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罷相全景重播﹞
在宋朝,各種自然界災害,都能和皇帝、臣子、政治、軍事掛上鉤。至於為什麼掛上的,內蘊就太豐富玄妙了。當時就沒幾個人懂,現在……現在還有誰認為汶川大地震、海地大海嘯之類的現象和人類的思維意識變化有聯繫嗎?
所以一切的「天人合一」,都只是人類一廂情願的猜測。可惜卻總有人堅信不移。
熙寧年間就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熙寧六年。新政在國內如火如荼,王韶、章惇、熊本在邊境上連戰連捷,可是華山突然間地震了,土石流翻滾而下,災害相當不小。
這立即就被文彥博等人抓到了說話機會。在「天人合一」的理論下,華山崩塌,原因就是政治昏暗,百姓受苦,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
有了宏觀根據,文彥博還能與實際情況聯繫起來。他給神宗上了一份奏章,說的是他某次閒暇出去散心的所見所想。
那次他去大相國寺上香,嗯,很風雅,也很有宗教信仰。不過好像一直以來儒家獨尊天下,「吾乃孔門弟子,誓不與和尚為伍!」這樣的口號流傳好多年了,難道文彥博不知道?並且多年以後,各位君子大賢還以王安石信了佛教,來抵毀王安石的人品,不知用的是什麼樣的雙重標準。
閒話又多了些,回到正題。文彥博峨冠博帶,寬袍飄然地從主殿出來,心情大好,順便向附近的市場走去。
他看見相國寺內,以及御街商行裡,市易司的人員在緊張忙碌。或許是態度過於認真了,讓文彥博非常不爽。
「瓜果之微,錐刀是競,竭澤專利,所剩無幾。」這樣分毫必爭,哪還有我大宋朝的威儀?其結果,只能是傷損泱泱大國的國體,使自己國民離心。更要緊的是,這裡離外賓下榻的使館很近,讓他們看見了,會恥笑我們的!
大家什麼感覺?按文彥博說的改正,這些都得倒過來,純粹就是打腫了臉充胖子,最可鄙視的卑賤虛榮心理。明明宋朝立國之本就在錢,沒錢早就被周邊的虎狼異族給吞了,結果認真賺錢居然是丟臉!
當時各處戰爭吃緊,宋神宗頂住了壓力沒太理會。可是第二次時,神宗第一個害怕了。熙寧七年,宋朝北方大旱,一連七、八個月一滴雨都沒有下。查一下史書,這次乾旱的規範是超大的,不僅宋朝北部這樣,連更北方的遼國也旱得一塌糊塗。
只是遼國人口密度小,疆域太廣大,而且不是純粹的農耕經濟,對旱情的反應沒有宋朝這樣大。尤其是,他們沒有宋朝這樣的「文明」,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把旱情無限上綱,弄個「清楚明白」~~
宋神宗的性格特點在這時顯露,此皇帝勝不驕,卻備加小心,時刻提防敵人報復;敗,或受挫時勇於自我折磨,不用敵人施壓,他自己就會把可能發生的後果上升到災難的程度上。於是不管是勝還是敗,每時每刻都憂心忡忡,提心吊膽。
後來,他就敗在這種個性。
面對旱情,他不用臣子們提醒,自己就整天的念叨,抓住一個大臣問一次。愛卿,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像「保甲法、方田均稅法、青苗法、均輸法等等法」都應該廢除呢?
大臣們這時經過為時五年的新政改革,都有了一定的政治心得了。他們一律躬身靜聽,面色沉重,若有所思,絕不開口。大家都清楚,這事兒輪不到他們說話。
終於有一天,神宗問到了王安石。
面對宋神宗的恐慌,王安石表現得非常鎮定。他說,天旱、水災這樣的事,就算在
在宋朝,各種自然界災害,都能和皇帝、臣子、政治、軍事掛上鉤。至於為什麼掛上的,內蘊就太豐富玄妙了。當時就沒幾個人懂,現在……現在還有誰認為汶川大地震、海地大海嘯之類的現象和人類的思維意識變化有聯繫嗎?
所以一切的「天人合一」,都只是人類一廂情願的猜測。可惜卻總有人堅信不移。
熙寧年間就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熙寧六年。新政在國內如火如荼,王韶、章惇、熊本在邊境上連戰連捷,可是華山突然間地震了,土石流翻滾而下,災害相當不小。
這立即就被文彥博等人抓到了說話機會。在「天人合一」的理論下,華山崩塌,原因就是政治昏暗,百姓受苦,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
有了宏觀根據,文彥博還能與實際情況聯繫起來。他給神宗上了一份奏章,說的是他某次閒暇出去散心的所見所想。
那次他去大相國寺上香,嗯,很風雅,也很有宗教信仰。不過好像一直以來儒家獨尊天下,「吾乃孔門弟子,誓不與和尚為伍!」這樣的口號流傳好多年了,難道文彥博不知道?並且多年以後,各位君子大賢還以王安石信了佛教,來抵毀王安石的人品,不知用的是什麼樣的雙重標準。
閒話又多了些,回到正題。文彥博峨冠博帶,寬袍飄然地從主殿出來,心情大好,順便向附近的市場走去。
他看見相國寺內,以及御街商行裡,市易司的人員在緊張忙碌。或許是態度過於認真了,讓文彥博非常不爽。
「瓜果之微,錐刀是競,竭澤專利,所剩無幾。」這樣分毫必爭,哪還有我大宋朝的威儀?其結果,只能是傷損泱泱大國的國體,使自己國民離心。更要緊的是,這裡離外賓下榻的使館很近,讓他們看見了,會恥笑我們的!
大家什麼感覺?按文彥博說的改正,這些都得倒過來,純粹就是打腫了臉充胖子,最可鄙視的卑賤虛榮心理。明明宋朝立國之本就在錢,沒錢早就被周邊的虎狼異族給吞了,結果認真賺錢居然是丟臉!
當時各處戰爭吃緊,宋神宗頂住了壓力沒太理會。可是第二次時,神宗第一個害怕了。熙寧七年,宋朝北方大旱,一連七、八個月一滴雨都沒有下。查一下史書,這次乾旱的規範是超大的,不僅宋朝北部這樣,連更北方的遼國也旱得一塌糊塗。
只是遼國人口密度小,疆域太廣大,而且不是純粹的農耕經濟,對旱情的反應沒有宋朝這樣大。尤其是,他們沒有宋朝這樣的「文明」,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把旱情無限上綱,弄個「清楚明白」~~
宋神宗的性格特點在這時顯露,此皇帝勝不驕,卻備加小心,時刻提防敵人報復;敗,或受挫時勇於自我折磨,不用敵人施壓,他自己就會把可能發生的後果上升到災難的程度上。於是不管是勝還是敗,每時每刻都憂心忡忡,提心吊膽。
後來,他就敗在這種個性。
面對旱情,他不用臣子們提醒,自己就整天的念叨,抓住一個大臣問一次。愛卿,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像「保甲法、方田均稅法、青苗法、均輸法等等法」都應該廢除呢?
大臣們這時經過為時五年的新政改革,都有了一定的政治心得了。他們一律躬身靜聽,面色沉重,若有所思,絕不開口。大家都清楚,這事兒輪不到他們說話。
終於有一天,神宗問到了王安石。
面對宋神宗的恐慌,王安石表現得非常鎮定。他說,天旱、水災這樣的事,就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