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所忘記的
2020年6月9日晚,在閱讀戴爾卡耐基所著《人性的弱點》一書中,他提到雷米特寫的<父親所忘記的>一篇美文,令我十分感動。
多年前,此文第一次被刊登出來,即引起無數讀者的共嗚,也成為無版權的讀物。誠如雷米特所說:「在數百種雜誌、家庭機關,和全國各地的報紙上刊出;同時也譯成了很多種的外國文字。我曾答應了數千人,將這篇文章在學校、教會,和講臺上宣讀,以及不計其數的空中廣播。
但使人感到驚奇的是,大學雜誌採用,中學雜誌也採用。有時一篇短文,會有如此大的效果出現,而這一篇即是如此。」
事實上,父親所忘記的一文是雷米特,寫給其子的一封充滿內咎與懊悔的信,值得為人父母者,尤其是年輕的父母一讀,現稍加補充後分享如下:
「我兒,你靜靜聽著:
我在你酣睡去的時候這樣說,你的小手掌壓在你顋下,金色的頭髮給汗水粘貼在你的額上,我悄悄地走進你的房裡。那是幾分鐘前,我在書房看書的時候,突然一股強烈的悔意,激動了我的心,使我失去了抗禦,使我感到自疚的來到你床沿。
孩子,這些是我所想到的事——我覺得我對你太苛刻了。你早晨穿衣上學的時候,你用毛巾輕輕擦了下臉,我就責備了你;由於你沒有把鞋擦乾淨,我也責備了你;當我看到你把東西亂丟在地上時,我也大聲責備你。
吃早餐的時候,我挑剔你的過錯;說你這又不對,那又不是⋯⋯你把臂肘擱在桌上,你在麵包上敷的奶油太多。當你開始去遊戲,而我去趕火車的時候,你轉過身來,向我揮手說:『爹地,再見!』我又把眉皺了起來,說:『快回家去!』
午後,這一切的情形又再重新開始。我從外面回來,發現你跪在地上玩石子,你襪子上有許多破洞,我看到那些小朋友羞辱你,馬上叫你跟我回來。買襪子要花錢;如果你自己花錢買的話,就會特別小心了!孩子,你想想,那種話竟由一個做父親的口中說了出來!
你還記得嗎?後來我在書房看報時,你畏怯地走了進來,眼裡含著傷感的神情。當我抬頭看到你時,又覺得你來攪擾我,而覺得很不耐煩。我惱怒的問你:『你想幹什麼?』
你沒有說什麼,突然跑過來,投進我的懷裏,用手臂摟住我頭顱,吻我⋯⋯你那小手緊緊的摟著我,那是充滿了孺慕的熱情。這種孺慕的熱情,是上帝栽種在你心裏的,像一朵鮮麗的花朵,雖然被人忽略了,可是不會枯萎。你吻了我,就離開我,跑上樓去了。
孩子,你走後沒有多久,我的報紙從手上滑了下來,突然一種可怕的痛苦和恐懼,襲擊到我身上。那是習慣支配了我,整天責駡你,憎厭你,吹毛求疵的挑你的過錯。難道這是我對你的一種獎勵?孩子,不是爹地不愛你,不喜歡你,那是我對你期望太高了,我用了我現在自己的年紀來衡量你。
其實,你的品行中有很多優點,都是令人喜愛的,你幼小的心靈,就像晨曦中的一線曙光⋯⋯
這些都由你突然返進來吻我、說晚安的真情上表現出來。孩子,在這靜寂的夜晚,我悄然來到你房裏,內咎不安的向你懺悔,這是一個不懂事的父親,一個可憐的父親。
如果你沒有睡去,我向你說出這些話,在你赤子的心裏,也不會瞭解的。可是,明天我必須要做到的是,做一個真正的好父親。你笑的時候,我也跟著笑,你痛苦的時候,我願意陪同你一起承受這個痛苦。」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 15 節中,向居住羅馬為神所愛並奉召作聖徒的眾人問安時,勸導他們: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做父親的又繼續:「當我有時沉不住氣要責駡你時,我會咬自己的舌頭,把這話阻止下來。我會對自己不斷的這樣說:『是的,他還只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他還是個孩子。』
我恐怕自己已把你看作一個成年人了。我現在看到你疲倦的酣睡在小床上;現在我明白過來了,你還是個小孩子。昨天,你還躺在你母親的懷裏,你把頭臉依偎在她的肩上。是的,你還是個眷戀著慈母愛撫的小孩子,我對你的要求,實在太多了⋯⋯⋯太多了!」
記得小兒與小女成長時期,我又何嘗不是對他們諸般挑剔,要求苛刻,期望過高呢?難道我自己成長時沒犯過錯嗎?他們讀小學、中學、高中時,每晚我都檢查他們的數學作業,做對從未稱讃;若做錯,即使已上床也要他們起來改正。
我覺得做父母的對孩子要做到有褒有貶、賞罰分明,更重要的是務必要一致。據我所知,多數華裔的父母都沒做到,也許是因為保守與含蓄的民族性吧!
小兒與小女雖無大成就,但已成家立業,勿需父母操心。家庭聚集時,我經常會自責過去沒有好好照顧他們,他們卻安慰我說我做的已夠多。他們也表示能有今日,我勞苦功高。同時我經常找機會勸勉他們在工作上要敬業與盡職,且為兩人禱告。
小兒也有一對子女,有一次我曾跟他說:「小孩子很快就長大,對他們要有耐性。」真希望人生能重新來過,我好彌補過去撫養兒女時未盡到的責任。
雖然詩人大衞王之子,傳道者所羅門王在箴言中敎導我們如何管敎兒女,但畢竟在今天的美國,身體虐待是違法的,更何況若出手過重也有可能造成傷殘,甚至致命。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十三章24節)
牧師回應:好文章,飽含愛的管教,平衡實在很難,我自己只能求主憐憫,赦免了。
我:謝謝!為你的好子女感謝主!據我觀察他們在敎會的服事,主已憐憫與赦免你。我覺得做好父母是一門很難的功課,只好依靠主的帶領。
表弟妹回應:人生經歷分享,謝謝!做個正能量的父母還真不簡單,可憐天下父母心吧! 感恩,感動,值得反思。
在此感謝他們的回應。
2020年6月9日晚,在閱讀戴爾卡耐基所著《人性的弱點》一書中,他提到雷米特寫的<父親所忘記的>一篇美文,令我十分感動。
多年前,此文第一次被刊登出來,即引起無數讀者的共嗚,也成為無版權的讀物。誠如雷米特所說:「在數百種雜誌、家庭機關,和全國各地的報紙上刊出;同時也譯成了很多種的外國文字。我曾答應了數千人,將這篇文章在學校、教會,和講臺上宣讀,以及不計其數的空中廣播。
但使人感到驚奇的是,大學雜誌採用,中學雜誌也採用。有時一篇短文,會有如此大的效果出現,而這一篇即是如此。」
事實上,父親所忘記的一文是雷米特,寫給其子的一封充滿內咎與懊悔的信,值得為人父母者,尤其是年輕的父母一讀,現稍加補充後分享如下:
「我兒,你靜靜聽著:
我在你酣睡去的時候這樣說,你的小手掌壓在你顋下,金色的頭髮給汗水粘貼在你的額上,我悄悄地走進你的房裡。那是幾分鐘前,我在書房看書的時候,突然一股強烈的悔意,激動了我的心,使我失去了抗禦,使我感到自疚的來到你床沿。
孩子,這些是我所想到的事——我覺得我對你太苛刻了。你早晨穿衣上學的時候,你用毛巾輕輕擦了下臉,我就責備了你;由於你沒有把鞋擦乾淨,我也責備了你;當我看到你把東西亂丟在地上時,我也大聲責備你。
吃早餐的時候,我挑剔你的過錯;說你這又不對,那又不是⋯⋯你把臂肘擱在桌上,你在麵包上敷的奶油太多。當你開始去遊戲,而我去趕火車的時候,你轉過身來,向我揮手說:『爹地,再見!』我又把眉皺了起來,說:『快回家去!』
午後,這一切的情形又再重新開始。我從外面回來,發現你跪在地上玩石子,你襪子上有許多破洞,我看到那些小朋友羞辱你,馬上叫你跟我回來。買襪子要花錢;如果你自己花錢買的話,就會特別小心了!孩子,你想想,那種話竟由一個做父親的口中說了出來!
你還記得嗎?後來我在書房看報時,你畏怯地走了進來,眼裡含著傷感的神情。當我抬頭看到你時,又覺得你來攪擾我,而覺得很不耐煩。我惱怒的問你:『你想幹什麼?』
你沒有說什麼,突然跑過來,投進我的懷裏,用手臂摟住我頭顱,吻我⋯⋯你那小手緊緊的摟著我,那是充滿了孺慕的熱情。這種孺慕的熱情,是上帝栽種在你心裏的,像一朵鮮麗的花朵,雖然被人忽略了,可是不會枯萎。你吻了我,就離開我,跑上樓去了。
孩子,你走後沒有多久,我的報紙從手上滑了下來,突然一種可怕的痛苦和恐懼,襲擊到我身上。那是習慣支配了我,整天責駡你,憎厭你,吹毛求疵的挑你的過錯。難道這是我對你的一種獎勵?孩子,不是爹地不愛你,不喜歡你,那是我對你期望太高了,我用了我現在自己的年紀來衡量你。
其實,你的品行中有很多優點,都是令人喜愛的,你幼小的心靈,就像晨曦中的一線曙光⋯⋯
這些都由你突然返進來吻我、說晚安的真情上表現出來。孩子,在這靜寂的夜晚,我悄然來到你房裏,內咎不安的向你懺悔,這是一個不懂事的父親,一個可憐的父親。
如果你沒有睡去,我向你說出這些話,在你赤子的心裏,也不會瞭解的。可是,明天我必須要做到的是,做一個真正的好父親。你笑的時候,我也跟著笑,你痛苦的時候,我願意陪同你一起承受這個痛苦。」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 15 節中,向居住羅馬為神所愛並奉召作聖徒的眾人問安時,勸導他們: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做父親的又繼續:「當我有時沉不住氣要責駡你時,我會咬自己的舌頭,把這話阻止下來。我會對自己不斷的這樣說:『是的,他還只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他還是個孩子。』
我恐怕自己已把你看作一個成年人了。我現在看到你疲倦的酣睡在小床上;現在我明白過來了,你還是個小孩子。昨天,你還躺在你母親的懷裏,你把頭臉依偎在她的肩上。是的,你還是個眷戀著慈母愛撫的小孩子,我對你的要求,實在太多了⋯⋯⋯太多了!」
記得小兒與小女成長時期,我又何嘗不是對他們諸般挑剔,要求苛刻,期望過高呢?難道我自己成長時沒犯過錯嗎?他們讀小學、中學、高中時,每晚我都檢查他們的數學作業,做對從未稱讃;若做錯,即使已上床也要他們起來改正。
我覺得做父母的對孩子要做到有褒有貶、賞罰分明,更重要的是務必要一致。據我所知,多數華裔的父母都沒做到,也許是因為保守與含蓄的民族性吧!
小兒與小女雖無大成就,但已成家立業,勿需父母操心。家庭聚集時,我經常會自責過去沒有好好照顧他們,他們卻安慰我說我做的已夠多。他們也表示能有今日,我勞苦功高。同時我經常找機會勸勉他們在工作上要敬業與盡職,且為兩人禱告。
小兒也有一對子女,有一次我曾跟他說:「小孩子很快就長大,對他們要有耐性。」真希望人生能重新來過,我好彌補過去撫養兒女時未盡到的責任。
雖然詩人大衞王之子,傳道者所羅門王在箴言中敎導我們如何管敎兒女,但畢竟在今天的美國,身體虐待是違法的,更何況若出手過重也有可能造成傷殘,甚至致命。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十三章24節)
牧師回應:好文章,飽含愛的管教,平衡實在很難,我自己只能求主憐憫,赦免了。
我:謝謝!為你的好子女感謝主!據我觀察他們在敎會的服事,主已憐憫與赦免你。我覺得做好父母是一門很難的功課,只好依靠主的帶領。
表弟妹回應:人生經歷分享,謝謝!做個正能量的父母還真不簡單,可憐天下父母心吧! 感恩,感動,值得反思。
在此感謝他們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