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15冊)

9特價648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第四冊)──第二十四章
火牛陣

牛角綁利刃,牛尾點上火,
一羣「火牛」向前狂奔,
把燕軍營帳燒得火光衝天……

這裏要說的,是有關兩場戰爭的事。

當秦國摩拳擦掌,準備征服六國的時候,好戰的六國國君並沒有閒着,他們除了和秦國發生衝突以外,彼此之間也是打個不停。

魏國衰弱了,齊國卻感覺自己很強壯。有一次,趁着燕國內亂,齊國攻進了燕國的國都,劫掠了大批的財物珠寶。齊王為此而得意洋洋了好一陣子。不過燕國可沒有忘記這次的仇恨。

公元前二八四年,燕國秘密跟韓、趙、魏、秦締結了盟約,五國聯軍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率領下,向齊國大舉進攻,一口氣把齊國所有土地、城市,包括首都臨淄城在內,全給奪走了,只剩下即墨和莒城沒有攻下。然後樂毅率領燕軍,繼續圍攻即墨城。

即墨城的守將戰死了,大家就公推一位叫做田單的人,帶領大家守城。田單和士兵同甘共苦,他把家人也編在隊伍裏,一起作戰。樂毅圍攻了三年,都沒攻下即墨城。有人因為嫉妒,就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在半年可以攻下七十多座城,三年卻攻不下兩座城,這一定有陰謀,他想慢慢打,一面建立自己的威望,將來好取代齊王。」

幸好燕昭王很信任樂毅,根本不理會這種流言。

過了兩年,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田單一聽到消息,認為大好機會來了,就暗中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說:「燕昭王在位,樂毅不好意思取代齊王的王位,現在他可真的要做齊王了。」

燕惠王本來就不喜歡樂毅,聽了謠言,就派大將騎劫,代替樂毅接管了軍隊。

田單接着又叫人到燕國兵營附近散布另一種謠言說:「從前樂毅將軍對齊國的俘虜很寬待,所以即墨城的守軍心裏一點也不怕打仗,要是燕軍把齊國的俘虜都割去鼻子,齊軍一定膽顫心驚了。」同時又說:「齊國人的墳都在城外,大家最擔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害怕燕軍把他們祖宗的墳給挖掉呢!」

沒多久,騎劫果然把齊國俘虜的鼻子割去,把即墨城外的墳都掘了。即墨城的人義憤填膺,個個咬牙切齒,準備出城拚個死活。田單又派了幾個人,裝扮為即墨城的富翁,偷偷跑出城送給騎劫許多錢財,央求騎劫說:「我們的糧食已經吃完,沒幾天就要投降了,拜託你們進城之後,能保全我們的家族。」

騎劫高興異常,覺得勝利在望。田單知道時機成熟,就集合了一千多頭牛,將牠們披上花彩怪異的布,把利刃綁在牛角上,尾巴繫着浸過油的草。在一個安靜的夜晚,突然發動攻擊。牛羣的尾巴被點上了火,痛得發狂,一起朝燕軍兵營衝去,即墨城的五千名敢死隊緊跟在後,全城百姓都來到城牆上,敲起銅壺、鋼盆,吶喊助威。燕軍在睡夢中驚醒,見到滿身花花綠綠、頭上長.利刃的怪獸,嚇得魂不附體,被踩死、砍殺不計其數,最後連騎劫也難逃噩運,一命嗚呼。齊軍乘勝反擊,所有被燕軍佔領的城市,都紛紛響應田單,沒幾天工夫,齊國的失土,全都收復了。

在歷史上,這是一次奇跡般的戰爭。然而,從這以後,燕國和齊國,都變得很虛弱了。

秦國的運氣很好,自從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都算順利,張儀的「連橫」策略,也讓秦國得到不少好處。現在,齊國削弱了,秦國就想派兵打齊國。

秦國正要出兵時,有一個叫做范雎的人,跑去見秦王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韓、魏,就算消滅了齊國,也不能把它和秦國的土地連在一塊兒。我想最好的辦法是,離秦國遠的國家,就先和它們友好,讓它們感覺沒有威脅;離秦國近的國家,就狠狠地攻打它們。」

這是一個可怕的方法,我們稱它為「遠交近攻」。它讓六國再也不能團結抗秦了。說不定當秦國攻打鄰居時,遠方的國家還會幸災樂禍呢!

秦國因此狠狠地攻打它的鄰居魏、韓、趙,對於齊、楚、燕則表示了友善。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國先攻打韓國,又攻打趙國軍隊,趙國派老將廉頗去救援,秦、趙兩軍在長平對峙.,秦將王齕一再向趙軍挑戰,廉頗都不動心,他只是牢牢地固守住陣地,就這樣僵持了三年,秦軍一點辦法也沒有。這時候,范雎又出了一個主意,他派間諜到趙國散布謠言說:「廉頗太老了,已經不敢出戰,總有一天會投降的,其實秦國最怕的是年輕力強的趙括,只要趙括不出來,秦軍一定會勝利。」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連趙奢也說不過兒子。現在趙王聽了別人的說法,就把廉頗換成了趙括,要他負責打退秦軍。

趙括的母親聽說趙王拜趙括為大將,就趕忙跑去見趙王,說:「他只是個自大的書呆子,根本不懂作戰,他父親臨終前一再告誡,千萬別讓他指揮大軍作戰,否則會國破家亡。」趙王沒有聽進這種警告,於是趙括就到了長平。他威風凜凜地宣布:趙軍要轉守為攻了,如果秦軍潰敗,趙軍就乘勝追擊。

秦王和范雎知道消息後,便派出最厲害的大將白起,去指揮秦軍作戰,並且不准走漏消息,以免趙國害怕白起的威名,而不敢出擊。

大戰開始了,趙括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他不知道那是敵人故意設下的陷阱,所以一直向前挺進。白起就派了一支軍隊,從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的糧食補給路線,並把趙軍一分為二,團團圍住。趙括發現上當時,一切都太晚了,他勉強支持了四十幾天,士兵餓得兩眼發昏,只好把戰馬殺了吃掉,結果仍然無法突圍,趙括最後死在亂箭之下,剩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投降。

白起把這四十萬趙軍分成許多個營寨,並且告訴他們,一部分人將被挑選到秦國去,一部分人則會遣返趙國,但要先把武器繳出來,然後賞給大家酒肉。到了晚上,繳了武器、喝了酒的趙軍,正睡得迷迷糊糊時,秦軍竟然發動二十萬人,把手無寸鐵的趙軍殺得一乾二淨。然後挖了許多大長坑,把趙軍的屍體全都埋在坑裏。

這一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消息傳到趙國,首都邯鄲城哭聲震天,父親哭泣失去了兒子,兒子哭泣失去了父親,哥哥哭泣失去了弟弟,弟弟哭泣失去了哥哥 ……

接着,秦軍又包圍了邯鄲,趙國,果然是國破家亡了。

【歷史知識小百科】燕昭王

燕國與齊國有世仇,燕昭王為了復仇,特別請樂毅幫他完成大業,所以當有人挑撥他與樂毅之間的關係時,燕昭王立刻把說長道短的人殺掉,並且乾脆當眾宣布樂毅為齊王,還派人送上國王乘坐的大馬車與隨從,不過樂毅堅持不接受,因此得到更多人的敬重。燕昭王用人不疑,讓樂毅能夠放手施展長才,正是燕軍大勝齊軍的重要原因。

【歷史知識小百科】樂毅

樂毅和騎劫是大不相同的將領,當樂毅攻下齊國都城臨淄後,他最先做的事,便是減輕原先齊王規定百姓的稅捐,接.就去祭祀齊國人引以為榮的齊桓公與管仲,讓齊國人民減少敵意、增加信賴與好感。樂毅不只是軍事家,也是政治家。

【歷史知識小百科】齊襄王

田單收復失土後趕緊扶立太子為王,是為齊襄王。有一次,田單看見一位老人冷得走不動,就把皮衣脫下給他穿上。襄王卻對別人說:「田單施恩於人,難道是想博得百姓好感,謀取我的王位嗎?」結果臣下建議襄王,不如趁機嘉勉田單,讓百姓認為是國君要田單這樣做的。於是襄王便這樣做了,不久,人們果然紛紛議論說:「田單愛民原來是大王教的啊!」

【歷史知識小百科】范雎

秦昭襄王對范雎說:「天下的賢才武士,以合縱為目標,相聚在趙國,正準備攻擊秦國,我們應該如何對付?」

范雎說:「大王不必憂愁,讓我來破解他們的合縱關係。秦國與天下的賢才武士,並沒有什麼仇恨呀!他們相聚要來攻打秦國,只為求一己的富貴。一羣狗在一處,臥的臥,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會互相爭鬥,如果投一塊骨頭過去,每隻狗就起來搶奪,並且互相撕咬,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塊骨頭,彼此都起了爭奪之意。」

於是,秦王派范雎帶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擺宴會,散給合縱之士的黃金不到三千斤,他們就互相爭鬥起來,也不再攻擊秦國了。

【延伸思考】說來聽聽

故意讓燕軍割自己人的鼻子,掘自己人的祖墳,如果你是那些俘虜,一旦知道那是田單的詭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

趙括只有辯理能力,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這有點像只會看球的觀眾不會下場比賽一樣。然而,趙王為何不懂這道理?趙括的母親,為何沒因為兒子受重用而忽略這一點?

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第九冊)──第五十五章
用錢買來得和平

宋朝以為,
光用三十萬兩白銀就能買到和平,
真是太便宜了。

在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裏,遠在西方的歐洲人總以為契丹就是中國。因為大遼帝國的版圖,從亞洲東邊的海濱,一直延伸到亞洲的中部,它與西方的阿拉伯帝國,以及更遠的歐洲,比較容易接觸到。歐洲人似乎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了不起的文明帝國──宋朝存在着。

我們能夠想像,當時的宋朝人,要是知道這件事,心裏一定覺得很不痛快。因為在他們眼中,契丹人固然很令人畏懼,但他們只不過是無知無識,過着粗野生活的一羣人罷了。

自從遼帝國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開始,契丹人有了自己的文字,不過他們不像漢人那樣,懂得用文字彼此交換經驗、累積知識,所以也不必像漢人那樣,又讀書又考試。在遼帝國的貴族眼中,作為一個勇敢的征服者,能騎馬打仗是最要緊的本領,讀書不但浪費寶貴的時間,而且還會把人的腦筋弄得太複雜,他們甚至乾脆嚴格禁止本族人讀書。這羣不讀書、愛打仗的契丹人,對於南方這個新成立的宋朝帝國,一直虎視眈眈地盯.它,看來,他們遲早忍不住要伸伸自己的拳頭的。不過很意外地,遼帝國沒有先動手攻打宋,反而宋卻先出手去打遼了。

原來,宋太祖一直想收回燕雲十六州,那是從前那位「兒皇帝」石敬瑭送給遼帝國的土地,可是趙匡胤始終未能如願收復失土。到了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匡)義的時候,也仍不死心,於是決定大舉出兵,奪回這塊地方。不過幾乎所有的大臣和將領都反對這樣做,而趙光義卻認為,這羣人都是眼光短淺、缺乏魄力的傢伙,因此堅決主張出兵。

浩浩蕩蕩的宋軍,長途跋涉了一個多月,翻越過太行山區,終於遭遇了遼軍,雙方打得天昏地暗,沒想到當初反對趙光義的一些軍士們,認為皇帝根本不顧別人的死活,竟然掉轉了武器,攻擊趙光義。措手不及的趙光義當然潰不成軍。在退兵的途中,他在亂軍之中還被射了一箭,無法騎馬,只能找到一輛驢車代步,狼狽地逃了回國。

從此以後,宋、遼之間發生多次戰役,不過宋朝總是敗多勝少,因此對遼就更畏怯了。宋朝在雙方交界的地方,挖了一些河道,種上密密的樹林,希望能夠阻擋遼軍的兵馬南侵。

公元一○○四年,遼軍決定出動二十萬大軍,想要一勞永逸地一次過解決掉對手。奇怪的是,他們幾乎毫不費力就越過了邊界的河流和樹林,並且像躲迷藏一樣,繞過許多宋朝的城池,抵達了一個叫做澶州城的附近地區,準備針對宋帝國的京城──汴梁,做出致命的一擊。

澶州離汴梁很近,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非常恐慌,連忙召集羣臣商量對策。

有人主張趕緊逃走,把京城遷到南方去才對。

有人主張搬到更遠一點的四川成都,比較安全。

當大夥兒人心惶惶、七嘴八舌的時候,宰相寇準卻突然說:「主張遷都的人,全該殺頭,因為那樣一定一敗塗地。我主張陛下親自出征,和敵人一決勝負。」

於是大臣分成了兩派|主戰派和主張和談的主和派。寇準是主戰派的,他勸了皇帝很久,宋真宗才勉強答應親征。

駐守澶州城的宋軍聽說皇帝要親征,立刻士氣大振,把遼軍打退了些。可是真宗走到黃河邊就停了下來,因為他看見黃河北面布滿密密麻麻的敵軍營帳,怕得不敢渡河,要不是寇準催促他說「如今只能進,不能退,一退便都完了」,他一定會掉頭就跑的。真宗戰戰兢兢地渡過黃河,進入澶州城。宋軍看見皇帝親自來到陣前,個個奮勇向前,再次打敗遼軍,不過他們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自家人又爭吵了起來。主戰派說,這正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大好時機;主和派則說,應該見好就收,不如和遼軍談談看,每年送些財物給他們,雙方維持和平算了。

這次是主和派佔了上風,宋真宗認為,花錢買個和平,要比打仗好多了,因此就和遼軍展開談判。寇準很不甘心,便私下威脅皇帝派出的使者說:「你答應給敵人的財物,不得超過三十萬,若超過,回來我就殺你!」

遼軍吃了敗仗,正在進退兩難時,發現宋朝竟然要花錢來買和平,真是喜出望外。於是在公元一○○四年,雙方訂了盟約,規定宋每年給遼: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數目恰好沒超過三十萬。由於盟約是在澶淵(也就是澶州)訂的,所以稱作「澶淵之盟」。

宋真宗覺得,這次的談判真是明智之舉,為了慶賀這次的「勝利」,還親自寫了詩文呢!

宋朝剛與遼帝國勉強做了「好朋友」,不久之後,在它的西北方,有一個強悍的民族──党項族,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原來是附屬於宋朝的,現在,他們的首領李元昊卻覺得自己也該建立一個王朝,並且也能像遼帝國那樣,趾高氣昂地佔一下鄰居的便宜。李元昊建立的國家叫大夏,歷史上稱作西夏。

西夏接二連三地向宋挑釁,有一回他們故意逃跑,宋軍一路追到六盤山的好水川,忽然發現路旁放着一些泥巴做的盒子,裏面噗噗作響,好奇的士兵把泥盒打開後,只見裏面飛出一羣羣的鴿子,在上空盤旋。在今天的節慶典禮時,人們會放出鴿羣,表示祥和的意思,這次卻不是。因為埋伏在四周的西夏軍,根據鴿子盤旋的地點,一起向宋軍圍殺過來。戰爭的結果,當然不用說了。宋朝幾乎每戰必敗,最後只好懇求西夏別再打了。

西夏也像遼軍那樣,要宋朝花錢來買和平。條件是:每年送他們絹十三萬匹、白銀五萬兩、茶二萬斤。逢年過節,還得另外加送白銀二萬兩、銀器二千件、絹二萬匹、茶五千斤。

看起來,他們好像把戰爭當作買賣來做哩!宋朝允諾了要求,可是他們卻不說那是「奉獻給西夏的」,而說那是「賞賜給西夏的」,似乎這樣就扳回了顏面。但這不足為奇,因為我們不也時常看到,兩個男孩打架,通常輸的那方總會向別人說:「是我讓他的,要不然……」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宋朝帝國的性格,一點也不像漢朝、唐朝那樣,可以威震四鄰,讓別人感到敬畏。雖然它在其他方面的表現,比那些只會打仗的蠻漢子,要來得高明太多。

【延伸思考】說來聽聽

戰爭是殘酷、可悲的,如果花錢買得到和平,未嘗不是好辦法,但你會不會覺得,宋朝的做法有哪些地方仍然不妥?

如果你在宋真宗的時代,遼軍進攻澶州,你會主張作戰,還是會想辦法談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