看過書或是知道範圍才有辦法準備,再看看每年考試的時間,發現距離下次考試真的還有好大一段一時間,總不可能都耗在唸這些資料上。於是默默放下試題,打開人力銀行來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