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沉淪:郁達夫小說選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出奔〉

一、避難
金華江曲折西來,衢江遊龍似地北下,兩條江水會合的洲邊,數千年來,就是一個閭閻撲地,商賈雲屯的交通要市。居民約近萬家,桅檣終年林立,有水有山,並且還富於財源;雖只彈丸似的一區小市,但從軍事上,政治上說來,在一九二七年的前後,要取浙江,這蘭溪縣倒也是錢塘江上游不得不先奪取的第一軍事要港。
國民革命軍東出東江,傳檄而定福建,東路北伐先鋒隊將迫近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仙霞嶺下的時候,一九二六年的餘日剩已無多,在軍閥蹂躪下的東浙農民,也有點蠢蠢思動起來了。
每次社會發生變動的關頭,普遍流行在各地鄉村小市的事狀經過,大約總是一例的。最初是軍隊的過境,其次是不知出處的種種謠傳的流行,又其次是風信旗一樣的那些得風氣之先的富戶的遷徙。這些富戶的遷徙程序,小節雖或有點出入,但大致總也是刻板式的:省城及大都市的首富,遷往洋場,小都市的次富,遷往省城或大都市,鄉下的土豪,自然也要遷往附近的小都市,去避一時的風雨。
當董玉林雇了一隻小船,將箱籠細軟裝滿了中艙,帶著他的已經有半頭白髮的老妻,和他所最愛,已經在省城進了一年師範學校的長女婉珍,及十三歲的末子大發,與養婢愛娥等悄悄離開土著的董村,揚帆北去,上那兩江合流的蘭溪縣城去避難的時候,遲明的冬日,已經掛上了樹梢,滿地的濃霜,早在那裡放水晶似的閃光了。
船將離岸的一刻,董玉林以棉袍長袖擦著額上的急汗,還絮絮叨叨,向立在岸上送他們出發替他們留守的長工,囑咐了許多催款,索利,收取花息的瑣事;他隨船擺動著身體,向東面看看朝陽,看看兩岸的自己所有的田地山場,只在惋惜,只在微嘆。等船行了好一段,已經看不見董村附近的樹林田地了之後,他方才默默的屈身爬入了艙裡。
董玉林家的財產,已經堆積了兩代了。他的父親董長子自太平軍裡逃回來的時候,大家都說他是發了一筆橫財來的;那時候非但董玉林還沒生,就是董玉林的母親,也還在鄰村的一家破落人家充作蓬頭赤足的使婢。蔓延十餘省,持續近二十年的洪楊戰爭後的中國農村,元氣雖則喪了一點,但一則因人口不繁,二則因地方還富,恢復恢復,倒也並不十分艱難。
董長子以他一身十八歲的膂力,和數年刻苦的經營,當董玉林生下地來的那一年,已經在董村西頭蓋起了一座三開間的草屋,墾熟了附近三十多畝地的沙田了。那時候況且田賦又輕,生活費用又少,終董長子的勤儉的一生之所積,除田地房屋等不動產不計外,董玉林於董長子死後,還襲受了床頭土下埋藏起來的一酒甕雪白的大花邊。
董玉林的身體雖則沒有他父親那麼高,可是團團的一臉橫肉,四方的一個肩背,一雙同老鼠眼似的小眼睛,以及朝天的那個獅子鼻,和鼻下的一張大嘴,兩撇鼠鬚,看起來簡直是董長子的只低了半寸的活化身。他不但繼承了董長子的外貌,同時也繼承了董長子的鄙吝刻苦的習性。當他十九歲的時候,董長子於垂死之前,替他娶了離開董村將近百里地的上塘村那一位賢媳婦後,董長子在臨終的床上,口眼閉得緊緊貼貼,死臉上並且還呈露了一臉笑容;因為這一位玉林媳婦的刮削刻薄的才能,雖則年紀輕輕,倒反遠出在老狡的公公之上。據村裡的傳說,說董長子的那一甕埋藏,先還不肯說出,直等斷氣之後,又為此活轉來了一次,才輕輕地對他的媳婦說的。
董長子死後,董玉林夫婦的治世工作開始了;第一著,董玉林就減低了家裡那位老長工的年俸,本來是每年制錢八千文的工資,減到了七千。沙地裡種植的農作物,除每年依舊的雜糧之外,更添上了些白菜和蘿蔔的野蔬;於是那一位長工,在交冬以後,便又加了一門挑擔上集市去賣野蔬的日課。
董玉林有一天上縣城去賣玉蜀黍回來,在西門外的舊貨舖裡忽而發見了一張還不十分破漏的舊網;他以極低廉的價格買了回來,加了一番補綴,每天晚上,就又可以上江邊去捕捉魚蝦了;所以在長工的野蔬擔頭,有時候便會有他老婆所養的雞子生下來的雞蛋和魚蝦之類混在一道。
照董村的習慣,農忙的夏日,每日需吃四次,較清閒的冬日,每日也要吃三次粥飯的;董長子死後,董玉林以節省為名,把夏日四次的飲食改成了三次,冬日的三餐縮成了兩次或兩次半;所謂半餐者,就是不動爐火,將剩下來的粥飯胡亂吃一點充飢的意思。
董長子死後的第二年,董村附近一帶於五月水災之餘,入秋又成了旱荒。村內外的居民賣兒鬻女,這一年的冬天,大家都過不來年。玉林夫婦外面雖也裝作愁眉苦眼,不能終日的樣子,但心裡卻在私私地打算,打算著如何的趁此機會,來最有效力地運用他們父親遺下來的那一甕私藏。
最初先由玉林嫂嘗試,拿了幾塊大洋,向尚有田產積下的人家去放年終的急款。言明兩月之後,本利加倍償還,若付不出現錢的時候,動用器具,土地使用權,小女兒的人身之類,都可以作抵,臨時估價定奪。經過了這一年放款的結果,董玉林夫婦又發現了一條很迅速的積財大道了;從此以後,不但是每年的年終,董玉林家門口成了近村農民的集會之所,就是當青黃不接,過五月節八月節的時候,也成了那批忠實老實家裡還有一點薄產的中小農的血肉的市場。因為口乾喝鹽鹵,重利盤剝的惡毒,誰不曉得,但急難來時,沒有當舖,沒有信用小借款通融的鄉下的農民,除走這一條極路外,更還有什麼另外的法子?
猢猻手裡的果子,有時候也會漏縫,可是董家的高利放款,卻總是萬無一失,本利都撈得回來的。只須舉幾個小例出來,我們就可以見到董玉林夫婦討債放債的本領。原來董村西北角土地廟裡一向是住有一位六十來歲的老尼姑,平常老在村裡賣賣紙糊錠子之類,看去很像有一點積貯的樣子。她忽而傷了風病倒了,玉林嫂以為這無根無蒂的老尼死後,一筆私藏,或可以想法子去橫領了來,所以閒下來的時候,就常上土地廟去看她的病,有時候也帶點一錢不值的禮物過去。後來這老尼的病愈來愈重了,同時村裡有幾位和她認識的吃素老婆婆,就勸她拿點私藏出來去抓幾劑藥服服,但她卻一口咬定沒有餘錢可以去求醫服藥。有一次正在爭執之際,恰巧玉林嫂也上庵裡看老尼姑的病了,聽了大家的話,玉林嫂竟毫不遲疑,從布裾袋裡掏出了兩塊錢來說:「老師父何必這樣的裝窮?你捨不得花錢,我先替你代墊了吧!」說著,就把這兩塊錢交給了一位吃素老婆婆去替老尼請醫買藥。大家於齊聲讚頌玉林嫂的大度之餘,就分頭去替老尼服務去了。
可是事不湊巧,老尼服了幾劑藥,又捱了半個多月之後,終於斷了氣死了。玉林嫂聽到了這個消息,就丟下了正在燒的飯鍋,一直的跑到了廟裡,先將老尼的屍身床邊搜索了好大半天,然後又在地下壁間破桌底裡,發掘了個到底,搜尋到了傍晚,眼見得老尼有私藏的風說是假的了,她就氣忿忿的守在廟裡,不肯走開。第二天早晨,村裡的有志者一角二角的捐集起了幾塊錢,買就了一具薄薄的棺材來收殮老尼的時候,玉林嫂乘眾人不備的當中,一把搶了棺材蓋子就走。眾人追上去問她是何道理,她就說老尼還欠她兩塊錢未還,這棺材蓋是要拿去抵帳的。於是再由群人集議,只好再是一角二角的湊集起來,合成了兩塊錢的小洋去向玉林嫂贖回這具棺材蓋子。但是收殮的時候,玉林嫂又來了,她說兩塊錢的利子還沒還,硬自將老尼身上的一件破棉襖剝去了充當半個月的利息,結果,老尼只穿了一件破舊的小衫,被葬入了地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