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原典】
乾隆巳酉夏①,以編排秘笈,於役灤陽②。時校理久竟,特督視官吏題簽庋架而已③。晝長無事,追錄見聞,憶及即書,都無體例。小說稗官,知無關於著述;街談巷議,或有益於勸懲④。聊付抄胥存之⑤,命曰《灤陽消夏錄》云爾。
【注釋】
①乾隆巳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
②於役:行役,指因公務奔走在外。灤陽:今河北承德市,因在灤河之北,故名。
③庋(音同軌)架:放置在架子上。④勸懲:勸誡。
⑤抄胥(音同需):古代負責繕寫的小官吏。
【譯文】
乾隆巳酉年的夏天。由於編排皇家藏書,我在灤陽任職,當時,書籍校對、整理的工作已經完成很長一段時間了,只剩下督察相關官吏做好書籍的標記,和上架的差事,賦閒下來的白天時間很長,無所事事,我便追述以往所見所聞,記起的就隨手記錄下來,沒有一定的體例,且內容都是些野史傳聞,我自知,這與著述方面沒有多大關聯,不過那些街談巷議,或許對別人有勸誡作用,因此遇事就讓抄胥抄寫、編輯起來,並起書名為《灤陽消夏錄》。
老學究
【原典】
愛堂先生言:聞有老學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學究素剛直,亦不怖畏,問:「君何往?」曰:「吾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攝①,適同路耳。」因並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廬也。」問:「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晝營營,性靈汩沒②。唯睡時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讀之書,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竅而出,其狀縹渺繽紛,爛如錦繡。學如鄭、孔③,文如屈、宋、班、馬者④,上燭霄漢,與星月爭輝;次者數丈,次者數尺,以漸而差;極下者亦熒熒如一燈照映戶牖。人不能見,惟鬼神見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學究問:「我讀書一生,睡中光芒當幾許?」鬼囁嚅良久曰⑤:「昨過君塾,君方晝寢。見君胸中高頭講章一部⑥,墨卷五六百篇⑦,經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⑧,字字化為黑煙,籠罩屋上。諸生誦讀之聲,如在濃雲密霧中。實未見光芒,不敢妄語。」學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注釋】
①勾攝:拘捕,傳拿。②汩(音同古)沒:埋沒、沉沒。
③鄭:指鄭玄,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孔:指孔安國,孔子十代孫,西漢經學家。
④屈、宋、班、馬:分別指屈原、宋玉、班固、司馬遷。⑤囁嚅:想說又不敢說,吞吞吐吐的樣子。
⑥高頭講章:指八股時文家解釋《四經》的講義。因列於朱熹注的《四書》的書眉(高頭)上,故名。
⑦墨卷:指明清科舉考試試卷的一種名目。
⑧策略:古代讀書人為參加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壓題文章。
【譯文】
愛堂先生說:聽說,有位老學究在走夜路時,忽然遇到了他死去的朋友。老學究因性情剛直,所以倒一點也不覺得害怕,便問亡友:「你這是要去哪裡?」亡友答:「我現在在陰間當差,要到南村去勾攝人,恰好與你同路。」於是兩人就一起趕路。到了一間破房子前,鬼說:「這應當是文人的家。」老學究問鬼是怎麼知道的?鬼說:「一般人在白天都忙於生計,心中盡是俗念以致淹沒了本來的性靈,只有晚上睡覺的時候什麼也不想,性靈才清朗明澈,所讀過的書就會字字都射出光芒,透過他全身的竅孔向外發散出來,那樣子飄飄渺渺、色彩繽紛,如錦繡一般絢爛。學問像鄭玄、孔安國,文章像屈原、宋玉、班固、司馬遷的人,所發出的光芒直衝雲霄,與星星、月亮爭輝,不如他們的,光芒也有幾丈或者幾尺高,依次遞減。
即使是最次級的人,也能像小油燈一樣發出微弱的光,照見門窗。不過這種光芒人眼是看不到的,只有鬼神才能看見。而這間破屋內光芒高達七、八尺,所以,我知道這是文人的家。」老學究聽了便問:「我讀了一輩子書,睡著時光芒有多高?」鬼欲言又止沉吟了好久才說:「昨天經過你的私塾,你正在午睡,我看見你胸中有一部高頭講章,五、六百篇墨卷、七、八十篇經文和三、四十篇策略,字字都化成了黑煙籠罩在屋頂上。那些學生的朗讀聲,好似密封在濃雲迷霧之中實在看不到一絲光芒,我不敢說假話。」老學究聽了怒斥亡友,鬼大笑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