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柏楊品三國

9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說三國】/三國史綱

三世紀二○年代後,中國分裂為三個國家:曹魏帝國、蜀漢帝國、東吳帝國。被稱為「三國時代」,自二二○年至二八○年,凡六十一年。三國時代以及三十年混戰期間,產生了中國戲劇將近十分之一的故事材料,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時代。一部著名的歷史小說──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它發行的數量遠超過司馬遷的《史記》,更把這個時代的大小事件,傳播的連兒童們都知道。我們要想了解這個時代,與其閱讀正式史籍,不如去看那部小說。不過要特別小心的是,在作者筆下,曹操被歪曲為奸惡人物,諸葛亮被誇張為會呼風喚雨,能夠占卜算卦的神人。

三國時代於三世紀初開始,而於三世紀末葉結束,新興的晉王朝重新把中國統一。

赤壁戰役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的統一中國行動,遭遇到激烈的反抗。軍閥們當然不願中央政府恢復權力,他們很滿意割據的現狀。

曹操擊敗了袁紹後,把黃河以北諸州,收置於中央政府控制之下。

二○八年,再攻擊以襄陽(湖北襄樊)為根據地的劉表。恰巧劉表逝世,他的兒子劉琮投降。投靠劉表的一支流亡軍隊的首領劉備,當時正駐紮樊城(與襄陽隔漢水相望的城鎮),倉促南撤,到夏口(湖北武漢)跟劉表的另一個兒子劉琦會合。中央政府部隊尾追南下,打算一舉蕩平劉備和盤據在江東(鄱陽湖以東地區)的孫權──孫策已死,由他的弟弟孫權繼承。這時候,雙方的兵力,極端懸殊,政府有二十萬人(對外宣稱有八十萬),孫權充分動員也不過四萬人,劉備、劉琦聯軍只不過可憐兮兮的一萬人。劉備和孫權結盟,共同抵抗政府的攻勢。劉備進駐樊口(湖北鄂州西北樊口鎮),孫權坐鎮柴桑(江西九江),派他的大將周瑜,率領他所能投入戰場的三萬人,逆流迎戰。政府二十萬大軍,從江陵(湖北江陵)順流而下,雙方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會戰,政府軍大敗。這一戰役最大的影響是確定了分裂之局,中央政府再沒有能力集結這麼大的兵力。

政府軍統帥曹操以絕對優勢而失利,我們檢討它的原因:
一、軍中正流行傳染病,使他的士卒一半以上喪失戰鬥力。
二、曹操自以為天下已定的驕傲,和由驕傲而產生的嚴重疏忽。
三、運氣太壞,那時正是二○八年的嚴冬,一向都颳西風,偏偏在會戰時忽然颳起東風,使周瑜兵團得以順風火攻,把曹操的戰艦焚燬(民間傳說是,全靠劉備的智囊諸葛亮築台祭天,上天特地「借」給他這一場本不應該有的東風)。

遠在成都的軍閥劉璋,因為受到北方五斗米教教主兼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張魯的威脅,異想天開的想出一個主意,邀請在赤壁戰役中獲勝的主角之一的劉備,為他抵擋張魯。這是劉備做夢都夢不到的好運,他在大混戰前期,始終弄不到一個根據地,像流寇一樣,四方投奔,正是窮途末路,竟有人把可以得到廣大土地的良機送上大門,使他迫不及待的滿口答應。

二一一年,他率領軍隊進入益州(四川及雲南)。在跟張魯作過象徵性的若干次戰鬥之後,二一二年,他隨意的找到一個藉口,跟劉璋決裂。二一四年,他攻陷成都(四川成都),劉璋投降。二二○年,曹操逝世,他的兒子曹丕立即奪取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一百九十六年的東漢王朝滅亡。

曹丕稱他的帝國為曹魏帝國,把首都從許縣遷回已經在安定中逐漸復原的洛陽。當消息於二二一年傳到成都時,劉備一向以劉姓皇族的後裔自居,於是他宣稱繼承劉協的帝位,建立蜀漢帝國。二二二年,孫權在武昌(湖北鄂州;稍後遷往建業‧江蘇南京)也宣布建立東吳帝國。

三十一年改朝換代大混戰,自一九○年袁紹在東方起兵討伐董卓,到二二○年,隨著東漢王朝的覆亡,而告結束。

三國時代
三國雖然各自獨立,但消滅對方,追求統一的觀念和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他們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但誰都沒有這種力量。

曹魏帝國開國皇帝曹丕,跟他的父親曹操一樣,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但他缺少他父親的政治軍事才能,只能維持父親遺留下來的局面,不能再開創新局。他曾數次進攻東吳帝國,但他無法渡過長江,以致使他竟講出既沒有知識,又沒有出息的話:「天老爺開闢長江,就是為了要分割南北。」他死了後,兒子曹叡繼位,這個瓶頸人物,比他父親還不如,好像他的帝國已經統一了世界,而且固若金湯,他每天所關心的只是建築宮殿。他死了後,侄兒曹芳在一場政變中,讓政權落到大將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政,曹魏帝國遂走到末路。

蜀漢帝國開國皇帝劉備,因他最親信的大將關羽被東吳帝國殺掉,以及荊州(湖北及湖南)被東吳帝國占領,於是向東吳帝國宣戰。但在猇亭(湖北枝江西北猇亭鎮)會戰中,被東吳帝國新起的年輕將領陸遜擊敗,一氣而死,他的兒子劉禪繼位。

劉禪乳名「阿斗」,是一個老實人,任用諸葛亮當宰相,把國家整個交給他。蜀漢帝國是三國中最小最弱的一國,它的南方四郡──越嶲郡(四川西昌)、永昌郡(雲南保山)、益州郡(雲南晉寧)、牂柯郡(貴州福泉),占蜀漢帝國面積的一半,於劉備逝世後,所有蠻族聯合叛變,歸降東吳帝國。諸葛亮首先討伐四郡,他拋棄高壓,完全採取心戰,把蠻族領袖孟獲生擒了六次,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戰。當第七次又把他俘擄,又要作第七次釋放時,孟獲深受感動,發出重誓:「從今世世,永不背叛中國。」他果然遵守他的誓言,在諸葛亮進攻曹魏帝國時,四郡不但安定如常,還貢獻大量人力和財物。

諸葛亮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形下,對曹魏帝國先後發動了五次進攻。可是五次軍事行動中,卻有四次失敗。第一次二二七年出發,於二二八年在街亭(甘肅莊浪)會戰中大潰。

就在這次戰役中,大將魏延曾經建議:由子午谷(秦嶺峽谷之一)奇襲長安。可是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超出了諸葛亮謹慎穩健的性格,他不會不知道軍事行動有時是必須冒險的,但他不敢嘗試。之後曹魏帝國有了戒備,也就永遠失去這個機會。

第二次仍是二二八年,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集結兵力,進攻陳倉(陝西寶雞),不能攻克,而糧食已盡,只好撤退。

第三次二二九年,唯一的一次,把曹魏帝國所屬武都(甘肅成縣)、陰平(甘肅文縣)兩郡人民,全部遷入蜀漢帝國屯墾,這對人口稀少的蜀漢國力,是一大幫助。

第四次二三一年,進攻上邽(甘肅天水),而糧食又盡,敗還。諸葛亮最大的困難是萬山叢中,糧運不繼,所以他決定改用屯墾政策。於是在第五次二三四年攻擊時,進到郿縣(陝西眉縣),沿渭水南岸,開墾耕種,作長期打算。然而就在郿縣近郊五丈原,諸葛亮逝世。這對人才缺乏的蜀漢帝國是一個致命的損失,他的軍事職務由大將姜維接充,但宦官黃皓在劉禪身旁掌握大權,姜維的能力又遠遜諸葛亮,維持殘局已很吃力,不能再有超過諸葛亮的發展,蜀漢帝國也走到末路。

東吳帝國開國皇帝孫權,當權時間最長,死的那一年(二五二)已七十一歲,距他接替哥哥孫策的位置,有五十二年之久。五十二年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使他由英明而轉入昏庸,所以東吳帝國內部一直亂的像一堆麥秸。經過多次政變,最後一任皇帝孫皓,又是一位標準型的亡國之君。他最快樂的事是活剝人的面皮,而用鐵刷刷人的臉。

他的一位大臣中風,不能言語,他認為他是假裝的,用火放到頭上燒他,一直把病人燒死。他曾經在冬天出遊,憤怒的護駕士兵大聲喧嚷:「敵人一來,我們就叛變。」他跟劉禪是一個對比,劉禪太無能,孫皓則太無人性。

政制‧九品‧清談
三國在政治文化上的貢獻,蜀漢和東吳沒有地位。

曹魏帝國掌握中國的精華地區,在短促的四十六年壽命中,有三點發展異於前代,並對後世產生長遠的影響。

第一、政制 中國自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創立九卿以來,這種政府組織,一直維持五百餘年。三世紀曹魏帝國建立後,才有重大改變,政府組織成為左表所列的形態:

皇帝 宰相 (中樞) 尚書省
中書省
(輔樞) 九卿

「尚書省」在九卿制度下,本名「尚書台」,是宮廷供應(九卿之一少府)所屬的單位之一,負責收發皇帝的文件。首長稱「尚書令」,就是祕書長。職員稱「尚書」,也就是祕書。西漢和東漢王朝時,為了增強工作效率,尚書台遷到皇宮,在皇帝身旁辦公,遂脫離宮廷供應(少府)而獨立,並且因為接近權力魔杖的緣故,地位自然日漸重要。曹魏帝國開國後,再脫離皇宮,改稱「尚書省」,正式成為政府中樞的行政機構,類似近代的國務院。尚書省下再分若干「曹」──「曹」,後來改稱「部」,即二十世紀現代中央政府「部」的起源。「中書省」的情形完全相同,也是宮廷供應部(少府)屬下單位之一,不過所管理的是皇帝和皇宮庶務性工作,三世紀也正式成為中樞機構,負責政策籌畫,詔命頒布,以及向皇帝隨時提出建議。

而原來的九卿,卻被擠到旁邊,因職務權力,跟尚書省各「曹」(部)重複,所以反而變成疊床架屋的人物和機構,但這個疊床架屋的九卿,卻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初葉,專制政制結束時才被撤銷。

第二、九品 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由官員們推薦人才的辦法,曹魏帝國加以修正,改由政府專任官員負責遴選,州設「大中正」,郡縣設「小中正」。對全國知識分子(包括已任職的中下級官員),依他們的才能和道德行為,分別評定為九個等級,稱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評定等級之後,小中正呈報大中正,大中正覆核後呈報宰相。宰相審定後送給尚書省,作為任免或升降的標準,這是三世紀知識分子進入政府的重要途徑,九品中正制度實行三百餘年,直到第六世紀末葉。

但九品中正的流弊不久就非常嚴重,評定的標準完全脫離了「才能」和「道德行為」,而只衡量「門第」。知識分子如果他既不是大地主而老爹又沒有做過大小之官,縱有很高的學識能力,和很高的道德聲譽,也不會被評為上品。大地主和大小之官(二者事實上往往合而為一)的子弟,即令不識幾個字而品德又很惡劣,仍然是上品。有門第的士大夫分別擔任大小中正,他們不允許利益外溢。

於是,同一士大夫階層,又分為二:一是世家,一是寒門。就在三世紀末,已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醜陋現象。

三、清談 曹魏帝國的始祖曹操,是一個力行實踐的政治家,他的用人行政,只要求才能,而不過問私生活。在這種情形下,只會講仁義說道德的大人先生,受到冷淡的待遇。到了司馬懿父子當權之後,凡忠於皇帝或被疑心忠於皇帝的士大夫,大批被殺。連第四任皇帝曹髦,在受逼不過,起而討伐司馬家族時,也被司馬家族包圍,一矛刺死,首都洛陽成為血窟,士大夫陷入恐怖世界。於是這些已當了官,或尚未當官的知識分子,發明了一種最好的避禍方法,那就是完全脫離現實,言論不但不涉及政治,也不涉及現實任何事物,以免引起曲解誣陷。清靜無為的老莊哲學,正適合這個趨勢。士大夫遂以談了很久還沒有人知道他談些什麼,是第一等學問,因為他沒有留下任何可供當權人物逮捕他的把柄。這種純嘴巴藝術──窮嚼蛆,被稱為「清談」,成為士大夫主要的生活內容。在這種潮流衝擊下,被稱為或自居為「名士」的人物,應運而生,他們不敢對權勢直接表示不滿,但他們敢對支持權勢的「禮教」「名教」之類表示不滿。有些名士過度飲酒,有些名士裝癡裝狂,有些名士赤身露體不穿褲子,有些名士父親死了不但不服三年之喪,反而不落一滴眼淚。

恐怖氣氛在晉王朝建立後,雖逐漸和緩,但清談風氣卻沒有隨之過去。

它的後遺症十分明顯,士大夫把現實生活有關的任何情事,都看作是「俗事」「鄙事」,只有清談才是「上等事」「雅事」,所有行政官員以不過問行政實務為榮,地方官員以不過問人民疾苦為榮,法官以不過問訴訟為榮,將領以不過問軍事為榮。結果引起全國性空前的腐爛。
晉王朝暫時的統一,三國時代迅速結束
首先滅亡的是蜀漢帝國。二六三年,宰相司馬昭當權的曹魏帝國,派遣大將鍾會,大舉南征。蜀漢大將姜維據守劍門關(四川劍閣北),戰事膠著。可是曹魏的另一位大將鄧艾,卻從陰平郡(甘肅文縣),深入萬山,開闢一條鳥道,直趨蜀漢邊境重鎮江油(四川江油)。這是從沒有人走過的原始山區,除了毒蛇猛獸外,沒有人類足跡。鄧艾兵團鑿山開洞,遇到斷崖絕壁,即身裹毛氈,翻滾而下,曲折盤旋,凡一百五十公里(魏延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不過如此困難)。

占領江油後,即進入成都平原。蜀漢帝國皇帝劉禪聽說敵軍已距成都不遠,根本沒有想到抵抗,也沒有想到姜維大軍仍完整地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地投降。蜀漢帝國建立只有四十三年。

其次滅亡的是曹魏帝國。司馬家族的長期執政和長期屠殺,使皇帝像豎立在玻璃球上的雞蛋一樣,任何一個小震盪,都會跌個稀爛。

征服蜀漢後的第二年(二六五),宰相司馬昭逝世,他的兒子司馬炎立即下令給最後一任皇帝曹奐,教他禪讓。

曹魏帝國建立只四十六年。司馬炎稱他的政權為晉帝國,首都仍設洛陽。

司馬炎和曹丕,都是先由老爹奠定了基礎。他們在表面上雖然是開國皇帝,卻只是坐享其成的花花公子,對醇酒和美女,要比對國家社會更有興趣和更有心得。

最後滅亡的是東吳帝國,在惡棍皇帝孫皓統治下,人人都知道非亡不可,只有孫皓不知道,而且還雄心勃勃地想消滅新興的晉帝國。

曾有一位奇異的星象家為他卜了一卦:「庚子年,青蓋入洛陽。」庚子,二八○年;青蓋,皇帝用的太陽傘。孫皓高興的跳起來,因為這分明指出那一年他就可以征服他的敵人。結果是晉帝國於二八○年攻陷建業(江蘇南京),把孫皓活捉而去,果然連同他的青蓋,一齊被送到洛陽。東吳帝國建立五十九年,在三個國家中壽命最長。

八○年代開始,中國在晉帝國──現在,我們改稱它為晉王朝──統治下,又歸於統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