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晚秋夜讀

9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三代的細微感情
──序張輝誠《祖孫小品》

每次遇到張輝誠時,總是迎來他的笑容,很少有這麼快樂的高中老師。他在台北中山女高所推行的學思達教學,已經是舉國聞名,而且也遠播到香港與東南亞。在忙碌的行程中,他從來都保持著好整以暇的態度。令人不能不相信,他一定擁有祕密武器,否則無法在緊湊的工作節奏裡,還可以表現得那麼從容。第一次捧讀他的散文《我的心肝阿母》時,總是讓人有會心一笑的時刻。很少作家樂於以整本書來描寫自己的母親,他藉由開朗的文字,與讀者分享母子之間的親密感情。台灣社會逐漸進入後現代之際,傳統的倫理已逐漸受到淡忘,遑論兩代的互動關係。在他的文字之間徘徊時,不免使人產生濃厚的懷舊病。

曾經在中山大學與他相遇時,看見他與母親、妻子、孩子坐在餐廳的桌前,他們彼此不時會發出微笑。縱然坐在鄰桌,也能感受到他們全家釋放出來的溫暖。那時,西子灣的夕照投射進來,昏黃的光照在他們的餐桌。總覺得上面有一位不知名的神,默默賜予罕見的幸福給他們。微近中年的輝誠,稍微消瘦,卻有穩定的肩膀。我可以感覺,他坐在那裡,彷彿是一座城堡,護衛著全家大小。他母親是一位樂觀的人,充滿了母性。與她的金孫張小嚕坐在一起,保持著飽滿的笑容。那幅景象,使我聯想到自己與大小孫兒相處時的心情。只有親臨其境,才知道什麼是幸福的滋味。我未曾與他母親談話,但是看到他的笑容,就足夠神會相通。到現在,我常常想起那黃昏海邊的家庭晚餐。不知名的神安排我見證了這一幕,我也可以感受到從上面所賜予的幸福感。他們被祝福時,我也一起領受。

輝誠是大開大闔的人,卻也是非常專業與敬業的老師。我相信坐在教室裡的學生,可以感受到這位老師散發出來的熱力。尤其是他樂觀的心情,似乎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只要他想實現的計畫,必定會不畏艱難去完成。他與我並不是可以常常見面,但我非常明白,他珍惜著每天的分分秒秒,教學、閱讀、書寫都未嘗使他的時光虛擲。他的樂觀態度,便是幽默感的根源。在臉書上,我們是臉友。總是從他的字裡行間,體會到他對學生的照顧,對朋友的尊重,對長輩的敬愛。在恰當時刻,他會讓朋友看見母親與金孫的對話。那些平凡的文字,暗藏著不平凡的豐富感情。所謂倫理親情,不免是老掉牙的價值觀念。但是,在他的家庭裡,那是生動而新鮮的感情,而且是自然流露。三年前,他邀請我為下一本散文寫序。時間過了那麼久之後,反而是我忘記了。沒有想到在九月中旬,我收到一份厚厚的郵件,信封是台北中山女高的頭銜。我才發現,輝誠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捧讀他的文字時,覺得非常開心,卻又感動無比。尤其看到書名《祖孫小品》,心裡微微震動著。我想,他的心肝阿母又老了一點,張小嚕又長高了一點,而輝誠的文字也加重了一點。在印刷稿的紙張之間翻閱時,仍然可以聞到紙頁與油墨混融的氣味。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全家在西子灣晚餐的那一幕,再次鮮明浮現出來。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他可以保持那麼樂觀。也明白他所做的任何事情,從教學到書寫,一直保持喜悅的穩定狀態。那種喜悅感,我可以體會,因為那完全是來自他家庭的加持。他的心肝阿母,他的寶貝兒子張小嚕,還有他含蓄內斂的妻子,都是他生命力量的泉源。在行文之際,也把他內心的喜悅傳達給讀者。

我偏愛他乾淨流利的文字,每篇文字從第一句開始,到最後一句結束,總是帶給我一次平穩的航行。這樣的航行總是順流而下,中間也許出現微微的急湍,有時候也有一些轉折,到達終點時一定是換取一個開闊的心情。在他的世界裡,很少出現激情,更未洩漏任何憤懣,當然也未曾有過譏刺的語言。我深深相信,他所享有的和諧,全然釀造於他們家裡三代的融洽感情。他的散文之所以精采,就在於他擅長捕捉剎那的畫面。在生活裡有太多稍縱即逝的時刻,卻因為他的專注與關注,許多靈光一閃的時刻都讓他適時把握。

這冊散文分成八輯,包括小事、小情、小事情、小言語、小變化、小遊戲、小飲食、小逍遙。這正是張輝誠語言藝術的特色,當整個傳統文學或現代作家都在強調目光如炬時,他反其道而行,永遠保持著目光如豆的觀察。真正能夠品嘗生活樂趣的人,從來不會去追求大敘述,更不在乎場面開闊的情節。他寧可珍惜小情小愛,在大城市的小小角落,穩穩守住他與世無爭的家庭生活。書中的幾個篇章,如〈剪腳趾甲〉、〈抱抱〉、〈手機癮〉、〈溫泉〉、〈洗身軀〉、〈屎尿〉,從他細微的描寫,讓我深深感受到母子之間的真情。尤其〈屎尿〉那篇短文,讓我內心震動不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母子之間可以在身體上的照顧毫無芥蒂,確實讓我開了眼界。生活中有那麼多的瑣碎,人不堪其憂,輝誠卻不改其樂,對自己的母親、兒子、妻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妻子在書中並沒有多少語言,但是許多母子合照的照片,都由妻子來拍攝。在平凡的歲月裡,在尋常的時間裡,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幸福的滋味。讀完他全書的文字,我久久不能自已。這冊日記體的散文,是我多年來難得一見的藝術境界。身為他的讀者,可以優先窺見他生活的全部。我也能夠體會,他與家人分享的感情,也優先與我分享。在感動之餘,我必須對他表示最深的感謝。

二○一六年十月卅一日 政大台文所

天涯的亡友書
──讀簡媜《我為你灑下月光》

簡媜第一次嘗試新的文體,容許兩種聲音在她的字裡行間流動。第一種聲音是作者自己,第二種聲音屬於她遠逝的朋友。這是一種奇妙的閱讀經驗,必須在她的流轉文字中保持雙重視野。一隻眼睛投向作者的綿綿思念,另一隻眼睛則注視著亡友遺留下來的筆記。簡媜述說兩人過去的情誼,但更多的部分是為了讓朋友的靈魂復活。整本書都集中在愛與被愛的辯證回顧,縱然朋友已經去世許久,卻藉由文字的重現而再度甦醒過來。書的副題是「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似乎是寫給天上的亡友,也是要寫給在世的愛情未亡人。

簡媜有一手漂亮的書寫,尤其是她婀娜多姿的鋼筆字,鏤刻在書前的目錄。全書共分七卷,分別是「聽到第一聲春雷」,「夜色」,「邊界」,「斜陽」,「短暫雨」,「彷彿這一生只是倒影」,「我為你灑下月光」。她會寫出這部厚實的散文,其實是在履踐對亡友的承諾。當年簡媜經營一家出版社,準備為朋友留下的手札、筆記編輯成書。這項承諾因出版社關閉而未實現,又過不久,朋友因病去世。遺留在簡媜身邊的龐大文字,一直使她牽掛著。此後,她常常去靈樓探望亡友,終於下定決心重新整理那不計其數的文字。她一邊閱讀,也一邊帶出自己曾經有過的記憶。逝者與生者之間的對話,從此無窮盡地展開。在閱讀這部作品之際,不免對於逝者是誰抱持高度好奇。沉浸在散文的聲音、意象、顏色、情緒之餘,深深受到感動,甚至無以自拔。只要被真實的感情重重衝擊之後,逝者是誰已無關緊要。簡媜等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作者之死」的範式,容許讀者陷入文字的淘洗,體會其中的生命起伏與感情變化,正是最大的閱讀饗宴。書中飽滿地容納了兩位才女的豐富情感,縱然陰陽相隔,卻全然無損於兩人的生死交流。同樣受到古典文學洗禮的兩位作者,在遣詞用字之餘,釋出大量的象徵與隱喻。那種濃縮的文字,顯然吸飽了世間感情,又再次過濾之後,呈現出來的文字,既歧義又奇異。或確切而言,這是一段驚豔且驚險的閱讀過程,讓讀者在亡友的文字中沉溺之餘,似乎找不到精神出口,作者的聲音及時浮現,又挽回了讀者的魂魄。

簡媜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既古典又經典。從後現代的今天回頭來看,尤其在網路特別發達的這個年代,那樣古典的愛情,簡直是跡近神話。在同樣的笑顏裡,又處在同一個教室,書中男女的交往必須透過書信往來。每一個文字都是經過書寫,一字一句都注入了極為深厚的感情。那樣的境界,恐怕不是網路時代的訊息所能企及。一位外省女子,一位本省男子,都屬於高級知識分子。卻在一九八○年代相遇時,雙方都有自己的艱難。散文裡所呈現的這位女子形象特別鮮明,因為她是作者的摯友。相形之下,愛情棋局中的男子反而面目模糊,意向不清。兩人在校園相遇時,各自有著家庭的負擔。

來自南部的這位男子,顯然把學術志業作為往上爬的契機。那種拙於言談的個性,卻又暗藏無窮野心的南部小孩,並非沒有愛情的欲望。但是,人生抱負一旦高過對愛情的夢想時,自然就洩露了一個悲觀的前景。相形之下,來自單親家庭的外省女子,充滿了理想與幻想,對於愛情自然帶有難以言喻的嚮往。在那相對保守的時代,遇到極為保守的男子,便已注定這位才女愛情之坎坷。兩人的魚雁往返,為那個時代的感情世界留下最真實的紀錄。簡媜在重建他們的歷史場景時,自然也挾帶著她個人的記憶。她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書寫模式,一方面建構既有的愛情故事,一方面也在解構曖昧不清的感情交錯。這是非常冒險的嘗試,稍微不慎,就很有可能奪走了亡者的發言權。簡媜在拿捏之際,一方面讓亡友的聲音浮現出來,一方面也讓自己的觀察隱隱帶出。這種雙軌式的書寫,讓讀者進入一個奇妙而神祕的世界。既為亡者感到不忍,也為作者感到不捨。亡者遺留下來的筆記、書信、字條,容許讀者窺見她那難以壓抑的才情。同樣的,作者在敘述之際,也讓讀者感受了文字背後蘊藏的強烈能量。亡者的付出,並不可能得到那位男子同等的回報。而作者的書寫,也一樣不可能獲得亡者同等分量的回應。如果說,這是一部當代的《徒然草》,亦不為過。

《我為你灑下月光》,是近年來台灣文壇的散文巨構。簡媜寫出這部作品,顯然是要對亡友的承諾有一個交代。抑鬱以終的朋友,彷彿是託孤那樣,把最私密的文字全部交給簡媜。那是亡友一生的靈魂菁華,如果沒有公開出來,也必然同樣埋骨於青山。恰恰是簡媜的不捨,也是她無法忘懷的許諾。當她重新閱讀一個生動的魂魄,再次讓曾經發生過的愛情與友情遊走於字裡行間。簡媜自有她一份寬容,也揉雜著一份溫柔。在文字起伏跌宕之際,並未對那位負情的男子有絲毫責備。但是,掩卷之餘,讀者自然而然都會站到亡友那一邊。在悲傷的時刻,簡媜並不濫情,有時還會滲進一份幽默感。遠逝的朋友想必會領受她的調侃與捉弄吧,讀者也當可釋懷地接受簡媜的綿綿思念。

二○一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政大台文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