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亂世少年
1.一隻能報時的公雞
在歷史上,諸葛亮以聰明、智慧著稱。後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往往會套上「諸葛」兩字,比如章回小說中一堆「賽諸葛」、「勝諸葛」……
東漢末年,一個叫水鏡先生的老師琢磨著怎樣讓上下課的時間更標準。
那個時候,沒有手錶、沒有鬧鐘,只能看日頭作息。可是,遇到陰天就沒有辦法了。於是,聰明的水鏡先生想了一個辦法,養了一隻公雞,用公雞來報時。
那水鏡先生是怎麼做的呢?
他按照上下課的時間給公雞餵食。因此,當公雞餓的時候,就會鳴叫。這時候,就是上課或者下課的時候了。
我們不得不說,水鏡先生這個辦法很妙。
不過,到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公雞不按水鏡先生的安排鳴叫了。剛開始,水鏡先生沒有察覺。等他講課講到口乾舌燥,要講的內容早已講完,甚至天都黑了下來,也聽不見公雞鳴叫下課時,他才慢慢發現不對。
水鏡先生一時找不到原因。
時間一天天過去,機敏的水鏡先生觀察著他的學生,發現有一個孩子早上到學堂的時候,袋子裡好像裝著什麼東西,可是到放學的時候,口袋卻是空空的。
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水鏡先生終於發現公雞不報時的原因了。原來,是這孩子在公雞饑餓要報時的時刻,給公雞餵了糧食。公雞吃飽了,便懶得發出饑餓的鳴叫了。水鏡先生聽不到公雞叫,這課就一直上下去。
水鏡先生很生氣,找到了那個孩子,質問他為什麼這麼做。要知道,這公雞可是水鏡先生花很長時間才訓練好的。
那個孩子低下了頭說:我這麼做,是想讓公雞不要鳴叫,這樣老師你就不會下課,我們就可以有更長的時間學習。
水鏡先生明白後,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這個孩子就是諸葛亮!
在歷史上,諸葛亮以聰明、智慧著稱。後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往往會套上「諸葛」兩字,比如章回小說中一堆「賽諸葛」、「勝諸葛」……又比如,以前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作家白先勇的老爹)就被稱為「小諸葛」,他也為這個稱謂揚揚自得。這都說明,對於諸葛亮智慧的尊崇已經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西元一八一年。有人信誓旦旦說他生於光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換算成公曆則是一八一年八月二十日。父親諸葛珪,母親章氏,出生之時家中已有一個八歲的哥哥諸葛瑾,以及兩個姐姐。第二年,章氏又生下一個男嬰,取名為諸葛均。「孔明」又可以理解為「明孔」,即「明白孔子之道」,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對兒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兒子諸葛亮聰明智慧,可謂用心良苦。諸葛亮沒讓人失望,如他父親期望的,從小就非常聰明,用今天的話來說,諸葛亮沒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縱觀歷史,像諸葛亮這樣生來就很聰明的所謂「神童」並不在少數。他們一生下來,就贏在「起跑線」上,不過,衝過終點的勝利者名單裡卻沒有他們。為什麼這些人沉寂了,而諸葛亮卻像一顆耀眼的星星照亮歷史智慧的天空?
原因是諸葛亮明白,後天不懈的努力才是根本,即使生來就是天才。
2.生於亂世之秋
宦官專權比外戚專權還要殘酷和黑暗,從此東漢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剿滅外戚,借重宦官力量;為了剿滅宦官,借重外戚力量。
諸葛亮的出生地是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在陽都,諸葛亮家族算是搬遷戶,他們家族本來姓葛,祖先是諸縣人。搬到陽都之後,發現陽都也有很多姓葛的人家。為了跟本地葛姓區別,老百姓們就把諸葛亮這一家族稱為「諸葛」,意思是從諸縣來的葛姓人士。
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的出生都被賦予了各種傳說,不是出生的時候出現飛龍,就是孩子墜地之時天象異常。幾乎每個傑出人物來世間報到的時候,都被祥雲籠罩。那麼,大家一定好奇,作為千古賢相的諸葛亮出生的時候,天地出現什麼樣的異象。有沒有電閃雷鳴?有沒有星光燦爛?或者來個六月飛雪?
正史沒有記載諸葛亮出生的那一天天氣有什麼異常。估計天氣晴朗,一切正常,PM二‧五也在東漢人民能夠接受的範圍。
不過,民間倒有一個傳說,說諸葛亮出生的那一天出現了日全蝕,明晃晃的天一下子黑了下來,嚇壞了老百姓。老百姓紛紛感歎,出現這種天象不是大凶之兆,就是天才降生於人世!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正忙著護理呱呱墜地的諸葛亮,當然不知道天空是因自己的兒子而黑。他只是希望天能快點亮起來,方便太太給孩子餵奶。那時候沒有電燈,照明是個問題。順著這個意思,諸葛珪就給兒子起了「諸葛亮」這個名字。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
不管諸葛亮出生的時候天氣有沒有怪異的表現,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他出生的時候,正值中國的黑暗亂世。從這點來說,他的名字其實是有深遠寓意的!
西元一八一年,諸葛亮出生的這一年,正是漢靈帝劉宏在位。漢靈帝劉宏是一個昏庸、荒淫又貪婪的傢伙,為了滿足自己的各項淫樂,不惜賣官斂財!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有買官賣官的記載,不過那是一些比較低級別和低層次的職位,而且賣官所得主要用於賑災,算是情有可原。但劉宏賣官是為了斂財、淫樂,並且將賣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明碼標價,掛牌出售!
有一個叫崔烈的冀州名士,家裡很有錢。本來他是不屑買官的,怕弄壞了名聲。結果經不住小人竄惙,花了五百萬買了個「大司徒」。大司徒位列三公,相當於今天總理級別。崔烈買官成功,靈帝劉宏頒發證書時,一看崔烈精神狀態不錯,立馬就後悔了,懊惱自己把價格賣低了。他認為像崔烈這樣有錢的人,不應該只收五百萬,應該收二千萬才行。劉宏想反悔,重新定價,多虧身邊人極力勸說,講了很多做人要誠信的道理,他才罷休。
從劉宏的所作所為來看,生活在他統治的時代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劉宏領導下,朝廷內部各種矛盾錯綜複雜。黨錮之禍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更壞的影響。正是黨錮之禍,加速了東漢的滅亡,才有了後來的三國,才有了諸葛亮登上歷史舞台閃亮發光的機會。
黨錮之禍要從漢靈帝劉宏的叔叔漢桓帝劉志說起。東漢後期,外戚專權,到了漢桓帝時期,梁太后家族完全把控了朝政。梁姓家族為所欲為,連皇帝都敢怒不敢言!
這當中,最為猖狂的是大將軍梁冀,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梁冀這位大將軍的狂妄。漢桓帝之前,是漢質帝劉纘當政,這個小屁孩當政的時候才九歲。有一次,他開玩笑對梁冀說了一句:「你可是一個跋扈將軍啊。」
就因為這麼一句話,劉纘就被梁冀毒死了。之後,梁姓外戚扶持劉志做皇帝。為了控制劉志,梁冀將妹妹梁女瑩嫁給他當皇后。
這個梁女瑩基本上就是女版的梁冀。
漢桓帝劉志哪是做皇帝啊,分明是高級囚徒,皇宮就是偌大的監獄。他白天受大將軍梁冀這幫外戚的氣,晚上還得受皇后梁女瑩的罪,梁女瑩仗著權勢對劉志挖苦嘲諷,劉志敢怒不敢言。估計這哥們一聽到「梁」這個字眼就快瘋掉了。和平元年,西元一六○年,是徹底改變東漢歷史的一年,也是徹底改變許多人命運的一年!這一年漢桓帝劉志二十八歲了,皇后梁女瑩也已經去世。他決定不再忍,要進行反擊。對於朝中滿是梁姓爪牙的現狀,他本能地認為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找宦官幫忙。因為宦官跟皇帝朝夕相處,劉志對他們比較信任。
劉志找到宦官唐衡等五人,密謀誅殺大將軍梁冀,並剷除外戚。
他咬破了宦官唐衡的肩膀,歃血為盟,可見他對梁冀恨到極點。
按理說,一群宦官,就算組織起來,頂多一兩千人,而大將軍梁冀可是手握重兵,兩者的實力完全是不同層級。但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皇帝和宦官們早有準備,而梁冀飛揚跋扈慣了,完全沒想過這幫殘障人士敢造反,當劉志的人馬包圍了大將軍府的時候,梁冀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以為這是惡作劇呢。直到宦官宣佈他罪狀,把他五花大綁的時候,他才知道,一切都完了,他低估了劉志!大將軍梁冀自殺,劉志將梁冀的九族全部誅滅,殺了個痛快,十幾年的惡氣一掃而空!
漢桓帝劉志本身也不是什麼好鳥,當上皇帝便荒淫無度。剿滅了外戚,劉志對在這次剿滅行動中有功的宦官們進行了賞賜和封官。新的問題出現了,外戚走了,宦官來了!走了一隻暴虎,來了五匹惡狼!
宦官專權比外戚專權還要殘酷和黑暗,從此東漢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剿滅外戚,借重宦官力量;為了剿滅宦官,借重外戚力量。
西元一六八年,漢桓帝劉志翹辮子。由於這老兄沒有兒子,帝位最後由他的侄子劉宏繼承。為所欲為的宦官們誣告秉公執法的張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於是大肆逮捕開始,天下人人自危。《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
一七二年,宦官又一次逮捕了支持清流派的太學生一千多名。一七六年,宦官們又發佈命令,凡是跟清流派有關的人,一律不得做官,即使做了官的,也立即免職!在宦官橫行無忌的這個時期,整個東漢籠罩著極其恐怖的氣氛。3.群雄爭霸的開端
黃巾動亂沉重地打擊了朝廷,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朝廷為了對付黃巾軍,不得不強化地方首長的軍事權和行政權,為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西元一八四年,諸葛亮三歲,東漢的歷史又一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次變化有兩個重大影響,一是把中國人口數從六千萬直接減成三千萬,二是最後形成了軍閥割據的態勢,為後來的群雄爭霸戰爭埋下了伏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巾之亂!
黃巾軍的領導人張角是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人物。
這不奇怪,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大都透過「裝神弄鬼」的手段來聚集老百姓。因為以前的老百姓比較迷信,這一套很有效。比如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也是如此,他們找人偷偷在魚肚子裡塞了一塊破布,上面寫著:「大楚興,陳勝王」。老百姓不了解這種詭計,以為是上天的啟示,就自覺地聽從陳勝指揮。
張角是鉅鹿(在今河南省南部)人,當時是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運用宗教和醫術,為苦難的鄉親們治病,至於效果如何,全憑個人運氣。不過,他的方法倒是很特別:先讓病人自我懺悔,然後畫個咒符化在水裡,讓病人喝下去!
病人喝了符水,要是病沒好,怎麼辦?
很簡單,張角會說病人懺悔的時候不認真,沒有真誠懺悔。懺悔這種心理活動純屬自由心證,他說你不真誠就不真誠。
很顯然,張角將醫術和宗教結合在了一起。醫生給人信任感,宗教給人神秘感,對於生活在東漢末年黑暗苦難的百姓來說,這是一種心理慰藉。
張角不是一般的神棍,有步驟、有計劃地實現著自己的理想。首先,他培養了很多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到全國各地去行醫,很快,信仰張角的人數急速膨脹。接著,他將自己這一套結合醫術的宗教活動稱為「太平道」。
概念的深化和普及,為張角的造反事業打下了基礎。
除了完成太平道的理論建設之外,張角還做了很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是神化自己,說自己在深山修道的時候,得到仙人的幫助,仙人要他傳播太平道拯救世人;第二是和朝中掌權的宦官太常侍張讓建立良好關係。
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的鬥爭、黨錮之禍,在在顯示宦官有著極其龐大的影響力。張角和張讓為什麼會搭上關係?恐怕不只是因為他們都姓張。《後漢書》記載了兩人勾搭,但是原因語焉不詳。不過,這層關係對張角非常重要。朝廷官員當然不像老百姓那麼傻,那麼容易被騙,有一些人還是清醒的,知道張角那一套不是什麼仙人指引,治病用的也不是什麼神仙水,根本就是妖言、迷信,用來蠱惑老百姓,這樣下去對朝廷十分危險。於是,他們屢次上奏,要求漢靈帝劉宏取締太平道,但每一次都被張讓擋了下來。
朝中對於是否取締太平道的爭論讓張角緊張了起來,他意識到必須強化組織,並儘快起義,否則夜長夢多。於是,張角對組織進行了改組,自稱「天公將軍」,稱二弟張寶為「地公將軍」,三弟張梁為「人公將軍」。
天、地、人湊齊了,準備開幹。
起義軍總共三十六萬人馬,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所有的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誌,這也就是黃巾軍的由來。
西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這是張角定的全國起義的日子。不過,關鍵的時刻,總有掉鍊子的人,這個人叫馬元義。老馬的任務重大,負責攻打洛陽,但這人很不靠譜,喝多了酒,竟把起義的事情洩漏出去了。
漢靈帝劉宏雖然荒淫無度,不過,再荒唐的人得到這樣的情報都會先渾身發冷,然後立刻清醒過來。他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除了處死馬元義和「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外,立即下令逮捕張角。在這種情況下,張角只有硬著頭皮宣佈提前起義。黃巾之亂爆發了!
雖然張角有太平道理論支持,寄託著苦難老百姓的期望,但是黃巾軍過於迷信,缺乏良好的紀律和軍事常識,也缺少長遠的政治謀略,面臨教科書上常說的「農民階級侷限性問題」,最終,黃巾軍還是失敗了。
靈帝中平元年八月,張角病死,造反的隊伍陸陸續續被剿滅。這次動亂沉重地打擊了朝廷,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朝廷為了對付黃巾軍,不得不強化地方首長的軍事權和行政權,為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這也是我們研究三國,瞭解諸葛亮必須要知道的背景。
西元一八八年,諸葛亮七歲那一年,出身皇室的冀州刺史劉焉提出了一個建議:擴大動亂地區刺史的權力,並改稱「牧」。這個建議獲得採用,進一步為地方割據提供了政策依據。
不知道劉焉這號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兒子劉璋。後來,益州就是劉璋親手交給劉備,成為劉備的割據地盤,也成為諸葛亮揮灑的舞台。
1.一隻能報時的公雞
在歷史上,諸葛亮以聰明、智慧著稱。後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往往會套上「諸葛」兩字,比如章回小說中一堆「賽諸葛」、「勝諸葛」……
東漢末年,一個叫水鏡先生的老師琢磨著怎樣讓上下課的時間更標準。
那個時候,沒有手錶、沒有鬧鐘,只能看日頭作息。可是,遇到陰天就沒有辦法了。於是,聰明的水鏡先生想了一個辦法,養了一隻公雞,用公雞來報時。
那水鏡先生是怎麼做的呢?
他按照上下課的時間給公雞餵食。因此,當公雞餓的時候,就會鳴叫。這時候,就是上課或者下課的時候了。
我們不得不說,水鏡先生這個辦法很妙。
不過,到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公雞不按水鏡先生的安排鳴叫了。剛開始,水鏡先生沒有察覺。等他講課講到口乾舌燥,要講的內容早已講完,甚至天都黑了下來,也聽不見公雞鳴叫下課時,他才慢慢發現不對。
水鏡先生一時找不到原因。
時間一天天過去,機敏的水鏡先生觀察著他的學生,發現有一個孩子早上到學堂的時候,袋子裡好像裝著什麼東西,可是到放學的時候,口袋卻是空空的。
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水鏡先生終於發現公雞不報時的原因了。原來,是這孩子在公雞饑餓要報時的時刻,給公雞餵了糧食。公雞吃飽了,便懶得發出饑餓的鳴叫了。水鏡先生聽不到公雞叫,這課就一直上下去。
水鏡先生很生氣,找到了那個孩子,質問他為什麼這麼做。要知道,這公雞可是水鏡先生花很長時間才訓練好的。
那個孩子低下了頭說:我這麼做,是想讓公雞不要鳴叫,這樣老師你就不會下課,我們就可以有更長的時間學習。
水鏡先生明白後,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這個孩子就是諸葛亮!
在歷史上,諸葛亮以聰明、智慧著稱。後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往往會套上「諸葛」兩字,比如章回小說中一堆「賽諸葛」、「勝諸葛」……又比如,以前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作家白先勇的老爹)就被稱為「小諸葛」,他也為這個稱謂揚揚自得。這都說明,對於諸葛亮智慧的尊崇已經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西元一八一年。有人信誓旦旦說他生於光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換算成公曆則是一八一年八月二十日。父親諸葛珪,母親章氏,出生之時家中已有一個八歲的哥哥諸葛瑾,以及兩個姐姐。第二年,章氏又生下一個男嬰,取名為諸葛均。「孔明」又可以理解為「明孔」,即「明白孔子之道」,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對兒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兒子諸葛亮聰明智慧,可謂用心良苦。諸葛亮沒讓人失望,如他父親期望的,從小就非常聰明,用今天的話來說,諸葛亮沒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縱觀歷史,像諸葛亮這樣生來就很聰明的所謂「神童」並不在少數。他們一生下來,就贏在「起跑線」上,不過,衝過終點的勝利者名單裡卻沒有他們。為什麼這些人沉寂了,而諸葛亮卻像一顆耀眼的星星照亮歷史智慧的天空?
原因是諸葛亮明白,後天不懈的努力才是根本,即使生來就是天才。
2.生於亂世之秋
宦官專權比外戚專權還要殘酷和黑暗,從此東漢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剿滅外戚,借重宦官力量;為了剿滅宦官,借重外戚力量。
諸葛亮的出生地是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在陽都,諸葛亮家族算是搬遷戶,他們家族本來姓葛,祖先是諸縣人。搬到陽都之後,發現陽都也有很多姓葛的人家。為了跟本地葛姓區別,老百姓們就把諸葛亮這一家族稱為「諸葛」,意思是從諸縣來的葛姓人士。
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的出生都被賦予了各種傳說,不是出生的時候出現飛龍,就是孩子墜地之時天象異常。幾乎每個傑出人物來世間報到的時候,都被祥雲籠罩。那麼,大家一定好奇,作為千古賢相的諸葛亮出生的時候,天地出現什麼樣的異象。有沒有電閃雷鳴?有沒有星光燦爛?或者來個六月飛雪?
正史沒有記載諸葛亮出生的那一天天氣有什麼異常。估計天氣晴朗,一切正常,PM二‧五也在東漢人民能夠接受的範圍。
不過,民間倒有一個傳說,說諸葛亮出生的那一天出現了日全蝕,明晃晃的天一下子黑了下來,嚇壞了老百姓。老百姓紛紛感歎,出現這種天象不是大凶之兆,就是天才降生於人世!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正忙著護理呱呱墜地的諸葛亮,當然不知道天空是因自己的兒子而黑。他只是希望天能快點亮起來,方便太太給孩子餵奶。那時候沒有電燈,照明是個問題。順著這個意思,諸葛珪就給兒子起了「諸葛亮」這個名字。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
不管諸葛亮出生的時候天氣有沒有怪異的表現,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他出生的時候,正值中國的黑暗亂世。從這點來說,他的名字其實是有深遠寓意的!
西元一八一年,諸葛亮出生的這一年,正是漢靈帝劉宏在位。漢靈帝劉宏是一個昏庸、荒淫又貪婪的傢伙,為了滿足自己的各項淫樂,不惜賣官斂財!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有買官賣官的記載,不過那是一些比較低級別和低層次的職位,而且賣官所得主要用於賑災,算是情有可原。但劉宏賣官是為了斂財、淫樂,並且將賣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明碼標價,掛牌出售!
有一個叫崔烈的冀州名士,家裡很有錢。本來他是不屑買官的,怕弄壞了名聲。結果經不住小人竄惙,花了五百萬買了個「大司徒」。大司徒位列三公,相當於今天總理級別。崔烈買官成功,靈帝劉宏頒發證書時,一看崔烈精神狀態不錯,立馬就後悔了,懊惱自己把價格賣低了。他認為像崔烈這樣有錢的人,不應該只收五百萬,應該收二千萬才行。劉宏想反悔,重新定價,多虧身邊人極力勸說,講了很多做人要誠信的道理,他才罷休。
從劉宏的所作所為來看,生活在他統治的時代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劉宏領導下,朝廷內部各種矛盾錯綜複雜。黨錮之禍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更壞的影響。正是黨錮之禍,加速了東漢的滅亡,才有了後來的三國,才有了諸葛亮登上歷史舞台閃亮發光的機會。
黨錮之禍要從漢靈帝劉宏的叔叔漢桓帝劉志說起。東漢後期,外戚專權,到了漢桓帝時期,梁太后家族完全把控了朝政。梁姓家族為所欲為,連皇帝都敢怒不敢言!
這當中,最為猖狂的是大將軍梁冀,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梁冀這位大將軍的狂妄。漢桓帝之前,是漢質帝劉纘當政,這個小屁孩當政的時候才九歲。有一次,他開玩笑對梁冀說了一句:「你可是一個跋扈將軍啊。」
就因為這麼一句話,劉纘就被梁冀毒死了。之後,梁姓外戚扶持劉志做皇帝。為了控制劉志,梁冀將妹妹梁女瑩嫁給他當皇后。
這個梁女瑩基本上就是女版的梁冀。
漢桓帝劉志哪是做皇帝啊,分明是高級囚徒,皇宮就是偌大的監獄。他白天受大將軍梁冀這幫外戚的氣,晚上還得受皇后梁女瑩的罪,梁女瑩仗著權勢對劉志挖苦嘲諷,劉志敢怒不敢言。估計這哥們一聽到「梁」這個字眼就快瘋掉了。和平元年,西元一六○年,是徹底改變東漢歷史的一年,也是徹底改變許多人命運的一年!這一年漢桓帝劉志二十八歲了,皇后梁女瑩也已經去世。他決定不再忍,要進行反擊。對於朝中滿是梁姓爪牙的現狀,他本能地認為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找宦官幫忙。因為宦官跟皇帝朝夕相處,劉志對他們比較信任。
劉志找到宦官唐衡等五人,密謀誅殺大將軍梁冀,並剷除外戚。
他咬破了宦官唐衡的肩膀,歃血為盟,可見他對梁冀恨到極點。
按理說,一群宦官,就算組織起來,頂多一兩千人,而大將軍梁冀可是手握重兵,兩者的實力完全是不同層級。但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皇帝和宦官們早有準備,而梁冀飛揚跋扈慣了,完全沒想過這幫殘障人士敢造反,當劉志的人馬包圍了大將軍府的時候,梁冀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以為這是惡作劇呢。直到宦官宣佈他罪狀,把他五花大綁的時候,他才知道,一切都完了,他低估了劉志!大將軍梁冀自殺,劉志將梁冀的九族全部誅滅,殺了個痛快,十幾年的惡氣一掃而空!
漢桓帝劉志本身也不是什麼好鳥,當上皇帝便荒淫無度。剿滅了外戚,劉志對在這次剿滅行動中有功的宦官們進行了賞賜和封官。新的問題出現了,外戚走了,宦官來了!走了一隻暴虎,來了五匹惡狼!
宦官專權比外戚專權還要殘酷和黑暗,從此東漢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剿滅外戚,借重宦官力量;為了剿滅宦官,借重外戚力量。
西元一六八年,漢桓帝劉志翹辮子。由於這老兄沒有兒子,帝位最後由他的侄子劉宏繼承。為所欲為的宦官們誣告秉公執法的張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於是大肆逮捕開始,天下人人自危。《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
一七二年,宦官又一次逮捕了支持清流派的太學生一千多名。一七六年,宦官們又發佈命令,凡是跟清流派有關的人,一律不得做官,即使做了官的,也立即免職!在宦官橫行無忌的這個時期,整個東漢籠罩著極其恐怖的氣氛。3.群雄爭霸的開端
黃巾動亂沉重地打擊了朝廷,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朝廷為了對付黃巾軍,不得不強化地方首長的軍事權和行政權,為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西元一八四年,諸葛亮三歲,東漢的歷史又一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次變化有兩個重大影響,一是把中國人口數從六千萬直接減成三千萬,二是最後形成了軍閥割據的態勢,為後來的群雄爭霸戰爭埋下了伏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巾之亂!
黃巾軍的領導人張角是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人物。
這不奇怪,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大都透過「裝神弄鬼」的手段來聚集老百姓。因為以前的老百姓比較迷信,這一套很有效。比如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也是如此,他們找人偷偷在魚肚子裡塞了一塊破布,上面寫著:「大楚興,陳勝王」。老百姓不了解這種詭計,以為是上天的啟示,就自覺地聽從陳勝指揮。
張角是鉅鹿(在今河南省南部)人,當時是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運用宗教和醫術,為苦難的鄉親們治病,至於效果如何,全憑個人運氣。不過,他的方法倒是很特別:先讓病人自我懺悔,然後畫個咒符化在水裡,讓病人喝下去!
病人喝了符水,要是病沒好,怎麼辦?
很簡單,張角會說病人懺悔的時候不認真,沒有真誠懺悔。懺悔這種心理活動純屬自由心證,他說你不真誠就不真誠。
很顯然,張角將醫術和宗教結合在了一起。醫生給人信任感,宗教給人神秘感,對於生活在東漢末年黑暗苦難的百姓來說,這是一種心理慰藉。
張角不是一般的神棍,有步驟、有計劃地實現著自己的理想。首先,他培養了很多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到全國各地去行醫,很快,信仰張角的人數急速膨脹。接著,他將自己這一套結合醫術的宗教活動稱為「太平道」。
概念的深化和普及,為張角的造反事業打下了基礎。
除了完成太平道的理論建設之外,張角還做了很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是神化自己,說自己在深山修道的時候,得到仙人的幫助,仙人要他傳播太平道拯救世人;第二是和朝中掌權的宦官太常侍張讓建立良好關係。
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的鬥爭、黨錮之禍,在在顯示宦官有著極其龐大的影響力。張角和張讓為什麼會搭上關係?恐怕不只是因為他們都姓張。《後漢書》記載了兩人勾搭,但是原因語焉不詳。不過,這層關係對張角非常重要。朝廷官員當然不像老百姓那麼傻,那麼容易被騙,有一些人還是清醒的,知道張角那一套不是什麼仙人指引,治病用的也不是什麼神仙水,根本就是妖言、迷信,用來蠱惑老百姓,這樣下去對朝廷十分危險。於是,他們屢次上奏,要求漢靈帝劉宏取締太平道,但每一次都被張讓擋了下來。
朝中對於是否取締太平道的爭論讓張角緊張了起來,他意識到必須強化組織,並儘快起義,否則夜長夢多。於是,張角對組織進行了改組,自稱「天公將軍」,稱二弟張寶為「地公將軍」,三弟張梁為「人公將軍」。
天、地、人湊齊了,準備開幹。
起義軍總共三十六萬人馬,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所有的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誌,這也就是黃巾軍的由來。
西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這是張角定的全國起義的日子。不過,關鍵的時刻,總有掉鍊子的人,這個人叫馬元義。老馬的任務重大,負責攻打洛陽,但這人很不靠譜,喝多了酒,竟把起義的事情洩漏出去了。
漢靈帝劉宏雖然荒淫無度,不過,再荒唐的人得到這樣的情報都會先渾身發冷,然後立刻清醒過來。他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除了處死馬元義和「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外,立即下令逮捕張角。在這種情況下,張角只有硬著頭皮宣佈提前起義。黃巾之亂爆發了!
雖然張角有太平道理論支持,寄託著苦難老百姓的期望,但是黃巾軍過於迷信,缺乏良好的紀律和軍事常識,也缺少長遠的政治謀略,面臨教科書上常說的「農民階級侷限性問題」,最終,黃巾軍還是失敗了。
靈帝中平元年八月,張角病死,造反的隊伍陸陸續續被剿滅。這次動亂沉重地打擊了朝廷,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朝廷為了對付黃巾軍,不得不強化地方首長的軍事權和行政權,為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這也是我們研究三國,瞭解諸葛亮必須要知道的背景。
西元一八八年,諸葛亮七歲那一年,出身皇室的冀州刺史劉焉提出了一個建議:擴大動亂地區刺史的權力,並改稱「牧」。這個建議獲得採用,進一步為地方割據提供了政策依據。
不知道劉焉這號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兒子劉璋。後來,益州就是劉璋親手交給劉備,成為劉備的割據地盤,也成為諸葛亮揮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