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接續《桃李一別後,風雨十年間—與女兒讀我們一代少時書信之一》結尾的允諾,我們還是一起再來讀那些舊信。不過那些舊信涉及少年時私人情感心路,幾番翻檢,所得僅是寥寥幾粒米,不及舊信總數的千分之一。雖非無米之炊,也只能是量米為炊,粒粒珍惜,閒言碎語皆入饌了。
知青下鄉時年齡不等,大約是從十三歲至十九歲皆有之。這正是少年或早或晚地陸續走入puberty(青春期)的年紀,走入puberty是上蒼的安排,如「豆蔻枝頭二月初」,春風催綻,純然天成。女兒,你一定還記得正從那時你開始在意自己的容貌,甚至嘗試化妝,挑揀服飾,開始對party有了興趣,直到開始有自己的男友,於是體驗了人世男女戀情的喜怒哀樂,逐漸懂得了何為「執子之手」,何為「一時興起」,不是麼?我們一代成長的環境雖與你截然不同,但我們每個人也是上蒼的造物。既然帝王之威也擋不住綠水青山天然生出,而綠水青山中又怎能缺少梨花桃花天然綻開?
「問誰使、君來愁絕?」 — 1969年開始:似懂非懂談感情
事實上,那些舊信中自1969年已經可見不多的探討「感情」的內容,自1970年可見更多信中對此涉獵。那時少有寫信人直白地寫出「愛」字或「愛情」二字,多是以「感情」、「生活問題」,甚至是「生活錯誤」,以此類詞彙含糊地替代之。不過,那些舊信中有多少是對「愛」珍之重之?只怕是貶義居多。女兒,讀下面的摘錄,相信你對當年的我們會心生憐憫,或許也會怒氣勃發。你是否懂得憤怒也可是一種憐憫?所謂怒其不爭,同時憐憫我們的痴心與愚蠢。
我們一代的人生開始於「愛」與「性」的空白中。記得自己兒時翻看家中話本小說,每每看到男人的「那話兒」一詞,莫名所以,又直覺那是不能去問大人的詞,只能從話本情節中猜測那是件男人皆有女人皆無,且是對女人極有威懾力的醃臢物件。或許這在日後便成為自己對於「性」的第一印象吧。繼後,我們是在「北京鴨養殖場」裡從課本中學到「愛」與「恨」天然具有階級性,以及我們一代被告知「愛」的唯一「合法標的」是毛氏、共黨與祖國。「祖國」之原意本是「祖先以來居住之地」。若以此原意之解回想當年,我們一代人(或許除「紅二代」外)真的有祖國麼?被中共將民眾各家供奉的祖先牌位一律砸碎得慘不忍睹開始,之後是私人之家一夕間灰飛煙滅於強權掌下。從此是百姓生活於無祖先可供後人供奉祭奠,僅有建共黨專制之國的「紅色始皇帝」須由萬民供奉的荒漠中,難道華夏大陸自1949年開始還有屬於我們私人各家各族的「祖先以來居住之地」麼?
1968年時的我們一代並無此反思與反詰,中共的欺瞞式教育與「養鴨飼料」的嚴格配比那時仍在我們腹中發酵。我們全然不知被萬民看作是神般的毛氏於現實中對女性是如何齷齪淫穢,為所欲為地洩欲。不過在鄉下期間走入puberty年齡的我們,終是「無師自通」地懂得了「性」,也連帶地朦朧生出男女之「愛」的欲望,但那蒙昧的「愛」同樣是由於「養鴨場」教育而失了本相,失了那滄海巫山的天然醇真。我們一代對「愛」的觀念與「革命大業」扭結纏繞在一起,又因「階級」與「階級鬥爭」的觀念遭遇到重重割裂。如同綠水青山中的蓮花桃花被雪壓霜欺,萎謝於含苞時,或如同夜雨本應將天地萬物染成天水碧,卻忽遭墨色潑入,將「天水碧」染得墨漬斑斑。女兒,從舊信中你可以讀到,我們的人生中未能體驗到《詩經》中「愛」的曼妙,沒有單純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沒有純然的風花雪月來自遠古的崤山藍關琴關和玉璧關。
信中談「感情」之一—「事業」與「愛情」,孰輕孰重?
秋瑾女士曾在百年之前寫道:「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漂泊我無家」。秋瑾是華夏千年儒家教義積澱而成的俠女,國之仁人志士,也曾融匯在共黨對我們一代的教育中。女兒,我曾寫過自己的反思,悟到我們那時受的教育是「黨國為重」的教育,是「乾坤特重我頭輕」的精神境界。 因而,我們那本該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puberty時光便成為在「革命事業」與個人之間的「男女之愛」孰輕孰重之間的糾結、分割,那還只在萌芽的「愛」自始便被壓在「革命事業」的五指山下,從未獲得愛自身本應獨成一枝,婷婷盛放的風華。
知青下鄉時年齡不等,大約是從十三歲至十九歲皆有之。這正是少年或早或晚地陸續走入puberty(青春期)的年紀,走入puberty是上蒼的安排,如「豆蔻枝頭二月初」,春風催綻,純然天成。女兒,你一定還記得正從那時你開始在意自己的容貌,甚至嘗試化妝,挑揀服飾,開始對party有了興趣,直到開始有自己的男友,於是體驗了人世男女戀情的喜怒哀樂,逐漸懂得了何為「執子之手」,何為「一時興起」,不是麼?我們一代成長的環境雖與你截然不同,但我們每個人也是上蒼的造物。既然帝王之威也擋不住綠水青山天然生出,而綠水青山中又怎能缺少梨花桃花天然綻開?
「問誰使、君來愁絕?」 — 1969年開始:似懂非懂談感情
事實上,那些舊信中自1969年已經可見不多的探討「感情」的內容,自1970年可見更多信中對此涉獵。那時少有寫信人直白地寫出「愛」字或「愛情」二字,多是以「感情」、「生活問題」,甚至是「生活錯誤」,以此類詞彙含糊地替代之。不過,那些舊信中有多少是對「愛」珍之重之?只怕是貶義居多。女兒,讀下面的摘錄,相信你對當年的我們會心生憐憫,或許也會怒氣勃發。你是否懂得憤怒也可是一種憐憫?所謂怒其不爭,同時憐憫我們的痴心與愚蠢。
我們一代的人生開始於「愛」與「性」的空白中。記得自己兒時翻看家中話本小說,每每看到男人的「那話兒」一詞,莫名所以,又直覺那是不能去問大人的詞,只能從話本情節中猜測那是件男人皆有女人皆無,且是對女人極有威懾力的醃臢物件。或許這在日後便成為自己對於「性」的第一印象吧。繼後,我們是在「北京鴨養殖場」裡從課本中學到「愛」與「恨」天然具有階級性,以及我們一代被告知「愛」的唯一「合法標的」是毛氏、共黨與祖國。「祖國」之原意本是「祖先以來居住之地」。若以此原意之解回想當年,我們一代人(或許除「紅二代」外)真的有祖國麼?被中共將民眾各家供奉的祖先牌位一律砸碎得慘不忍睹開始,之後是私人之家一夕間灰飛煙滅於強權掌下。從此是百姓生活於無祖先可供後人供奉祭奠,僅有建共黨專制之國的「紅色始皇帝」須由萬民供奉的荒漠中,難道華夏大陸自1949年開始還有屬於我們私人各家各族的「祖先以來居住之地」麼?
1968年時的我們一代並無此反思與反詰,中共的欺瞞式教育與「養鴨飼料」的嚴格配比那時仍在我們腹中發酵。我們全然不知被萬民看作是神般的毛氏於現實中對女性是如何齷齪淫穢,為所欲為地洩欲。不過在鄉下期間走入puberty年齡的我們,終是「無師自通」地懂得了「性」,也連帶地朦朧生出男女之「愛」的欲望,但那蒙昧的「愛」同樣是由於「養鴨場」教育而失了本相,失了那滄海巫山的天然醇真。我們一代對「愛」的觀念與「革命大業」扭結纏繞在一起,又因「階級」與「階級鬥爭」的觀念遭遇到重重割裂。如同綠水青山中的蓮花桃花被雪壓霜欺,萎謝於含苞時,或如同夜雨本應將天地萬物染成天水碧,卻忽遭墨色潑入,將「天水碧」染得墨漬斑斑。女兒,從舊信中你可以讀到,我們的人生中未能體驗到《詩經》中「愛」的曼妙,沒有單純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沒有純然的風花雪月來自遠古的崤山藍關琴關和玉璧關。
信中談「感情」之一—「事業」與「愛情」,孰輕孰重?
秋瑾女士曾在百年之前寫道:「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漂泊我無家」。秋瑾是華夏千年儒家教義積澱而成的俠女,國之仁人志士,也曾融匯在共黨對我們一代的教育中。女兒,我曾寫過自己的反思,悟到我們那時受的教育是「黨國為重」的教育,是「乾坤特重我頭輕」的精神境界。 因而,我們那本該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puberty時光便成為在「革命事業」與個人之間的「男女之愛」孰輕孰重之間的糾結、分割,那還只在萌芽的「愛」自始便被壓在「革命事業」的五指山下,從未獲得愛自身本應獨成一枝,婷婷盛放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