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處世
孔子論持滿之道
春秋‧孔子①觀欹器②,喟然歎曰:「夫物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持滿之道,挹而損之。」子路曰:「損之何如?」孔子曰:「聰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明‧鄭瑄《昨非庵日纂》)
注:
①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曾任司儀、委吏、乘田一類的小官。後任中都宰、司寇。曾周遊列國,歸死於魯。曾長期聚徒講學,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首創儒家學派,對後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講求和諧社會。他本人被後世尊奉為至聖先師。其言論事蹟,主要見於《論語》,還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孔叢子》等。
②欹(ㄧ)器:傾斜易覆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古時人君置於座右以為戒也。
譯文:
孔子看了欹器,很感慨地歎息說:「大凡事物沒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子路問:「那敢問有保持滿而不翻倒的辦法嗎?」孔子說:「持滿之道,就是將水舀出來讓它減少。」子路說:「怎麼減少呢?」孔子說:「聰明聖智,要用愚來保持它。功勞滿天下,要用謙來保持它。勇力蓋世,要用膽怯來保持它。富有天下,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是所說的抑制並貶損的辦法。」
江上丈人
春秋‧江上丈人者①,楚人也。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奢子員亡,將奔吳,至江上,欲渡無舟,而楚人購員甚急。自恐不脫,見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劍以與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丈人不受,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爵執珪②,金千鎰③,吾尚不取,何用劍為?」不受而別,莫知其誰。員至吳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輒祭之,曰:「名可得聞而不可得見,其唯江上丈人乎!」(晉‧皇甫謐《高士傳》)
注:
①丈人:即老人。
②珪:音ㄍㄨㄟ,是帝王諸侯所執的長形玉版,上圓(或尖)下方,表示信符。執珪者,都是爵高官大者。
③鎰:音ㄧˋ,古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為一鎰。譯文:
長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國人。楚平王聽了費無忌的讒言,殺了伍奢,伍奢的兒子伍員逃亡,將要逃到吳國去,到了長江邊上,想渡江但沒有船,而楚國懸賞捉拿伍員很緊急。伍員擔心自己逃不了,見到江上丈人得以渡江,就解下自己的佩劍贈給丈人說:「這是一口價值千金的劍,願獻給您。」丈人不接受,說:「楚國發出的懸賞令,捉得伍子胥的給大官做、賞給金千鎰,這些我尚且不要,我要你的劍幹什麼?」不接受而辭別了,不知道他是誰。伍子胥到吳國作了宰相後,派人到楚國尋找老人,可是沒有找到,因此每當吃飯時都要祭祝老人,說:「名可以聽到,可人沒法見到,這樣的人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
羊左之交
春秋‧左伯桃與羊角哀①為友,聞楚王賢,同入楚,道遇雨雪,衣薄糧少,二人計不俱全。伯桃謂哀曰:「吾所學不如子,子往矣!」乃併衣糧與哀,自入空樹中死。哀至楚為上卿,顯名當世,乃啟樹發伯桃屍,備禮改葬之。伯桃墓近荊將軍陵,哀夢伯桃告曰:「我日夜為荊將軍所伐。」哀云:「我向地下看之。」遂自刎死。(《列士傳》)
注:
①羊角哀:羊角,複姓,名哀。
譯文:
左伯桃跟羊角哀是朋友,聽說楚王賢明,便一同去楚國,路上碰上下雪,因衣服單薄口糧少,兩人估計不可能都活下來。伯桃對哀說:「我所學的不如你,你去吧!」就把衣服口糧都給了哀,自己進入空樹裡死去。羊角哀到楚國做了上卿,聲名顯著後,他便從空樹中將伯桃的屍體挖出來,按禮儀安葬了。伯桃的墓靠近荊將軍的墓,羊角哀夢見伯桃來訴苦說:「我白天黑夜都受荊將軍欺負。」哀說:「我到地下看看(來幫助你)。」就自殺而死。
孫叔敖殺埋兩頭蛇
春秋楚‧孫叔敖為兒時,出道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見其母泣。問其故,對曰:「夫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出見之,故爾。」母曰:「蛇今安在?」對曰:「恐後人見,殺而埋之矣。」母曰:「夫有陰德,必有陽報,爾無憂也。」及長,遂為楚令尹。(明‧李贄《初潭集》)
譯文:
孫叔敖小的時候,在路上走,看見一條兩頭蛇,便打死它埋掉了。回到家看見母親就哭了。母親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凡是看見兩頭蛇的人都一定會死,我今天出去看見了只怕會死掉,所以哭。」母親說:「蛇現在在哪兒?」叔敖回答說:「我擔心後來的人看見,打死後埋掉了。」母親說:「有陰德的人必有陽報,你沒有什麼可憂愁的。」叔敖長大之後,做了楚國的令尹(宰相)。
孔子論持滿之道
春秋‧孔子①觀欹器②,喟然歎曰:「夫物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持滿之道,挹而損之。」子路曰:「損之何如?」孔子曰:「聰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明‧鄭瑄《昨非庵日纂》)
注:
①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曾任司儀、委吏、乘田一類的小官。後任中都宰、司寇。曾周遊列國,歸死於魯。曾長期聚徒講學,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首創儒家學派,對後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講求和諧社會。他本人被後世尊奉為至聖先師。其言論事蹟,主要見於《論語》,還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孔叢子》等。
②欹(ㄧ)器:傾斜易覆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古時人君置於座右以為戒也。
譯文:
孔子看了欹器,很感慨地歎息說:「大凡事物沒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子路問:「那敢問有保持滿而不翻倒的辦法嗎?」孔子說:「持滿之道,就是將水舀出來讓它減少。」子路說:「怎麼減少呢?」孔子說:「聰明聖智,要用愚來保持它。功勞滿天下,要用謙來保持它。勇力蓋世,要用膽怯來保持它。富有天下,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是所說的抑制並貶損的辦法。」
江上丈人
春秋‧江上丈人者①,楚人也。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奢子員亡,將奔吳,至江上,欲渡無舟,而楚人購員甚急。自恐不脫,見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劍以與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丈人不受,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爵執珪②,金千鎰③,吾尚不取,何用劍為?」不受而別,莫知其誰。員至吳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輒祭之,曰:「名可得聞而不可得見,其唯江上丈人乎!」(晉‧皇甫謐《高士傳》)
注:
①丈人:即老人。
②珪:音ㄍㄨㄟ,是帝王諸侯所執的長形玉版,上圓(或尖)下方,表示信符。執珪者,都是爵高官大者。
③鎰:音ㄧˋ,古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為一鎰。譯文:
長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國人。楚平王聽了費無忌的讒言,殺了伍奢,伍奢的兒子伍員逃亡,將要逃到吳國去,到了長江邊上,想渡江但沒有船,而楚國懸賞捉拿伍員很緊急。伍員擔心自己逃不了,見到江上丈人得以渡江,就解下自己的佩劍贈給丈人說:「這是一口價值千金的劍,願獻給您。」丈人不接受,說:「楚國發出的懸賞令,捉得伍子胥的給大官做、賞給金千鎰,這些我尚且不要,我要你的劍幹什麼?」不接受而辭別了,不知道他是誰。伍子胥到吳國作了宰相後,派人到楚國尋找老人,可是沒有找到,因此每當吃飯時都要祭祝老人,說:「名可以聽到,可人沒法見到,這樣的人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
羊左之交
春秋‧左伯桃與羊角哀①為友,聞楚王賢,同入楚,道遇雨雪,衣薄糧少,二人計不俱全。伯桃謂哀曰:「吾所學不如子,子往矣!」乃併衣糧與哀,自入空樹中死。哀至楚為上卿,顯名當世,乃啟樹發伯桃屍,備禮改葬之。伯桃墓近荊將軍陵,哀夢伯桃告曰:「我日夜為荊將軍所伐。」哀云:「我向地下看之。」遂自刎死。(《列士傳》)
注:
①羊角哀:羊角,複姓,名哀。
譯文:
左伯桃跟羊角哀是朋友,聽說楚王賢明,便一同去楚國,路上碰上下雪,因衣服單薄口糧少,兩人估計不可能都活下來。伯桃對哀說:「我所學的不如你,你去吧!」就把衣服口糧都給了哀,自己進入空樹裡死去。羊角哀到楚國做了上卿,聲名顯著後,他便從空樹中將伯桃的屍體挖出來,按禮儀安葬了。伯桃的墓靠近荊將軍的墓,羊角哀夢見伯桃來訴苦說:「我白天黑夜都受荊將軍欺負。」哀說:「我到地下看看(來幫助你)。」就自殺而死。
孫叔敖殺埋兩頭蛇
春秋楚‧孫叔敖為兒時,出道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見其母泣。問其故,對曰:「夫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出見之,故爾。」母曰:「蛇今安在?」對曰:「恐後人見,殺而埋之矣。」母曰:「夫有陰德,必有陽報,爾無憂也。」及長,遂為楚令尹。(明‧李贄《初潭集》)
譯文:
孫叔敖小的時候,在路上走,看見一條兩頭蛇,便打死它埋掉了。回到家看見母親就哭了。母親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凡是看見兩頭蛇的人都一定會死,我今天出去看見了只怕會死掉,所以哭。」母親說:「蛇現在在哪兒?」叔敖回答說:「我擔心後來的人看見,打死後埋掉了。」母親說:「有陰德的人必有陽報,你沒有什麼可憂愁的。」叔敖長大之後,做了楚國的令尹(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