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篇 最優秀的人總是先走
賈敏:林黛玉的媽媽,那金尊玉貴的大小姐
一
《海街日記》裡,小吃店老闆娘看著無父無母卻被三個姐姐寵溺的鈴,眼含熱淚地說:「真羨慕妳的父母,留了妳這麼一個寶貝在世上。」
鈴否認:「我才不是什麼寶貝。」
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庇佑,不管旁人給了多少愛,她始終會有一種潛在的惴惴不安,一邊竊喜、感恩,一邊又偷偷告誡自己:人生而孤寒,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因為她知道,這些愛隨時會消失。
天下之愛,唯父母之愛不可替代。
當看到寶釵鑽到薛姨媽懷裡撒嬌時,黛玉當場淚下:「她偏在這裡這樣,分明是氣我沒娘的人,故意來刺我的眼!」
而薛姨媽的回答也頗實在:「怨不得她傷心,可憐沒父母,到底沒個親人。」
又說:心裡很疼妳,但是外頭不想帶出來的。你們這裡人多口雜,說壞話的人又多,我若真表現出來,只說我們看老太太疼妳了,我們也「洑上水」去了。
「洑上水」,意即巴結有權勢的人。
你看黛玉,身為一個外孫女,即使被賈母寵得可和寶玉、鳳姐比肩,把迎探惜三個內孫女都擠出了一線,她心裡也總有一個旁人永遠填不滿的巨大空洞。俯身看下去,那個洞深不見底,對它吶喊哭泣,亦永遠得不到回音,永遠提醒著:妳是個「沒娘的人」。
那麼,黛玉的娘,是個怎樣的人呢?哪怕只有零碎的隻言片語,依舊能拼湊出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
二
她叫賈敏,榮國府第二代小姐,從文字輩,上面兩個哥哥分別是賈赦、賈政。她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兒,自然最得嬌寵。
賈母對黛玉說過:「我這些兒女,所疼者獨有妳母。」
父母寵她到什麼份上?書裡沒有明說,但王夫人一句話就講出了當日賈敏未出閣時在家的情景。
第七十四回,因為大白天園子裡石頭上赫然出現了繡春囊,王夫人高度重視,要求徹查。鳳姐獻計說不宜聲張,暗中檢視,發現有端倪者找碴攆出去配了人就完了。「一則保得住沒有別的事,二則也可省些用度。太太想我這話如何?」
王夫人卻這樣回答:「妳說的何嘗不是,但從公細想,妳這幾個姊妹也甚可憐了。」什麼?賈府幾個小姐哪個不是錦衣玉食?可憐在哪裡?
注意王夫人接下來的話,她提到了一個人,一個死人:「只說如今妳林妹妹的母親,未出閣時,何等的金尊玉貴,那才像個千金小姐的體統。如今這幾個姊妹,不過比人家的丫頭略強些罷了。」
這句話道出了賈府江河日下的頹勢,也道出了賈府全盛時期敏小姐所享受的超高待遇。到底這個小姑子是什麼樣的氣派,才能令王夫人這樣出身頂尖的人念念不忘,既豔羨有多少有點意難平,總想複製給下一代的小姐們呢?多少年過去,在她的心裡,賈敏的排場依然是一座翻不過去的高牆。
曹公真是厲害,區區幾行字閒閒道來,勝過五千字洋洋灑灑的細節寫實。
賈敏的婆家林家是四代列侯,夫婿林如海是蘭臺寺大夫,官至巡鹽御史。更難得的,他竟是個清貴的讀書人,乃前科探花,即進士榜全國第三,無論門第還是個人,都算是一等一的人選。
「白富美」賈敏,無論是出身還是歸宿,命運都發了一手好牌。她是多少人搭著梯子都夠不到的「月亮」,只能遠遠地仰望。
至於賈敏本人的風範,曹公也用了曲筆,借女讚母。恃才自傲的賈雨村,落魄時做了賈敏女兒黛玉的家庭教師,下出斷言:「怪道我這女學生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為榮府之外孫,又不足罕矣……」
所以可知鳳姐初見黛玉時所說的「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這句話,並不全是奉承。賈敏對黛玉的教養,也複製了母親對自己的養育方式,與當日自己在賈府成長時一脈相承,養出了女兒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貴族氣質。
想想第三回初進榮國府,黛玉絲毫不怯場,有問有答還滴水不漏,別忘了她不過才是個七八歲的孩子。
一位知名舞蹈家曾經提到演黛玉要有「四氣」,除了仙氣、才氣、人氣之外,還要有貴氣,可謂理解透澈。
她還少說了一樣,「病氣」。
「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但身體臉龐怯弱不勝,知她有不足之症。便問她:有病為什麼不治?真不愧是內親啊,哪怕是初次見面,血緣裡天生的那份親近,讓人與人之間一上來就能拋開顧忌,問及隱私還不覺唐突。
黛玉也不尷尬,直接回答:我從吃飯時就開始吃藥了,吃了多少身體也不見好轉。
賈母問:現在吃什麼藥?人蔘養榮丸?那好,大夫正幫我配藥呢,也配一料給妳就是了。
賈母愛黛玉心切,僅此可見一斑矣!但這種方式真的沒問題嗎?再有錢,藥也不是這個吃法,當吃飯後水果呢?
黛玉屋裡從此天天藥吊子不離火,寶琴送的蠟梅和水仙都不敢收,怕花兒被藥味兒熏壞了。
更是三天兩頭換太醫,鮑太醫王太醫輪番上陣,人蔘養榮丸、天王補心丹、人蔘肉桂地補,身體就是不見好,發展到寶玉要配一味值三百六十兩銀子的奇藥給黛玉,藥引子是墳墓裡死人頭上戴的珍珠,讓王夫人大罵作孽。
最後,連最不愛管閒事的寶釵都看不下去了,提醒黛玉「食穀者生」,人還是要吃飯不能只吃藥,這才有後來的一天一兩燕窩,用銀銚子熬粥喝,才略好點。
養孩子,不見得給他最好的物質就是對他好。拿身體來說,最緊要的是讓他有足夠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這就要講到方法問題了。
賈敏的體質就不好,曹公對她的死用了一個詞,「一病而終」,暗示她與疾病根本沒做些許纏鬥就撒手西去。賈母對她的嬌生慣養沒有為她打下一個好底子,到了她女兒黛玉,她繼續沿襲了賈母的養法,千般呵護萬般寵愛,養出來的黛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她死後,賈母接過養育外孫女的擔子,就連方式也無縫銜接,即繼續吃藥續命。在養育孩子上,母女兩代人形成了輪迴。
這真是一個宿命的悲劇。
賈敏:林黛玉的媽媽,那金尊玉貴的大小姐
一
《海街日記》裡,小吃店老闆娘看著無父無母卻被三個姐姐寵溺的鈴,眼含熱淚地說:「真羨慕妳的父母,留了妳這麼一個寶貝在世上。」
鈴否認:「我才不是什麼寶貝。」
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庇佑,不管旁人給了多少愛,她始終會有一種潛在的惴惴不安,一邊竊喜、感恩,一邊又偷偷告誡自己:人生而孤寒,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因為她知道,這些愛隨時會消失。
天下之愛,唯父母之愛不可替代。
當看到寶釵鑽到薛姨媽懷裡撒嬌時,黛玉當場淚下:「她偏在這裡這樣,分明是氣我沒娘的人,故意來刺我的眼!」
而薛姨媽的回答也頗實在:「怨不得她傷心,可憐沒父母,到底沒個親人。」
又說:心裡很疼妳,但是外頭不想帶出來的。你們這裡人多口雜,說壞話的人又多,我若真表現出來,只說我們看老太太疼妳了,我們也「洑上水」去了。
「洑上水」,意即巴結有權勢的人。
你看黛玉,身為一個外孫女,即使被賈母寵得可和寶玉、鳳姐比肩,把迎探惜三個內孫女都擠出了一線,她心裡也總有一個旁人永遠填不滿的巨大空洞。俯身看下去,那個洞深不見底,對它吶喊哭泣,亦永遠得不到回音,永遠提醒著:妳是個「沒娘的人」。
那麼,黛玉的娘,是個怎樣的人呢?哪怕只有零碎的隻言片語,依舊能拼湊出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
二
她叫賈敏,榮國府第二代小姐,從文字輩,上面兩個哥哥分別是賈赦、賈政。她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兒,自然最得嬌寵。
賈母對黛玉說過:「我這些兒女,所疼者獨有妳母。」
父母寵她到什麼份上?書裡沒有明說,但王夫人一句話就講出了當日賈敏未出閣時在家的情景。
第七十四回,因為大白天園子裡石頭上赫然出現了繡春囊,王夫人高度重視,要求徹查。鳳姐獻計說不宜聲張,暗中檢視,發現有端倪者找碴攆出去配了人就完了。「一則保得住沒有別的事,二則也可省些用度。太太想我這話如何?」
王夫人卻這樣回答:「妳說的何嘗不是,但從公細想,妳這幾個姊妹也甚可憐了。」什麼?賈府幾個小姐哪個不是錦衣玉食?可憐在哪裡?
注意王夫人接下來的話,她提到了一個人,一個死人:「只說如今妳林妹妹的母親,未出閣時,何等的金尊玉貴,那才像個千金小姐的體統。如今這幾個姊妹,不過比人家的丫頭略強些罷了。」
這句話道出了賈府江河日下的頹勢,也道出了賈府全盛時期敏小姐所享受的超高待遇。到底這個小姑子是什麼樣的氣派,才能令王夫人這樣出身頂尖的人念念不忘,既豔羨有多少有點意難平,總想複製給下一代的小姐們呢?多少年過去,在她的心裡,賈敏的排場依然是一座翻不過去的高牆。
曹公真是厲害,區區幾行字閒閒道來,勝過五千字洋洋灑灑的細節寫實。
賈敏的婆家林家是四代列侯,夫婿林如海是蘭臺寺大夫,官至巡鹽御史。更難得的,他竟是個清貴的讀書人,乃前科探花,即進士榜全國第三,無論門第還是個人,都算是一等一的人選。
「白富美」賈敏,無論是出身還是歸宿,命運都發了一手好牌。她是多少人搭著梯子都夠不到的「月亮」,只能遠遠地仰望。
至於賈敏本人的風範,曹公也用了曲筆,借女讚母。恃才自傲的賈雨村,落魄時做了賈敏女兒黛玉的家庭教師,下出斷言:「怪道我這女學生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為榮府之外孫,又不足罕矣……」
所以可知鳳姐初見黛玉時所說的「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這句話,並不全是奉承。賈敏對黛玉的教養,也複製了母親對自己的養育方式,與當日自己在賈府成長時一脈相承,養出了女兒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貴族氣質。
想想第三回初進榮國府,黛玉絲毫不怯場,有問有答還滴水不漏,別忘了她不過才是個七八歲的孩子。
一位知名舞蹈家曾經提到演黛玉要有「四氣」,除了仙氣、才氣、人氣之外,還要有貴氣,可謂理解透澈。
她還少說了一樣,「病氣」。
「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但身體臉龐怯弱不勝,知她有不足之症。便問她:有病為什麼不治?真不愧是內親啊,哪怕是初次見面,血緣裡天生的那份親近,讓人與人之間一上來就能拋開顧忌,問及隱私還不覺唐突。
黛玉也不尷尬,直接回答:我從吃飯時就開始吃藥了,吃了多少身體也不見好轉。
賈母問:現在吃什麼藥?人蔘養榮丸?那好,大夫正幫我配藥呢,也配一料給妳就是了。
賈母愛黛玉心切,僅此可見一斑矣!但這種方式真的沒問題嗎?再有錢,藥也不是這個吃法,當吃飯後水果呢?
黛玉屋裡從此天天藥吊子不離火,寶琴送的蠟梅和水仙都不敢收,怕花兒被藥味兒熏壞了。
更是三天兩頭換太醫,鮑太醫王太醫輪番上陣,人蔘養榮丸、天王補心丹、人蔘肉桂地補,身體就是不見好,發展到寶玉要配一味值三百六十兩銀子的奇藥給黛玉,藥引子是墳墓裡死人頭上戴的珍珠,讓王夫人大罵作孽。
最後,連最不愛管閒事的寶釵都看不下去了,提醒黛玉「食穀者生」,人還是要吃飯不能只吃藥,這才有後來的一天一兩燕窩,用銀銚子熬粥喝,才略好點。
養孩子,不見得給他最好的物質就是對他好。拿身體來說,最緊要的是讓他有足夠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這就要講到方法問題了。
賈敏的體質就不好,曹公對她的死用了一個詞,「一病而終」,暗示她與疾病根本沒做些許纏鬥就撒手西去。賈母對她的嬌生慣養沒有為她打下一個好底子,到了她女兒黛玉,她繼續沿襲了賈母的養法,千般呵護萬般寵愛,養出來的黛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她死後,賈母接過養育外孫女的擔子,就連方式也無縫銜接,即繼續吃藥續命。在養育孩子上,母女兩代人形成了輪迴。
這真是一個宿命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