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蛋的滋味
民國六十年代的臺灣還是個相當傳統的農村社會,工業化尚在萌芽階段,農村景象,正呼應孟浩然詩中「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亦如陶淵明詩「孟夏草木長,遶屋樹扶疏」般,生態一片綠意盎然,農家生活單純、恬靜和安樂。
生長在窮鄉僻壤農村的我,小學畢業後,到車程十五分鐘的臨近小鎮就讀國中,每日帶便當通學,農村社會物資缺乏,多數食物都是自我栽種及養殖,甚少加工食品。雞是農村社會裡最常見的家禽,人們在農家眼睛看的,耳朵聽的,總離不開雞,但雞只有逢年過節才吃得到,要「呼童烹雞」也只有「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熱情招待場合方可一見。阿娘無法為我準備豐盛的食物,雞會生蛋,便當裡最尋常的食物就是雞蛋,我的便當裡可謂「盤飧市遠無兼味」,可是午餐時刻,嚼著這種飯時,也是津津有味。從便當的內容可見同學的出身,出身寒門的學子,便當盒半遮掩不敢全開,深怕被別人看見自己帶的食物,我隔壁的同學是小鎮上富家之子,便當盒每日都帶不同的食物,有日見其飯盒有滷蛋及滷肉,一陣滷香味,撲鼻而來,真讓人垂涎欲滴。
那天放學回去,我問阿娘會不會做滷蛋,阿娘說:「傻孩子,阿娘也沒吃過滷蛋啊!那應該是用瓦斯爐以小火慢煨而成的吧,以後有瓦斯爐,阿娘再做給你們吃。」唉!真是「貧者不解煮」。阿娘說的也對,辛苦務農的她,「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她衣」,每日雞鳴即起,柴火煙焰起,煎個荷包蛋或蔥蛋放進便當盒,讓我們不用餓著肚子,只要我們長大就好。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發現廚房裡有一臺新的瓦斯爐,我喜出望外,直覺告訴我,吃滷蛋的日子近了,終於阿娘荷鋤歸,母子相見兩依依,阿娘說:「等這一季紅蘿蔔收成,買一臺冰箱,一次滷多一點,你們每日便當盒裡都可以有滷蛋了。」阿娘泛紅的眼神透露出「但使願無違」的喜悅之情。
談及雞蛋,令我想起「杏林」的典故,董奉是三國吳之名醫,他為貧人治病不取酬,當地貧窮病人不以「物小而不為」,為表達董奉的救命恩情,把家中飼養的雞或雞蛋送去以示感謝,董奉總是說:「你們身子比我更需營養補給,你們帶回家吧!」這是多麼溫馨的醫病關係。後來董奉同意病人,痊癒後在其家後院植杏樹,數年後得十餘萬株(杏樹成林),杏結實後,董奉又把杏子換成穀子來濟貧,後來董奉因行善死後成仙,所以後世稱醫界為「杏林」。三國雖是戰亂時代,但在董奉的這片杏林,卻經常洋溢暖暖的春意,故有「杏林春暖」之語。然而,對照今日醫療糾紛事件時有所聞,甚至發生毆打暴力情事,撫今追昔,真可謂世風日下。許多美好的事務,都是因為單純。現在的紛擾,是否因為醫學倫理的淪喪?或妥協於生存的複雜而忘記了初衷?
蛋的做法很多,我獨愛吃滷蛋,滷蛋的單純滋味,夾帶著阿娘濃厚的愛,愛是重要的調味料,吃遍各地的滷蛋,還是阿娘做的最有滋味,那滋味可勾起我四十多年前的回憶,今夜很想打電話回去跟阿娘說:「阿娘,妳再滷一鍋滷蛋,讓我們回味一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往日時光。」吃著滷蛋、家常菜肴,輔以家常的談天說笑,語雖淡,卻增添親情的真實韻味。
原文刊載於二○一五年十一月三日《蘋果網路論壇》
民國六十年代的臺灣還是個相當傳統的農村社會,工業化尚在萌芽階段,農村景象,正呼應孟浩然詩中「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亦如陶淵明詩「孟夏草木長,遶屋樹扶疏」般,生態一片綠意盎然,農家生活單純、恬靜和安樂。
生長在窮鄉僻壤農村的我,小學畢業後,到車程十五分鐘的臨近小鎮就讀國中,每日帶便當通學,農村社會物資缺乏,多數食物都是自我栽種及養殖,甚少加工食品。雞是農村社會裡最常見的家禽,人們在農家眼睛看的,耳朵聽的,總離不開雞,但雞只有逢年過節才吃得到,要「呼童烹雞」也只有「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熱情招待場合方可一見。阿娘無法為我準備豐盛的食物,雞會生蛋,便當裡最尋常的食物就是雞蛋,我的便當裡可謂「盤飧市遠無兼味」,可是午餐時刻,嚼著這種飯時,也是津津有味。從便當的內容可見同學的出身,出身寒門的學子,便當盒半遮掩不敢全開,深怕被別人看見自己帶的食物,我隔壁的同學是小鎮上富家之子,便當盒每日都帶不同的食物,有日見其飯盒有滷蛋及滷肉,一陣滷香味,撲鼻而來,真讓人垂涎欲滴。
那天放學回去,我問阿娘會不會做滷蛋,阿娘說:「傻孩子,阿娘也沒吃過滷蛋啊!那應該是用瓦斯爐以小火慢煨而成的吧,以後有瓦斯爐,阿娘再做給你們吃。」唉!真是「貧者不解煮」。阿娘說的也對,辛苦務農的她,「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她衣」,每日雞鳴即起,柴火煙焰起,煎個荷包蛋或蔥蛋放進便當盒,讓我們不用餓著肚子,只要我們長大就好。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發現廚房裡有一臺新的瓦斯爐,我喜出望外,直覺告訴我,吃滷蛋的日子近了,終於阿娘荷鋤歸,母子相見兩依依,阿娘說:「等這一季紅蘿蔔收成,買一臺冰箱,一次滷多一點,你們每日便當盒裡都可以有滷蛋了。」阿娘泛紅的眼神透露出「但使願無違」的喜悅之情。
談及雞蛋,令我想起「杏林」的典故,董奉是三國吳之名醫,他為貧人治病不取酬,當地貧窮病人不以「物小而不為」,為表達董奉的救命恩情,把家中飼養的雞或雞蛋送去以示感謝,董奉總是說:「你們身子比我更需營養補給,你們帶回家吧!」這是多麼溫馨的醫病關係。後來董奉同意病人,痊癒後在其家後院植杏樹,數年後得十餘萬株(杏樹成林),杏結實後,董奉又把杏子換成穀子來濟貧,後來董奉因行善死後成仙,所以後世稱醫界為「杏林」。三國雖是戰亂時代,但在董奉的這片杏林,卻經常洋溢暖暖的春意,故有「杏林春暖」之語。然而,對照今日醫療糾紛事件時有所聞,甚至發生毆打暴力情事,撫今追昔,真可謂世風日下。許多美好的事務,都是因為單純。現在的紛擾,是否因為醫學倫理的淪喪?或妥協於生存的複雜而忘記了初衷?
蛋的做法很多,我獨愛吃滷蛋,滷蛋的單純滋味,夾帶著阿娘濃厚的愛,愛是重要的調味料,吃遍各地的滷蛋,還是阿娘做的最有滋味,那滋味可勾起我四十多年前的回憶,今夜很想打電話回去跟阿娘說:「阿娘,妳再滷一鍋滷蛋,讓我們回味一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往日時光。」吃著滷蛋、家常菜肴,輔以家常的談天說笑,語雖淡,卻增添親情的真實韻味。
原文刊載於二○一五年十一月三日《蘋果網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