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王道劍(參):大戰天竺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萼梅庵在城西「三山門」外的莫愁湖畔,面北對著莫愁湖,背後一帶小山丘,丘後又是一帶水域,當地人喚作「南湖」。這庵子隱藏在一大片梅林裡,每年冬春交替之季,白梅開遍庵前庵後,若是剛巧來一場大雪,那梅花和白雪便分辨不清了。花落之時,梅萼梅瓣鋪了厚厚一層,讓人進出庵門不忍踏過,儘找空處落腳,卻三寸空處也難尋。
鄭芫母女在秦淮河畔雇了一艘竹篷船,那個和鄭娘子約好的小尼姑著實熱心,竟在河畔等著。於是三人上船,一路搖到三山門,出了城門洞,進入外秦淮,河面陡然變寬,這段河再往北去便匯入長江。小船在莫愁湖邊靠了岸,鄭芫從腰間掏出自己的餉袋,付了船資,也不要找零。船夫千恩萬謝,小尼姑也合十行禮,鄭芫少年心性,甚是自豪。
才一大早,那萼梅庵裡居然婆媽姑嫂信女聚了上百人。自從峨嵋山的百梅師太,率徒弟從峨嵋金頂華嚴聖舍請了普賢菩薩的心經,來為萼梅庵的菩薩加持,便每日在庵裡為南京的信徒們開講祈福。峨嵋山乃是菩賢菩薩的聖地,峨嵋來的師太立刻吸引京師的女眷們成群結隊而來,從七月初開始,已足足熱鬧了半個多月。
那同船來的小尼姑解釋道:「或許是這庵名起得好,『萼梅』兩字不僅是指庵左庵右幾千株的梅花樹,更與『峨嵋』兩字諧音呢。是以峨嵋山的師太都願意來庵開講祈福,庵裡的菩薩就如峨嵋山金頂的菩薩分身一般,格外法力宏大,百求百應。」鄭娘子連忙合掌口唸善哉,鄭芫也跟著合十,只是動作有些生硬。
到了庵前,只見庵門外用布縵搭了一座大棚,若信徒來得多了,庵裡便擠不進去,是以在庵外搭棚,遠遠也可看得見師太的開講祈福。此時人還不算多,鄭娘子和女兒攜手擠進了庵內,對著普賢菩薩上香三拜,跪下祝禱:「求菩薩保佑國泰民安,保佑我母女平安無災,信女我生生世世在紅塵中以身弘菩薩的大法。」她拜完了,就從手袋中拿出一面鑲金的銅鏡。
那銅鏡製作得十分精緻,鑲金的周邊都是蓮花,右角還有一個菩薩坐像,打造得寶相莊嚴,精巧可愛。鄭家娘子用一條絲巾在鏡面上拂拭了兩下,只見鏡中的容顏依然嫵媚俏麗,一雙杏眼含著淚光,更是楚楚動人。鄭娘子默默祝道:「鄭郎,這面鏡子是我保留你送給我唯一的東西了,你看,你鏡裡的娘子可老了多少?」她默禱著,終於忍不住淚水流了下來,對著鏡子喃喃地道:「芫兒已經長大了,還當了朝廷的錦衣衛,大家都說她聰明能幹,又喜仗義打抱不平,名聲好著呢。我瞧她的模樣,倒是像你的分兒多些,我很高興。」
身邊的鄭芫見媽媽對著她那面最寶貝的鏡子喃喃自語,又淚流滿面,一面掏出手絹替她擦拭了淚水,一面低聲問道:「娘,妳在說什麼?」鄭娘子輕輕推開了鄭芫,低聲道:「芫兒,妳走開一會兒,讓我單獨和妳爹講兩句話。」鄭芫覺得媽媽今天怪怪的,也沒說話,便起身走開。
鄭娘子抱著鏡子,對菩薩又叩了一個頭,默默祝道:「鄭郎啊,自你走了,我一個人帶著芫兒離家在外流浪,一度就要淪為乞食,總算盧村好心的傅家救了我母女,在盧村賣酒度日,之後又被一場毀村大火逼得到南京投靠舅舅,總算自立更生,開了家酒店做營生。這些年的情形,鄭郎你在天上都看著、顧著……」她說到這裡,低下頭來看著鏡中的自己,喃喃地說下去:「芫兒長大了,又嚮往行俠仗義的生活,終將離我遠去。現有一個官人章逸,待我十分體貼,我若要跟了他,鄭郎你是否容許呢?」她拿起一副筊杯,默默祝道:「鄭郎,鄭郎,你若允許我,我便擲個聖筊。」她拜了再拜,將一副筊杯在香頭上的煙裡繞了一圈,便要向地上擲出。
站在庵門口的鄭芫閒著四面張望,只見一群信女擁著幾個皂衣尼姑走過來,為首的一個師太年約四旬,生得面如滿月,眉清目秀,如不是緇衣削髮,便十足是個美而福泰的富家太太。眾信徒見她走過,全都合十下跪。
鄭芫心知,這師太必是峨嵋山來的百梅師太了,正暗忖道:「這師太生的好相貌。」忽然發現一名小尼姑緊跟在師太身旁,正在師太耳邊低聲細語,鄭芫從她的側臉瞧得清楚,正是方才搭船一道來萼梅庵的小尼姑。她心中不知為何忽然閃過一陣不安,便不由自主地跟著走向前方。
這時那師太已走到鄭娘子的身邊,而鄭娘子正將手中筊杯擲下。師太後面跟隨了四個皂衣尼姑,和師太的衣著完全一樣,想來都是峨嵋山來的,這四人一擁而上,鄭芫的視線就被擋住,待她擠上前從人叢間隙中看去時,卻正好瞧見鄭娘子全身癱軟倒在地上。只見兩個尼姑抱起鄭娘子,叫道:「讓開,讓開,有位施主暈倒了!」便扶持著鄭娘子,快步向佛桌後的側門走去。
鄭芫心中大急,一時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何事,連忙伸臂推開人叢向前追出,同時大聲叫道:「師姐且慢,妳們要把我娘帶到那裡去?」她心急之下,一躍而起,越過了幾個信徒,伸手便向皂衣尼姑的衣袍抓去。
此時一股柔和但凝重的力道忽然襲向自己左脅,鄭芫吃了一驚,連忙單掌護身,單掌發力相禦,兩股力道一碰而散,鄭芫退落在鄭娘子先前擲筊的地方,而峨嵋來的師太已在眾人簇擁之下向前台走去。鄭芫不敢確定方才以掌力襲己的是這個百梅師太還是她的門徒,低頭看時,地上兩個筊杯一陰一陽,正是一個「聖筊」。
這一切都發生在電光石火之間,鄭芫待要再追,只見兩個皂衣女尼已挾持著鄭娘子從側門走出。她連忙跟到側門,推門一看,門外是一道長廊,她向兩面望去,卻不見一個人影,兩個女尼帶著一個鄭娘子,怎會一眨眼就消失了?這長廊似乎環繞著大殿,往前殿的方向約有十多丈長,往後殿的方向約有五六丈長,鄭芫心想:「那兩個尼姑動作再快,也不可能這會兒工夫就走出十多丈,我還是向後殿去找尋。」她略一沉吟,便決心向庵後追去。
轉了一個彎,眼前是一條狹長的長巷,頂上卻有天光透入,鄭芫知道這是兩爿庵舍之間的防火巷,她別無選擇,只有繼續向前疾走。再轉一個彎,卻進入一處天井,兩個盛水的大缸放置在兩棵老梅樹下,天井中卻是不見一人。
鄭芫愈追愈是心慌,光天化日之下,眼睜睜地看著娘讓人架走,自己還算是什麼錦衣衛?她飛快地穿過天井的側道,只見一個圓門通到庵外,庵外是一片梅林,也是不見人影,看來是萼梅庵三進寶殿的後院。
鄭芫告訴自己,千萬不要慌了手腳。她停下身來,仔細回想方才事情發生的經過,明白問題定是出在那百梅師太及她身後的皂衣尼姑身上,多半是其中一人出手點了娘的穴道,另一人立刻半扶半攙地把娘架出大殿,自己躍身追趕時,那百梅師太或她的門徒反手暗襲了自己一掌。而架持娘的女尼一定另有暗道,此時不知隱匿到何處去了。
「要尋找娘的下落,就落在那峨嵋來的百梅師太身上。看來峨嵋山來的女尼都有一身武功……聽潔庵師父說,峨嵋是名門正派,和少林派還有一些淵源,怎會……怎會來南京擄我娘?」
她想到這裡,立時便想要去庵裡找住持及百梅師太理論,於是循原路退回庵內,豈料才走過天井,便發現通往防火巷的小門已經從裡面鎖上了。這一來,鄭芫更確信這座庵子大有問題。她既無路可入,心中反而篤定了,立刻退出庵外,縱身一躍上了屋頂,便要直接從屋頂跑到前庵,心想:「你們總不能把前面大門也反鎖了吧。」
她上到屋頂居高下望,只見人潮都在庵前的院子裡,萼梅庵的兩側及後院全是大片密林,數千株梅花將庵子包住,林子中反而只有寥寥數人,看上去甚是冷清。她忽然想起錦衣衛通訊聯絡用的燄火,抬頭看去正是朗朗晴空,不知道大白天用這燄火是否管用?但她此刻實在需要援助,於是一揮手,一道亮麗的紅色燄火直上天空,在大白天確實不夠顯眼,但是燄火升到頂點時,「碰」的一聲爆開,宛如打了一個響雷,倒是十分驚人。那紅色火燄隨著爆破聲,化為數十條白光閃落天際。
鄭芫也不知道這燄火通信是否能讓章逸他們看見,她輕飄飄落下屋頂,正好落在庵前山門邊。眾信女見有人忽然從天而降,嚇得齊聲尖叫。鄭芫不再客氣,從人叢中推開阻擋在前的信徒,一路衝進了大殿。
此時殿中信徒都在聆聽那百梅師太開講,她一口四川話講得極是精神,娓娓道來像是在與眾信徒閒聊,模樣甚是親和。她身邊坐著一個六旬老尼,瘦得全身只剩骨頭,便如幾根竹竿架起一件尼姑袍般,卻坐得比誰都挺直,瘦臉上神情有些落寞,看來應就是萼梅庵的住持。她的身邊站著一個門徒,便是同船一道來庵的那個小尼姑。
百梅師太的身後則站著兩個女尼,鄭芫暗道:「原來分明有四個皂衣尼姑隨著百梅師太走進來,此刻卻只有兩人在場,另外兩個想必便是挾持了我娘,不知躲到那裡去了?」她繼而一想:「反正妳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我就先守著再說!」忽然想到這可是「跑得了尼姑跑不了庵」,本該覺得好笑,此時卻完全笑不出來。

摘自《王道劍》(參) 大戰天竺 第十四回 靖難之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