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話作為歷史概念的形成
神話與歷史到底是什麼關係?
到底神話是歷史的兒子,還是歷史是神話的子孫?
這是民間文藝發展史上一個長期說不清楚的問題。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曾經出現很多神話作品,但是一直沒有出現神話的概念。明代湯顯祖等評點的《虞初志》,出現「晝談神話」,而且評點了神話傳說,包括湯顯祖〈點校虞初志序〉,形成其相對系統的神話觀念。明代社會承傳了前世神仙文化,在當世社會統治者大力提倡神權意識、神仙文化的背景下,結合宋元時期的「說話」等文學體裁,形成了「神話」這個講述神奇、神異等神話傳說故事的概念。近代中國社會的神話學,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神話的出現,象徵著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外歷史上,都有超越自然與現實的神話,而當今對神話文化屬性的述說,形成了不同的意見,諸如神話歷史、神話哲學等,尤其是對於神話概念的出現時代,更是眾說紛紜。
第一節 神話作為歷史
學術史上有許多悖論,如神話,被認證為歷史,又被視作與歷史並不相關。現在,興起一種新說,稱作神話歷史。
神話與民族起源相關,許多學者認為神話就是民族文明的初始。關於中國古代神話概念的起源問題,中外學術界大多堅持外來說,認為神話學最早出現在歐洲,很少有人關注到中國古代出現這個概念的事實。如中國學者馬昌儀認為:「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神話學,是20世紀初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它的發生和發展,與近代西方和日本的學術思潮、神話流派的變遷,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的傳入,有著密切的關係,直接受到中國整個文化開放浪潮以及知識界對中國文化的自覺與反省運動的影響。」她認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國神話的專著,是俄國聖彼得堡大學C.M. 格奧爾吉耶夫斯基的《中國人的神話觀與神話》(1892年聖彼得堡版)」,「這本書最早提出了『中國神話』的概念」。同時,她認為「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儘管沒有『神話』這個詞,但歷代學者對於古時候稱之為『怪異』『虛妄之言』『神鬼之說』『古今語怪之祖』的神話現象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她進一步闡述道:「西方神話學傳入中國,主要透過兩條途徑:間接的透過日本;直接的來自歐洲。『神話』和『比較神話學』這兩個詞,最早於1903年出現在幾部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文明史著作(如高山林次郎的《西洋文明史》,上海文明書局版;白河次郎、國府種德的《支那文明史》,競化書局版;高山林次郎的《世界文明史》,作新社版)中。」她的意見頗具有代表性。
與馬昌儀一樣,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神話」的概念,而且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蔣觀雲發表在第36號《新民叢報.談叢》上的〈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一文看作中國第一篇神話學論文。
國外學者以俄羅斯李福清(B. Riftin)為代表,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神話的概念。他注意到西方學者早就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主要人物。
神話與歷史到底是什麼關係?
到底神話是歷史的兒子,還是歷史是神話的子孫?
這是民間文藝發展史上一個長期說不清楚的問題。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曾經出現很多神話作品,但是一直沒有出現神話的概念。明代湯顯祖等評點的《虞初志》,出現「晝談神話」,而且評點了神話傳說,包括湯顯祖〈點校虞初志序〉,形成其相對系統的神話觀念。明代社會承傳了前世神仙文化,在當世社會統治者大力提倡神權意識、神仙文化的背景下,結合宋元時期的「說話」等文學體裁,形成了「神話」這個講述神奇、神異等神話傳說故事的概念。近代中國社會的神話學,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神話的出現,象徵著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外歷史上,都有超越自然與現實的神話,而當今對神話文化屬性的述說,形成了不同的意見,諸如神話歷史、神話哲學等,尤其是對於神話概念的出現時代,更是眾說紛紜。
第一節 神話作為歷史
學術史上有許多悖論,如神話,被認證為歷史,又被視作與歷史並不相關。現在,興起一種新說,稱作神話歷史。
神話與民族起源相關,許多學者認為神話就是民族文明的初始。關於中國古代神話概念的起源問題,中外學術界大多堅持外來說,認為神話學最早出現在歐洲,很少有人關注到中國古代出現這個概念的事實。如中國學者馬昌儀認為:「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神話學,是20世紀初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它的發生和發展,與近代西方和日本的學術思潮、神話流派的變遷,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的傳入,有著密切的關係,直接受到中國整個文化開放浪潮以及知識界對中國文化的自覺與反省運動的影響。」她認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國神話的專著,是俄國聖彼得堡大學C.M. 格奧爾吉耶夫斯基的《中國人的神話觀與神話》(1892年聖彼得堡版)」,「這本書最早提出了『中國神話』的概念」。同時,她認為「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儘管沒有『神話』這個詞,但歷代學者對於古時候稱之為『怪異』『虛妄之言』『神鬼之說』『古今語怪之祖』的神話現象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她進一步闡述道:「西方神話學傳入中國,主要透過兩條途徑:間接的透過日本;直接的來自歐洲。『神話』和『比較神話學』這兩個詞,最早於1903年出現在幾部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文明史著作(如高山林次郎的《西洋文明史》,上海文明書局版;白河次郎、國府種德的《支那文明史》,競化書局版;高山林次郎的《世界文明史》,作新社版)中。」她的意見頗具有代表性。
與馬昌儀一樣,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神話」的概念,而且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蔣觀雲發表在第36號《新民叢報.談叢》上的〈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一文看作中國第一篇神話學論文。
國外學者以俄羅斯李福清(B. Riftin)為代表,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神話的概念。他注意到西方學者早就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