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動物園】
綠池白鵝
記得是二十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兒童文學訪問團,到日本東京去訪問當地的兒童文學協會。會後,團員中有幾個對東京非常熟悉的人,帶我們去看日本天皇的皇居。
皇居有護城河圍繞,出入有一座跨越護城河的大橋。老百姓和遊客都在離橋頭很遠的地方止步。觀看皇居最適當的地點,是在護城河外側的岸上,隔著欄杆向對岸遙望。
我拿出照相機,正打算請人幫我拍一張照片留念,無意中看到護城河裡的水。那河水很綠很綠,綠得好像一種不透明的圖畫顏料。要想說明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綠,「濃得化不開」可能是最佳的形容。我這樣想。
接著,我又覺得眼前一亮,這一回的顏色是白。我看到的是兩隻白色的天鵝,結伴在護城河裡游水。這兩隻天鵝的白,也是不透明的,就像是用一種白顏料畫出來的。
我不知道這兩隻天鵝是馴養的,還是臨時在這裡落腳的。我看到的是兩隻天鵝游完了水,就回到護城河對岸的斜坡。牠們像一對夫婦,上岸的時候還洋溢著一種互相照應的氣氛。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天鵝的情形。
我的書桌上有一個陶瓷做的天鵝擺飾,純白色,從胸到尾的長度只有十公分。那是我的玩具。在我寫作或者看書覺得累了,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我就會朝它看幾眼,欣賞它優美的姿態。
這隻陶瓷天鵝採用的是游水的姿態,所以底座是平的。我所看到的是一隻浮在水面上的天鵝。特別引人注意的是牠長長的脖子,優美的彎曲成一個阿拉伯數字的「2」。把牠放在我寫稿用的玻璃墊上,真像天鵝游水。玻璃墊下面,墊的是綠色的塑膠布,很容易引發我對綠色水池的聯想。
這隻小小的白天鵝,常常使我想起寫〈醜小鴨〉的丹麥作家「安徒生」。據說天鵝幼小的時候很醜,成年以後才變得優雅美麗。這情形很像安徒生。他年輕時候很不得志,中老年以後才逐漸受到丹麥人的敬重。
有人說,安徒生的〈醜小鴨〉,寫的就是他自己。這話是可信的。我們只要讀他所寫醜小鴨受到農場裡那些家畜的冷落和歧視,就知道沒有一些親身的經歷是寫不出來的。
我的一個朋友想編一份兒童雜誌,來找我邀稿。我好像腦子裡早有現成題材似的,很爽快的答應了。
朋友走了以後,我問自己:「我真有現成題材嗎?」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寫的故事,主角是兩隻白色的天鵝。故事裡的場景,是一個顏色很綠的大池塘。這兩樣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原來都來自我生活中的一些親身體驗。我完成了一篇故事。那篇故事的篇名,就叫〈綠池白鵝〉。
【時間的動物園】
飛魚和大海
如果拿我和同齡的孩子相比,我可以算是一個「哥倫布」,因為我坐著大船飄洋過海的次數比誰都多。
我出生沒幾個月,就被父母親從老家廈門帶到日本的神戶去居住。那一次因為我太小,所以沒留下什麼印象。可是七歲那年由日本神戶回到廈門老家那一次,因為我上過幼兒園了,懂的事情多了,所以印象就比較深刻。
那一次回廈門老家,採取的途徑是從神戶坐火車到大阪,再從大阪坐船進入「瀨戶內海」。走完這個內海以後,輪船通過「下關」,進入日本海,然後是東海,再從臺灣海峽南下,才能在老家廈門靠岸。我們的船一共要走幾天幾夜,我已經不記得。記得的是我們每天只能在同一條船上走動,每天所看到的是永遠不變的那個大海。
坐船在海上旅行是很沉悶的事情。大人都會覺得不耐煩,更別說好動的小孩子。記得是從日本坐船回廈門的那一趟,父親在船上都會想出一些方法來幫我們解悶。例如帶我們到船上的餐廳去吃蛋糕,喝牛奶,或者帶我們到甲板上去看太陽,散散步。我能夠看到飛魚,就是在這次的航程中。
當時,我看到一隻黑黑的魚,張開翅膀,從海面飛了上來,越過船邊疏落的欄杆,啪的一聲跌落在甲板上。我立刻想奔跑過去看個究竟,卻發覺我的手被父親抓得牢牢的,就像被一把鎖牢牢鎖住一樣。
我轉身抬頭看看父親,意思是想弄清楚他為什麼不放手讓我跑過去看那隻飛魚。當時的我,多麼想把牠捉在手裡拿去給弟弟看。
父親對我說了很長的一段話。他說,這艘輪船的甲板邊,裝的是疏落的欄杆,不是矮牆。小孩子在甲板上奔跑,收腳不住,很容易從欄杆的空隙掉落大海,那時候誰救得了他。說到這裡,他隨口交代了一句:「沒有我帶著,你不要自己跑到甲板上來玩。危險!」可見父親多麼關心我們小孩子坐輪船的安全。
我看到的飛魚,其實並沒有翅膀,只是喜歡從水面上彈跳出去,再靠著兩個特別發達的胸鰭,幫助牠在空中滑翔。牠有時候可以爬升得很遠很高,越過船邊的欄杆,跌落在甲板上。我所看見的,就是這樣的一隻。
書上說,太平洋沿岸生產飛魚。臺灣的蘭嶼,飛魚也很多。每年初夏,產量最豐富。飛魚會在海面跳起,紛紛跌落在漁民的漁船裡。我很幸運,在七歲的時候就能跟海上一種有趣的魚類結緣。我跟牠雖然只是匆匆的打了個照面,並沒有成功的把牠抓在手裡,印象卻非常深刻。牠使我想起童年時代多次的海上航行。同時,更使我想起我有一個很疼愛我的父親,很注意我的安全。
綠池白鵝
記得是二十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兒童文學訪問團,到日本東京去訪問當地的兒童文學協會。會後,團員中有幾個對東京非常熟悉的人,帶我們去看日本天皇的皇居。
皇居有護城河圍繞,出入有一座跨越護城河的大橋。老百姓和遊客都在離橋頭很遠的地方止步。觀看皇居最適當的地點,是在護城河外側的岸上,隔著欄杆向對岸遙望。
我拿出照相機,正打算請人幫我拍一張照片留念,無意中看到護城河裡的水。那河水很綠很綠,綠得好像一種不透明的圖畫顏料。要想說明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綠,「濃得化不開」可能是最佳的形容。我這樣想。
接著,我又覺得眼前一亮,這一回的顏色是白。我看到的是兩隻白色的天鵝,結伴在護城河裡游水。這兩隻天鵝的白,也是不透明的,就像是用一種白顏料畫出來的。
我不知道這兩隻天鵝是馴養的,還是臨時在這裡落腳的。我看到的是兩隻天鵝游完了水,就回到護城河對岸的斜坡。牠們像一對夫婦,上岸的時候還洋溢著一種互相照應的氣氛。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天鵝的情形。
我的書桌上有一個陶瓷做的天鵝擺飾,純白色,從胸到尾的長度只有十公分。那是我的玩具。在我寫作或者看書覺得累了,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我就會朝它看幾眼,欣賞它優美的姿態。
這隻陶瓷天鵝採用的是游水的姿態,所以底座是平的。我所看到的是一隻浮在水面上的天鵝。特別引人注意的是牠長長的脖子,優美的彎曲成一個阿拉伯數字的「2」。把牠放在我寫稿用的玻璃墊上,真像天鵝游水。玻璃墊下面,墊的是綠色的塑膠布,很容易引發我對綠色水池的聯想。
這隻小小的白天鵝,常常使我想起寫〈醜小鴨〉的丹麥作家「安徒生」。據說天鵝幼小的時候很醜,成年以後才變得優雅美麗。這情形很像安徒生。他年輕時候很不得志,中老年以後才逐漸受到丹麥人的敬重。
有人說,安徒生的〈醜小鴨〉,寫的就是他自己。這話是可信的。我們只要讀他所寫醜小鴨受到農場裡那些家畜的冷落和歧視,就知道沒有一些親身的經歷是寫不出來的。
我的一個朋友想編一份兒童雜誌,來找我邀稿。我好像腦子裡早有現成題材似的,很爽快的答應了。
朋友走了以後,我問自己:「我真有現成題材嗎?」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寫的故事,主角是兩隻白色的天鵝。故事裡的場景,是一個顏色很綠的大池塘。這兩樣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原來都來自我生活中的一些親身體驗。我完成了一篇故事。那篇故事的篇名,就叫〈綠池白鵝〉。
【時間的動物園】
飛魚和大海
如果拿我和同齡的孩子相比,我可以算是一個「哥倫布」,因為我坐著大船飄洋過海的次數比誰都多。
我出生沒幾個月,就被父母親從老家廈門帶到日本的神戶去居住。那一次因為我太小,所以沒留下什麼印象。可是七歲那年由日本神戶回到廈門老家那一次,因為我上過幼兒園了,懂的事情多了,所以印象就比較深刻。
那一次回廈門老家,採取的途徑是從神戶坐火車到大阪,再從大阪坐船進入「瀨戶內海」。走完這個內海以後,輪船通過「下關」,進入日本海,然後是東海,再從臺灣海峽南下,才能在老家廈門靠岸。我們的船一共要走幾天幾夜,我已經不記得。記得的是我們每天只能在同一條船上走動,每天所看到的是永遠不變的那個大海。
坐船在海上旅行是很沉悶的事情。大人都會覺得不耐煩,更別說好動的小孩子。記得是從日本坐船回廈門的那一趟,父親在船上都會想出一些方法來幫我們解悶。例如帶我們到船上的餐廳去吃蛋糕,喝牛奶,或者帶我們到甲板上去看太陽,散散步。我能夠看到飛魚,就是在這次的航程中。
當時,我看到一隻黑黑的魚,張開翅膀,從海面飛了上來,越過船邊疏落的欄杆,啪的一聲跌落在甲板上。我立刻想奔跑過去看個究竟,卻發覺我的手被父親抓得牢牢的,就像被一把鎖牢牢鎖住一樣。
我轉身抬頭看看父親,意思是想弄清楚他為什麼不放手讓我跑過去看那隻飛魚。當時的我,多麼想把牠捉在手裡拿去給弟弟看。
父親對我說了很長的一段話。他說,這艘輪船的甲板邊,裝的是疏落的欄杆,不是矮牆。小孩子在甲板上奔跑,收腳不住,很容易從欄杆的空隙掉落大海,那時候誰救得了他。說到這裡,他隨口交代了一句:「沒有我帶著,你不要自己跑到甲板上來玩。危險!」可見父親多麼關心我們小孩子坐輪船的安全。
我看到的飛魚,其實並沒有翅膀,只是喜歡從水面上彈跳出去,再靠著兩個特別發達的胸鰭,幫助牠在空中滑翔。牠有時候可以爬升得很遠很高,越過船邊的欄杆,跌落在甲板上。我所看見的,就是這樣的一隻。
書上說,太平洋沿岸生產飛魚。臺灣的蘭嶼,飛魚也很多。每年初夏,產量最豐富。飛魚會在海面跳起,紛紛跌落在漁民的漁船裡。我很幸運,在七歲的時候就能跟海上一種有趣的魚類結緣。我跟牠雖然只是匆匆的打了個照面,並沒有成功的把牠抓在手裡,印象卻非常深刻。牠使我想起童年時代多次的海上航行。同時,更使我想起我有一個很疼愛我的父親,很注意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