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楊揚之死
一九六八年。
陽曆元旦,大概是上午十點半左右,柏楊家裡忽然來了一通電話。
「檢察官找你去驗屍,」柏楊的妻子一面摀著話筒,一面顫聲告訴他說:「檢察官找你去驗屍,說有人自殺在旅社裡,留有一張遺書給你。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我怎能預卜先知?」當時在《自立晚報》「挑燈雜記」寫專欄,深受讀者歡迎的柏楊心裡納悶著,從老妻手裡接過話筒。在電話中,檢察官指示他到臺北市長沙街二段星光旅社報到。放下電話,他隨即趕往星光旅社。到了旅社,他便向檢察官張承謨先生一鞠躬。
「我們已從遺物中查出死者名叫楊揚,台灣省嘉義縣人。」張承謨手裡拿著遺書,告訴柏楊。「這是死者留的唯一遺書,指名給你。所以就麻煩你來一趟了。」
楊揚在白紙黑字的遺書上頭寫道:
柏老:
以你老的盍【蓋】世聰明,大約不難想像,我是誰了吧!現請你馬上轉告華銀那個劉啟光小子,當年在夏【廈】門的朋友的孩子自殺。吾父自被執法以來,該小子從未到過我家,料想為我花一點錢也不感到心疼才對罷!
以往,感謝你的鼓勵,特此為謝!吾父為張志忠,除了要劉董事長為我火葬,別無他事。
獎券兩張,請柏老核對。
楊楊(思中)上
「楊揚?」柏楊努力回想著自己是否認得死者。終於,他想起來了。楊揚是他的讀者,去年十月間,曾經寫了一封信給他;通訊處是:「屏東縣枋寮鄉加祿村會社路二十五號之二」。
在信上,楊揚說,他是江蘇南通人,自幼隨父來台;然後問了柏楊兩個問題:
一、是不是沒有同父母兄弟或父母已死的人可免服兵役?
二、如現役中,有右列事項,是否可申請退役?要如何辦理?
柏楊對兵役問題一竅不通,當即回信建議楊揚:
一、直接向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去信請教,蓋新聞處有一個「省政信箱」,辦理的有色有形,是國民與政府間溝通的最有效機構。他們會很耐心的一一答覆。
二、當兵不但是義務,也是權利,更是光榮,一個年輕人要受得了苦才算英雄,否則只能算是狗熊,同時不能太嫉世憤俗。
柏楊想著:遺書中說到「感謝你的鼓勵」,大概就是指第二點而言吧!可我和他之間的最初一次通信,想不到也成了最後一次通訊。
在檢察官指領下,柏楊心情沉重地登上了二樓,進入一個一床、一桌的小房間。他看到:楊揚的屍體躺在床上,一手在外,面如白臘,約二十一、二歲年紀。
「我們只是心交,想不到第一次謀面,卻已陰陽兩途,生死相隔矣。」望著眼前安靜地躺著的年輕的死屍,柏楊感慨地想著。
桌上有半杯開水,床頭有半個芭拉。
「這個可能就是毒藥,」檢察官取出一個像小型肥皂一樣的白色東西,推測說:「至於是什麼毒藥,必須等待化驗後才能決定。」
柏楊黯然辭出旅社房間。一時之間,不知應如何是好?他想:楊揚臨時決定服毒時,並未給家屬留下一紙一字,卻全部信託給我這個陌生的作者;不知道他還有沒有家屬?如無家屬,掩埋的手續又是如何?而死者既然委託我轉告華銀的劉董事長,我至少應該把這件事做到。
因此,儘管一開始就直覺的懷疑會有什麼結果,柏楊還是決定設法找到劉董事長。他首先翻查電話簿,可對方卻沒有登記。柏楊猜想:「他大概就在預防這種事情臨頭吧。」最後,他還是通過檢察官協助,向臺北市警察局聯絡中心詢問,總算查出劉董事長的住址。他於是在檢察官陪同下,立即前往泰山街,拜訪劉董事長。
「董事長不在,」劉家傭人讓柏楊和檢察官進門後隨即告知:「夫人正在睡午覺,不便見客。」
聽到劉家傭人這樣說,檢察官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柏楊腦筋轉得快,應變說:「請上稟夫人,我們既不是來借錢,也不是來找事,只是出了人命,需要面談,你要不信,檢察官在此。」
傭人於是入內請示。
二十分鐘後,劉夫人出來了。柏楊和檢察官述明了來意,並把遺書呈上。劉夫人看了半天,搖頭說:「不認識,不認識。」一會又說:「這不像他的筆跡呀!」
「夫人,」柏楊機警地反問道:「你怎的知道不像他的筆跡?」
劉夫人想了一想,隨便說了些話應付;接著又嘲諷地說:現在上門「打秋風」的窮人那麼多,簡直就無法應付。柏楊和檢察官始終問不出道理,只好告辭。臨走時,柏楊刻意留下一個電話號碼,狀似懇求地說:「希望劉先生回來後,能賜給一個電話。我想,老爺社會上的朋友,太太不見得都認識吧!」
柏楊和檢察官悵悵然回到星光旅社。
「可以收屍了。」檢察官吩咐柏楊。
「收屍?」柏楊一聽,兩眼漆黑,不知如何進行這事。
檢察官於是指點他說:「你可以找市立殯儀館來處理。」
柏楊當即打電話到市立殯儀館。不到二十分鐘,殯儀館的柩車就來到旅社門前。因為這樣,旅社門口立刻就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柏楊和旅社老闆各買了一疊紙錢,在屍前焚化;然後,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就把屍體抬上擔架,下了樓梯,
一九六八年。
陽曆元旦,大概是上午十點半左右,柏楊家裡忽然來了一通電話。
「檢察官找你去驗屍,」柏楊的妻子一面摀著話筒,一面顫聲告訴他說:「檢察官找你去驗屍,說有人自殺在旅社裡,留有一張遺書給你。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我怎能預卜先知?」當時在《自立晚報》「挑燈雜記」寫專欄,深受讀者歡迎的柏楊心裡納悶著,從老妻手裡接過話筒。在電話中,檢察官指示他到臺北市長沙街二段星光旅社報到。放下電話,他隨即趕往星光旅社。到了旅社,他便向檢察官張承謨先生一鞠躬。
「我們已從遺物中查出死者名叫楊揚,台灣省嘉義縣人。」張承謨手裡拿著遺書,告訴柏楊。「這是死者留的唯一遺書,指名給你。所以就麻煩你來一趟了。」
楊揚在白紙黑字的遺書上頭寫道:
柏老:
以你老的盍【蓋】世聰明,大約不難想像,我是誰了吧!現請你馬上轉告華銀那個劉啟光小子,當年在夏【廈】門的朋友的孩子自殺。吾父自被執法以來,該小子從未到過我家,料想為我花一點錢也不感到心疼才對罷!
以往,感謝你的鼓勵,特此為謝!吾父為張志忠,除了要劉董事長為我火葬,別無他事。
獎券兩張,請柏老核對。
楊楊(思中)上
「楊揚?」柏楊努力回想著自己是否認得死者。終於,他想起來了。楊揚是他的讀者,去年十月間,曾經寫了一封信給他;通訊處是:「屏東縣枋寮鄉加祿村會社路二十五號之二」。
在信上,楊揚說,他是江蘇南通人,自幼隨父來台;然後問了柏楊兩個問題:
一、是不是沒有同父母兄弟或父母已死的人可免服兵役?
二、如現役中,有右列事項,是否可申請退役?要如何辦理?
柏楊對兵役問題一竅不通,當即回信建議楊揚:
一、直接向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去信請教,蓋新聞處有一個「省政信箱」,辦理的有色有形,是國民與政府間溝通的最有效機構。他們會很耐心的一一答覆。
二、當兵不但是義務,也是權利,更是光榮,一個年輕人要受得了苦才算英雄,否則只能算是狗熊,同時不能太嫉世憤俗。
柏楊想著:遺書中說到「感謝你的鼓勵」,大概就是指第二點而言吧!可我和他之間的最初一次通信,想不到也成了最後一次通訊。
在檢察官指領下,柏楊心情沉重地登上了二樓,進入一個一床、一桌的小房間。他看到:楊揚的屍體躺在床上,一手在外,面如白臘,約二十一、二歲年紀。
「我們只是心交,想不到第一次謀面,卻已陰陽兩途,生死相隔矣。」望著眼前安靜地躺著的年輕的死屍,柏楊感慨地想著。
桌上有半杯開水,床頭有半個芭拉。
「這個可能就是毒藥,」檢察官取出一個像小型肥皂一樣的白色東西,推測說:「至於是什麼毒藥,必須等待化驗後才能決定。」
柏楊黯然辭出旅社房間。一時之間,不知應如何是好?他想:楊揚臨時決定服毒時,並未給家屬留下一紙一字,卻全部信託給我這個陌生的作者;不知道他還有沒有家屬?如無家屬,掩埋的手續又是如何?而死者既然委託我轉告華銀的劉董事長,我至少應該把這件事做到。
因此,儘管一開始就直覺的懷疑會有什麼結果,柏楊還是決定設法找到劉董事長。他首先翻查電話簿,可對方卻沒有登記。柏楊猜想:「他大概就在預防這種事情臨頭吧。」最後,他還是通過檢察官協助,向臺北市警察局聯絡中心詢問,總算查出劉董事長的住址。他於是在檢察官陪同下,立即前往泰山街,拜訪劉董事長。
「董事長不在,」劉家傭人讓柏楊和檢察官進門後隨即告知:「夫人正在睡午覺,不便見客。」
聽到劉家傭人這樣說,檢察官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柏楊腦筋轉得快,應變說:「請上稟夫人,我們既不是來借錢,也不是來找事,只是出了人命,需要面談,你要不信,檢察官在此。」
傭人於是入內請示。
二十分鐘後,劉夫人出來了。柏楊和檢察官述明了來意,並把遺書呈上。劉夫人看了半天,搖頭說:「不認識,不認識。」一會又說:「這不像他的筆跡呀!」
「夫人,」柏楊機警地反問道:「你怎的知道不像他的筆跡?」
劉夫人想了一想,隨便說了些話應付;接著又嘲諷地說:現在上門「打秋風」的窮人那麼多,簡直就無法應付。柏楊和檢察官始終問不出道理,只好告辭。臨走時,柏楊刻意留下一個電話號碼,狀似懇求地說:「希望劉先生回來後,能賜給一個電話。我想,老爺社會上的朋友,太太不見得都認識吧!」
柏楊和檢察官悵悵然回到星光旅社。
「可以收屍了。」檢察官吩咐柏楊。
「收屍?」柏楊一聽,兩眼漆黑,不知如何進行這事。
檢察官於是指點他說:「你可以找市立殯儀館來處理。」
柏楊當即打電話到市立殯儀館。不到二十分鐘,殯儀館的柩車就來到旅社門前。因為這樣,旅社門口立刻就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柏楊和旅社老闆各買了一疊紙錢,在屍前焚化;然後,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就把屍體抬上擔架,下了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