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崦嵫山
【原文】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穀,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癉,可以禦火。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砥礪 ①。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名曰孰湖。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 ②,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於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右西經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注釋】
①砥礪:即磨刀石。 ②蜼:傳說中一種類似於獼猴的野獸。
【譯文】
向西南三百六十里有座山,名叫崦嵫山,山上長著很多丹樹,它的葉子像構樹一般,它的果實像瓜一樣大,有著紅色的花萼和黑色的紋理,吃了它可以治療黃疸病,還可以用它來抵禦火災。山的南面有很多龜,北面有很多玉石。苕水發源於這座山,向西流入大海,水底有很多磨刀石。山裡生活著一種野獸,長著馬一樣的身子和鳥一樣的翅膀,還有人一樣的面孔和蛇一樣的
尾巴,它的愛好是把人舉起來,它的名字叫做孰湖。山中棲息著一種鳥,它的形狀像貓頭鷹但長著人一樣的面孔,還長著蜼一樣的身子和狗一樣的尾巴,它發出的聲音就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它在哪個城邑出現,那裡就會發生大的旱災。
總計西次四經中的山,從第一座陰山算起,一直到崦嵫山,共有十九座山,綿延三千六百八十里。祭祀山神的儀式是:都用一隻白雞為祭品來祈禱,以稻米作為祭神用的精米,以白茅作為山神的坐席。
錞于毋逢山
【原文】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 ①。西望幽都
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於錞于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瘞之 ②。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注釋】
①:形容急風吹動的樣子。
②藻:系有五彩絲繩的玉。茝:一種香草。
【譯文】
再向北五百里有座山,名叫錞于毋逢山,向北可以望見雞號山,那裡吹來迅疾的風。向西可以望見幽都山,浴水就從那裡發源。山中有一種大蛇,長著紅色的腦袋和白色的身子,發出的聲音像牛的叫聲,它在哪里出現,哪里就會有大的旱災降臨。
總計北次三經中的山,自太行山起到錞于毋逢山止,總共有四十六座山,綿延一萬兩千三百五十里。這些山中有二十座山的山神的形狀都是馬身人面。祭祀這些山神的儀式是:把一塊繫著五彩絲繩的玉與茝一起埋入地下。另外十四位山神都是長著豬一樣的身子,身上佩戴著玉飾。祭祀這些山神的儀式為:用玉作祭品,但不埋入地下。還有十座山的山神都長著豬一樣的身子,有八條腿和蛇一樣的尾巴。祭祀這些山神的儀式為:用一塊璧玉作祭品,將其埋入地下。祭祀這四十四位山神時,都要用糯米作祭祀用的精米,並且都不用火將其燒煮。
以上就是北山經中記載的山,總共有八十七座山,綿延兩萬三千兩百三十里。
‧玉 山
【原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①。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 ②,是司天之厲及五殘③。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 ④,見則其國大水。
【注釋】
①西王母:傳說中的女神,亦稱金母、瑤池聖母,住在昆侖山的瑤池中。 ②勝:即玉勝,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飾。 ③厲:災禍,瘟疫。五殘:星名,古代以為凶星,這裡指五刑殘殺。 ④錄:動物名,一說可能為「鹿」。
【譯文】
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玉山,這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長著豹一樣的尾巴和老虎一樣的牙齒,還很善於長嘯,它蓬散著的頭髮上戴著首飾,它是掌管天上的災疫和五刑殘殺的神。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狗但長著豹一樣的斑紋,還長著牛一樣的犄角,這種野獸名叫狡,發出的聲音跟狗的吠叫聲相像,它出現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大豐收。山中還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長尾的野雞但卻是紅色的,它的名字叫做勝遇,是一種以魚類為食的鳥,它發出的聲音像鹿的叫聲,它出現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水災。
‧太 山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鉤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澇水,其中多鱃魚。
凡東次四經之首,自北號之山至於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右東經之山志,凡四十六山,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譯文】
再往東二百里有座山,名叫太山,山上有豐富的金玉礦石,還長有許多楨樹。山裡棲息著一種野獸,形狀像牛但腦袋是白色的,長著一隻眼睛和蛇一樣的尾巴,它的名字叫做蜚,它在水中行走,河水就會乾涸,它在草叢中行走,草就會枯死,它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有大的瘟疫發生。鉤水發源於這座山,向北流入澇水中,水中長著很多鱃魚。
總計東次四經中的山,自首座山北號山起到太山止,共有八座山,綿延一千七百二十里。
以上是東山經中記載的山,總共有四十六座山,綿延一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原文】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穀,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癉,可以禦火。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砥礪 ①。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名曰孰湖。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 ②,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於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右西經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注釋】
①砥礪:即磨刀石。 ②蜼:傳說中一種類似於獼猴的野獸。
【譯文】
向西南三百六十里有座山,名叫崦嵫山,山上長著很多丹樹,它的葉子像構樹一般,它的果實像瓜一樣大,有著紅色的花萼和黑色的紋理,吃了它可以治療黃疸病,還可以用它來抵禦火災。山的南面有很多龜,北面有很多玉石。苕水發源於這座山,向西流入大海,水底有很多磨刀石。山裡生活著一種野獸,長著馬一樣的身子和鳥一樣的翅膀,還有人一樣的面孔和蛇一樣的
尾巴,它的愛好是把人舉起來,它的名字叫做孰湖。山中棲息著一種鳥,它的形狀像貓頭鷹但長著人一樣的面孔,還長著蜼一樣的身子和狗一樣的尾巴,它發出的聲音就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它在哪個城邑出現,那裡就會發生大的旱災。
總計西次四經中的山,從第一座陰山算起,一直到崦嵫山,共有十九座山,綿延三千六百八十里。祭祀山神的儀式是:都用一隻白雞為祭品來祈禱,以稻米作為祭神用的精米,以白茅作為山神的坐席。
錞于毋逢山
【原文】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 ①。西望幽都
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於錞于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瘞之 ②。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注釋】
①:形容急風吹動的樣子。
②藻:系有五彩絲繩的玉。茝:一種香草。
【譯文】
再向北五百里有座山,名叫錞于毋逢山,向北可以望見雞號山,那裡吹來迅疾的風。向西可以望見幽都山,浴水就從那裡發源。山中有一種大蛇,長著紅色的腦袋和白色的身子,發出的聲音像牛的叫聲,它在哪里出現,哪里就會有大的旱災降臨。
總計北次三經中的山,自太行山起到錞于毋逢山止,總共有四十六座山,綿延一萬兩千三百五十里。這些山中有二十座山的山神的形狀都是馬身人面。祭祀這些山神的儀式是:把一塊繫著五彩絲繩的玉與茝一起埋入地下。另外十四位山神都是長著豬一樣的身子,身上佩戴著玉飾。祭祀這些山神的儀式為:用玉作祭品,但不埋入地下。還有十座山的山神都長著豬一樣的身子,有八條腿和蛇一樣的尾巴。祭祀這些山神的儀式為:用一塊璧玉作祭品,將其埋入地下。祭祀這四十四位山神時,都要用糯米作祭祀用的精米,並且都不用火將其燒煮。
以上就是北山經中記載的山,總共有八十七座山,綿延兩萬三千兩百三十里。
‧玉 山
【原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①。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 ②,是司天之厲及五殘③。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 ④,見則其國大水。
【注釋】
①西王母:傳說中的女神,亦稱金母、瑤池聖母,住在昆侖山的瑤池中。 ②勝:即玉勝,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飾。 ③厲:災禍,瘟疫。五殘:星名,古代以為凶星,這裡指五刑殘殺。 ④錄:動物名,一說可能為「鹿」。
【譯文】
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玉山,這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長著豹一樣的尾巴和老虎一樣的牙齒,還很善於長嘯,它蓬散著的頭髮上戴著首飾,它是掌管天上的災疫和五刑殘殺的神。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狗但長著豹一樣的斑紋,還長著牛一樣的犄角,這種野獸名叫狡,發出的聲音跟狗的吠叫聲相像,它出現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大豐收。山中還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長尾的野雞但卻是紅色的,它的名字叫做勝遇,是一種以魚類為食的鳥,它發出的聲音像鹿的叫聲,它出現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水災。
‧太 山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鉤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澇水,其中多鱃魚。
凡東次四經之首,自北號之山至於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右東經之山志,凡四十六山,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譯文】
再往東二百里有座山,名叫太山,山上有豐富的金玉礦石,還長有許多楨樹。山裡棲息著一種野獸,形狀像牛但腦袋是白色的,長著一隻眼睛和蛇一樣的尾巴,它的名字叫做蜚,它在水中行走,河水就會乾涸,它在草叢中行走,草就會枯死,它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有大的瘟疫發生。鉤水發源於這座山,向北流入澇水中,水中長著很多鱃魚。
總計東次四經中的山,自首座山北號山起到太山止,共有八座山,綿延一千七百二十里。
以上是東山經中記載的山,總共有四十六座山,綿延一萬八千八百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