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城虎:獸中王給人當孝子
〈趙城虎〉是帶有童話色彩的《聊齋》故事。中國是崇拜老虎的國家,過去男孩兒要戴虎頭帽,穿虎頭鞋。古代文學拿虎做文章的很早就有。一般是寫虎有人性,虎能贖罪,《搜神記.蘇易》中蘇易為難產的老虎接生,此後老虎常給她送肉。《太平廣記》收集宋代之前的老虎故事七十多條:有的寫老虎像俠客一樣,不但不吃誤入虎穴的人,還把人救出來送回家;有的寫老虎用生鹿向人報恩;有的寫害人老虎在官員那裡低頭認罪。
從《搜神記》到《太平廣記》,虎有人性的寫法早就有了,〈趙城虎〉並沒有在文學領地冒險開荒,卻營造了優美而新穎的藝術天地,寫出了「人畜相安,各無猜忌」的有趣狀況。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像的活動。」蒲松齡想像出以純粹虎的形象負荷優美的人性。老虎吃了趙城老太太的兒子之後,又像親兒子一樣對待老太太,生而能養,死而盡哀。曾經吃人的獸中王,變成了可愛的虎形義士。
趙城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獨子被老虎吃了。老太太悲痛萬分,幾乎不想活了,哭哭啼啼地到縣衙告老虎的狀。縣令笑著說:「老虎怎麼可以用人間法律制裁?」老太太在公堂上放聲大哭,誰也沒法讓她住聲。縣令斥責她,她也不怕。縣令可憐她年老,不忍對她發火,就暫且答應給她抓老虎。老太太還是跪在地上不走,一定要縣令發出捉老虎的文書才肯離開。縣令無可奈何,只好問衙役:「誰能擔任捉拿老虎的任務?」恰好衙役李能喝得酩酊大醉,走到案前說:「我能捉拿老虎。」看到李能拿著捉老虎的公文下堂,老太太才離開。
這段情節很離奇,但又有合理的意涵。老太太失去兒子,不知道老虎不受人間法律約束,要求縣令捉虎,是因為她年老昏聵;衙役李能明知虎不可捉而接受捉虎的任務,是因為他喝醉了。離離奇奇,卻順理成章。「義虎」的故事,從一開始就以一系列巧合,變荒誕為合情合理。
李能酒醒後就後悔了,他以為是縣令玩的騙局,為了暫時擺脫老太太的糾纏,所以沒太在意,到期便拿著公文向縣令覆命。縣令生氣地說:「你自己說能捉拿老虎,怎容反悔?」李能張口結舌,只好請縣令下令徵集獵人跟他一起去捉虎。縣令集合了許多獵戶,跟李能日夜埋伏在山谷裡,希望捉到一隻老虎,不管牠是不是吃掉老太太兒子的那隻,總可以向縣令交差。可是等了一個多月,連老虎影子也沒見到。李能因為完不成任務,被縣令打了幾百板子,冤屈沒處說,跑到東郭嶽廟,跪地禱告,失聲痛哭。不一會兒,有隻斑斕猛虎邁著四方步進了廟門。李能一見百獸之王,嚇得魂不附體,怕被牠吃了。老虎進門後,蹲在廟門正中,既不看李能,也不東張西望,老老實實,似乎在等候發落。
李能說:「如果吃掉老太太兒子的是你,就低頭讓我把你捆起來。」李能拿出捆罪犯的繩子拴到老虎脖子上。老虎似乎有自疚之心,俯首貼耳,聽任李能把自己捆起來。李能牽著老虎穿街過市回到縣衙。縣衙的一次特殊審案開場了。
自古至今,拘捕老虎,聞所未聞,趙城縣偏偏就把老虎像捆一隻羊、一頭豬一樣捉拿歸案了。審判老虎更難,老虎能聽懂人話嗎?牠懂人間的法律嗎?縣令又懂「虎語」嗎?偏偏,審案順利進行了。縣令問老虎:「老太太的兒子是你吃掉的嗎?」老虎點了點頭。縣令又說:「殺人者死,這是從古到今的法令。老太太只有這一個兒子,卻被你吃了。老太太那麼大年紀,活不了多少日子了,你願意給她做兒子,為她養老送終的話,我就赦免你。」老虎又點點頭。
見到縣令後,老虎兩次點頭:第一次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對罪責供認不諱;第二次是一諾千金,答應像兒子一樣奉養老太太。
〈趙城虎〉的虎形義士意味多麼濃厚!牠外表是不折不扣的猛虎,內心卻像知錯就改、勇於擔當的俠客。縣令下令:「把老虎的繩子解開,把牠放了!」
老太太回家,一個勁兒埋怨縣令沒有殺死老虎給她兒子償命。第二天早上她起床,打開門,門口放著一隻死鹿。老太太知道是老虎送來的,既意外又欣慰。她把鹿肉和鹿皮賣了,買來柴米油鹽。從此以後,老虎常給老太太送來野味,老太太靠這些野味,日子過得還挺富足。有時,老虎還叼些金銀、布帛丟到老太太院子裡,也不知道老虎是從哪兒弄來的。
就像那句俗語:老太太從此過上了安逸的生活。讀者朋友有沒有像我一樣,心裡有點兒不太自在?老虎吃了兒子,是殺人兇手;殺人兇手再來奉養老太太,用山東話說,豈不
是很「硌硬」(讓人不舒服)?如果在今天,大概沒人會接受,但趙城老太太接受了。她可能知道吃人是老虎的天性,無關道德,既然老虎知道改正錯誤,那就給牠一次機會吧。老虎對老太太的奉養超過了她兒子活著的時候,老太太心裡暗暗感激老虎。看來老虎還懂得一些心理學,牠知道老太太失去兒子的悲痛,固然是因為沒人能養活她,更重要的是,她非常寂寞。
老虎除了送肉之外,有時還來到老太太家,趴在屋簷下,活像一隻大貓,一趴一整天,好像兒子承歡膝下一樣,「人畜相安,各無猜忌」。這一段寫得格外有人情味兒。這樣過了幾年,老太太死了。老虎來到老太太家中大聲吼叫,像兒子哭母親。老太太平日積累的錢財,用來辦喪事綽綽有餘。同族人把老太太風風光光地安葬了。老太太下葬,墳墓剛剛堆好,老虎突然旋風似的跑了進來,徑直跑到老太太墓前,雷鳴似的悲哀嚎叫,過了很長時間才離去,簡直像是孝子給母親送葬,趙城人就在東郊立了個「義虎祠」。這很不簡單,因為建祠祭祀,是人們對待先輩、神明的做法,這裡居然用到了老虎身上。
中國古代作家對老虎報恩的題材很感興趣。清代大詩人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二十中的《義虎》一篇,也寫得很生動。汾州孝義縣狐岐山多虎。明代嘉靖年間,有個樵夫失足墜入虎穴。傍晚時分,老虎叼著一隻麋鹿跳進穴內,用鹿肉餵完兩隻虎仔後,又把殘餘的鹿肉送給樵夫充饑。以後,日日這樣。老虎管飯管了一個多月,樵夫漸漸與老虎熟悉、融洽。
有一天,老虎背負兩隻虎仔出穴,然後又入穴,背著樵夫躍出,還把樵夫引到通往山外的大道。樵夫為感謝虎恩,約定某日城西郵亭下,獻豬款待。沒想到那回老虎去早了,被獵人生擒,送到縣衙。樵夫聞知,急忙跑到公堂上,抱著老虎痛哭。老虎也淚如雨下。縣令問明前因後果,便急忙給老虎鬆綁,來到郵亭下,投以小豬。老虎大口吃完了,向著樵夫再三回頭,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為褒揚老虎義舉,縣令把郵亭改名為「義虎亭」。王士禛評〈趙城虎〉時說道,蒲松齡寫的老虎,跟他曾經寫過的贛州良富里老虎、王於一所記的孝義之虎,可以鼎足而三。「何於菟之多賢哉!」「於菟」是古代楚人對老虎的稱呼。
自古到清代,寫老虎的文字不少,而〈趙城虎〉致力於在「虎形義士」上做新文章,巧妙地把猛獸和人性相結合。趙城老虎從李能捉虎時「蹲立門中」,到老太太死後,「直赴塚前,嗥鳴雷動」,處處都是猛獸行為,卻包含了優美的人性。
當然啦,老虎像兒子一樣孝敬「失獨」的老人,這是蒲松齡的美好理想,可不要當真。《聊齋》點評家馮鎮巒認為,有好縣令,才能有老虎兒子。如果傻乎乎地認為老虎真的可以做兒子,那天下的爹娘早就給吃光了!「若教山君可作子,食盡人間爺娘多。」
〈趙城虎〉是帶有童話色彩的《聊齋》故事。中國是崇拜老虎的國家,過去男孩兒要戴虎頭帽,穿虎頭鞋。古代文學拿虎做文章的很早就有。一般是寫虎有人性,虎能贖罪,《搜神記.蘇易》中蘇易為難產的老虎接生,此後老虎常給她送肉。《太平廣記》收集宋代之前的老虎故事七十多條:有的寫老虎像俠客一樣,不但不吃誤入虎穴的人,還把人救出來送回家;有的寫老虎用生鹿向人報恩;有的寫害人老虎在官員那裡低頭認罪。
從《搜神記》到《太平廣記》,虎有人性的寫法早就有了,〈趙城虎〉並沒有在文學領地冒險開荒,卻營造了優美而新穎的藝術天地,寫出了「人畜相安,各無猜忌」的有趣狀況。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像的活動。」蒲松齡想像出以純粹虎的形象負荷優美的人性。老虎吃了趙城老太太的兒子之後,又像親兒子一樣對待老太太,生而能養,死而盡哀。曾經吃人的獸中王,變成了可愛的虎形義士。
趙城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獨子被老虎吃了。老太太悲痛萬分,幾乎不想活了,哭哭啼啼地到縣衙告老虎的狀。縣令笑著說:「老虎怎麼可以用人間法律制裁?」老太太在公堂上放聲大哭,誰也沒法讓她住聲。縣令斥責她,她也不怕。縣令可憐她年老,不忍對她發火,就暫且答應給她抓老虎。老太太還是跪在地上不走,一定要縣令發出捉老虎的文書才肯離開。縣令無可奈何,只好問衙役:「誰能擔任捉拿老虎的任務?」恰好衙役李能喝得酩酊大醉,走到案前說:「我能捉拿老虎。」看到李能拿著捉老虎的公文下堂,老太太才離開。
這段情節很離奇,但又有合理的意涵。老太太失去兒子,不知道老虎不受人間法律約束,要求縣令捉虎,是因為她年老昏聵;衙役李能明知虎不可捉而接受捉虎的任務,是因為他喝醉了。離離奇奇,卻順理成章。「義虎」的故事,從一開始就以一系列巧合,變荒誕為合情合理。
李能酒醒後就後悔了,他以為是縣令玩的騙局,為了暫時擺脫老太太的糾纏,所以沒太在意,到期便拿著公文向縣令覆命。縣令生氣地說:「你自己說能捉拿老虎,怎容反悔?」李能張口結舌,只好請縣令下令徵集獵人跟他一起去捉虎。縣令集合了許多獵戶,跟李能日夜埋伏在山谷裡,希望捉到一隻老虎,不管牠是不是吃掉老太太兒子的那隻,總可以向縣令交差。可是等了一個多月,連老虎影子也沒見到。李能因為完不成任務,被縣令打了幾百板子,冤屈沒處說,跑到東郭嶽廟,跪地禱告,失聲痛哭。不一會兒,有隻斑斕猛虎邁著四方步進了廟門。李能一見百獸之王,嚇得魂不附體,怕被牠吃了。老虎進門後,蹲在廟門正中,既不看李能,也不東張西望,老老實實,似乎在等候發落。
李能說:「如果吃掉老太太兒子的是你,就低頭讓我把你捆起來。」李能拿出捆罪犯的繩子拴到老虎脖子上。老虎似乎有自疚之心,俯首貼耳,聽任李能把自己捆起來。李能牽著老虎穿街過市回到縣衙。縣衙的一次特殊審案開場了。
自古至今,拘捕老虎,聞所未聞,趙城縣偏偏就把老虎像捆一隻羊、一頭豬一樣捉拿歸案了。審判老虎更難,老虎能聽懂人話嗎?牠懂人間的法律嗎?縣令又懂「虎語」嗎?偏偏,審案順利進行了。縣令問老虎:「老太太的兒子是你吃掉的嗎?」老虎點了點頭。縣令又說:「殺人者死,這是從古到今的法令。老太太只有這一個兒子,卻被你吃了。老太太那麼大年紀,活不了多少日子了,你願意給她做兒子,為她養老送終的話,我就赦免你。」老虎又點點頭。
見到縣令後,老虎兩次點頭:第一次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對罪責供認不諱;第二次是一諾千金,答應像兒子一樣奉養老太太。
〈趙城虎〉的虎形義士意味多麼濃厚!牠外表是不折不扣的猛虎,內心卻像知錯就改、勇於擔當的俠客。縣令下令:「把老虎的繩子解開,把牠放了!」
老太太回家,一個勁兒埋怨縣令沒有殺死老虎給她兒子償命。第二天早上她起床,打開門,門口放著一隻死鹿。老太太知道是老虎送來的,既意外又欣慰。她把鹿肉和鹿皮賣了,買來柴米油鹽。從此以後,老虎常給老太太送來野味,老太太靠這些野味,日子過得還挺富足。有時,老虎還叼些金銀、布帛丟到老太太院子裡,也不知道老虎是從哪兒弄來的。
就像那句俗語:老太太從此過上了安逸的生活。讀者朋友有沒有像我一樣,心裡有點兒不太自在?老虎吃了兒子,是殺人兇手;殺人兇手再來奉養老太太,用山東話說,豈不
是很「硌硬」(讓人不舒服)?如果在今天,大概沒人會接受,但趙城老太太接受了。她可能知道吃人是老虎的天性,無關道德,既然老虎知道改正錯誤,那就給牠一次機會吧。老虎對老太太的奉養超過了她兒子活著的時候,老太太心裡暗暗感激老虎。看來老虎還懂得一些心理學,牠知道老太太失去兒子的悲痛,固然是因為沒人能養活她,更重要的是,她非常寂寞。
老虎除了送肉之外,有時還來到老太太家,趴在屋簷下,活像一隻大貓,一趴一整天,好像兒子承歡膝下一樣,「人畜相安,各無猜忌」。這一段寫得格外有人情味兒。這樣過了幾年,老太太死了。老虎來到老太太家中大聲吼叫,像兒子哭母親。老太太平日積累的錢財,用來辦喪事綽綽有餘。同族人把老太太風風光光地安葬了。老太太下葬,墳墓剛剛堆好,老虎突然旋風似的跑了進來,徑直跑到老太太墓前,雷鳴似的悲哀嚎叫,過了很長時間才離去,簡直像是孝子給母親送葬,趙城人就在東郊立了個「義虎祠」。這很不簡單,因為建祠祭祀,是人們對待先輩、神明的做法,這裡居然用到了老虎身上。
中國古代作家對老虎報恩的題材很感興趣。清代大詩人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二十中的《義虎》一篇,也寫得很生動。汾州孝義縣狐岐山多虎。明代嘉靖年間,有個樵夫失足墜入虎穴。傍晚時分,老虎叼著一隻麋鹿跳進穴內,用鹿肉餵完兩隻虎仔後,又把殘餘的鹿肉送給樵夫充饑。以後,日日這樣。老虎管飯管了一個多月,樵夫漸漸與老虎熟悉、融洽。
有一天,老虎背負兩隻虎仔出穴,然後又入穴,背著樵夫躍出,還把樵夫引到通往山外的大道。樵夫為感謝虎恩,約定某日城西郵亭下,獻豬款待。沒想到那回老虎去早了,被獵人生擒,送到縣衙。樵夫聞知,急忙跑到公堂上,抱著老虎痛哭。老虎也淚如雨下。縣令問明前因後果,便急忙給老虎鬆綁,來到郵亭下,投以小豬。老虎大口吃完了,向著樵夫再三回頭,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為褒揚老虎義舉,縣令把郵亭改名為「義虎亭」。王士禛評〈趙城虎〉時說道,蒲松齡寫的老虎,跟他曾經寫過的贛州良富里老虎、王於一所記的孝義之虎,可以鼎足而三。「何於菟之多賢哉!」「於菟」是古代楚人對老虎的稱呼。
自古到清代,寫老虎的文字不少,而〈趙城虎〉致力於在「虎形義士」上做新文章,巧妙地把猛獸和人性相結合。趙城老虎從李能捉虎時「蹲立門中」,到老太太死後,「直赴塚前,嗥鳴雷動」,處處都是猛獸行為,卻包含了優美的人性。
當然啦,老虎像兒子一樣孝敬「失獨」的老人,這是蒲松齡的美好理想,可不要當真。《聊齋》點評家馮鎮巒認為,有好縣令,才能有老虎兒子。如果傻乎乎地認為老虎真的可以做兒子,那天下的爹娘早就給吃光了!「若教山君可作子,食盡人間爺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