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歷史有問題!系列套書

9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上最不為人知的神祕怪事與驚悚奇聞!

第一章 奇聞異事怪案──最奇妙和不為人知的怪事、軼聞

迷蹤帝陵:漢光武帝陵墓違背風水之說的背後

中國歷代皇帝選擇寢葬所,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獨光武帝陵,是「枕河登山」,一反常規。眾多皇陵都在邙山之巔,唯光武帝陵坐落在黃河之灘,為封建社會史上之孤例,至今還是一個謎。

光武帝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菇蔚峭拔,整個陵園鬱鬱蒼蒼,肅穆莊嚴。陵園側有光武帝詞一座,其左前方有宋代開寶六年(西元973年)新修後漢光武帝廟碑一塊,碑文內容是歌頌光武帝由南陽起事,決昆陽之戰、破邯鄲之壘、定都洛陽等功業。

漢光武帝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原陵坐落於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後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

但這座詭異的陵墓卻剛好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後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

然而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已久,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製,一一不得馬虎。可是這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有悖於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關於這個問題,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劉秀有個王兒從小就倔不聽話,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於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於鄰山之巔。於是傳旨王兒來病榻前,囑曰:「父命中缺水,歸天後汝要把父葬於黃河之中,如此才免乾渴之苦。」誰知王兒卻一反常態,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一聽,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於是長歎一聲便駕崩了。

後來王兒公佈遺詔,並徵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後,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流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並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於黃河灘上,但歷來黃河氾濫卻從未侵害過。當然,黃河水不侵,只是因為這裡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沖得越厲害。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是人們因為無法解釋原陵的反常現象而編織出的一相情願的解說,並無惡意,相反的,卻為原陵增添了一絲神祕的、饒有趣味的色彩。

說起來,光武帝陵還有三大奇景,一園千柏,在中國僅有此處有這景像。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在中國其他地方的皇帝園陵中並不多見。

驚訝程度100%!你沒聽過的歷史真相
第一章 文化謎團悖案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豈知歷史也有真假

孔子出生案:「夢生」還是「野合」

作為中華文化代表的孔子,其出生一直是千古之謎。千百年來,關心這個問題的人並不少,典籍也留下了一些記載。比如《孔子家語》、《闕里志》、《拾遺記》和《史記》,都保留了一些關於孔子出生的資料。

這些資料整體而言可分三類:一是美化粉飾之詞,二是神化了的傳說,三是大致可信不過語焉不詳,但為人們留下了珍貴的線索,是人們破解孔子出生之謎的主要依據。

關於孔子的出生情況,現在的史書多是一筆帶過,模糊不清。記載的最為詳細的是王肅涉嫌偽造的《孔子家語》,該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孔子父親叔梁紇的家世,還對他如何向顏氏求婚,如何與顏徵在結合做了繪聲繪色的描述……這顯然屬於美化粉飾之詞。

據《孔子家語》載:叔梁紇本為宋國貴族孔父嘉的後代,只因妻子長得太美麗了,被宋國權臣太宰華督看上,發動政變將孔父嘉和宋殤公殺死,強娶其妻。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為躲避華督家族的迫害,帶領全家逃亡到魯國,所以孔子才成為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先娶施氏女,只生了九個女兒。有一位小妾倒是生了個兒子,名曰孟皮,字伯尼,但是跛足。

為了能有個健康的兒子繼承香火,又向顏氏求婚。叔梁紇向顏氏求婚,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為了生個健康的兒子。

婚後不久,徵在即懷孕了,由於求子心切,她還到曲阜郊外的尼丘山去祈禱山川神靈的保佑,保佑她順利生個男孩。果然,十月之後,徵在生下了孔子。為紀念這次祈禱,就為孔子取名為丘,字仲尼。這些記載詳細的可怕,偽造的痕跡比較明顯。舉例來說,文中說孔子的哥哥孔孟皮字伯尼,則幾乎可以斷定孔子字仲尼與此有關,是排著叫的。而後文有說是為了紀念禱於尼丘山,顯然是由不同的資料雜糅而成。

不過,據出土文獻和今人考證,《孔子家語》也是自有淵源,也不能說是全由王肅偽造。即使《家語》真的是傳自先秦的舊典,也改變不了其在孔子出生問題上美化粉飾的事實。

綜覽各種史料,目前關於孔子出生的情況,學術界有以下觀點:

推翻那些你曾信以為真的歷史

第一章 歷史偽說惑案── 到底是歷史誤導了我們,還是我們誤解了歷史

越王勾踐:是否真的臥薪嘗膽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於蒲松齡的這段話,大多數人都不陌生,而這段話中「臥薪嘗膽」一詞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成語。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夫差打敗,帶領所剩的五千兵馬逃到了會稽,還是被吳軍圍的水洩不通,於是越王只能向吳國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被釋放回國之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告訴自己不能忘了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志。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終戰勝了吳國。這就是人們今天所熟知的典故「臥薪嘗膽」的由來。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

然而關於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經臥薪嘗膽,卻是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從來沒有臥薪嘗膽過,有的說他「臥薪」而沒有「嘗膽」,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難道這個流傳千古、帝王發憤圖強的典故,是個欲蓋彌彰的大謊言?

《左傳》和《國語》是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事蹟的歷史典籍,但這兩本史籍都沒有說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行為。

到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曾說:「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但這段話中並未提到「臥薪」二字。司馬遷筆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臥薪」呢?

可惜的是,司馬遷並沒有給出更為詳細的交代。之後的一些著作皆以先秦史料為基礎,對此沒有更深描述。最先將「臥薪」、「嘗膽」兩個詞連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蘇軾。他在《擬孫權答曹操書》這封帶有遊戲色彩的書信中說:「僕受遺以來,臥薪嘗膽。」蘇軾在這裡指的孫權,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真正將「臥薪嘗膽」用在勾踐身上並使之廣為流傳的是眾多的文學作品。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