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糜
生米直接熬煮稱為「糜」,湯料煮好後加入白飯應該稱為「飯湯」才對。
我小時候在鄉下的農家生活已經脫離貧窮,日常三餐有魚有肉,不像我母親那一代都是吃番薯簽長大。記憶中天熱時阿嬤會煮甜的綠豆糜,還在鍋裡放入一大塊冰角,綠豆本身具有退火解毒功效,涼涼的吃很消暑。村裡大廟供奉五府千歲,還有一位「五年王」,三年一科大拜拜,各地陣頭齊聚巡庄,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吃食放在廟埕榕樹下,讓來湊熱鬧的宮壇信眾食用,炒麵、炒米粉、米苔目、飯湯等,算是大家休息時的點心。
關於台式粥品,照我家鄉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由生米直接熬煮稱為「糜」,一種是湯料煮好後加入白飯稱做「飯湯」,例如常見的「蟳仔糜」一定要用生米熬煮才會黏稠好吃,而一般市面常見的「海產糜(粥)」,其實應該稱為「飯湯」才對,糜和飯湯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糜是「稠狀」的,飯湯是湯狀的。鄉下人農忙時煮糜最經濟省事,切點三層肉絲,配上紅蔥頭、蝦米爆香,可以煮高麗菜糜、菜豆仔糜、菜瓜糜、芋仔糜,如果有家人去東石漁港買回新鮮的蛤仔、蚵仔或虱目魚,配竹筍煮飯湯就是高級享受了!
我阿母每次看見壁虎就想起一個真實的笑話,住在我們三合院前方的鐵嬸婆,有一次傍晚時分煮好鹹糜端上桌又去忙別的事,吃飯的時候兒子告訴她:「阿母!阿母!鹹糜裡面有一隻蟮蟲仔(壁虎)。」她探頭看了那鍋鹹糜一眼,伸手巴她兒子的頭罵說:「猴死囝仔咧!有魚脯仔猶毋食!」每次我阿母總是邊說邊笑,雖然有些匪夷所思,但鄉下房子從裡面往上看都可見樑柱屋瓦,蟮蟲仔失足掉落鹹糜中燙死是很有可能的事,加上以前的照明設備都只有10燭或20燭光,上了年紀的人把蟮蟲仔看成魚脯仔也很正常。
我們嘉義縣東石鄉圍潭村至今還存在許多古例,以喪事來說,家中老人彌留時就要「摒廳」,神明紅格桌先用紅布遮起來,床拆下床板放在大廳正中央,讓老人躺在上面等待嚥下最後一口氣。老人「過喟(嚥氣)」以前子孫都不能哭,確定斷氣後要拿一個碗公到埕尾用力摔破,跟著才能放聲大哭(以此通知左鄰右舍吧?),趕不及在嚥氣前見最後一面的子孫,回來奔喪時得從路頭跪爬進來,女兒更得從村口一路哭進家門,所以俗語才有「後生(兒子)捧斗,查某囝(女兒)哭路頭」這句話。不只如此,作法事還有各種「旬」,例如查某囝旬、查某孫旬,我阿公阿嬤過世時我不只得出錢做查某孫旬,做旬時所有的查某孫還得跪成一排,邊哭邊圍著棺木與靈位爬一大圈,雙膝都烏青。停靈期間三餐拜飯都要哭喊一回,有親人來上香,妯娌姑嫂還得輪流跪在旁邊陪哭,常見我阿母及阿姑們前一刻還坐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的聊得很熱絡,下一刻見有親戚來哭喪,立刻推派一人出來陪哭,感覺有種黑色幽默的氛圍,種種禮俗不勝枚舉,真正厚禮數!
鄉下婚喪喜慶的俗例,喜事一定有一大盆湯圓,喪事一定有一大盆鹹糜待客,阿公過世在先,數年後阿嬤才過世,出殯當天早晨,廚師煮好兩盆鹹糜讓所有參加喪禮的人當早餐吃,牽亡歌、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陣頭演員人手一碗吃得津津有味,彼時我已離開戲班走上不同的人生階段,但看見她們便想起戲班裡的肉感姨在後台跳牽亡歌給我們看的情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從小立志成為歌子戲演員的我,不惜離家出走追求理想,我在戲班的那段日子夢想破滅,卻成就了我的文學生命。
芋仔糜作法
芋頭削皮切小塊油炸至表面略赤黃備用,蛤蜊加少許鹽泡在水中吐沙,三層肉切小條狀,香菇泡水切絲,蝦米泡水洗淨,乾鍋炒肉條煏出油脂,放入香菇絲、蝦米爆香,加適量油蔥醬、白胡椒粉略炒,放入洗淨的白米翻炒出香氣即可加入肉骨高湯與芋頭熬煮成糜,米心熟透後放入蛤蜊煮開口,以鹽、味精調味,灑些芫荽增香即成。
*炸芋頭時耗油,不妨多炸一些冷凍備用,方便做其他料理時使用,除了芋仔糜外,差不多的食材也可以做芋仔飯。
芋頭飯作法
乾鍋炒五花肉條煏出油脂,放香菇絲與蝦米爆香,加油蔥醬、白胡椒粉略炒至香氣四溢。米洗淨放入電子鍋,水量比一般煮飯略多一些(芋頭會吸水),讓炒香的佐料與炸芋頭舖在白米上,加入適量的鹽、味精調味,飯煮熟後打開鍋蓋灑上芫荽,用飯匙拌勻即可。紹興醉雞
這塊土地融合了多元文化,許多餐廳料理已經趨向無國界,這就是台灣特有的生命力。
剛認識我家方博土的時候,他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我在把七仔的時陣,妳猶在流鼻涕咧!」說起以前做工程時的種種風流韻事總是口沫橫飛,聽得一群男徒弟心馳神往,只恨生不逢辰無緣跟在師父身邊體驗一番的模樣。台灣開啟十大建設,帶動各項經濟繁榮時期,他才二十多歲正值年輕氣壯,白天在工地施工,交際應酬的酒攤不算,每晚不是去小吃部就是去妹妹多的餐館(例如日本料理店),偶而才去酒家(因為喝洋酒消費高,他不願意當凱子),喝得差不多就帶著小姐住飯店,相熟的「內將」(女侍)都知道他的習慣,為了能一早趕回工地指派工作,叫他起床時還要幫他準備一瓶紹興「醒酒」,當時酒場流行喝紹興,因為前晚喝多了頭腦還沒清醒,所以需要灌下至少半瓶紹興才能強迫頭腦開機,一瓶紹興市價約八十塊,他都給一百,剩下的酒先寄放下次來再喝!
其實他在去霧台開山闢路投資採大理石礦之前已經戒酒,因為他收到老天爺的警告,有一天晚上兩個朋友約他出去喝酒,其中一個說他胃不太舒服所以不想喝,自願充當司機,還叫他們盡量喝沒關係,結果他喝到差不多時那個說不喝的人卻先醉,只好由他開車回高雄準備投宿旅館,車上還載著兩位小姐,當時高速公路的車輛原本就不多,又是深夜所以沒有其他車輛,也許是眼花或真的有古怪,他突然看見前方路面有一堆如山的砂石,為了避免撞上他本能的急打方向盤,就這樣在高速公路平坦的路面上做特技表演,左右擺尾用兩輪直立,把他嚇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大半,回頭一看路面哪有什麼砂石?住進飯店後大家性趣全無,拿了些錢打發小姐回去,從此慢慢就戒酒了,大概也瞭解到生命可貴,繼續喝下去早晚會死人!
我還是文藝少女時期,在一些文壇前輩引薦下開始參加作家們的聚會活動,本省掛常由當時的《台灣時報》副刊主編許振江,與任職太子建設的詩人龔顯榮號召,外省掛則由蕭颯(男作家)、楊濤、李冰等前輩作家帶領,偶而參加文建會或新聞局辦的文化參訪活動,有緣認識一些副刊常見作品發表的知名作家,感覺很新鮮。生平第一次喝酒是在那些外省籍老師邀約的飯局上,吃的是江浙菜或川菜,喝的酒不是花雕就是陳紹,老師們會先把酒倒入大杯中,加入話梅與嫩薑絲調味,再倒入小酒杯裡,對菜鳥而言就算不乾杯,只是陪著老師們隨意小飲一口,幾輪下來也會開始有醉意,有時一不小心甚至會在廁所「出酒」,所吃的佳餚伴隨黃酒下肚,嘔吐出來的穢物氣味實在非常難聞,幸好酒醒得快,不至於醜態畢露。而本省籍文壇大哥邀約的飯局都是在本土海鮮餐廳,喝的多是金門陳年高粱或洋酒,讓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飲食文化。
頭一次吃到紹興醉雞自然也是在那些外省老師的餐聚上,就像台式料理用米酒做燒酒雞一樣,紹興酒做的醉雞,也別有一番風味。台灣這塊土地長期以來融合了多元文化,許多餐廳的料理已經趨向無國界,不論是台菜、客家菜、江浙菜、川菜、滇緬菜、泰式、越式料理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張菜單上,這就是台灣特有的生命力。多年前許振江大哥從台時副刊主編的位置退下來,投入出版行列成立「派色出版社」,最後卻負債倒閉抑鬱而終。曾任高雄市文藝學會理事長的蕭颯老師過世數年,主編《高青文萃》多年的李冰老師近日也辭世,長江後浪推前浪,許多文壇前輩在屬於他們的年代各領風騷,讓文學的園地百花齊放,我們後生晚輩在他們的引導下,有幸埋下文學的種子努力耕耘,結出豐碩的果實。不論是外省籍老師或本土籍文壇大哥,都在我的文學生命裡為我開啟一扇窗,屬於他們那世代的風華與味道,至今深刻保留在腦海裡,如這道紹興醉雞,酒香四溢,令人難忘!紹興醉雞作法
仿土雞腿兩隻,紹興酒一瓶,當歸一片,枸杞少許洗淨備用。
湯鍋放半鍋水(以能淹過雞腿的量),水燒開後放入雞腿,大火燒開轉小火(不加蓋)煮約十分鐘,加蓋後熄火悶約十五分鐘,撈起放至雞湯與雞腿皆冷卻。
將雞腿置入容器中,放入當歸與枸杞,倒入整瓶紹興酒與等量的雞湯,若不喜酒味太重可以調整比例,最好雞腿能完全浸泡在湯汁裡,以適量的鹽與少許冰糖調味,最少要浸漬一天以上才能入味。
*泡過雞腿的湯汁為免浪費,最好再做一道醉蝦也很好吃。
醉蝦作法
大蝦一斤洗淨,燒開一鍋水,加一小匙鹽放入蝦子,煮至水再次燒開,蝦子煮至適量熟度撈起放涼(或置於冰水中增加脆度),把蝦子浸泡在醉雞湯汁中一天以上,使其入味即可。
*有一個煮蝦的訣竅是由一位開過海鮮餐廳的朋友分享,他說蝦子入滾水煮至捲曲約十元硬幣弧度,脆嫩口感最剛好,大家可以試看看!
生米直接熬煮稱為「糜」,湯料煮好後加入白飯應該稱為「飯湯」才對。
我小時候在鄉下的農家生活已經脫離貧窮,日常三餐有魚有肉,不像我母親那一代都是吃番薯簽長大。記憶中天熱時阿嬤會煮甜的綠豆糜,還在鍋裡放入一大塊冰角,綠豆本身具有退火解毒功效,涼涼的吃很消暑。村裡大廟供奉五府千歲,還有一位「五年王」,三年一科大拜拜,各地陣頭齊聚巡庄,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吃食放在廟埕榕樹下,讓來湊熱鬧的宮壇信眾食用,炒麵、炒米粉、米苔目、飯湯等,算是大家休息時的點心。
關於台式粥品,照我家鄉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由生米直接熬煮稱為「糜」,一種是湯料煮好後加入白飯稱做「飯湯」,例如常見的「蟳仔糜」一定要用生米熬煮才會黏稠好吃,而一般市面常見的「海產糜(粥)」,其實應該稱為「飯湯」才對,糜和飯湯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糜是「稠狀」的,飯湯是湯狀的。鄉下人農忙時煮糜最經濟省事,切點三層肉絲,配上紅蔥頭、蝦米爆香,可以煮高麗菜糜、菜豆仔糜、菜瓜糜、芋仔糜,如果有家人去東石漁港買回新鮮的蛤仔、蚵仔或虱目魚,配竹筍煮飯湯就是高級享受了!
我阿母每次看見壁虎就想起一個真實的笑話,住在我們三合院前方的鐵嬸婆,有一次傍晚時分煮好鹹糜端上桌又去忙別的事,吃飯的時候兒子告訴她:「阿母!阿母!鹹糜裡面有一隻蟮蟲仔(壁虎)。」她探頭看了那鍋鹹糜一眼,伸手巴她兒子的頭罵說:「猴死囝仔咧!有魚脯仔猶毋食!」每次我阿母總是邊說邊笑,雖然有些匪夷所思,但鄉下房子從裡面往上看都可見樑柱屋瓦,蟮蟲仔失足掉落鹹糜中燙死是很有可能的事,加上以前的照明設備都只有10燭或20燭光,上了年紀的人把蟮蟲仔看成魚脯仔也很正常。
我們嘉義縣東石鄉圍潭村至今還存在許多古例,以喪事來說,家中老人彌留時就要「摒廳」,神明紅格桌先用紅布遮起來,床拆下床板放在大廳正中央,讓老人躺在上面等待嚥下最後一口氣。老人「過喟(嚥氣)」以前子孫都不能哭,確定斷氣後要拿一個碗公到埕尾用力摔破,跟著才能放聲大哭(以此通知左鄰右舍吧?),趕不及在嚥氣前見最後一面的子孫,回來奔喪時得從路頭跪爬進來,女兒更得從村口一路哭進家門,所以俗語才有「後生(兒子)捧斗,查某囝(女兒)哭路頭」這句話。不只如此,作法事還有各種「旬」,例如查某囝旬、查某孫旬,我阿公阿嬤過世時我不只得出錢做查某孫旬,做旬時所有的查某孫還得跪成一排,邊哭邊圍著棺木與靈位爬一大圈,雙膝都烏青。停靈期間三餐拜飯都要哭喊一回,有親人來上香,妯娌姑嫂還得輪流跪在旁邊陪哭,常見我阿母及阿姑們前一刻還坐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的聊得很熱絡,下一刻見有親戚來哭喪,立刻推派一人出來陪哭,感覺有種黑色幽默的氛圍,種種禮俗不勝枚舉,真正厚禮數!
鄉下婚喪喜慶的俗例,喜事一定有一大盆湯圓,喪事一定有一大盆鹹糜待客,阿公過世在先,數年後阿嬤才過世,出殯當天早晨,廚師煮好兩盆鹹糜讓所有參加喪禮的人當早餐吃,牽亡歌、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陣頭演員人手一碗吃得津津有味,彼時我已離開戲班走上不同的人生階段,但看見她們便想起戲班裡的肉感姨在後台跳牽亡歌給我們看的情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從小立志成為歌子戲演員的我,不惜離家出走追求理想,我在戲班的那段日子夢想破滅,卻成就了我的文學生命。
芋仔糜作法
芋頭削皮切小塊油炸至表面略赤黃備用,蛤蜊加少許鹽泡在水中吐沙,三層肉切小條狀,香菇泡水切絲,蝦米泡水洗淨,乾鍋炒肉條煏出油脂,放入香菇絲、蝦米爆香,加適量油蔥醬、白胡椒粉略炒,放入洗淨的白米翻炒出香氣即可加入肉骨高湯與芋頭熬煮成糜,米心熟透後放入蛤蜊煮開口,以鹽、味精調味,灑些芫荽增香即成。
*炸芋頭時耗油,不妨多炸一些冷凍備用,方便做其他料理時使用,除了芋仔糜外,差不多的食材也可以做芋仔飯。
芋頭飯作法
乾鍋炒五花肉條煏出油脂,放香菇絲與蝦米爆香,加油蔥醬、白胡椒粉略炒至香氣四溢。米洗淨放入電子鍋,水量比一般煮飯略多一些(芋頭會吸水),讓炒香的佐料與炸芋頭舖在白米上,加入適量的鹽、味精調味,飯煮熟後打開鍋蓋灑上芫荽,用飯匙拌勻即可。紹興醉雞
這塊土地融合了多元文化,許多餐廳料理已經趨向無國界,這就是台灣特有的生命力。
剛認識我家方博土的時候,他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我在把七仔的時陣,妳猶在流鼻涕咧!」說起以前做工程時的種種風流韻事總是口沫橫飛,聽得一群男徒弟心馳神往,只恨生不逢辰無緣跟在師父身邊體驗一番的模樣。台灣開啟十大建設,帶動各項經濟繁榮時期,他才二十多歲正值年輕氣壯,白天在工地施工,交際應酬的酒攤不算,每晚不是去小吃部就是去妹妹多的餐館(例如日本料理店),偶而才去酒家(因為喝洋酒消費高,他不願意當凱子),喝得差不多就帶著小姐住飯店,相熟的「內將」(女侍)都知道他的習慣,為了能一早趕回工地指派工作,叫他起床時還要幫他準備一瓶紹興「醒酒」,當時酒場流行喝紹興,因為前晚喝多了頭腦還沒清醒,所以需要灌下至少半瓶紹興才能強迫頭腦開機,一瓶紹興市價約八十塊,他都給一百,剩下的酒先寄放下次來再喝!
其實他在去霧台開山闢路投資採大理石礦之前已經戒酒,因為他收到老天爺的警告,有一天晚上兩個朋友約他出去喝酒,其中一個說他胃不太舒服所以不想喝,自願充當司機,還叫他們盡量喝沒關係,結果他喝到差不多時那個說不喝的人卻先醉,只好由他開車回高雄準備投宿旅館,車上還載著兩位小姐,當時高速公路的車輛原本就不多,又是深夜所以沒有其他車輛,也許是眼花或真的有古怪,他突然看見前方路面有一堆如山的砂石,為了避免撞上他本能的急打方向盤,就這樣在高速公路平坦的路面上做特技表演,左右擺尾用兩輪直立,把他嚇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大半,回頭一看路面哪有什麼砂石?住進飯店後大家性趣全無,拿了些錢打發小姐回去,從此慢慢就戒酒了,大概也瞭解到生命可貴,繼續喝下去早晚會死人!
我還是文藝少女時期,在一些文壇前輩引薦下開始參加作家們的聚會活動,本省掛常由當時的《台灣時報》副刊主編許振江,與任職太子建設的詩人龔顯榮號召,外省掛則由蕭颯(男作家)、楊濤、李冰等前輩作家帶領,偶而參加文建會或新聞局辦的文化參訪活動,有緣認識一些副刊常見作品發表的知名作家,感覺很新鮮。生平第一次喝酒是在那些外省籍老師邀約的飯局上,吃的是江浙菜或川菜,喝的酒不是花雕就是陳紹,老師們會先把酒倒入大杯中,加入話梅與嫩薑絲調味,再倒入小酒杯裡,對菜鳥而言就算不乾杯,只是陪著老師們隨意小飲一口,幾輪下來也會開始有醉意,有時一不小心甚至會在廁所「出酒」,所吃的佳餚伴隨黃酒下肚,嘔吐出來的穢物氣味實在非常難聞,幸好酒醒得快,不至於醜態畢露。而本省籍文壇大哥邀約的飯局都是在本土海鮮餐廳,喝的多是金門陳年高粱或洋酒,讓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飲食文化。
頭一次吃到紹興醉雞自然也是在那些外省老師的餐聚上,就像台式料理用米酒做燒酒雞一樣,紹興酒做的醉雞,也別有一番風味。台灣這塊土地長期以來融合了多元文化,許多餐廳的料理已經趨向無國界,不論是台菜、客家菜、江浙菜、川菜、滇緬菜、泰式、越式料理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張菜單上,這就是台灣特有的生命力。多年前許振江大哥從台時副刊主編的位置退下來,投入出版行列成立「派色出版社」,最後卻負債倒閉抑鬱而終。曾任高雄市文藝學會理事長的蕭颯老師過世數年,主編《高青文萃》多年的李冰老師近日也辭世,長江後浪推前浪,許多文壇前輩在屬於他們的年代各領風騷,讓文學的園地百花齊放,我們後生晚輩在他們的引導下,有幸埋下文學的種子努力耕耘,結出豐碩的果實。不論是外省籍老師或本土籍文壇大哥,都在我的文學生命裡為我開啟一扇窗,屬於他們那世代的風華與味道,至今深刻保留在腦海裡,如這道紹興醉雞,酒香四溢,令人難忘!紹興醉雞作法
仿土雞腿兩隻,紹興酒一瓶,當歸一片,枸杞少許洗淨備用。
湯鍋放半鍋水(以能淹過雞腿的量),水燒開後放入雞腿,大火燒開轉小火(不加蓋)煮約十分鐘,加蓋後熄火悶約十五分鐘,撈起放至雞湯與雞腿皆冷卻。
將雞腿置入容器中,放入當歸與枸杞,倒入整瓶紹興酒與等量的雞湯,若不喜酒味太重可以調整比例,最好雞腿能完全浸泡在湯汁裡,以適量的鹽與少許冰糖調味,最少要浸漬一天以上才能入味。
*泡過雞腿的湯汁為免浪費,最好再做一道醉蝦也很好吃。
醉蝦作法
大蝦一斤洗淨,燒開一鍋水,加一小匙鹽放入蝦子,煮至水再次燒開,蝦子煮至適量熟度撈起放涼(或置於冰水中增加脆度),把蝦子浸泡在醉雞湯汁中一天以上,使其入味即可。
*有一個煮蝦的訣竅是由一位開過海鮮餐廳的朋友分享,他說蝦子入滾水煮至捲曲約十元硬幣弧度,脆嫩口感最剛好,大家可以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