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明末清初主導群體對於小說誕生的影響
晚明主導群體與清初主導群體分別影響《儒林外史》的誕生。此外,作者的家世背景以及科舉重要性降低等等的時代等因素,亦皆促使小說家
選擇以科考為題創作《儒林外史》。總之,影響小說成稿的外在環境,按照時間順序,可整理出四點:
1.晚明主導群體的閱讀時尚。
2.吳敬梓家族在晚明清初興起。
3.清初主導群體立場的維護。
4.《儒林外史》應時而生。
八股文取士的「科舉」,是跨越明清兩代的小說主題。胡萬川〈士之未達,其困何如—明末清初通俗小說中未達之秀才〉說明《儒林外史》的取材方向並非首創。該文引用包括《西遊補》在內,共約10部小說的章節內容,證明《儒林外史》取材方向,前有所承:
然而水有源,木有本,《儒林外史》的成就並非憑空而來。早在吳敬梓之前,科舉的種種弊端,弊端下種種社會與人的變態現象就已存在。另外,在他之前的一兩百年間,通俗小說這一文學形式的發展,也早已為許多有心文人所肯定認同。因此,就在英雄神怪之後,興起了各種面對人間百態的世情與諷諭的作品。其中以科舉與士子為諷刺對象的描寫,便或多或少陸續的出現。
九○年代徐志平教授論文〈明末清初話本小說對科舉制度之批判〉,更蒐集20部話本小說情節,詳細解說早在明代就已流行的批判科舉弊端情節。清廷延續科舉取仕制度,使得小說家與出版業者繼續採用這個題材,吸引讀者。
一、晚明主導群體的閱讀時尚—時事史事議題
晚明清初民間野史風行。大儒顧炎武(1613-1682)將其原因,溯及晚明萬曆帝開放《實錄》供人傳抄,
萬曆中天子蕩然無諱,於是《實錄》稍稍傳寫流布,至於光宗而十六朝之事具全。然其卷帙重大,非士大夫累數千金之家不能購,以是野史日盛,而謬悠之談,徧於海內。
「野史日盛,而謬悠之談,徧於海內」透露業者因應市場需求,虛構以牟利的出版品,也隨之充斥市場。顧炎武認為當年業者以新聞性題材搶市的風尚,源自明廷對於史料文獻懷抱開放的態度。顧炎武的說法可以核對萬曆年間進士、天啟朝大學士朱國楨(1557-1632)的例子,他致仕返鄉,整理朝廷文獻,出版印行《明史概》,不但未遭朝廷禁止,他過世後,還被崇禎皇帝諡名「文肅」。這些傳抄自宮廷的史料文獻,難免有存疑之處,其權威性卻容易被晚明主導群體接受,因為,明代朝廷有主動提供民間刊刻印行《皇明寶訓》的傳統。
晚明主導群體與清初主導群體分別影響《儒林外史》的誕生。此外,作者的家世背景以及科舉重要性降低等等的時代等因素,亦皆促使小說家
選擇以科考為題創作《儒林外史》。總之,影響小說成稿的外在環境,按照時間順序,可整理出四點:
1.晚明主導群體的閱讀時尚。
2.吳敬梓家族在晚明清初興起。
3.清初主導群體立場的維護。
4.《儒林外史》應時而生。
八股文取士的「科舉」,是跨越明清兩代的小說主題。胡萬川〈士之未達,其困何如—明末清初通俗小說中未達之秀才〉說明《儒林外史》的取材方向並非首創。該文引用包括《西遊補》在內,共約10部小說的章節內容,證明《儒林外史》取材方向,前有所承:
然而水有源,木有本,《儒林外史》的成就並非憑空而來。早在吳敬梓之前,科舉的種種弊端,弊端下種種社會與人的變態現象就已存在。另外,在他之前的一兩百年間,通俗小說這一文學形式的發展,也早已為許多有心文人所肯定認同。因此,就在英雄神怪之後,興起了各種面對人間百態的世情與諷諭的作品。其中以科舉與士子為諷刺對象的描寫,便或多或少陸續的出現。
九○年代徐志平教授論文〈明末清初話本小說對科舉制度之批判〉,更蒐集20部話本小說情節,詳細解說早在明代就已流行的批判科舉弊端情節。清廷延續科舉取仕制度,使得小說家與出版業者繼續採用這個題材,吸引讀者。
一、晚明主導群體的閱讀時尚—時事史事議題
晚明清初民間野史風行。大儒顧炎武(1613-1682)將其原因,溯及晚明萬曆帝開放《實錄》供人傳抄,
萬曆中天子蕩然無諱,於是《實錄》稍稍傳寫流布,至於光宗而十六朝之事具全。然其卷帙重大,非士大夫累數千金之家不能購,以是野史日盛,而謬悠之談,徧於海內。
「野史日盛,而謬悠之談,徧於海內」透露業者因應市場需求,虛構以牟利的出版品,也隨之充斥市場。顧炎武認為當年業者以新聞性題材搶市的風尚,源自明廷對於史料文獻懷抱開放的態度。顧炎武的說法可以核對萬曆年間進士、天啟朝大學士朱國楨(1557-1632)的例子,他致仕返鄉,整理朝廷文獻,出版印行《明史概》,不但未遭朝廷禁止,他過世後,還被崇禎皇帝諡名「文肅」。這些傳抄自宮廷的史料文獻,難免有存疑之處,其權威性卻容易被晚明主導群體接受,因為,明代朝廷有主動提供民間刊刻印行《皇明寶訓》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