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大俠阿凡提
一
提起阿凡提,也許有些人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大爺的形象,他有著長臉、鉤鼻子、漆黑眼珠、小圓眼睛,留著上翹的山羊鬍子,戴著維族小帽,細長條的身材、手裡拿著東不拉,倒騎毛驢……
好吧,我必須要說,這個形象來自木偶動畫《阿凡提的故事》,這部卡通片有很多集,我小的時候沒少看,其中一些臺詞印象深刻,比如「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這個樹蔭是我的」等等,所以當我在金庸《書劍恩仇錄》中看到叫阿凡提的人出現,委實在腦海裡無法將這兩個形象合而為一。
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第十七回,就寫阿凡提半夜智鬥張召重和關東三魔,風趣幽默,身手敏捷,卻也不過是牛刀小試,到了第十八回「驅驢有術居奇貨,除惡無方從佳人」,則是濃墨重彩,這一回故事,在金庸最初的連載版中是第三十四回「慷慨御暴懷佳人」,雖然金庸後來多次修改,但有關阿凡提的故事,始終予以保留。
書裡寫余魚同、李沅芷在沙漠中初逢阿凡提:
行到中午,忽見迎面沙漠中一跛一拐的來了一頭瘦小驢子,驢上騎著一人,一顛一顛的似在瞌睡。走到近處,見那人穿的是回人裝束,背上負著一隻大鐵鍋,右手拿了一條驢子尾巴,小驢臀上卻沒尾巴,驢頭竟戴了一頂清兵驍騎營軍官的官帽,藍寶石頂子換成了一粒小石子。那人四十多歲年紀,頦下一叢大鬍子,見了兩人眉花眼笑,和藹可親。
接下來阿凡提的行為堪稱特立獨行,機智無比。當李沅芷提出,「你帶我們去,給你一錠銀子」時,阿凡提這樣回答:「銀子倒不用,不過得問問毛驢肯不肯去。」此後三人的言語之間,引出了一場賭賽:將驢子負在肩頭的阿凡提,居然贏了騎著駿馬的李沅芷!儘管後到的李沅芷使詐,將驢尾巴擲在終點之後,迫使阿凡提認輸,但從中不難看出阿凡提的絕世武功……這一路上的妙語連珠,莊諧並作,或嘲或諷,為《書劍恩仇錄》這樣一本話題沉重的小說平添了幾分喜劇色彩。
那麼金庸筆下的阿凡提和卡通片裡的阿凡提是一個人嗎?
金庸在小說中稱阿凡提的全名是納斯爾丁.阿凡提,而卡通的主題曲也這樣唱:「人人都叫我阿凡提,納斯爾丁.阿凡提,生來就是個倔脾氣,倔呀麼倔脾氣……」
這樣看來,金庸小說中的阿凡提和卡通片中的阿凡提應該是一個人,但他們的形象卻並不相同。
事實上,阿凡提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稱號,從維吾爾語看,來源自突厥語系的「Efendi」,它有兩種含義:其一是對男子的一般稱呼,可以約略等同於「先生」;其二是對有知識、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也就是「老師」。
這個詞語在突厥語系的各民族語言裡是通用的:烏茲別克語是「阿潘提」,維吾爾語是「阿凡提」,甚至不屬於這一語族的塔吉克語中的說法也頗為類似,稱為「阿方提」。
聰明智慧、愛打抱不平的阿凡提是真有其人,還是只存在於傳說,這是個至今未決的問題。
現代學者比較認可的是其中一種說法:阿凡提原型叫霍加.納斯爾丁,他是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塞希爾城的人,陵墓至今猶存,墓碑上寫著:「霍加.納斯爾丁,土耳其人,生於1208年,卒於1284年。是伊斯蘭教學者,當過教師,做過清真寺主持大眾禮拜的領拜人。他是一個十分善於雄辯、善於講故事、善於講笑話的人。」
前蘇聯時期的民間文學研究者傑甫列托夫甚至認為:「……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外高加索、北非洲、西西里島、希臘,以及在巴爾幹的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羅馬尼亞人中間,事實上,東方所有笑話素材都是圍繞著這個名字收集起來的」。
一
提起阿凡提,也許有些人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大爺的形象,他有著長臉、鉤鼻子、漆黑眼珠、小圓眼睛,留著上翹的山羊鬍子,戴著維族小帽,細長條的身材、手裡拿著東不拉,倒騎毛驢……
好吧,我必須要說,這個形象來自木偶動畫《阿凡提的故事》,這部卡通片有很多集,我小的時候沒少看,其中一些臺詞印象深刻,比如「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這個樹蔭是我的」等等,所以當我在金庸《書劍恩仇錄》中看到叫阿凡提的人出現,委實在腦海裡無法將這兩個形象合而為一。
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第十七回,就寫阿凡提半夜智鬥張召重和關東三魔,風趣幽默,身手敏捷,卻也不過是牛刀小試,到了第十八回「驅驢有術居奇貨,除惡無方從佳人」,則是濃墨重彩,這一回故事,在金庸最初的連載版中是第三十四回「慷慨御暴懷佳人」,雖然金庸後來多次修改,但有關阿凡提的故事,始終予以保留。
書裡寫余魚同、李沅芷在沙漠中初逢阿凡提:
行到中午,忽見迎面沙漠中一跛一拐的來了一頭瘦小驢子,驢上騎著一人,一顛一顛的似在瞌睡。走到近處,見那人穿的是回人裝束,背上負著一隻大鐵鍋,右手拿了一條驢子尾巴,小驢臀上卻沒尾巴,驢頭竟戴了一頂清兵驍騎營軍官的官帽,藍寶石頂子換成了一粒小石子。那人四十多歲年紀,頦下一叢大鬍子,見了兩人眉花眼笑,和藹可親。
接下來阿凡提的行為堪稱特立獨行,機智無比。當李沅芷提出,「你帶我們去,給你一錠銀子」時,阿凡提這樣回答:「銀子倒不用,不過得問問毛驢肯不肯去。」此後三人的言語之間,引出了一場賭賽:將驢子負在肩頭的阿凡提,居然贏了騎著駿馬的李沅芷!儘管後到的李沅芷使詐,將驢尾巴擲在終點之後,迫使阿凡提認輸,但從中不難看出阿凡提的絕世武功……這一路上的妙語連珠,莊諧並作,或嘲或諷,為《書劍恩仇錄》這樣一本話題沉重的小說平添了幾分喜劇色彩。
那麼金庸筆下的阿凡提和卡通片裡的阿凡提是一個人嗎?
金庸在小說中稱阿凡提的全名是納斯爾丁.阿凡提,而卡通的主題曲也這樣唱:「人人都叫我阿凡提,納斯爾丁.阿凡提,生來就是個倔脾氣,倔呀麼倔脾氣……」
這樣看來,金庸小說中的阿凡提和卡通片中的阿凡提應該是一個人,但他們的形象卻並不相同。
事實上,阿凡提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稱號,從維吾爾語看,來源自突厥語系的「Efendi」,它有兩種含義:其一是對男子的一般稱呼,可以約略等同於「先生」;其二是對有知識、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也就是「老師」。
這個詞語在突厥語系的各民族語言裡是通用的:烏茲別克語是「阿潘提」,維吾爾語是「阿凡提」,甚至不屬於這一語族的塔吉克語中的說法也頗為類似,稱為「阿方提」。
聰明智慧、愛打抱不平的阿凡提是真有其人,還是只存在於傳說,這是個至今未決的問題。
現代學者比較認可的是其中一種說法:阿凡提原型叫霍加.納斯爾丁,他是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塞希爾城的人,陵墓至今猶存,墓碑上寫著:「霍加.納斯爾丁,土耳其人,生於1208年,卒於1284年。是伊斯蘭教學者,當過教師,做過清真寺主持大眾禮拜的領拜人。他是一個十分善於雄辯、善於講故事、善於講笑話的人。」
前蘇聯時期的民間文學研究者傑甫列托夫甚至認為:「……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外高加索、北非洲、西西里島、希臘,以及在巴爾幹的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羅馬尼亞人中間,事實上,東方所有笑話素材都是圍繞著這個名字收集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