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謀國
武帝傳旨,以張騫為中郎將,精選報國之士,再走西域,出使烏孫。
第一步是人選的問題,張騫首先挑選副使,副使的人選在皇室邊緣階層選拔,必須有曾在朝中做過高官的背景,但始終未有機會進入高層。無論是從軍或是治政,充其量是個替人頂黑鍋的冤大頭。
誰也不清楚張騫為何制訂出這樣的標準,張騫也不解釋,他自顧去拜訪霸陵人安國少季。
安國少季,是在當時很有名氣的一個人。做過官,不大,理過財,不多,但他為人豪爽氣派,精明心細。儘管如此,也沒聽說他有什麼過人之處,但奇怪的是,就連漢武帝都知道這個人。大概算是個社會名流,或者是漢武帝時代的大V(意見領袖)吧?
張騫拜訪安國少季,說:「少季呀,你不是沒有本事之人,為何要這樣委屈自己呢?跟我去西域吧,這恐怕是你人生唯一的機會。」
安國少季搖頭:「侯爺請了,少季志不在此。」
張騫納悶地問:「少季,你數十年不鳴,必然是一鳴驚人。難道這西域之行,真的不是你的機會嗎?」
安國少季道:「侯爺有所不知,少季的機會,在南方。」
「南方?」張騫茫然,「沒聽說陛下要對南方用兵啊?」
少季道:「侯爺何必裝糊塗?昆明池畔的牽牛織女,就連瞎子都看得到。」
張騫:「明白了,不過少季,不是我倚老賣老,你雖然能幹,但終究是缺乏歷練,機智有餘,沉穩不足。我送給你一句忠告,倘你時機來臨,你一定要跟隨老成持重的人,不可獨當一面。」
安國少季拜倒:「少季恭聆侯爺指教。」
抬起頭來,看著張騫登車遠去,他才牙縫裡擠出一句:「老糊塗,以為誰都像你一樣的弱智嗎?」
張騫沒聽到這句過低的評價,他繼續按自己擬定的名單去拜訪,最後湊足了三十個人,才上金殿來見武帝:「陛下,臣遠行,副使的人選已經備齊,這是名單,請陛下過目。」
漢武帝拿眼睛一掃,頓時大詫:「張騫,你搞什麼鬼?怎麼副使這麼多人?」
張騫:「陛下,這些副使,臣還怕數目不夠,多一個副使,就多一種可能,多一個機會。」
「怎麼說?」漢武帝問道。「是這樣。」張騫解釋道,「陛下,此赴烏孫,千里迢迢,烏孫國對我大漢到底是什麼態度,實乃未知之數。但沿途所經,道路無數,每條路各通往一個國家。有的去大夏(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阿富汗),有的去往安息(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伊朗),還有的去往身毒(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印度)。如此之多的道路,如此之多的國家,正所謂歧路亡羊,誰也不清楚,我們究竟能在何處覓得機會。」
漢武帝:「這樣啊,朕有點明白了。」
張騫媚笑道:「陛下聖明,其實早就明白了。臣的打算是,每行經一條岔道,就派遣一名副使,手持陛下所賜的節杖,沿路去諸國訪問,揚我國威,勾連縱橫。所以臣精選了身體健壯、知書達理的世家子弟三十人,他們對陛下忠心耿耿,都是最適合的副使人選。」
漢武帝大喜:「太好了,張騫你果然是老成持重之人,如此四面開花,遍地結果,此行必有獲益。」
傳旨,再由張騫精選敢死亡命少年三百人,每人各帶兩匹馬,共牛羊萬頭,黃金幾千萬,貨幣、綢緞無計其數。不管到哪個國家,先狠命地砸錢,不信砸不死那些雞毛小國。
坐井觀天說烏孫
公元前一一五年,漢武帝四十一歲。
這一年,張騫率使臣團隊三百人,再出西域。
一路行來,張騫每到一個路口必要仔細地詢問,打算放下一批副使。可這事就奇怪了,途中的道路千迴百轉,竟然都是通往烏孫。
張騫心裡有點醒過神來,敢情這個小小的烏孫國,恰好堵在了漢國出使的大門口,不管你想去哪兒,都要經過烏孫不可。
河西已經沒有了匈奴的蹤跡,張騫的使臣隊伍,浩浩蕩蕩抵達烏孫,向守關的士兵報告,請求遞交國書,面見烏孫王。
烏孫王,號稱昆莫。在位的,正是張騫所講的故事中,那個由匈奴公主所生的獵驕靡。
遞交了請求之後,等了幾天,不見動靜。張騫就前往烏孫貴族家裡拜訪,當然是黃金開路,輕易地砸開了對方的家門。
張騫請求道:「煩請閣下在昆莫面前多多美言幾句,讓昆莫接見我們。」
對方大大咧咧地回答:「不要急,短日長日,十天半月,昆莫總是要找個時間見你們的嘛。」
張騫說:「希望能夠快一點,我可是帶了厚禮,給昆莫的呀。」
對方答:「我可要提醒你一句,你的禮物雖然厚重,但你們國家太小了,見到昆莫時,萬不可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
「我們國家小?」張騫詫異地望著對方,「漢國可是中國呀,怎麼可以說小?」對方答:「好了好了,知道你們國家很大,行了吧?」說完爆發出刺耳的大笑。
張騫滿心狐疑出來,隔幾天不見動靜,再去催促。就這樣催來催去,過了十幾天,昆莫獵驕靡,終於開恩接見漢國使者。
張騫率一隊副使,列隊來到,烏孫方派了十幾個光膀子壯漢,嗚嗚嗚地吹起牛角,算是迎賓曲。走入大名鼎鼎的獵驕靡的王庭,張騫心裡叫一聲娘,娘喲,這烏孫國王的日子,過得忒淒慘了。他的王庭,還比不了我的狗窩大。
雖然在見過世面的張騫眼裡,烏孫人的居住條件,實在是太可憐了。但看在場烏孫諸部貴族們的表情,儼然以他們的成就而自豪。當張騫入帳,看到居中而坐的獵驕靡時,他的心裡說不出的失望。
獵驕靡不失為一條威猛的大漢,只不過,大概國王的舒服日子過久了,耽於酒色,身體顯得肥胖臃腫,估計騎馬對他來說,無異於酷刑折磨。令張騫奇怪的是,獵驕靡看著他的表情,似笑非笑,古怪非常。
張騫心裡納悶,又不好問,硬著頭皮,操著生硬的當地語言開口:「尊敬的昆莫,我是天朝漢國來使張騫,我朝天子威行天下,仁澤四方。久聞烏孫昆莫之名,特遣我來,希望能夠迎請貴國重返南漠,與我大漢國結為兄弟。為表誠意,我漢國願意以公主嫁與昆莫,從此烏漢兩國,永結盟好。」
「哦,」獵驕靡的臉上,掛著古怪的笑容,「我聽說你們的漢國,也不小?」
張騫:「回昆莫的話,我天朝漢國,不是大小的問題,而是遼遠無垠,居於天下之中,所以古來稱中國。」
「哈哈哈,」王帳之中,突然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張騫茫然環顧,發現領頭大笑的,正是昆莫獵驕靡,或立或坐於兩側的酋長和貴族們,也都在前仰後合地捧腹大笑。這笑聲讓張騫驚疑不定,出什麼事兒了?我說錯什麼話了嗎?他們怎麼會笑成這個怪模樣。
好長時間過去,才見獵驕靡擺了擺手:「好了,遠來是客,不要同使者開玩笑了。」然後他很嚴肅地轉過身來:「使者,你們漢國部落,有十萬人嗎?」
這句話可把張騫問住了,他萬萬沒想到,這個烏孫國,從國王到貴族,竟然如此無知,對天朝上國竟然全無瞭解。因為事出意外,張騫腦子僵住了,憋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話來:「昆莫,不要開玩笑了,前者我大漢對匈奴的漠北之戰,僅出動的士兵,就超過了二十萬。」獵驕靡認真地思考了一下,說:「如此說來,你們被匈奴凌壓,整個部落的人,包括老人和孩子,還有女人,全都上了戰場嗎?」
「我們沒那麼慘。」張騫都快要氣瘋了,「昆莫,你對我們天朝漢國,不是太瞭解。讓我來告訴你吧,我漢國從南到北,不少於百萬里。北方冰天雪地,南方卻是烈日炎炎。我漢國從東到西,也不少於百萬里,天子出巡,行經數月而不見其邊。我漢國有郡一百零三,郡下有縣一千五百八十七,其中侯國一百八十八。這其中,大郡人口逾百萬,小郡人口也不少於十數萬。我漢國每天出生的嬰兒,就不少於二十萬。前者漠北之戰,我漢國只是調遣了北部邊疆的幾個郡縣,就足以盡掃狼煙,打得大單于伊稚斜聞風而走,從此不敢犯我邊關。」
當張騫說話時,獵驕靡詫異地看著他:「使者,我們烏孫有句話,嘴巴太大的人,不可以讓他接待客人。」
張騫氣得一跺腳:「尊敬的昆莫,你不信也罷。我請求昆莫派幾個使者,等我回去時,與我同返天朝。屆時昆莫就知道,我的話絕無絲毫誇張。」
「好,好,你不要動氣,我信你還不行嗎?」獵驕靡嘴上說著信你,但任誰都能聽得出來,他實際上是說:行,行,論吹牛咱吹不過你,那你自己找個地方吹去吧!
武帝情迷天馬
張騫回到了漢國,面見漢武帝。
漢武帝悠閒地倚坐著,聚精會神地聽張騫講述。
張騫:「陛下,我好說歹說,終於說服了烏孫昆莫,派了幾個使者,跟我們一道回來。我們帶著烏孫使者,一路行來。過了邊關之後,使者的眼睛就不夠看了。前方到得一個驛站,使者急忙湊過來,問,『這裡就是你們漢國的王庭吧?』我告訴那兩個烏孫白癡,這只是家普普通通的驛站,我漢國像這樣的驛站,有幾十萬個。陛下,臣說出來你都不會信的,那兩個傢伙臉上的表情,根本就不相信!再往前,看到一座小縣城,那兩個使者就震驚了,說,『張騫呀,你們的漢國確實不小,人口也蠻多嘛。』我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座小到不能再小的縣城。等到了長安城,你們才算見世面。陛下,等到了長安城,那兩個沒見過世面的呆瓜,整張臉都變形了,嘴巴這樣大張,眼睛這樣突凸,哈哈哈。」
漢武帝哈哈大笑起來,笑得前仰後合,不停地重拍案几。張騫也陪著大笑,笑著笑著,漢武帝的笑容突然一斂:「然則張騫,事情你沒辦成,是不是?」「呃,」張騫好不窘迫,「陛下,你聽臣慢慢說嘛。」
漢武帝橫了他一眼:「你說!」
張騫滿臉晦氣地道:「陛下,那個啥,這個烏孫昆莫獵驕靡呢,雖然身世傳奇得很,但他的人又蠢又愚,更沒什麼志向。他被匈奴打怕了,對咱們大漢一無所知,以為咱們大漢,不過是個十幾萬人的小部落。聽臣勸他遷國遠走,他哼哼唧唧根本不表態。不過陛下你放心,等他們的使者回去,那烏孫就知道好歹了。」
漢武帝:「烏孫使者歸國,總不能讓他們空著手吧?張騫,朕告訴你,爾等出國,不唯是瞭解諸國風物,更緊要的是弘宣我大漢威嚴。現在朕封你為大行,你馬上準備去江都,為江都公主劉細君,主持和親的準備事宜。」
劉細君?張騫心裡「咯?」一聲。他還記得,劉細君的爺爺,是早年與漢武帝爭奪過皇位的江都易王劉非。好長時間以來,漢武帝以劉非為心腹之患,提防日緊。甚至到劉非死後,漢武帝仍是放心不下,那時候張騫就曾聽漢武帝說起劉細君之名,打譜要把這個可憐的姑娘,送到塞外蠻荒之地。
但是這些事兒,涉及到皇族內部極為複雜的矛盾,遠不是張騫能夠插嘴的。他俯身道:「陛下,臣領旨。還有件事要向陛下稟報。」
漢武帝:「說!」
張騫:「陛下,臣在烏孫國時,多方瞭解到了域外諸國情形,派了副使們手持節杖,分道而行,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及周邊諸國。剛才臣問過了,那些副使們,多數還沒回來,臣想,這些人遲遲不歸,必會有好消息回來。」
漢武帝無可無不可地說了句:「但願如此吧。」
過了一年多,真的有好消息傳回來。這一天,張騫正在朝中與人商議江都公主劉細君和親烏孫的瑣碎細節,忽然圓球一樣的東方朔轂轆進來:「張騫,去大宛的副使回來了。還帶回來幾匹大宛的汗血寶馬,聽人說陛下見了那馬,喜形於色,你時來運轉了!」
張騫匆匆趕到馬廊,遠遠地就聽到漢武帝興奮的叫聲:「小心,給朕小心著點,這可不是人世間的凡馬,這是天馬,對,沒錯,是天馬,朕現在就賜名為天馬。」
張騫走過去,正見早年匈奴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正牽著一匹汗血寶馬,讓漢武帝欣賞。見張騫來到,漢武帝高聲叫道:「張騫,你還真不是說嘴,這次終於給朕立了大功了。現在你接旨,朕要你再選派幾支使節團,前往大宛,替朕再要些天馬來。」從此,西域道上,絡繹不絕,一支又一支的漢國使節團,晝夜不停地向大宛進發,替漢武帝討要汗血寶馬。昔日荒涼的大漠,從此熱鬧了起來。
武帝傳旨,以張騫為中郎將,精選報國之士,再走西域,出使烏孫。
第一步是人選的問題,張騫首先挑選副使,副使的人選在皇室邊緣階層選拔,必須有曾在朝中做過高官的背景,但始終未有機會進入高層。無論是從軍或是治政,充其量是個替人頂黑鍋的冤大頭。
誰也不清楚張騫為何制訂出這樣的標準,張騫也不解釋,他自顧去拜訪霸陵人安國少季。
安國少季,是在當時很有名氣的一個人。做過官,不大,理過財,不多,但他為人豪爽氣派,精明心細。儘管如此,也沒聽說他有什麼過人之處,但奇怪的是,就連漢武帝都知道這個人。大概算是個社會名流,或者是漢武帝時代的大V(意見領袖)吧?
張騫拜訪安國少季,說:「少季呀,你不是沒有本事之人,為何要這樣委屈自己呢?跟我去西域吧,這恐怕是你人生唯一的機會。」
安國少季搖頭:「侯爺請了,少季志不在此。」
張騫納悶地問:「少季,你數十年不鳴,必然是一鳴驚人。難道這西域之行,真的不是你的機會嗎?」
安國少季道:「侯爺有所不知,少季的機會,在南方。」
「南方?」張騫茫然,「沒聽說陛下要對南方用兵啊?」
少季道:「侯爺何必裝糊塗?昆明池畔的牽牛織女,就連瞎子都看得到。」
張騫:「明白了,不過少季,不是我倚老賣老,你雖然能幹,但終究是缺乏歷練,機智有餘,沉穩不足。我送給你一句忠告,倘你時機來臨,你一定要跟隨老成持重的人,不可獨當一面。」
安國少季拜倒:「少季恭聆侯爺指教。」
抬起頭來,看著張騫登車遠去,他才牙縫裡擠出一句:「老糊塗,以為誰都像你一樣的弱智嗎?」
張騫沒聽到這句過低的評價,他繼續按自己擬定的名單去拜訪,最後湊足了三十個人,才上金殿來見武帝:「陛下,臣遠行,副使的人選已經備齊,這是名單,請陛下過目。」
漢武帝拿眼睛一掃,頓時大詫:「張騫,你搞什麼鬼?怎麼副使這麼多人?」
張騫:「陛下,這些副使,臣還怕數目不夠,多一個副使,就多一種可能,多一個機會。」
「怎麼說?」漢武帝問道。「是這樣。」張騫解釋道,「陛下,此赴烏孫,千里迢迢,烏孫國對我大漢到底是什麼態度,實乃未知之數。但沿途所經,道路無數,每條路各通往一個國家。有的去大夏(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阿富汗),有的去往安息(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伊朗),還有的去往身毒(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印度)。如此之多的道路,如此之多的國家,正所謂歧路亡羊,誰也不清楚,我們究竟能在何處覓得機會。」
漢武帝:「這樣啊,朕有點明白了。」
張騫媚笑道:「陛下聖明,其實早就明白了。臣的打算是,每行經一條岔道,就派遣一名副使,手持陛下所賜的節杖,沿路去諸國訪問,揚我國威,勾連縱橫。所以臣精選了身體健壯、知書達理的世家子弟三十人,他們對陛下忠心耿耿,都是最適合的副使人選。」
漢武帝大喜:「太好了,張騫你果然是老成持重之人,如此四面開花,遍地結果,此行必有獲益。」
傳旨,再由張騫精選敢死亡命少年三百人,每人各帶兩匹馬,共牛羊萬頭,黃金幾千萬,貨幣、綢緞無計其數。不管到哪個國家,先狠命地砸錢,不信砸不死那些雞毛小國。
坐井觀天說烏孫
公元前一一五年,漢武帝四十一歲。
這一年,張騫率使臣團隊三百人,再出西域。
一路行來,張騫每到一個路口必要仔細地詢問,打算放下一批副使。可這事就奇怪了,途中的道路千迴百轉,竟然都是通往烏孫。
張騫心裡有點醒過神來,敢情這個小小的烏孫國,恰好堵在了漢國出使的大門口,不管你想去哪兒,都要經過烏孫不可。
河西已經沒有了匈奴的蹤跡,張騫的使臣隊伍,浩浩蕩蕩抵達烏孫,向守關的士兵報告,請求遞交國書,面見烏孫王。
烏孫王,號稱昆莫。在位的,正是張騫所講的故事中,那個由匈奴公主所生的獵驕靡。
遞交了請求之後,等了幾天,不見動靜。張騫就前往烏孫貴族家裡拜訪,當然是黃金開路,輕易地砸開了對方的家門。
張騫請求道:「煩請閣下在昆莫面前多多美言幾句,讓昆莫接見我們。」
對方大大咧咧地回答:「不要急,短日長日,十天半月,昆莫總是要找個時間見你們的嘛。」
張騫說:「希望能夠快一點,我可是帶了厚禮,給昆莫的呀。」
對方答:「我可要提醒你一句,你的禮物雖然厚重,但你們國家太小了,見到昆莫時,萬不可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
「我們國家小?」張騫詫異地望著對方,「漢國可是中國呀,怎麼可以說小?」對方答:「好了好了,知道你們國家很大,行了吧?」說完爆發出刺耳的大笑。
張騫滿心狐疑出來,隔幾天不見動靜,再去催促。就這樣催來催去,過了十幾天,昆莫獵驕靡,終於開恩接見漢國使者。
張騫率一隊副使,列隊來到,烏孫方派了十幾個光膀子壯漢,嗚嗚嗚地吹起牛角,算是迎賓曲。走入大名鼎鼎的獵驕靡的王庭,張騫心裡叫一聲娘,娘喲,這烏孫國王的日子,過得忒淒慘了。他的王庭,還比不了我的狗窩大。
雖然在見過世面的張騫眼裡,烏孫人的居住條件,實在是太可憐了。但看在場烏孫諸部貴族們的表情,儼然以他們的成就而自豪。當張騫入帳,看到居中而坐的獵驕靡時,他的心裡說不出的失望。
獵驕靡不失為一條威猛的大漢,只不過,大概國王的舒服日子過久了,耽於酒色,身體顯得肥胖臃腫,估計騎馬對他來說,無異於酷刑折磨。令張騫奇怪的是,獵驕靡看著他的表情,似笑非笑,古怪非常。
張騫心裡納悶,又不好問,硬著頭皮,操著生硬的當地語言開口:「尊敬的昆莫,我是天朝漢國來使張騫,我朝天子威行天下,仁澤四方。久聞烏孫昆莫之名,特遣我來,希望能夠迎請貴國重返南漠,與我大漢國結為兄弟。為表誠意,我漢國願意以公主嫁與昆莫,從此烏漢兩國,永結盟好。」
「哦,」獵驕靡的臉上,掛著古怪的笑容,「我聽說你們的漢國,也不小?」
張騫:「回昆莫的話,我天朝漢國,不是大小的問題,而是遼遠無垠,居於天下之中,所以古來稱中國。」
「哈哈哈,」王帳之中,突然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張騫茫然環顧,發現領頭大笑的,正是昆莫獵驕靡,或立或坐於兩側的酋長和貴族們,也都在前仰後合地捧腹大笑。這笑聲讓張騫驚疑不定,出什麼事兒了?我說錯什麼話了嗎?他們怎麼會笑成這個怪模樣。
好長時間過去,才見獵驕靡擺了擺手:「好了,遠來是客,不要同使者開玩笑了。」然後他很嚴肅地轉過身來:「使者,你們漢國部落,有十萬人嗎?」
這句話可把張騫問住了,他萬萬沒想到,這個烏孫國,從國王到貴族,竟然如此無知,對天朝上國竟然全無瞭解。因為事出意外,張騫腦子僵住了,憋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話來:「昆莫,不要開玩笑了,前者我大漢對匈奴的漠北之戰,僅出動的士兵,就超過了二十萬。」獵驕靡認真地思考了一下,說:「如此說來,你們被匈奴凌壓,整個部落的人,包括老人和孩子,還有女人,全都上了戰場嗎?」
「我們沒那麼慘。」張騫都快要氣瘋了,「昆莫,你對我們天朝漢國,不是太瞭解。讓我來告訴你吧,我漢國從南到北,不少於百萬里。北方冰天雪地,南方卻是烈日炎炎。我漢國從東到西,也不少於百萬里,天子出巡,行經數月而不見其邊。我漢國有郡一百零三,郡下有縣一千五百八十七,其中侯國一百八十八。這其中,大郡人口逾百萬,小郡人口也不少於十數萬。我漢國每天出生的嬰兒,就不少於二十萬。前者漠北之戰,我漢國只是調遣了北部邊疆的幾個郡縣,就足以盡掃狼煙,打得大單于伊稚斜聞風而走,從此不敢犯我邊關。」
當張騫說話時,獵驕靡詫異地看著他:「使者,我們烏孫有句話,嘴巴太大的人,不可以讓他接待客人。」
張騫氣得一跺腳:「尊敬的昆莫,你不信也罷。我請求昆莫派幾個使者,等我回去時,與我同返天朝。屆時昆莫就知道,我的話絕無絲毫誇張。」
「好,好,你不要動氣,我信你還不行嗎?」獵驕靡嘴上說著信你,但任誰都能聽得出來,他實際上是說:行,行,論吹牛咱吹不過你,那你自己找個地方吹去吧!
武帝情迷天馬
張騫回到了漢國,面見漢武帝。
漢武帝悠閒地倚坐著,聚精會神地聽張騫講述。
張騫:「陛下,我好說歹說,終於說服了烏孫昆莫,派了幾個使者,跟我們一道回來。我們帶著烏孫使者,一路行來。過了邊關之後,使者的眼睛就不夠看了。前方到得一個驛站,使者急忙湊過來,問,『這裡就是你們漢國的王庭吧?』我告訴那兩個烏孫白癡,這只是家普普通通的驛站,我漢國像這樣的驛站,有幾十萬個。陛下,臣說出來你都不會信的,那兩個傢伙臉上的表情,根本就不相信!再往前,看到一座小縣城,那兩個使者就震驚了,說,『張騫呀,你們的漢國確實不小,人口也蠻多嘛。』我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座小到不能再小的縣城。等到了長安城,你們才算見世面。陛下,等到了長安城,那兩個沒見過世面的呆瓜,整張臉都變形了,嘴巴這樣大張,眼睛這樣突凸,哈哈哈。」
漢武帝哈哈大笑起來,笑得前仰後合,不停地重拍案几。張騫也陪著大笑,笑著笑著,漢武帝的笑容突然一斂:「然則張騫,事情你沒辦成,是不是?」「呃,」張騫好不窘迫,「陛下,你聽臣慢慢說嘛。」
漢武帝橫了他一眼:「你說!」
張騫滿臉晦氣地道:「陛下,那個啥,這個烏孫昆莫獵驕靡呢,雖然身世傳奇得很,但他的人又蠢又愚,更沒什麼志向。他被匈奴打怕了,對咱們大漢一無所知,以為咱們大漢,不過是個十幾萬人的小部落。聽臣勸他遷國遠走,他哼哼唧唧根本不表態。不過陛下你放心,等他們的使者回去,那烏孫就知道好歹了。」
漢武帝:「烏孫使者歸國,總不能讓他們空著手吧?張騫,朕告訴你,爾等出國,不唯是瞭解諸國風物,更緊要的是弘宣我大漢威嚴。現在朕封你為大行,你馬上準備去江都,為江都公主劉細君,主持和親的準備事宜。」
劉細君?張騫心裡「咯?」一聲。他還記得,劉細君的爺爺,是早年與漢武帝爭奪過皇位的江都易王劉非。好長時間以來,漢武帝以劉非為心腹之患,提防日緊。甚至到劉非死後,漢武帝仍是放心不下,那時候張騫就曾聽漢武帝說起劉細君之名,打譜要把這個可憐的姑娘,送到塞外蠻荒之地。
但是這些事兒,涉及到皇族內部極為複雜的矛盾,遠不是張騫能夠插嘴的。他俯身道:「陛下,臣領旨。還有件事要向陛下稟報。」
漢武帝:「說!」
張騫:「陛下,臣在烏孫國時,多方瞭解到了域外諸國情形,派了副使們手持節杖,分道而行,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及周邊諸國。剛才臣問過了,那些副使們,多數還沒回來,臣想,這些人遲遲不歸,必會有好消息回來。」
漢武帝無可無不可地說了句:「但願如此吧。」
過了一年多,真的有好消息傳回來。這一天,張騫正在朝中與人商議江都公主劉細君和親烏孫的瑣碎細節,忽然圓球一樣的東方朔轂轆進來:「張騫,去大宛的副使回來了。還帶回來幾匹大宛的汗血寶馬,聽人說陛下見了那馬,喜形於色,你時來運轉了!」
張騫匆匆趕到馬廊,遠遠地就聽到漢武帝興奮的叫聲:「小心,給朕小心著點,這可不是人世間的凡馬,這是天馬,對,沒錯,是天馬,朕現在就賜名為天馬。」
張騫走過去,正見早年匈奴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正牽著一匹汗血寶馬,讓漢武帝欣賞。見張騫來到,漢武帝高聲叫道:「張騫,你還真不是說嘴,這次終於給朕立了大功了。現在你接旨,朕要你再選派幾支使節團,前往大宛,替朕再要些天馬來。」從此,西域道上,絡繹不絕,一支又一支的漢國使節團,晝夜不停地向大宛進發,替漢武帝討要汗血寶馬。昔日荒涼的大漠,從此熱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