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的砝碼──張釋之
以天下最公正的執法者為目標
張釋之和他的哥哥仲住在一起,因為家中有錢而被任命為皇帝的侍衛,侍奉孝文帝,十年都沒有被選任其他職位,一直默默無聞。
釋之說:
「當了這麼久的官,花了兄長這麼多財產1,結果一點成就也沒有。」
就想辭官回去。皇帝的侍衛武官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對他罷官感到可惜,於是請求文帝讓他調任為皇帝的侍從,負責接待賓客,收發傳達。
釋之朝見文帝後,發表利國安民的論述。文帝說:
「平實一點,不必唱高調,講些國家當前應做的。」
於是釋之講了秦為什麼會滅亡,漢為什麼會興盛的道理。文帝很欣賞,任命他為侍從長官。
有一次,釋之隨文帝到獵場去。文帝問主管獵場的官員十幾個問題,官員們彼此對看,都答不出來。旁邊有個獵場雜役代替回答,說得十分詳細,答得又快又好,好像問不倒似的。
文帝說:
「難道作為一個官吏不該像他這樣嗎?這些個官員都不可靠。」說完,就命釋之升雜役為獵場的官員。
釋之停了一會兒,才上前說:
「陛下認為絳侯周勃2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文帝說:
「是個有德行的長者。」
釋之問:
「東陽侯張相如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文帝又回答:
「是個性情寬厚的長者。」
釋之說:
「絳侯與東陽侯被稱為長者,但他們在論事時還不一定能流利對答,哪像這個雜役多話善辯呢?況且秦代因為重用執法的官員,所以官員們爭相以瑣碎事務苛求,只有表面的官樣,心中卻沒有為官的真誠。因此秦君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國家一天比一天衰弱,到了二世,就滅國了。
如今陛下因為雜役口才好,升他官。只怕日後人人都學他,只重口才而不務實際。陛下的一個舉動,會影響天下人的行為,您不能不審慎呀。」
文帝說:
「你說的有道理。」於是打消了念頭。
文帝上了車,叫釋之陪乘,車子慢慢地行駛,文帝就問釋之秦朝政策的缺失,釋之一一回答。到了宮裡,文帝任命釋之為掌管殿門、司馬門3的官員。
過了不久,太子與梁王一同坐車入朝,到了宮殿外的司馬門,卻不下車,釋之追著阻止二人,不讓他們進入殿門。又舉報他們不在君門下車,不恭敬。薄太后聽到了,文帝摘下帽子謝罪說:
「我教導兒子不夠用心。」
薄太后派使者拿著詔書赦免太子和梁王,然後他們才能進殿。文帝從此對釋之另眼相看,任命他為掌管議論的官員。不久後,又升至掌管議論官員的長官,跟隨文帝視察陵墓工地。文帝的寵姬慎夫人也隨行,文帝指著新豐道4給慎夫人看,說:
「這是通往邯鄲的道路。」
文帝忍不住想起以前的事,感到時光匆匆,看著自己的陵寢,入住也不過是早晚的事。想著,便叫慎夫人鼓瑟,自己隨著瑟聲歌唱,心中悲哀,回過頭來對群臣說:
「唉,用北山的石頭當外棺,將棉絮填在縫隙中,再用漆把縫隙灌住,哪能動它分毫呢?」
左右臣子都說:
「您說的沒錯。」
釋之上前奏說:
「如果陵墓中有些使人心動的寶物,縱是把整座南山都鑄塞起來,還是有人能夠進去。如果裡面沒有讓人心動的東西,那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文帝很讚賞他的意見,後來又命他為最高法院院長的廷尉一職。
不久,文帝出巡到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跑出來,驚嚇到天子座車的馬兒,立刻命人追捕,交給廷尉治罪。廷尉問他口供,那人說:
「我是從鄉下來的,到這裡,聽說道路禁止通行,就躲到橋下。過了很久,以為隊伍已經通過了,才走出來,卻撞見皇上的車駕,因為害怕就逃跑了。」
釋之向文帝報告:單獨一人觸犯了清道的禁令,判他罰金。
文帝發怒說:
「這個人驚嚇到我的馬兒,幸好我的馬溫馴,要是換了別的馬,不就讓我受傷了嗎!廷尉居然只判他罰金!」
釋之說:
「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規定如此,再加重判刑,法律就不能取信於百姓了。若是當時皇上您立刻下令殺了他,也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由廷尉治罪,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執法者,若有一點偏失,那麼天下用法皆可輕可重,而沒有一定的標準了。這樣,人民豈不是手足無措了嗎?請陛下明察。」
過了許久,文帝才說:
「廷尉的判決是對的。」
後來,有人偷了高祖廟中座前的玉環,被抓到了。文帝很生氣,交給廷尉治罪。釋之照偷盜宗廟所用器具的法律規定,判他死刑。
文帝大怒,說:
「這種人無法無天,竟然敢偷盜先帝宗廟的器物。我交給廷尉治罪的意思,本來是想使他滅族,而你卻按法律來判,這與我恭敬供奉宗廟的本意完全不同!」
釋之脫下帽子,磕頭謝罪說:
「按照法律,這樣的處決就夠了。況且即使罪行相等,也要看程度的大小來判刑。如果盜取宗廟器物就判滅族,萬一將來有愚民挖取長陵一捧土5,陛下又該如何添加其罪刑呢?」過了許久,文帝和太后商談過,才同意廷尉的判決。
當時的首都警察局局長周亞夫,見釋之的議論公正不阿,於是與他結為好友。
張釋之從此被天下人所稱讚。
◎解字析詞
1.當時擔任皇帝的侍衛,必須自己準備衣服、馬匹以及各種配件,花費很大。
2.絳侯周勃:絳,音ㄐㄧㄤˋ。周勃,曾幫助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後來又幫忙剷除呂后外戚勢力,立文帝。
3.司馬門:皇宮的外門。當時法令規定,乘車者至此都必須下車。
4.新豐:漢高祖都關中時,他的父親因懷念故鄉而鬱鬱不樂,漢高祖就把之前秦代的驪(音ㄌㄧˊ)邑街道,改造成故鄉豐邑(在沛縣)的樣子,並把豐邑的居民搬遷過來,稱為新豐(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縣西北方)。
5.這是「如果有人偷掘了高祖的墳墓」的婉轉說法。長陵,漢高祖的陵寢。
◎時光河流
漢朝的超級大賓士
中國相傳從夏朝開始就用馬兒拉著戰車,在戰場上馳騁。除了戰役,馬車也可用來載人、運貨,裝飾豪華的馬車還能表示身分、地位。有一句成語叫「冠蓋雲集」,是形容眾多達官貴人聚在一起,他們個個穿著華服、乘著有車蓋的馬車,而且馬車裡裡外外都裝飾得很貴氣。由此可見,古人對馬車有多講究了。
漢武帝時有一種很氣派的馬車叫「安車蒲輪」,坐起來又穩又舒適,比起現在的大賓士一點也不遜色。漢朝的馬車一般是乘客站在上面,而安車是一種可以坐的馬車。那時候,漢武帝為了表示對賢士的禮運,召請他們進宮時都是坐在安車蒲輪上。因為這種馬車的車輪特別用蒲葉層層包覆起來,行駛時很安穩,不會顛顛簸簸。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召見大辭賦家枚乘時,就是用安車蒲輪載著他進宮,說多有威風氣派就有多威風氣派呢。
以天下最公正的執法者為目標
張釋之和他的哥哥仲住在一起,因為家中有錢而被任命為皇帝的侍衛,侍奉孝文帝,十年都沒有被選任其他職位,一直默默無聞。
釋之說:
「當了這麼久的官,花了兄長這麼多財產1,結果一點成就也沒有。」
就想辭官回去。皇帝的侍衛武官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對他罷官感到可惜,於是請求文帝讓他調任為皇帝的侍從,負責接待賓客,收發傳達。
釋之朝見文帝後,發表利國安民的論述。文帝說:
「平實一點,不必唱高調,講些國家當前應做的。」
於是釋之講了秦為什麼會滅亡,漢為什麼會興盛的道理。文帝很欣賞,任命他為侍從長官。
有一次,釋之隨文帝到獵場去。文帝問主管獵場的官員十幾個問題,官員們彼此對看,都答不出來。旁邊有個獵場雜役代替回答,說得十分詳細,答得又快又好,好像問不倒似的。
文帝說:
「難道作為一個官吏不該像他這樣嗎?這些個官員都不可靠。」說完,就命釋之升雜役為獵場的官員。
釋之停了一會兒,才上前說:
「陛下認為絳侯周勃2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文帝說:
「是個有德行的長者。」
釋之問:
「東陽侯張相如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文帝又回答:
「是個性情寬厚的長者。」
釋之說:
「絳侯與東陽侯被稱為長者,但他們在論事時還不一定能流利對答,哪像這個雜役多話善辯呢?況且秦代因為重用執法的官員,所以官員們爭相以瑣碎事務苛求,只有表面的官樣,心中卻沒有為官的真誠。因此秦君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國家一天比一天衰弱,到了二世,就滅國了。
如今陛下因為雜役口才好,升他官。只怕日後人人都學他,只重口才而不務實際。陛下的一個舉動,會影響天下人的行為,您不能不審慎呀。」
文帝說:
「你說的有道理。」於是打消了念頭。
文帝上了車,叫釋之陪乘,車子慢慢地行駛,文帝就問釋之秦朝政策的缺失,釋之一一回答。到了宮裡,文帝任命釋之為掌管殿門、司馬門3的官員。
過了不久,太子與梁王一同坐車入朝,到了宮殿外的司馬門,卻不下車,釋之追著阻止二人,不讓他們進入殿門。又舉報他們不在君門下車,不恭敬。薄太后聽到了,文帝摘下帽子謝罪說:
「我教導兒子不夠用心。」
薄太后派使者拿著詔書赦免太子和梁王,然後他們才能進殿。文帝從此對釋之另眼相看,任命他為掌管議論的官員。不久後,又升至掌管議論官員的長官,跟隨文帝視察陵墓工地。文帝的寵姬慎夫人也隨行,文帝指著新豐道4給慎夫人看,說:
「這是通往邯鄲的道路。」
文帝忍不住想起以前的事,感到時光匆匆,看著自己的陵寢,入住也不過是早晚的事。想著,便叫慎夫人鼓瑟,自己隨著瑟聲歌唱,心中悲哀,回過頭來對群臣說:
「唉,用北山的石頭當外棺,將棉絮填在縫隙中,再用漆把縫隙灌住,哪能動它分毫呢?」
左右臣子都說:
「您說的沒錯。」
釋之上前奏說:
「如果陵墓中有些使人心動的寶物,縱是把整座南山都鑄塞起來,還是有人能夠進去。如果裡面沒有讓人心動的東西,那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文帝很讚賞他的意見,後來又命他為最高法院院長的廷尉一職。
不久,文帝出巡到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跑出來,驚嚇到天子座車的馬兒,立刻命人追捕,交給廷尉治罪。廷尉問他口供,那人說:
「我是從鄉下來的,到這裡,聽說道路禁止通行,就躲到橋下。過了很久,以為隊伍已經通過了,才走出來,卻撞見皇上的車駕,因為害怕就逃跑了。」
釋之向文帝報告:單獨一人觸犯了清道的禁令,判他罰金。
文帝發怒說:
「這個人驚嚇到我的馬兒,幸好我的馬溫馴,要是換了別的馬,不就讓我受傷了嗎!廷尉居然只判他罰金!」
釋之說:
「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規定如此,再加重判刑,法律就不能取信於百姓了。若是當時皇上您立刻下令殺了他,也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由廷尉治罪,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執法者,若有一點偏失,那麼天下用法皆可輕可重,而沒有一定的標準了。這樣,人民豈不是手足無措了嗎?請陛下明察。」
過了許久,文帝才說:
「廷尉的判決是對的。」
後來,有人偷了高祖廟中座前的玉環,被抓到了。文帝很生氣,交給廷尉治罪。釋之照偷盜宗廟所用器具的法律規定,判他死刑。
文帝大怒,說:
「這種人無法無天,竟然敢偷盜先帝宗廟的器物。我交給廷尉治罪的意思,本來是想使他滅族,而你卻按法律來判,這與我恭敬供奉宗廟的本意完全不同!」
釋之脫下帽子,磕頭謝罪說:
「按照法律,這樣的處決就夠了。況且即使罪行相等,也要看程度的大小來判刑。如果盜取宗廟器物就判滅族,萬一將來有愚民挖取長陵一捧土5,陛下又該如何添加其罪刑呢?」過了許久,文帝和太后商談過,才同意廷尉的判決。
當時的首都警察局局長周亞夫,見釋之的議論公正不阿,於是與他結為好友。
張釋之從此被天下人所稱讚。
◎解字析詞
1.當時擔任皇帝的侍衛,必須自己準備衣服、馬匹以及各種配件,花費很大。
2.絳侯周勃:絳,音ㄐㄧㄤˋ。周勃,曾幫助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後來又幫忙剷除呂后外戚勢力,立文帝。
3.司馬門:皇宮的外門。當時法令規定,乘車者至此都必須下車。
4.新豐:漢高祖都關中時,他的父親因懷念故鄉而鬱鬱不樂,漢高祖就把之前秦代的驪(音ㄌㄧˊ)邑街道,改造成故鄉豐邑(在沛縣)的樣子,並把豐邑的居民搬遷過來,稱為新豐(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縣西北方)。
5.這是「如果有人偷掘了高祖的墳墓」的婉轉說法。長陵,漢高祖的陵寢。
◎時光河流
漢朝的超級大賓士
中國相傳從夏朝開始就用馬兒拉著戰車,在戰場上馳騁。除了戰役,馬車也可用來載人、運貨,裝飾豪華的馬車還能表示身分、地位。有一句成語叫「冠蓋雲集」,是形容眾多達官貴人聚在一起,他們個個穿著華服、乘著有車蓋的馬車,而且馬車裡裡外外都裝飾得很貴氣。由此可見,古人對馬車有多講究了。
漢武帝時有一種很氣派的馬車叫「安車蒲輪」,坐起來又穩又舒適,比起現在的大賓士一點也不遜色。漢朝的馬車一般是乘客站在上面,而安車是一種可以坐的馬車。那時候,漢武帝為了表示對賢士的禮運,召請他們進宮時都是坐在安車蒲輪上。因為這種馬車的車輪特別用蒲葉層層包覆起來,行駛時很安穩,不會顛顛簸簸。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召見大辭賦家枚乘時,就是用安車蒲輪載著他進宮,說多有威風氣派就有多威風氣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