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試 閱1:長篇《複眼人》
瓦憂瓦憂島民以為世界就是一個島。
島座落在廣大無邊的海上,距離大陸如此之遠,在島民記憶所及,雖然有白人曾來島上,但從來沒有族人離開島後又帶回另一片陸地的訊息。瓦憂瓦憂人相信世界就是海,而卡邦(瓦憂瓦憂語中「神」的意思)創造了這個島給他們,就像在一個大水盆裡放了個小小的空蚌殼。瓦憂瓦憂島會隨著潮汐在海裡四處飄移,海就是瓦憂瓦憂人的食物來源。但有些種類是卡邦所化身的,比方說被稱為「阿薩摩」的一種黑白色交雜的魚,便是卡邦派來隨時窺探、試探瓦憂瓦憂人的,因此被瓦憂瓦憂人歸納為不能吃的種類。
「如果你不小心吃掉這種魚,肚臍旁邊就會長出一圈鱗片來,一輩子都剝不完。」
走起路來一高一低,拄著鯨魚骨當拐杖的掌海師,每天傍晚都要坐在樹下跟孩子們說關於瓦憂瓦憂島所有關於海的故事,說到太陽隱沒到海中,說到孩子變成少年通過成年禮。他的話語盡是海的氣味,吐出的每一口氣都帶著鹽分。
「長出鱗片來會怎麼樣呢?」一個小孩問,這裡的小孩都有一雙像夜行動物一樣的大眼睛。
「唉呀,我的孩子,人是不能長鱗片的,就像海龜不能肚子朝天空睡覺啊。」
另一天,掌地師則帶著孩子們走到山坳與山坳之間的土地,那裡長著阿卡巴,意思是像手掌一樣的植物。島上僅有極少可提供澱粉類的植物,阿卡巴就是其中一種,叢生的植物彷彿伸出無數的手向天空祈禱。由於島太小,也沒有什麼工具可使用,島民在種植這些植物時會在土地上堆滿碎石塊,一面擋風,一面保持土壤的濕度。「要有愛啊,用愛把土圍起來,土是瓦憂瓦憂島最珍貴的東西,像雨水和女人的心一樣。」掌地師帶領著孩子學習如何布置石塊,他的皮膚就像乾裂的泥土,背脊拱起如土丘:「世界上只有卡邦、海跟土值得信任啊,孩子們。」
島的東南方有一片環礁圍起來的潟湖,這是島民用小型手網捕魚和採集貝類的好地方。島的東北方大約「十椰殼」(意謂著投擲十次椰子殼的距離)外,有一處珊瑚礁岩,在退潮時會全部露出,是海鳥的聚集地。島民用一種樹枝編織而成,叫做「古哇那」的工具捕鳥。從外表看來,古哇那只是單純一端削尖的棍子,島民在鈍的那頭打了個洞,穿上鹹草編成的繩子。瓦憂瓦憂人帶著古哇那,划著獨木舟接近珊瑚礁島,然後任由洋流帶著他們沿著島航行。他們故意不看海鳥,心底對卡邦祈禱,然後在洋流帶著船接近鳥的一瞬間奮力甩出古哇那。被卡邦祝福的繩子會剛好套在海鳥的脖子上,再一旋手,就可以用尖的那頭將鳥刺死,血水會從尖端流下,彷彿受傷的是古哇那似的。信天翁、鰹鳥、軍艦鳥、海燕、鷗鳥以生產力來對抗古哇那,牠們在春季停在島上築巢、產卵。因此這個季節瓦憂瓦憂人每天吃蛋,臉上都掛著殘酷而滿足的微笑。
和所有的島一樣,瓦憂瓦憂島除了雨水和島中心一座湖以外,淡水常常不足。而以鳥和魚為主的食物含鹽量又高,使得瓦憂瓦憂島民看起來既黑且瘦,常罹患便秘。瓦憂瓦憂人清晨會在自家挖的茅坑背對著海排便,很多人因為太過用力而掉下淚來。
島並不大,以一般人的腳程來說,大概從早飯到午飯過後不久可以走完一圈,也因為島不大,所以島民習慣粗略地說此刻是「面向海」或「背向海」,面向海或背向海的標準,則是依據島中央那座矮矮的山。他們聊天時面向海,吃飯時背向海,祭祀時面向海,做愛時背向海,以免冒犯卡邦。瓦憂瓦憂島沒有酋長,只有「老人」,老人中最有
智慧的稱為「像海一樣的老人」。家裡出過「像海一樣的老人」的房子門會面向海,像一條倒覆的獨木舟,兩側有貝飾與雕飾,側面貼上魚皮,前面有島民用礁石為這戶人家建的擋風牆。島民沒有辦法走到任何一個「聽不到海的地方」,沒辦法吐出一句沒有海的話語。他們早晨相遇的時候說:「今天到海上嗎?」中午時問:「要不要到海上去碰碰運氣?」而即使今天根本因風浪太大沒有出海,晚上碰面時仍會互相叮嚀:「等會我要聽聽你說海的故事」。每天島民出海捕魚,碰到的人則會在岸邊大喊:「別讓名字被魔奈帶走啊!」魔奈是海浪的意思。互相碰面時則問候:「今天海上天氣怎樣?」即使海上正颳著大浪,另一個人也一定得回答;「非常晴朗」。瓦憂瓦憂語的音調像海鳥的叫聲,尖銳而響亮;像海鳥的翅膀,在轉折處有些微的顫抖,每個句子結束時會發出像海鳥潛入海中時破浪的尾音。
瓦憂瓦憂人偶爾缺乏食物,偶爾因天氣太差沒有辦法出海,偶爾兩個部落會起衝突,但不管日子怎麼過,每個人都擅長說各式各樣的海的故事。他們吃飯時說,打招呼時說,祭典時說,做愛時說,甚至連說夢話都說。雖然沒有經過完整的記錄,但許多年後或許人類學家會知道瓦憂瓦憂島是一個擁有最多海的故事的地方,他們每個人共同的口頭禪是:我跟你說一個海的故事。瓦憂瓦憂島民從不問別人年齡,他們就和樹一樣長高,像花一樣挺出自己的生殖器,蚌一樣固執地等待時間流逝,海龜一樣嘴角帶著微笑死去。他們的靈魂都比外表還要老一些,而且因為長期凝視海,以至於眼神憂鬱,老年罹患白內障。死前多半早已失去視力的老人會問床邊的子孫說:「現在海上的天氣怎麼樣?」瓦憂瓦憂人把能看著海死去這件事視為卡邦的恩典,生活的夢想,至死前一刻仍渴望在腦海裡留有海的形象。
瓦憂瓦憂島的男孩出生時父親為他們選了一棵樹,每次月亮死而復生一遍就在上頭刻一條刻痕,到了一百條刻痕時,男孩就要建造屬於自己的「泰拉瓦卡」。若干年前,唯一停留在島上一段時間的英國人類學家泰迪把泰拉瓦卡記成是獨木舟,其實不然,它比較像是一種草船。由於島太小,並沒有太多樹徑夠粗的樹可以直接做成獨木舟,泰迪的記錄可以說是人類學史上的笑話,不過並不算愚蠢的笑話,任何人看到泰拉瓦卡,都會以為那是一棵樹所造成的。瓦憂瓦憂人先用樹枝、藤條和三、四種芒草編織骨架,再用水將植物纖維融成紙漿,澆灌上去,如是三遍;完成之後,縫隙則再抹上一層沼澤地的泥炭土來填實,最外層則塗上樹液防水。從表面上看,泰拉瓦卡確實就像一株大樹挖空所造成的扎實、完美。
現在坐在岸邊的少年,擁有一條全島最漂亮、結實的泰拉瓦卡。他的臉具備了瓦憂瓦憂人的所有特徵,塌鼻,深邃的眼瞳,陽光般的皮膚,憂鬱的背脊和箭矢似的四肢。「阿特烈,不要坐那裡,那裡海裡的魔鬼看得到你!」一個路過的老人,這樣對少年喊。
曾經阿特烈跟所有瓦憂瓦憂人一樣,以為世界就是一座島,像空蚌殼飄浮在海上。
阿特烈從他父親那裡學會造船技術,族人誇他是島上少年造船技術最好的,甚至超過他的哥哥那烈達。雖然年紀輕,但阿特烈的身材適合當魚,潛水時可以一口氣追捕三條鬼頭刀。島上所有的女孩都在心底愛慕著阿特烈,幻想他有一天能在路上攔住自己,扛進草叢,然後過三次月圓,確定自己懷孕後,偷偷告訴阿特烈,回家後若無其事地等著他拿鯨骨做成的刀來求親。或許,島上最美麗的少女烏爾舒拉也是。
「阿特烈的命運就是因為他是次子,次子會潛水也沒用,因為海神要次子,島不要。」阿特烈的母親常常這樣對旁人說。旁人也就明白地跟著點點頭,生養出色的次子是瓦憂瓦憂人最痛苦的事。阿特烈的母親早上也說,晚上也說,她厚厚的嘴唇顫抖著,彷彿說久了後阿特烈就可以避開次子的命運。
除非長子夭亡,瓦憂瓦憂島的次子很少結婚,然後變成「像海一樣的老人」。因為他們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時,會被賦予一趟有去無回的航海責任。這次的航海只能帶上十天份的水,並且不准回頭。瓦憂瓦憂島因此有一個關於次子的諺語,那就是「等你們家的次子回來再說吧。」意思很簡單,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啊!
阿特烈的睫毛閃動,身體因為海水乾燥後凝成鹽的結晶而變得閃閃發亮,就像他是海神的兒子。明天就要駕著泰拉瓦卡出海了,他爬上瓦憂瓦憂島最高的礁石,眺望著遠方的海浪一波一波帶著白色的皺褶過來,水鳥沿著海岸飛,讓他想起輕盈得像飛鳥影子的烏爾舒拉,覺得自己的心已被浪拍擊了數百萬年,就快碎了。
天色一暗,族裡仰慕他的少女們依照習俗埋伏,阿特烈幾乎是只要一靠近草叢就被攔截,他一直期待草叢裡的女孩是烏爾舒拉,但烏爾舒拉卻一直沒有出現。阿特烈一次又一次和埋伏在不同草叢裡的不同女孩做愛,這是他能留給島的最後的東西。當遇到任何一個把你拉進草叢的女孩,你都得與她做愛,這是一種瓦憂瓦憂規矩,瓦憂瓦憂道德,也是為自己搏一個留下瓦憂瓦憂孩子的機會。也只有在次子出海前一夜,瓦憂瓦憂的女孩可以主動埋伏自己的情郎。阿特烈為了繼續往烏爾舒拉家那片草叢走去,拚命做愛,為的不是性的愉悅,而是為了黎明前能到烏爾舒拉家附近,因為他預感必定會遇到她。所有女孩都感覺得到阿特烈雖然插入,卻急著離去的身體,她們因此悲傷地問:
「阿特烈,你為什麼不愛我?」
「妳知道的,人的感情沒有辦法跟海抗爭的啊。」
阿特烈一直到天空像魚肚子那樣的亮度時才到烏爾舒拉家附近,草叢裡伸出一雙手輕輕地將他拉進去。阿特烈顫抖得像蹲在岩石旁閃躲閃電的海鳥,幾乎無法勃起,並不是因為太疲累,而是當他看到烏爾舒拉的眼睛的時候,感覺自己的心被水母蜇傷。
「阿特烈,你為什麼不愛我?」
「誰說的?人的感情沒有辦法跟海抗爭的啊。」
他們擁抱許久,阿特烈雖然閉著眼,卻彷彿置身空中,俯視整片無盡的海域。漸漸他的身體醒了過來,他試著讓自己忘記不久就要出海,只想趁還堅硬時,盡量感受烏爾舒拉身體裡的溫度。天一亮,全村的人都會到港口送他,而在這一夜裡,除了掌海師跟掌地師外,瓦憂瓦憂島民沒有人知道,其實島上過去離開的次子的鬼魂們也都回來了,他們將陪著這位皮膚閃閃發亮像海神兒子的阿特烈,駕著他親手造的泰拉瓦卡,帶著烏爾舒拉送給他的「說話笛」,朝次子們的共同命運航去。
內 容 試 閱2:短篇〈複眼人〉
我從年輕的時候便對蝴蝶深深癡迷。那種癡迷並不是蒐集標本、攝影、解剖、發現新種或異種交配,而是對這生命出現時所誘引出的莫名鼓舞,乃至於口齒不清的複雜情緒。
大學修課時我就以鱗翅目為各種作業的題材,碩士論文寫的是〈麝香鳳蝶屬所釋放之費洛蒙與其食草的聯繫〉。
但其實當年真正讓我選擇從文學系休學重考進昆蟲系的原因是蝶的遷移。那時生態旅遊和報導正成為一種和新手機上市一樣的消費趨勢,報紙或雜誌幾乎都增闢了這樣的專刊。我看著照片裡那些層層疊疊就像無限花序掛在樹間的紫斑蝶,覺得腦袋裡有某個開關像罐頭似的被喀喇喀喇地旋開了。
坦白說蝴蝶遷徙的研究有根本上的困難。除了斑蝶亞科的種類,翅翼上的鱗粉比較不容易脫落也較少,還能使用標識法外,鳳蝶科及粉蝶科鱗粉易落,老熟個體往往翅翼破損嚴重,弄蝶與小灰蝶科則是體型太小。何況捕得被標識過的蝶的機率實在不高,這使得標識法效率不彰。蝶也不像鳥類可以背負得起發報器,牠們太輕、太脆弱,太容易被掠食者捕食,無法讓昂貴的器材達到有效又經濟的追蹤。
因此,關於蝶的遷徙始終就像英國威爾特郡索Salisbury 的巨石陣一樣,沒人知道那些巨石是如何搬來、為何搬來的。石頭們沉默地守著秘密。
蝶是如何持續飛上千公里缺乏標的物的漫漫海域?就靠那個儲存不了幾公克脂肪體與肝醣的身體?而在無常的大海中,飛行高度不可能超越對流層的脆弱軀體又是如何對抗突如其來的海上颶風?
何況蝶的生命是那麼短暫。除了寒帶地區的某些絹蝶,以一年幼蟲、一年蛹、一年成蟲的方式生存,多數蝶的生命不超過數個月。不過想想,這些算來長壽的蝶,整個童年與青春期的生理機能都因為低溫而趨緩(緩慢地攝食、緩慢地蛻皮、緩慢地血液循環、緩慢地垂懸在植物的葉背上),所以其實不是真正長壽,不過只是像「蝶生」被慢速放映而已。
我想談談記憶。
北美大樺斑蝶的遷移並不是和候鳥一樣是同一世代,或單純移往繁殖地的遷移,牠們在數千公里的旅途中繁殖了三到四個世代,才從伊利湖經過匹茲堡、休士頓到達墨西哥的歐亞梅爾松樹林。隔年逆著這個旅程回到的北美「故鄉」,其實是新生世代從來沒有到過的「異域」。那是一種世代接力的長程遷徙與歸鄉,讓我想起巴勒斯坦人,或像我們這些年紀,一些老爸爸已死,旅遊時順道看看老爸長大的地方,買回一大堆從未聽過的名產分送親友的同學。那記憶就好像超過保存期限的罐頭一樣。
可蝶沒有老爸帶,也沒有旅遊公司的安排。
(你覺得蝶長記憶嗎?)
答案被鉛錘沉到幾萬呎深海溝底,找不到也浮不出來。青斑蝶向北飛,端紫斑蝶、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則南飛越冬,如果記憶可以遺傳,祖先的遷徙路線,難道已經化為基因鏈鎖藏在每一枚卵粒之中了嗎?
你知道,生物學家的責任就是替生物行為合理化。大樺斑蝶與紫斑蝶的遷徙至少還可以找到理由,大樺斑蝶因族群龐大,沿著遷徙路線可以充分利用食草馬利筋,維持族群的數量。至於紫斑蝶,由於是熱帶蝶種,牠們到南部的無風山谷是為了等待冬季的離去。然而玉帶鳳蝶呢?每隔幾年恆春半島的玉帶鳳蝶就會有一次大發生,百萬隻的玉帶鳳蝶像從地面徐徐浮起的烏雲,循著蝶道,撞上急駛而過的汽車擋風玻璃,像一群朝聖者向西固執地飛去。
難道這趟,就專為了赴死?
畢竟,牠們並沒有像同一地區仿相手蟹或螳臂蟹那樣必須勇於赴死的任務。關於仿相手蟹的任務。你知道,沒有任何危險可以阻擋體內繁殖賀爾蒙開始作用的生物,每年夏季的繁殖期,數十萬隻海岸林蟹種必須降海繁殖,穿越馬路那條非生即死的陰陽線。
當車子壓過這些自以為堅硬的甲殼動物時,發出劈靂啪啦的聲音,彷彿上帝躲在什麼角落裡像孩子一樣折著手指頭的關節,整條馬路都流滿黏呼呼的體液肉屑與難以數計的卵粒。
和雙翅目、膜翅目以及鞘翅目的昆蟲飛行時發出的不同音階的音振不同,玉帶鳳蝶群以近乎默片的方式鼓動兩百萬隻蝶翼(只有捲片時底片和放映機摩擦發出的沙沙節奏)。蝶群最前頭一轉後面的蝶群就跟著轉,就像小時候看的舞龍陣一樣。拉長了數公里的蝶群,循著某股看不見的氣流,如一尾活生生的生物—隨時可以離散又聚集沒有固定形體的「龍」。
我曾經訪問過蝴蝶先生陳甬。你如果對鱗翅目有興趣就知道他。陳甬先生沒有任何生物學的頭銜,但卻有數種蝶種以他的姓命名,他同時也是擁有最多陰陽蝶標本的蒐藏者。所謂的陰陽蝶是指蝶的翅翼左右出現雌雄的性徵,由於許多蝶種雌雄翅翼的花紋截然不同,陰陽蝶看起來就像是將兩個互不相識的設計師作品拼貼在一個軀體上,彷彿是上帝為了揶揄自己的作品,或刻意讓人驚訝而安排的。畢竟,陰陽蝶在自然界沒有生存的價值。而我訪問陳甬先生主要的目的是,他是唯一曾經自雇漁船多次追蹤玉帶鳳蝶出海的人。
當他聽說我想追蹤玉帶鳳蝶的「歸海」行為時,眼底有一團火燄剝剝燒了起來,旋即寂滅。他說自己一共追玉帶鳳蝶出海了三次,第一次因為暈船而忍受不住,經過幾年的坐船訓練後又出海,卻遇上了颱風。第三次是在十年前,他追蹤的蝶群被風向分割成幾個小集團,其間的方向從正西到南南西。
蝶群不斷逼迫他選擇。他跟著一群向南南西方向的大集團近百公里,有的脫隊落隊,有的被浪捲入大海,有的被躍出的魚一口吞下。大概到了黃昏的時候,一隻也看不見了。關於那幾次的追蹤,他遺憾地說:「既沒能了解牠們遷徙的最終目標,甚至沒能看見牠們如何在海上休息。如果說玉帶的移動是有目標的,我以為沒有一隻玉帶鳳蝶真能實踐這個旅途到最後。」
「但是,」陳甬意味深長地說:「我還是贊成你試著跟牠們出海,不帶任何研究的目的,只是像蝶群中的一隻玉帶。」
三十歲那年,飛過我夢裡的蝶群數以億計。我無法忍受從書本和實驗室裡推想,我必須要讓蝶自己講述牠們遷徙的故事,必須要自己走進那個傳說裡,像一株被啃食的過山香,或一隻躍出水面吞吃蝶的魚,直到牠們讓我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同世界的東西。我託了一些南部的業餘觀察者密切注意,當看到異常數量的蛹群就通知我。
六月初的時候,我的大學同學,現在是林務局調查員的阿進打電話告訴我,「今年玉帶要大發生了。」我撇開教授給我的〈紫斑蝶屬幼蟲攝取食草與成蟲毒性關係研究〉,連夜趕下恆春半島。阿進替我租了一艘裝備不錯的私人漁船,船主阿海伯是三十幾年的海上老手,背有點駝、光著腳露出分得很開的腳趾,看得見的皮膚都已經風化鹽化成一種礁石,可以沉沒到海底任何地方都不顯得突兀。
他答應以不高的價錢載我出海追蹤玉帶鳳蝶,時間設定在一週以內。由於沒有任何研究補助,這趟行程寒酸得很。一台筆記型電腦、攝影裝備、筆記本、充氮望遠鏡,以及一個興奮不已的頭腦。
我根據陳甬給的三個地點,忍受著三十度以上的高溫每天依序在A、B、C三個點循環觀察。第三天我在B點被一對求偶的黃裳鳳蝶吸引的時候,「聽」到了空氣頻率振動的改變。
首先是汗毛一根一根挺起,接著耳朵接近耳膜前幾釐米的地方像有一種細小的飛蟲正往裡頭爬。風從山的方向往海邊送,路旁銀合歡的小葉交頭接耳似的以不平常的節奏翻動,舉尾蟻舉起前肢,一群姬赤星椿象靜止在血桐上尾部朝裡形成一個圓圈,昭和草的瘦果似乎很猶豫要往那個方向飄才好,長穗木在風中微微顫抖,聒噪的烏頭翁成了禁語的禪師。
然後天空突然變得非常非常的低,低到我幾乎想趴在地上。那閃動著時現時隱著白斑的沉闇烏黑,相互推擠、避讓,就在我頭上不到十公分的地方掠過去。
我一面打手機給阿海伯,一面以手在視線上畫出一道一道的計算線,每隔十秒約有上千隻的玉帶通過那些線,像背後有人追殺一樣向海上奔逃。八十萬,不,至少上百萬隻!如果以一隻玉帶幼蟲攝食六十片過山香的葉才能化蛹來計算,那麼那年的蝶群就是可以覆蓋整個島嶼的過山香葉片從地面噴湧至空中的奇異生命轉換。
玉帶鳳蝶大發生了!
瓦憂瓦憂島民以為世界就是一個島。
島座落在廣大無邊的海上,距離大陸如此之遠,在島民記憶所及,雖然有白人曾來島上,但從來沒有族人離開島後又帶回另一片陸地的訊息。瓦憂瓦憂人相信世界就是海,而卡邦(瓦憂瓦憂語中「神」的意思)創造了這個島給他們,就像在一個大水盆裡放了個小小的空蚌殼。瓦憂瓦憂島會隨著潮汐在海裡四處飄移,海就是瓦憂瓦憂人的食物來源。但有些種類是卡邦所化身的,比方說被稱為「阿薩摩」的一種黑白色交雜的魚,便是卡邦派來隨時窺探、試探瓦憂瓦憂人的,因此被瓦憂瓦憂人歸納為不能吃的種類。
「如果你不小心吃掉這種魚,肚臍旁邊就會長出一圈鱗片來,一輩子都剝不完。」
走起路來一高一低,拄著鯨魚骨當拐杖的掌海師,每天傍晚都要坐在樹下跟孩子們說關於瓦憂瓦憂島所有關於海的故事,說到太陽隱沒到海中,說到孩子變成少年通過成年禮。他的話語盡是海的氣味,吐出的每一口氣都帶著鹽分。
「長出鱗片來會怎麼樣呢?」一個小孩問,這裡的小孩都有一雙像夜行動物一樣的大眼睛。
「唉呀,我的孩子,人是不能長鱗片的,就像海龜不能肚子朝天空睡覺啊。」
另一天,掌地師則帶著孩子們走到山坳與山坳之間的土地,那裡長著阿卡巴,意思是像手掌一樣的植物。島上僅有極少可提供澱粉類的植物,阿卡巴就是其中一種,叢生的植物彷彿伸出無數的手向天空祈禱。由於島太小,也沒有什麼工具可使用,島民在種植這些植物時會在土地上堆滿碎石塊,一面擋風,一面保持土壤的濕度。「要有愛啊,用愛把土圍起來,土是瓦憂瓦憂島最珍貴的東西,像雨水和女人的心一樣。」掌地師帶領著孩子學習如何布置石塊,他的皮膚就像乾裂的泥土,背脊拱起如土丘:「世界上只有卡邦、海跟土值得信任啊,孩子們。」
島的東南方有一片環礁圍起來的潟湖,這是島民用小型手網捕魚和採集貝類的好地方。島的東北方大約「十椰殼」(意謂著投擲十次椰子殼的距離)外,有一處珊瑚礁岩,在退潮時會全部露出,是海鳥的聚集地。島民用一種樹枝編織而成,叫做「古哇那」的工具捕鳥。從外表看來,古哇那只是單純一端削尖的棍子,島民在鈍的那頭打了個洞,穿上鹹草編成的繩子。瓦憂瓦憂人帶著古哇那,划著獨木舟接近珊瑚礁島,然後任由洋流帶著他們沿著島航行。他們故意不看海鳥,心底對卡邦祈禱,然後在洋流帶著船接近鳥的一瞬間奮力甩出古哇那。被卡邦祝福的繩子會剛好套在海鳥的脖子上,再一旋手,就可以用尖的那頭將鳥刺死,血水會從尖端流下,彷彿受傷的是古哇那似的。信天翁、鰹鳥、軍艦鳥、海燕、鷗鳥以生產力來對抗古哇那,牠們在春季停在島上築巢、產卵。因此這個季節瓦憂瓦憂人每天吃蛋,臉上都掛著殘酷而滿足的微笑。
和所有的島一樣,瓦憂瓦憂島除了雨水和島中心一座湖以外,淡水常常不足。而以鳥和魚為主的食物含鹽量又高,使得瓦憂瓦憂島民看起來既黑且瘦,常罹患便秘。瓦憂瓦憂人清晨會在自家挖的茅坑背對著海排便,很多人因為太過用力而掉下淚來。
島並不大,以一般人的腳程來說,大概從早飯到午飯過後不久可以走完一圈,也因為島不大,所以島民習慣粗略地說此刻是「面向海」或「背向海」,面向海或背向海的標準,則是依據島中央那座矮矮的山。他們聊天時面向海,吃飯時背向海,祭祀時面向海,做愛時背向海,以免冒犯卡邦。瓦憂瓦憂島沒有酋長,只有「老人」,老人中最有
智慧的稱為「像海一樣的老人」。家裡出過「像海一樣的老人」的房子門會面向海,像一條倒覆的獨木舟,兩側有貝飾與雕飾,側面貼上魚皮,前面有島民用礁石為這戶人家建的擋風牆。島民沒有辦法走到任何一個「聽不到海的地方」,沒辦法吐出一句沒有海的話語。他們早晨相遇的時候說:「今天到海上嗎?」中午時問:「要不要到海上去碰碰運氣?」而即使今天根本因風浪太大沒有出海,晚上碰面時仍會互相叮嚀:「等會我要聽聽你說海的故事」。每天島民出海捕魚,碰到的人則會在岸邊大喊:「別讓名字被魔奈帶走啊!」魔奈是海浪的意思。互相碰面時則問候:「今天海上天氣怎樣?」即使海上正颳著大浪,另一個人也一定得回答;「非常晴朗」。瓦憂瓦憂語的音調像海鳥的叫聲,尖銳而響亮;像海鳥的翅膀,在轉折處有些微的顫抖,每個句子結束時會發出像海鳥潛入海中時破浪的尾音。
瓦憂瓦憂人偶爾缺乏食物,偶爾因天氣太差沒有辦法出海,偶爾兩個部落會起衝突,但不管日子怎麼過,每個人都擅長說各式各樣的海的故事。他們吃飯時說,打招呼時說,祭典時說,做愛時說,甚至連說夢話都說。雖然沒有經過完整的記錄,但許多年後或許人類學家會知道瓦憂瓦憂島是一個擁有最多海的故事的地方,他們每個人共同的口頭禪是:我跟你說一個海的故事。瓦憂瓦憂島民從不問別人年齡,他們就和樹一樣長高,像花一樣挺出自己的生殖器,蚌一樣固執地等待時間流逝,海龜一樣嘴角帶著微笑死去。他們的靈魂都比外表還要老一些,而且因為長期凝視海,以至於眼神憂鬱,老年罹患白內障。死前多半早已失去視力的老人會問床邊的子孫說:「現在海上的天氣怎麼樣?」瓦憂瓦憂人把能看著海死去這件事視為卡邦的恩典,生活的夢想,至死前一刻仍渴望在腦海裡留有海的形象。
瓦憂瓦憂島的男孩出生時父親為他們選了一棵樹,每次月亮死而復生一遍就在上頭刻一條刻痕,到了一百條刻痕時,男孩就要建造屬於自己的「泰拉瓦卡」。若干年前,唯一停留在島上一段時間的英國人類學家泰迪把泰拉瓦卡記成是獨木舟,其實不然,它比較像是一種草船。由於島太小,並沒有太多樹徑夠粗的樹可以直接做成獨木舟,泰迪的記錄可以說是人類學史上的笑話,不過並不算愚蠢的笑話,任何人看到泰拉瓦卡,都會以為那是一棵樹所造成的。瓦憂瓦憂人先用樹枝、藤條和三、四種芒草編織骨架,再用水將植物纖維融成紙漿,澆灌上去,如是三遍;完成之後,縫隙則再抹上一層沼澤地的泥炭土來填實,最外層則塗上樹液防水。從表面上看,泰拉瓦卡確實就像一株大樹挖空所造成的扎實、完美。
現在坐在岸邊的少年,擁有一條全島最漂亮、結實的泰拉瓦卡。他的臉具備了瓦憂瓦憂人的所有特徵,塌鼻,深邃的眼瞳,陽光般的皮膚,憂鬱的背脊和箭矢似的四肢。「阿特烈,不要坐那裡,那裡海裡的魔鬼看得到你!」一個路過的老人,這樣對少年喊。
曾經阿特烈跟所有瓦憂瓦憂人一樣,以為世界就是一座島,像空蚌殼飄浮在海上。
阿特烈從他父親那裡學會造船技術,族人誇他是島上少年造船技術最好的,甚至超過他的哥哥那烈達。雖然年紀輕,但阿特烈的身材適合當魚,潛水時可以一口氣追捕三條鬼頭刀。島上所有的女孩都在心底愛慕著阿特烈,幻想他有一天能在路上攔住自己,扛進草叢,然後過三次月圓,確定自己懷孕後,偷偷告訴阿特烈,回家後若無其事地等著他拿鯨骨做成的刀來求親。或許,島上最美麗的少女烏爾舒拉也是。
「阿特烈的命運就是因為他是次子,次子會潛水也沒用,因為海神要次子,島不要。」阿特烈的母親常常這樣對旁人說。旁人也就明白地跟著點點頭,生養出色的次子是瓦憂瓦憂人最痛苦的事。阿特烈的母親早上也說,晚上也說,她厚厚的嘴唇顫抖著,彷彿說久了後阿特烈就可以避開次子的命運。
除非長子夭亡,瓦憂瓦憂島的次子很少結婚,然後變成「像海一樣的老人」。因為他們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時,會被賦予一趟有去無回的航海責任。這次的航海只能帶上十天份的水,並且不准回頭。瓦憂瓦憂島因此有一個關於次子的諺語,那就是「等你們家的次子回來再說吧。」意思很簡單,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啊!
阿特烈的睫毛閃動,身體因為海水乾燥後凝成鹽的結晶而變得閃閃發亮,就像他是海神的兒子。明天就要駕著泰拉瓦卡出海了,他爬上瓦憂瓦憂島最高的礁石,眺望著遠方的海浪一波一波帶著白色的皺褶過來,水鳥沿著海岸飛,讓他想起輕盈得像飛鳥影子的烏爾舒拉,覺得自己的心已被浪拍擊了數百萬年,就快碎了。
天色一暗,族裡仰慕他的少女們依照習俗埋伏,阿特烈幾乎是只要一靠近草叢就被攔截,他一直期待草叢裡的女孩是烏爾舒拉,但烏爾舒拉卻一直沒有出現。阿特烈一次又一次和埋伏在不同草叢裡的不同女孩做愛,這是他能留給島的最後的東西。當遇到任何一個把你拉進草叢的女孩,你都得與她做愛,這是一種瓦憂瓦憂規矩,瓦憂瓦憂道德,也是為自己搏一個留下瓦憂瓦憂孩子的機會。也只有在次子出海前一夜,瓦憂瓦憂的女孩可以主動埋伏自己的情郎。阿特烈為了繼續往烏爾舒拉家那片草叢走去,拚命做愛,為的不是性的愉悅,而是為了黎明前能到烏爾舒拉家附近,因為他預感必定會遇到她。所有女孩都感覺得到阿特烈雖然插入,卻急著離去的身體,她們因此悲傷地問:
「阿特烈,你為什麼不愛我?」
「妳知道的,人的感情沒有辦法跟海抗爭的啊。」
阿特烈一直到天空像魚肚子那樣的亮度時才到烏爾舒拉家附近,草叢裡伸出一雙手輕輕地將他拉進去。阿特烈顫抖得像蹲在岩石旁閃躲閃電的海鳥,幾乎無法勃起,並不是因為太疲累,而是當他看到烏爾舒拉的眼睛的時候,感覺自己的心被水母蜇傷。
「阿特烈,你為什麼不愛我?」
「誰說的?人的感情沒有辦法跟海抗爭的啊。」
他們擁抱許久,阿特烈雖然閉著眼,卻彷彿置身空中,俯視整片無盡的海域。漸漸他的身體醒了過來,他試著讓自己忘記不久就要出海,只想趁還堅硬時,盡量感受烏爾舒拉身體裡的溫度。天一亮,全村的人都會到港口送他,而在這一夜裡,除了掌海師跟掌地師外,瓦憂瓦憂島民沒有人知道,其實島上過去離開的次子的鬼魂們也都回來了,他們將陪著這位皮膚閃閃發亮像海神兒子的阿特烈,駕著他親手造的泰拉瓦卡,帶著烏爾舒拉送給他的「說話笛」,朝次子們的共同命運航去。
內 容 試 閱2:短篇〈複眼人〉
我從年輕的時候便對蝴蝶深深癡迷。那種癡迷並不是蒐集標本、攝影、解剖、發現新種或異種交配,而是對這生命出現時所誘引出的莫名鼓舞,乃至於口齒不清的複雜情緒。
大學修課時我就以鱗翅目為各種作業的題材,碩士論文寫的是〈麝香鳳蝶屬所釋放之費洛蒙與其食草的聯繫〉。
但其實當年真正讓我選擇從文學系休學重考進昆蟲系的原因是蝶的遷移。那時生態旅遊和報導正成為一種和新手機上市一樣的消費趨勢,報紙或雜誌幾乎都增闢了這樣的專刊。我看著照片裡那些層層疊疊就像無限花序掛在樹間的紫斑蝶,覺得腦袋裡有某個開關像罐頭似的被喀喇喀喇地旋開了。
坦白說蝴蝶遷徙的研究有根本上的困難。除了斑蝶亞科的種類,翅翼上的鱗粉比較不容易脫落也較少,還能使用標識法外,鳳蝶科及粉蝶科鱗粉易落,老熟個體往往翅翼破損嚴重,弄蝶與小灰蝶科則是體型太小。何況捕得被標識過的蝶的機率實在不高,這使得標識法效率不彰。蝶也不像鳥類可以背負得起發報器,牠們太輕、太脆弱,太容易被掠食者捕食,無法讓昂貴的器材達到有效又經濟的追蹤。
因此,關於蝶的遷徙始終就像英國威爾特郡索Salisbury 的巨石陣一樣,沒人知道那些巨石是如何搬來、為何搬來的。石頭們沉默地守著秘密。
蝶是如何持續飛上千公里缺乏標的物的漫漫海域?就靠那個儲存不了幾公克脂肪體與肝醣的身體?而在無常的大海中,飛行高度不可能超越對流層的脆弱軀體又是如何對抗突如其來的海上颶風?
何況蝶的生命是那麼短暫。除了寒帶地區的某些絹蝶,以一年幼蟲、一年蛹、一年成蟲的方式生存,多數蝶的生命不超過數個月。不過想想,這些算來長壽的蝶,整個童年與青春期的生理機能都因為低溫而趨緩(緩慢地攝食、緩慢地蛻皮、緩慢地血液循環、緩慢地垂懸在植物的葉背上),所以其實不是真正長壽,不過只是像「蝶生」被慢速放映而已。
我想談談記憶。
北美大樺斑蝶的遷移並不是和候鳥一樣是同一世代,或單純移往繁殖地的遷移,牠們在數千公里的旅途中繁殖了三到四個世代,才從伊利湖經過匹茲堡、休士頓到達墨西哥的歐亞梅爾松樹林。隔年逆著這個旅程回到的北美「故鄉」,其實是新生世代從來沒有到過的「異域」。那是一種世代接力的長程遷徙與歸鄉,讓我想起巴勒斯坦人,或像我們這些年紀,一些老爸爸已死,旅遊時順道看看老爸長大的地方,買回一大堆從未聽過的名產分送親友的同學。那記憶就好像超過保存期限的罐頭一樣。
可蝶沒有老爸帶,也沒有旅遊公司的安排。
(你覺得蝶長記憶嗎?)
答案被鉛錘沉到幾萬呎深海溝底,找不到也浮不出來。青斑蝶向北飛,端紫斑蝶、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則南飛越冬,如果記憶可以遺傳,祖先的遷徙路線,難道已經化為基因鏈鎖藏在每一枚卵粒之中了嗎?
你知道,生物學家的責任就是替生物行為合理化。大樺斑蝶與紫斑蝶的遷徙至少還可以找到理由,大樺斑蝶因族群龐大,沿著遷徙路線可以充分利用食草馬利筋,維持族群的數量。至於紫斑蝶,由於是熱帶蝶種,牠們到南部的無風山谷是為了等待冬季的離去。然而玉帶鳳蝶呢?每隔幾年恆春半島的玉帶鳳蝶就會有一次大發生,百萬隻的玉帶鳳蝶像從地面徐徐浮起的烏雲,循著蝶道,撞上急駛而過的汽車擋風玻璃,像一群朝聖者向西固執地飛去。
難道這趟,就專為了赴死?
畢竟,牠們並沒有像同一地區仿相手蟹或螳臂蟹那樣必須勇於赴死的任務。關於仿相手蟹的任務。你知道,沒有任何危險可以阻擋體內繁殖賀爾蒙開始作用的生物,每年夏季的繁殖期,數十萬隻海岸林蟹種必須降海繁殖,穿越馬路那條非生即死的陰陽線。
當車子壓過這些自以為堅硬的甲殼動物時,發出劈靂啪啦的聲音,彷彿上帝躲在什麼角落裡像孩子一樣折著手指頭的關節,整條馬路都流滿黏呼呼的體液肉屑與難以數計的卵粒。
和雙翅目、膜翅目以及鞘翅目的昆蟲飛行時發出的不同音階的音振不同,玉帶鳳蝶群以近乎默片的方式鼓動兩百萬隻蝶翼(只有捲片時底片和放映機摩擦發出的沙沙節奏)。蝶群最前頭一轉後面的蝶群就跟著轉,就像小時候看的舞龍陣一樣。拉長了數公里的蝶群,循著某股看不見的氣流,如一尾活生生的生物—隨時可以離散又聚集沒有固定形體的「龍」。
我曾經訪問過蝴蝶先生陳甬。你如果對鱗翅目有興趣就知道他。陳甬先生沒有任何生物學的頭銜,但卻有數種蝶種以他的姓命名,他同時也是擁有最多陰陽蝶標本的蒐藏者。所謂的陰陽蝶是指蝶的翅翼左右出現雌雄的性徵,由於許多蝶種雌雄翅翼的花紋截然不同,陰陽蝶看起來就像是將兩個互不相識的設計師作品拼貼在一個軀體上,彷彿是上帝為了揶揄自己的作品,或刻意讓人驚訝而安排的。畢竟,陰陽蝶在自然界沒有生存的價值。而我訪問陳甬先生主要的目的是,他是唯一曾經自雇漁船多次追蹤玉帶鳳蝶出海的人。
當他聽說我想追蹤玉帶鳳蝶的「歸海」行為時,眼底有一團火燄剝剝燒了起來,旋即寂滅。他說自己一共追玉帶鳳蝶出海了三次,第一次因為暈船而忍受不住,經過幾年的坐船訓練後又出海,卻遇上了颱風。第三次是在十年前,他追蹤的蝶群被風向分割成幾個小集團,其間的方向從正西到南南西。
蝶群不斷逼迫他選擇。他跟著一群向南南西方向的大集團近百公里,有的脫隊落隊,有的被浪捲入大海,有的被躍出的魚一口吞下。大概到了黃昏的時候,一隻也看不見了。關於那幾次的追蹤,他遺憾地說:「既沒能了解牠們遷徙的最終目標,甚至沒能看見牠們如何在海上休息。如果說玉帶的移動是有目標的,我以為沒有一隻玉帶鳳蝶真能實踐這個旅途到最後。」
「但是,」陳甬意味深長地說:「我還是贊成你試著跟牠們出海,不帶任何研究的目的,只是像蝶群中的一隻玉帶。」
三十歲那年,飛過我夢裡的蝶群數以億計。我無法忍受從書本和實驗室裡推想,我必須要讓蝶自己講述牠們遷徙的故事,必須要自己走進那個傳說裡,像一株被啃食的過山香,或一隻躍出水面吞吃蝶的魚,直到牠們讓我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同世界的東西。我託了一些南部的業餘觀察者密切注意,當看到異常數量的蛹群就通知我。
六月初的時候,我的大學同學,現在是林務局調查員的阿進打電話告訴我,「今年玉帶要大發生了。」我撇開教授給我的〈紫斑蝶屬幼蟲攝取食草與成蟲毒性關係研究〉,連夜趕下恆春半島。阿進替我租了一艘裝備不錯的私人漁船,船主阿海伯是三十幾年的海上老手,背有點駝、光著腳露出分得很開的腳趾,看得見的皮膚都已經風化鹽化成一種礁石,可以沉沒到海底任何地方都不顯得突兀。
他答應以不高的價錢載我出海追蹤玉帶鳳蝶,時間設定在一週以內。由於沒有任何研究補助,這趟行程寒酸得很。一台筆記型電腦、攝影裝備、筆記本、充氮望遠鏡,以及一個興奮不已的頭腦。
我根據陳甬給的三個地點,忍受著三十度以上的高溫每天依序在A、B、C三個點循環觀察。第三天我在B點被一對求偶的黃裳鳳蝶吸引的時候,「聽」到了空氣頻率振動的改變。
首先是汗毛一根一根挺起,接著耳朵接近耳膜前幾釐米的地方像有一種細小的飛蟲正往裡頭爬。風從山的方向往海邊送,路旁銀合歡的小葉交頭接耳似的以不平常的節奏翻動,舉尾蟻舉起前肢,一群姬赤星椿象靜止在血桐上尾部朝裡形成一個圓圈,昭和草的瘦果似乎很猶豫要往那個方向飄才好,長穗木在風中微微顫抖,聒噪的烏頭翁成了禁語的禪師。
然後天空突然變得非常非常的低,低到我幾乎想趴在地上。那閃動著時現時隱著白斑的沉闇烏黑,相互推擠、避讓,就在我頭上不到十公分的地方掠過去。
我一面打手機給阿海伯,一面以手在視線上畫出一道一道的計算線,每隔十秒約有上千隻的玉帶通過那些線,像背後有人追殺一樣向海上奔逃。八十萬,不,至少上百萬隻!如果以一隻玉帶幼蟲攝食六十片過山香的葉才能化蛹來計算,那麼那年的蝶群就是可以覆蓋整個島嶼的過山香葉片從地面噴湧至空中的奇異生命轉換。
玉帶鳳蝶大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