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鳥語
【原文】
中州(1)境有道士,募食鄉村。食已,聞鸝(2)鳴,因告主人使慎火。問故,答曰:「鳥云:『大火難救,可怕!』」眾笑之,竟不備。明日,果火,延燒數家,始驚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稱為仙。道士曰:「我不過知鳥語耳,何仙也!」適有皂花雀(3)鳴樹上,眾問何語。曰:「雀言:『初六養之,初六養之;十四、十六殤之。』想此家雙生矣。今日為初十,不出五六日,當俱死也。」詢之,果生二子;無何,並死,其日悉符。邑令聞其奇,招之,延為客。時群鴨過,因問之。對曰:「明公內室,必相爭也。鴨曰:『罷罷!偏向他!偏向他!』」令大服,蓋妻妾反脣,令適被喧聒而出也。因留居署中,優禮之。時辨鳥言,多奇中。而道士樸野(4),肆言輒無所忌。令最貪,一切供用諸物,皆折為錢以入之。一日,方坐,群鴨復來,令又詰之。答曰:「今日所言,不與前同,乃為明公會計耳。」問:「何計?」曰:「彼云:『蠟燭一百八,銀朱(5)一千八。』」令慚,疑其相譏。道士求去,令不許。逾數日,宴客,忽聞杜宇(6)。客問之。答曰:「鳥云:『丟官而去。』」眾愕然失色。令大怒,立逐而出。未幾,令果以墨(7)敗。嗚呼!此仙人儆戒之,而惜乎危厲熏心(8)者,不之悟也。
齊俗呼蟬曰「稍遷」,其綠色者曰「都了」。邑有父子,俱青、社生(9),將赴歲試,忽有蟬集襟上。父喜曰:「稍遷,吉兆也。」一僮視之,曰:「何物稍遷,都了而已。」父子不悅。已而果皆被黜。
【白話翻譯】
河南境內有位道士在鄉村化緣。吃完飯後,聽見黃鶯叫,便告訴這家主人,要小心火災。主人問他原因,道士答:「鳥說:『大火難救,可怕!』」眾人都大笑,全然沒有防備。第二天,果然發生火災,大火漫延好幾戶人家遭到波及,大家才知道士的預言非常神準。多管閒事的人追上道士,稱他為神仙。道士說:「我不過是聽得懂鳥語而已,並不是神仙!」剛好有隻黑花雀在樹上啼叫,眾人問他鳥兒說什麼。他說:「雀說:『初六養之,初六養之;十四、十六殤之。』想必這戶人家生了雙胞胎,今天是初十,不出五、六天,兩個孩子都會死。」大家前往詢問,這戶人家果然生了一對雙胞胎;不多久,兩個嬰兒都死了,和預測的時間正好符合。
縣令聽說道士神準的預言事蹟後,派人請他前來,奉為上賓。剛好有一群鴨子經過,就問道士鴨子說了什麼。道士回答:「你的妻妾必定互相爭吵。鴨子說:『罷罷!偏向他!偏向他!』」縣令很佩服。因為剛才妻妾正爭吵不休,縣令受不了吵鬧才走了出來。他就把道士留在官邸,對他十分禮遇。道士不時翻譯鳥說的話,大多都非常準確,加之性情耿直純樸,說話毫無顧忌。而此縣縣令十分貪心,所有供應衙門的物品,都要折成現金放進自己口袋裡。一天,兩人正在閒坐,鴨群又走過去,縣令問道士鴨子說了什麼。道士說:「今天說的,和以前不同,是在替大人記帳呢。」縣令問:「記什麼帳?」道士說:「牠們說:『蠟燭一百八,銀珠一千八。』」縣令感到很慚愧,懷疑道士借著鴨子之口嘲笑譏諷自己。道士想要告辭離去,縣令不允許。過了幾天,縣令請客,忽聽杜鵑啼叫。客人問道士杜鵑在說什麼,道士答:「鳥兒說:『丟官而去。』」眾人皆大驚失色,縣令很生氣,命人把道士逐出衙門。不久,縣令貪污的事情就被人揭發而丟了官。唉!這是仙人在警告他,只可惜利慾薰心的人,不能及時醒悟。
山東人俗稱蟬為「稍遷」,其中綠色的叫「都了」。本縣有一對父子,都是劣等的秀才,將要去參加歲試。忽然有隻蟬落在衣襟上,父親很高興地說:「『稍遷』,是吉兆!」一個僮僕一看說:「什麼『稍遷』,只是『都了』而已。」父子皆不悅。後來,父子倆因成績太差,連秀才的資格都被革除了。
【評點原文】
但明倫評點:於無足重輕之事,使其言皆信而有徵,庶幾直言規戒,可以信而悟,悟而改也。仙人其借鳥語以施其婆心者耶?疑之,怒之,逐之,利令智昏,有如是矣夫?
【評點白話】
對於不足為道的事情,都能讓鳥說的話有理有據,幾乎是直言規勸,應當相信而覺悟,覺悟後就應改過。仙人難道是藉著鳥語好心的警示人們嗎?縣令對鳥語起疑,勃然大怒,將道士趕出去,利慾薰心而喪失理智,難道真有這樣愚蠢的人嗎?
【注釋】
(1)中州:位於今河南省境內。
(2)鸝:黃鶯。
(3)皂花雀:類似麻雀,體型較小,有黑色花紋。
(4)樸野:純樸耿直,說話肆無忌憚。
(5)銀朱:顏料名稱,鮮紅色,由硃砂製成。
(6)杜宇:即杜鵑鳥。
(7)墨:貪污收受賄賂。
(8)危厲熏心:此處是指縣令貪心,而去做危險的事情。
(9)青、社生:指青衣、發社,兩者都是劣等的秀才。明清科舉制度,秀才分五等,分別為廩生、增生、附生、青衣、發社。歲試五等的生員,附生降為青衣,青衣降為發社。發社,謂發往社學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