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山海經圖鑑

79特價47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陸吾

《西次三經》: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
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
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中國上古流傳的神話中,很多都與崑崙山有關,所以素有第一神山之稱。傳說崑崙山一共有三位山神,分別是《西次三經》中的陸吾,《海內西經》中的開明獸,和《大荒西經》中的人面虎。

黃帝、炎帝的部族原本都起源於西北高原,之後才逐漸往東南遷移。崑崙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也是遊樂的行宮,是黃帝祭天的聖山,而陸吾即是掌管崑崙山的天神。

《西次三經》記載,人面虎身有九條尾巴的陸吾,除了管理天帝的都城,還兼管天上九大部洲及天帝的苑囿(古代畜養禽獸的園林)。《海內西經》說:有九個人首、老虎身子的開明獸,和人首、虎身、九尾的陸吾似有關聯。當代神話學者袁珂則認為,陸吾就是開明獸。

讙頭國

《海外南經》:
讙頭國在其南。
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
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

讙頭國又稱讙朱國,在羽民國東南方。讙頭國民的長相是人的臉型,卻有鳥的尖嘴,背上有一對翅膀,但卻沒法飛,常用兩手扶著翅膀走路,也常到海中捕捉魚蝦。

讙頭國大概是鳥圖騰的部落,居住於近海,以捕魚為生,此外也食用芑、苣、穋、楊等榖物。

郭璞在《山海經注》說:讙頭原是堯的臣子,因為叛亂兵敗,自覺有罪,就跳南海自殺。堯帝覺得可憐,命他的兒子居於南海,並加以奉祀,後來繁衍了子孫,就是讙頭國。另有傳說:鯀的妻子士敬生了炎融,炎融又生讙頭。

奇肱國

《海外西經》:
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
有陰有陽,乘文馬。
有鳥焉,兩頭,赤黃色,在其旁。

三身國、一臂國的北邊,就是奇肱國。這些奇肱民,也稱奇股民,只有一隻手,卻有三隻眼睛,手眼協調合作,擅長製作各種靈巧的機具,用來捕捉鳥獸。他們能製造一種飛車,順著風,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據說湯殷時,曾在豫州捉到一個駕駛飛車的奇肱人,他被捉時破壞了車子,就是不想讓殷人模仿。十年之後,東風吹來,才又照原樣做了一架飛車,將他順風遣送回國。《海外西經》描述,奇肱民兼具陰性和陽性生殖器,陰器在上,陽具在下。常騎一種叫做吉量(或稱吉良)的白色花紋馬,這馬有著紅色鬣毛,頸子像雞尾巴,眼睛像黃金,據聞騎了可以長壽。奇肱國中還有一種怪鳥,長了兩個腦袋,羽毛紅中帶黃,常棲息在奇肱民的身邊。

《大荒西經》裡有個人名叫吳回,只有左臂,沒有右臂,也可能是指奇肱國。

釘靈國

《海內經》:
有釘靈之國,
其民從膝以下有毛,
馬蹄,善走。

《海內經》涉及的範圍非常廣,約為現今中國的西北、西南、東北等地,並遍及蒙古及部分西伯利亞地帶。其內容與《海內四經》及《大荒經》有些重複。

《海內經》記載,釘靈國的人膝蓋以下有毛,雙腳有蹄,很善於行走。釘靈國又稱丁靈、丁零,其人民為馬人,膝蓋以上是人頭人身,膝蓋以下為馬腿馬蹄,快走如馬,聲音卻像雁鶩。

《異域志》描述釘零國在北海內,其人民一日可走三百里。清代學者汪紱的注指出,釘零國產貂皮,製作貂皮靴,穿上靴子能像馬一般疾行,並不是真的有馬蹄。北海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漢書˙蘇武傳》中就提到丁零國。

聶耳國

《海外北經》:
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
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
縣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
兩虎在其東。

聶耳國又稱儋耳國,在無腸國的東方。《海外北經》說:聶耳國的人都長著一對極長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下面,走路時還得要用兩手托著,以免擺動得太厲害。他們的縣邑在海中的島上,水中所有的珍奇怪異之物,都為他們所擁有。更酷的是,聶耳國人都有兩隻花斑虎隨伺身旁,供其使喚。

《大荒北經》說:任姓的儋耳之族位於北海之渚中。北海是群鳥孵卵及脫毛換羽的曠野、大澤。楊希枚在〈古饕餮民族考〉指出,這裡位於現在的吉爾吉斯,就是歐亞大草原地帶(Kirgiz or Eurasian steppe),北海可能是裏海(Caspian sea)或鹹海(Aral Sea)。儋耳族大概是斯基泰族(Scythians),在西元前七世紀至三世紀時,是縱橫中亞的強悍遊牧民族。九尾狐

《南次一經》:
青丘之山,有獸焉,
其狀如狐而九尾,
其音如嬰兒,
能食人,食者不蠱。

《南山經》分為《南次一經》、《南次二經》及《南次三經》,根據衛挺生在《山經地理圖考》的研究;《南次一經》的範圍起自中越分界的䧿山山脈,到浙閩分界的箕尾山脈,共有十大山脈,山系擴及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

當中有一座青丘山,向陽的南坡盛產玉石,而背陰的北坡盛產可製顏料的礦物。山中有一種奇獸九尾狐,外型像狐狸,有九條尾巴,叫聲卻像嬰兒的哭聲,會吃人。相傳吃了牠的肉,可以不受妖邪癘氣的侵擾。

《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都提到青丘山上有九尾狐。九尾狐也是祥瑞和子孫繁衍的象徵,郭璞的注說:九尾狐「太平則出而為瑞」。

騶虞

《海內北經》:
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
五彩畢具,尾長於身,
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騶虞又名騶吾,是林氏國的神獸,像老虎一樣大,身上有五彩的斑紋,尾巴比身體還長,騎乘牠可以日行千里。

騶虞是祥瑞之獸。《毛詩傳》說:騶虞就是白虎,牠不吃生物,不踏草木,君王若是施行德政就會出現,因此被視為是仁德忠義的象徵。中國歷代文人多有詩文為之讚頌,如白居易的〈騶虞畫贊〉、司馬相如的〈封禪頌〉、蔡邕的〈五靈頌〉等。



《大荒東經》: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
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
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
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東海外大約七千里有座流波山,山上的野獸叫夔,外型像牛,身體是青色的,頭上沒有角,卻只有一隻腳,出入海水時必定有風雨相伴,身上的鱗甲發出的光,就像太陽和月亮,牠的吼叫聲就像打雷般。古越人又稱牠為「山繰」。

相傳黃帝和蚩尤作戰時,捉了這種動物,剝了皮,製成一面鼓,又把雷澤中雷獸的骨頭當作鼓槌,用這根鼓鎚敲打夔鼓,聲響震天,五百里外都聽得見。黃帝就用這面戰鼓,加上獸陣神兵,以及應龍、女魃等神人,把蚩尤、夸父族打得落花流水。鸓

《西次一經》: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
其上多椶枏,其下多竹箭,
其陽多黃金、玉,
其陰多旄牛、麢、麝;
其鳥多鸓,其狀如鵲,
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禦火。

翠山上有許多棕樹,山下則多竹林,山南盛產黃金、美玉,山北有許多旄牛、羚羊和麝。山裡的禽類大多為鸓,長得像鵲鳥,卻有兩個頭、四隻腳,身上的羽毛為紅黑兩色,相傳養這種鳥可以避火。

但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要怎麼用鳥來防禦火災呢?郭璞說:這種鳥多半蓄養在家,可以利用牠的羽毛。而所謂防禦的原理,是依據顏色的交感巫術產生靈力,因為這些神鳥都有紅色的特質(紅羽、赤喙、赤身、赤足等),而「以赤禦火」的原理,應該就是「同類相剋」吧!

鳧徯

《西次二經》:
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
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
其獸多㸲牛、羬羊、白豪。
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
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
見則有兵。

遠古的人類,生活環境不斷地會遭遇各種災厄;不論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兵災等,都會帶來極大的破壞力,讓人們產生生存的危機感,因此具備預知的能力,也是先民所渴求的。巫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西次二經》記載,甘肅東邊的鹿臺山,山上盛產白玉,山下產銀,山裡的野獸多為㸲牛、羬羊和白色的豪豬。這裡有一種鳥長得像雄雞,卻有一張人臉,名叫鳧徯,叫聲就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一出現就會有戰亂發生。

𪄀𪃑

《北次二經》: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
無石,其陽多玉。
……
有鳥焉,其狀如烏,
人面,名曰𪄀𪃑,
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暍。

《山海經》有些奇特的動物,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服食或配戴,可以解除疾疫和災厄。古時候的人,不論居家生活或是在外跋涉,經常會碰到疲勞倦怠、飢渴受凍的情況,於是希望能服食或配戴具有巫術效果的神物,比如《北次二經》裡的𪄀𪃑,似可傳達一種奇妙的力量,達到不倦、不飢、不睡的神奇效果。

北囂山(今小興安嶺)上,有一種鳥叫作𪄀𪃑,外型像烏鴉,卻有人的面孔。牠的作息很特別,白天休息,夜幕降臨才出來捕食蚊蟲。吃牠的肉可治中暑和頭風。而𪄀𪃑的形象也有非人面的,完全是鳥的外型。

文鰩魚

《西次三經》: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
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
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
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
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
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
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山海經》中的動物比植物更具神祕色彩,因為植物的功能大多是在醫療方面,屬於一種自然素樸的經驗科學。但在動物部分,則仍停留在巫術的狀態,不論服食或配戴來除病解厄,或是預卜吉凶,其巫術性多半大於科學性,因此不少人將山海經視為「巫者之書」。

比如,觀水中的文鰩魚,外觀像鯉魚,有著鳥的翅膀,身上青蒼色的花紋,頭部是白色,嘴巴赤紅。牠喜歡在夜間飛行,常出沒於西海和東海上,叫聲像鸞雞。肉味酸甜,吃了可以治好癲狂症,而且一出現就會大豐收。

𩶯魮魚

《西次四經》: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
……
濫水出於其西,西流注於漢水,
多𩶯魮之魚,其狀如覆銚,
鳥首而魚翼魚尾,
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在甘肅鳥鼠同穴山的西邊,有一條濫水,往西流注於漢水。水中有一種怪魚叫𩶯魮魚,牠的身形特別,像是個倒扣的有柄小鍋,有著魚身魚尾,卻長了個鳥頭。叫聲像敲擊磐石的聲音,最引誘人的是,體內還能孕育出珍珠美玉。

𩶯魮魚是一種鳥魚共體的生物,就像珠蚌一樣,蚌殼內會長出珍珠。南朝宋人沈懷遠被流放到廣州時,寫了一本《南越志》,書中提到海中有一種文魮魚,鳥頭魚尾,叫聲像敲擊磐石的聲音,體內還會長出美玉,和《山海經》的𩶯魮魚非常類似。應龍

《大荒東經》: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
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不得復上。
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
乃得大雨。

《大荒東經》說:大荒的東北角有座山名叫凶犁丘山,應龍就住在土丘的南端,善於蓄水行雨。黃帝跟蚩尤大戰時,為了抵抗蚩尤,以法術佈下大霧,特別請應龍前來助陣,最後終於殺了蚩尤和夸父族的巨人。但從此應龍無法回到天界,只能長住地面。然而天上沒了應龍,無法興雲致雨,土地就常乾旱。因此人們就模仿應龍的樣子,做成土龍來舞動祈雨,希望能夠天降大雨。

胡文煥的圖說描述應龍是有翅膀的龍。大禹治水的神話中,應龍用尾巴在地上畫出線條,大禹就依照這些線條開鑿水路,才得以疏導洪水。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