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西遊記1:齊天大聖孫悟空》
第一話 有隻靈猴叫做孫悟空
那塊巨大的石頭長著九個竅孔。它是一塊會呼吸的仙石,億萬年來都在吸收日月的光。
打從開天闢地,它以一邊斜斜的角,站在花果山的山頂,活像一個抬腳獨立的人。多少年來,風颳不動它,雨沖不走它。但是就在一個誰都料想不到的日子裡,這塊仙石伴隨著「滋滋」的聲響,裂開了一條縫。
這條縫愈裂愈長,愈裂愈大,終於把整塊石頭裂成兩半。
「砰!」一聲巨響,從裂開的石頭裡滾出一顆圓滾滾的卵。
那是日月精華所孕育的仙胎。
就在接觸空氣的一剎那,它長出了頭,長出了手,長出了腳,還長出了一條長長的尾巴。
它長成一隻活生生的石猴。
石猴眨了眨眼,看看四周,「嘻嘻」兩聲,「哈哈」兩聲。從出生後不到一分鐘,他就學會了爬;不到兩分鐘,他就學會了走。爬爬走走,走走爬爬。石猴歡喜自己的身體,卻不知自己的出生該感謝誰,便朝四方拜了拜。
接著,他抬頭一望――兩道金光從他的眼睛裡射出,直直射向天庭,差點射斷天宮的簷角。
在靈霄寶殿,玉皇大帝和仙卿們正在開會。「怎麼回事?」見到兩道金光從凡人居住的下界直往上衝,玉帝派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神將去調查。
千里眼的眼睛能看到千里以外的一根針,順風耳的耳朵能聽到遙遠地方的一隻飛蚊。他們打開南天門,一起觀看和聆聽。調查完畢,他們向玉帝回報:「花果山上有塊仙石,產下一顆石卵,化作一隻石猴,這時正在那裡朝拜四方,往天空望來望去。金光就是從那猴兒的眼裡射出的。不礙事!等那猴兒喝了水,吃了下界的食物,金光自然會消退。」
玉帝聽完報告,笑了,說:「在下界的那東西,是接收了大自然的精華才生出來的,想來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玉帝用慈悲的心腸去理解石猴的出生,不把他當一回事,卻沒想到――在日後,便是這隻石猴鬧得整個天庭雞犬不寧,還差點掀掉玉帝的寶座!
那時,世界還很古老,分成四大洲:東邊是東勝神州;西邊是西牛賀洲;南邊是南贍部洲;北邊是北俱蘆洲。
花果山位在東勝神洲傲來國的海上,長滿奇花異草,時常有麒麟、仙鶴和龍在山裡出沒。
石猴出生後,每天都在花果山蹦蹦跳跳,這邊採採果子,那邊嘗嘗花草。他認識的動物可不少,但最常在一起的還是那些同類的猿猴。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時間飛逝,不知過了多少年。有一天天氣炎熱,群猴都躲在樹蔭下。儘管是在避暑,大家還是起勁的玩,你撓撓我,我抓抓你。
玩夠了,群猴跑去山澗洗澡,只見澗水「嘩啦嘩啦」的流,就像永遠都流不完。見到這情景,群猴又起了玩興,「走,我們去找源頭!」於是你拉我,我推你,大家循著澗水爬山,到源頭一看,竟是一股瀑布飛泉!
「好個瀑布!」群猴拍手叫說:「誰有本事鑽進去探個究竟,出來又沒事,我們便拜他為王。」
在一片吵鬧中,石猴跳了出來,高聲回應:「我進去!」
好傢伙!話才說完,只見他閉眼蹲身,縱身一躍,跳進瀑布裡。
石猴在瀑布裡睜開眼,發現裡頭沒有水,卻有座橋;仔細瞧,那還是一座鐵板橋。橋下的水沖刷貫穿在石竅間,倒掛著流出去,把橋門遮閉了。「哇!這裡可新鮮了!」石猴懷著好奇心,上了橋頭,邊走邊看,看到前面竟有一處好似人家住的地方,石窩、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少。
看過這地方,往前走,左右再看。只見正當中有塊石碑,碑上有一行大字,刻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樂得不得了,出了瀑布直喊道:「我們走運了!走運了!」
「走什麼運?」眾猴將他圍住,急著問:「裡面怎麼樣?水深不深?」
「沒水!沒水!」石猴笑著對眾猴描述瀑布裡的情景,說:「裡面好得很!非常寬闊,住上千百口都夠。我們進去住吧!省得在外頭受老天的氣。」
眾猴聽到這些話,個個歡喜,連忙讓石猴帶路,進了水簾洞。一進洞裡,大家顯露猴子的本性,搶盆奪碗,佔灶爭床,直鬧到精疲力盡才肯歇下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石猴說:「各位,我進了瀑布給大家找到一個家,你們先前說的話還算不算數?」
「算數,算數。」眾猴依照約定,拜石猴為王,將石猴的「石」隱去不提,尊他為「美猴王」。
從此,石猴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自己的徒眾。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美猴王成了花果山的一號人物。
(中略)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的門下,一待就待了七年。在這七年,他天天做雜工,勤奮的學習。
有一天,祖師開設講座,談起一些大道理。孫悟空在一旁聽得抓抓耳,搔搔腮,眼睛和眉毛笑得像花朵盛開,還忍不住手舞足蹈。祖師見到這情景,把他叫來,問:「你不聽我講經,怎麼在那裡像瘋子似的發癲?」
悟空說:「師父,我聽您講經,聽到裡頭有很奧妙的道理,覺得高興,才跳起舞的。我不是在發癲。請您恕罪!」
祖師笑了笑,說:「別的弟子都沒聽出來,而你聽得出來?看樣子,你這猴兒倒也不差。」祖師一高興,便想親自教教他。
可是當祖師提起道家的一些修行方法,孫悟空都認為太粗淺,不感興趣。
祖師惱了,於是跳下高臺,手拿一根戒尺,指著悟空說:「你這猢猻,這個不學,那個不學,到底要學什麼?」他走上前去,在悟空頭上打了三下,然後將手擱在背後,走入房間裡,並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不管。
祖師的這些舉動,讓那班聽講的人擔心極了,都怨悟空說:「潑猴,不學好,竟敢跟師父頂嘴!這下衝撞了師父,不知他什麼時候才會出來?」
悟空一點也不惱,只是滿臉賠笑。事實上,他知道祖師這回又在跟他玩「雞同鴨講」了,還出謎題給他猜。而他在心裡已經解開這謎――祖師打他三下,是叫他半夜三更時分行動;背著手向內走,將中門關上,是叫他從後門進,想在私下傳道法給他。
悟空在白天等著,恨不得早點把太陽換成月亮。夜裡當大家都睡了,他悄悄的從床上爬起,在三更時分溜進祖師住處的後門,而那後門正半掩著呢!
「好徒弟!既然聽得懂我跟你打的暗號,」祖師高興的說:「那麼,我就教你一些特別的吧!」
《少年讀西遊記2:從風到火的考驗》
第十六話 車遲國的三個國師
三藏的西天取經之旅,註定劫難不少,自從在號山獲救,一個多月後,他又在黑河被一隻龍精抓走。經黑河河神告知,行者才知道這作怪的龍精是西海龍王的侄子,便去西海投訴。西海龍王派出太子摩昂前來收服龍精,三藏才得以重新踏上求經的路。走過寒冬,來到初春,在路上遠遠就聽見如雷的喊聲,把三藏嚇得不敢向前再挪一步。
「待老孫去看看。」行者縱身跳上雲端,望見前方有座城池。
行者就近觀察,發現這座城倒也祥和,只是城門外大約有五百名和尚在拉車運磚瓦和木材,要上一個陡坡,一邊拉還一邊呼著歌。正是這群和尚發出如雷的叫喊聲,把師父嚇著了。
「難道是要蓋寺院嗎?但為什麼不找工人做,而是找和尚來做?」
疑惑還沒解決,行者又看到兩名衣著鮮麗的少年道士從城門走出來。和尚們看到這兩名少年道士,都露出驚慌的神情,看樣子很怕他們。
行者一拍腦門,恍然大悟:「聽說往西方路上有個『敬道滅僧』的國家,難不成就是這裡?」行者暗自揣想:「不知這個國家出了什麼問題?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師父怎麼過得去?」
於是行者變成一個雲遊真人的模樣,下去找那兩名少年道士打聽消息。
由於裝成同行的模樣,行者從兩名少年道士口中很快了解事情的概況。
這個國家叫做車遲國,二十年前遭逢嚴重的乾旱。當時來了三位大仙――分別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到此地施法,召來雨水,為車遲國解除危機。
國王見大仙法力高強,便封他們當國師,尊他們為兄長,十分信任他們。只不過從此以後,國王對佛僧的態度愈來愈差,燒佛像、毀佛寺,把和尚當奴僕和苦力來用,還放任道士欺負他們。眼前的五百名和尚,這會兒不正是在做蓋房子的苦工?
行者可憐那五百名和尚,要兩名少年道士把他們全放了。
兩名少年道士哪裡肯?行者發了火,抽出鐵棒一揮,將他們兩個人的性命一起了結。
「不好了,不好了。」那些在做工的和尚見行者殺了人,都擁上前來說:「真人,你殺了皇親了。」
行者問:「誰是皇親?」
「就這兩個少年道士。他們的師父是虎力、鹿力和羊力三個國師。
這下子,我們要受你連累了!」
行者說:「各位別嚷嚷。我不是什麼雲遊的真人,其實是大唐聖僧的徒弟孫悟空行者,特地來救你們的性命。」
聽行者這麼一說,和尚們嚷得更厲害。原來他們都曾夢見太白金星,說是大唐聖僧一行人將來此地解救他們。至於行者的模樣,他們描繪得一點都不差。
人還沒到,就有太白金星來打名氣,行者聽得喜孜孜的,立刻現出原形,慌得和尚們一個個倒身下拜。
好大聖,拔了一把毫毛,嚼得粉碎,送每個和尚一截。和尚只要把毫毛握在手裡,喊:「齊天大聖!」就會有大聖的分身拿鐵棒來保護他們。喊「疾」,那分身就能收得回來。
行者對和尚們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好好躲著。等日後聽到重新招和尚的消息,再回來。到時候,可得把毫毛都還我。」
和尚們一聽,各自散去。
這時,八戒和沙僧領著師父也來了,在城門外遇見行者。一聽這裡是個「敬道滅僧」的國家,三藏差點從馬上跌下來。
有十幾個沒有散去的和尚,對三藏行禮,說:「我們是智淵寺的僧人。這寺院是先王太祖御造的,因寺裡供奉著先王太祖的神像,所以未被拆毀。各位不如到那裡安歇吧!」
那些和尚將三藏一行人迎到智淵寺,讓他們在寺裡住著。
夜裡,行者聽到遠方吹吹打打的喧鬧聲,悄悄爬起來,在空中觀看。原來正南方的三清觀有三名老道率領著七、八百個道人,在那裡祭拜辰,祈求消災。
那三名老道想必就是虎力、鹿力和羊力三個大仙了!
行者起了玩性,回寺裡悄悄的把睡夢中的八戒和沙僧喚醒:「兄弟們,好吃的東西來了。」
八戒和沙僧一聽有好吃的,都一骨碌爬起來。
行者先在空中唸個咒語,吹起一陣狂風,把三清觀正殿裡的花瓶、燭臺等全吹倒,並吹滅所有的燈火。
道士們看得心驚膽戰。虎力大仙說:「徒弟們都退下。這是一陣神風。大家回去休息,等明早起來,記得多補唸幾卷經文。」沒多久,道士們都退去了。
行者一行闖入空蕩蕩的正殿。八戒拿起祭品就要吃。行者打他的手,說:「就算偷吃,也得有個吃相。」
「那要怎麼吃?」八戒愣了愣,說:「變成神明來享用祭品,如何?」
「行!」
於是八戒變作太上老君,行者變作元始天尊,而沙僧變作靈寶道君――他們兄弟三個搖身一變,變成三清殿供奉的三尊主神,在那裡大吃特吃。至於原來的神像,則請到廁所的毛坑裡待著。
東廊下有個小道士才睡下,忽然想起手鈴忘在殿上。怕師父一早怪,趕緊起身去拿。
取了手鈴,轉身出殿,沒想到踩到一顆荔枝的果核,滑了一跤,把手鈴都摔碎了。
看到這副景象,八戒忍不住哈哈大笑。
這笑聲卻把小道士嚇得半死,大喊:「師公,不好了,出事了。」
小道連忙把三名老道請到正殿來。
點亮燈火一看,桌上的供品已經被吃掉大半。
虎力大仙說:「也沒見到壞人,供品怎麼會被偷吃?」
鹿力大仙說:「連果皮都扔了一地。」
羊力大仙說:「兩位師兄別懷疑。想必是我們的誠心感動了三清爺爺,迎來他們的聖駕。趁神仙還沒走,我們趕緊拜告天尊,懇求一些聖水金丹,好獻給陛下。而我們自己吃了,也可添壽。」
《少年讀西遊記3:降妖伏魔取真經》
第二十話 孫行者三借芭蕉扇
自古有言:「一心做得了萬事,兩心做不了一事。」三藏師徒自從聽了觀音菩薩的教誨,就把第二顆心剪斷,再不想別的。大家只是同心協力,趕赴西天。
走著走著,又走到另一個秋季,一路走來只覺得非常炎熱。
三藏停住馬,說:「如今已是秋天,怎麼會有一股這麼逼人的熱氣?」
八戒說:「該不會走到日落之處的斯哈哩國吧?」
行者笑說:「像師父這樣走法,就算走三輩子,也走不到日落之國。」
八戒說:「哥啊!若不是到了日落之國,怎麼會這麼熱?」
在路的前面有一座用紅牆紅瓦蓋的莊院。三藏師徒於是到這座莊院,找人家問個明白。
開門的老人見到行者、八戒和沙僧的模樣,先是一驚;等他看了三藏莊嚴俊秀的容貌,又心生歡喜。
老人將三藏師徒迎入屋裡,聊了起來。提起熱氣,老人說:「這個地方叫做火焰山,終年只有夏天,沒有其他季節。那山在西邊,離這裡六十里處,是到西方的必經之路。那裡寸草不生,到處是熊熊火焰。要過那山,就算你有銅腦鐵身也會熔成汁。」
三藏一聽,嚇得面色全無。
這時,門外有人在叫賣糕點。行者拔了根毫毛,變成錢,向那人買糕。那糕燙得像炭,行者只得左右手換來換去,直呼:「熱、熱!」
那人笑說:「怕熱,就別來這裡。」
行者好奇的問:「常言道:『不冷不熱,五穀不結。』這裡溫度這麼高,沒個冷天,地上能長米嗎?這做糕的米是怎麼來的?」
那人說:「這米是向鐵扇仙求來的。」
「鐵扇仙怎麼了?」
「鐵扇仙有柄芭蕉扇,一搧能熄火,二搧能生風,三搧能下雨。
我們求鐵扇仙搧扇,及時播種,及時收割,要不然哪有五穀吃?」行者一聽,連忙走入屋裡,將糕點奉與三藏和老人,轉述了糕點小販的話,問老人:「那鐵扇仙住在哪裡?」
老者說:「住在西南方翠雲山的芭蕉洞。」
「我去向仙人借芭蕉扇,搧滅火焰山的火,讓我們通過。」
「沒有禮物,恐怕行不通。往年我們求鐵扇仙搧火,都是殺豬宰羊的,送上很多禮。」老人說:「況且那裡離這裡有一千多里,來回得走一個月。」
行者笑說:「不用花那麼久,我去去就來。」
行者隨即叫出筋斗雲,駕著雲就出門。老人看得目瞪口呆:「原來是會騰雲駕霧的神人!」老人心存敬意,招待唐僧等人也就更加殷勤。
行者來到翠雲山,四處尋找芭蕉洞,見山林裡有個樵夫在砍柴,便向樵夫問路。不問不曉得,一問才知道鐵扇仙就是鐵扇公主,名叫羅剎女,也是牛魔王的妻子和紅孩兒的母親。
行者暗自叫苦:「真是冤家路窄啊!」
這扇還是得借。當他來到景色秀麗的芭蕉洞,敲著門喊:「牛大哥。」見門沒關,直接就走了進去。
有個女童走上前來。行者報上名號,說明來意,叫女童去請主人。
在屋裡的羅剎女一聽是孫悟空找上門來,心中頓時生出一把怒火,燒得整張臉都脹紅了。「丫頭,給我拿披掛和兵器來!」整裝完畢,羅剎女雙手持著寶劍,怒氣沖沖的走到前頭。
「嫂子。」行者上前鞠躬問候。
「誰是你嫂子?」羅剎女叫說。
「我當初和牛魔王牛大哥結拜為兄弟,當然得叫妳嫂子。」
「 你這潑猴!既然是兄弟,為什麼害我兒子?」
「嫂子說的是紅孩兒嗎?他現在在觀音菩薩那邊當徒弟,改名叫善財童子,可好著呢!」行者臉上堆滿笑容,說:「嫂子若想見他,等妳借了我扇子滅了火,我就去南海把他請來,讓你們母子見見。」「你別在這裡花言巧語!」羅剎女怒氣未減,「想借扇子?伸頭讓我砍上幾劍。受得了疼就借,受不了疼就送你去見閻王。」
行者笑說:「既然如此,那老孫也顧不得這顆頭了!」
羅剎女舉劍就砍。誰知這潑猴的頭硬得跟什麼似的,砍了十幾下都沒事。羅剎女轉身便走。
行者喊說:「嫂子,說好要借的扇子呢?」
羅剎女全不認帳:「我的扇子哪能輕易借人?」
行者說:「不肯借,那就吃妳老叔一棒!」
行者取出金箍棒,迎頭劈過去。羅剎女舉劍招架,打了幾回合,不是行者的對手。於是她取出芭蕉扇,搧了一搧,一陣陰風把行者吹得無影無蹤。
好厲害的風!行者被這陣風吹得像殘花敗葉,在空中翻滾一夜,直到天亮時才落在一座山上。
行者定眼看看,發現這座山是靈吉菩薩所在的小須彌山。
「好傢伙!居然把老孫搧到這裡來!」
既然來到小須彌山,行者乾脆去找靈吉菩薩。見到靈吉菩薩,行者把事情經過向菩薩稟告。
靈吉菩薩對行者說:「當年為了降黃風怪,如來佛祖賜我一粒定風丹和一柄飛龍寶杖。飛龍杖已用過,定風丹還在,不如送給大聖,讓那鐵扇公主搧你不動。」
靈吉菩薩取定風丹,將它安在行者的衣領裡,用針線緊緊的縫了起來。
行者感激不盡,駕著筋斗雲,尋路回翠雲山。
來到芭蕉洞,行者拿棒子打洞門,喊:「開門、開門!老孫來借扇子。」
羅剎女在洞裡聽到這話,心裡一驚:「這潑猴真有本事!我這寶貝搧人,要飛八萬四千里才會停。
怎麼他才被吹去一夜就回來了?待會兒,我再多搧他兩、三下,叫他找不到路回來。」
盤算妥當,羅剎女提劍到洞外,與行者說沒幾句就打了起來。
羅剎女取出扇子,朝行者搧了幾扇,哪曉得行者文風不動。羅剎女一慌,趕緊退回芭蕉洞,關緊洞門。
行者笑說:「這門關上,也擋不住老孫。」他將定風丹自衣領取出,含在嘴裡,然後變成一隻小蟲,鑽入門縫。
飛到洞裡,行者看見羅剎女喊著:「渴了、渴了,快拿茶水來。」又見到女童捧來一壺香茶,將茶水倒進碗裡。
「好機會!」行者大為歡喜,一溜煙躲在那碗茶水的茶沫裡,隨著水進了羅剎女的肚子。
行者在羅剎女的肚子裡現出原形,高聲叫說:「嫂子,扇子借我用用。」
羅剎女一驚:「這潑猴在哪裡?」
行者說:「就在妳肚裡呢!嫂子不是渴了嗎?試試這個吧!」說
完,行者朝羅剎女的胃腸蹬了一腳,蹬得她腹痛難受,坐在地下叫苦。
行者又說:「嫂子是不是也餓了?要不要來個點心?」說完,行者用頭去頂羅剎女的心臟。
第一話 有隻靈猴叫做孫悟空
那塊巨大的石頭長著九個竅孔。它是一塊會呼吸的仙石,億萬年來都在吸收日月的光。
打從開天闢地,它以一邊斜斜的角,站在花果山的山頂,活像一個抬腳獨立的人。多少年來,風颳不動它,雨沖不走它。但是就在一個誰都料想不到的日子裡,這塊仙石伴隨著「滋滋」的聲響,裂開了一條縫。
這條縫愈裂愈長,愈裂愈大,終於把整塊石頭裂成兩半。
「砰!」一聲巨響,從裂開的石頭裡滾出一顆圓滾滾的卵。
那是日月精華所孕育的仙胎。
就在接觸空氣的一剎那,它長出了頭,長出了手,長出了腳,還長出了一條長長的尾巴。
它長成一隻活生生的石猴。
石猴眨了眨眼,看看四周,「嘻嘻」兩聲,「哈哈」兩聲。從出生後不到一分鐘,他就學會了爬;不到兩分鐘,他就學會了走。爬爬走走,走走爬爬。石猴歡喜自己的身體,卻不知自己的出生該感謝誰,便朝四方拜了拜。
接著,他抬頭一望――兩道金光從他的眼睛裡射出,直直射向天庭,差點射斷天宮的簷角。
在靈霄寶殿,玉皇大帝和仙卿們正在開會。「怎麼回事?」見到兩道金光從凡人居住的下界直往上衝,玉帝派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神將去調查。
千里眼的眼睛能看到千里以外的一根針,順風耳的耳朵能聽到遙遠地方的一隻飛蚊。他們打開南天門,一起觀看和聆聽。調查完畢,他們向玉帝回報:「花果山上有塊仙石,產下一顆石卵,化作一隻石猴,這時正在那裡朝拜四方,往天空望來望去。金光就是從那猴兒的眼裡射出的。不礙事!等那猴兒喝了水,吃了下界的食物,金光自然會消退。」
玉帝聽完報告,笑了,說:「在下界的那東西,是接收了大自然的精華才生出來的,想來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玉帝用慈悲的心腸去理解石猴的出生,不把他當一回事,卻沒想到――在日後,便是這隻石猴鬧得整個天庭雞犬不寧,還差點掀掉玉帝的寶座!
那時,世界還很古老,分成四大洲:東邊是東勝神州;西邊是西牛賀洲;南邊是南贍部洲;北邊是北俱蘆洲。
花果山位在東勝神洲傲來國的海上,長滿奇花異草,時常有麒麟、仙鶴和龍在山裡出沒。
石猴出生後,每天都在花果山蹦蹦跳跳,這邊採採果子,那邊嘗嘗花草。他認識的動物可不少,但最常在一起的還是那些同類的猿猴。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時間飛逝,不知過了多少年。有一天天氣炎熱,群猴都躲在樹蔭下。儘管是在避暑,大家還是起勁的玩,你撓撓我,我抓抓你。
玩夠了,群猴跑去山澗洗澡,只見澗水「嘩啦嘩啦」的流,就像永遠都流不完。見到這情景,群猴又起了玩興,「走,我們去找源頭!」於是你拉我,我推你,大家循著澗水爬山,到源頭一看,竟是一股瀑布飛泉!
「好個瀑布!」群猴拍手叫說:「誰有本事鑽進去探個究竟,出來又沒事,我們便拜他為王。」
在一片吵鬧中,石猴跳了出來,高聲回應:「我進去!」
好傢伙!話才說完,只見他閉眼蹲身,縱身一躍,跳進瀑布裡。
石猴在瀑布裡睜開眼,發現裡頭沒有水,卻有座橋;仔細瞧,那還是一座鐵板橋。橋下的水沖刷貫穿在石竅間,倒掛著流出去,把橋門遮閉了。「哇!這裡可新鮮了!」石猴懷著好奇心,上了橋頭,邊走邊看,看到前面竟有一處好似人家住的地方,石窩、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少。
看過這地方,往前走,左右再看。只見正當中有塊石碑,碑上有一行大字,刻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樂得不得了,出了瀑布直喊道:「我們走運了!走運了!」
「走什麼運?」眾猴將他圍住,急著問:「裡面怎麼樣?水深不深?」
「沒水!沒水!」石猴笑著對眾猴描述瀑布裡的情景,說:「裡面好得很!非常寬闊,住上千百口都夠。我們進去住吧!省得在外頭受老天的氣。」
眾猴聽到這些話,個個歡喜,連忙讓石猴帶路,進了水簾洞。一進洞裡,大家顯露猴子的本性,搶盆奪碗,佔灶爭床,直鬧到精疲力盡才肯歇下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石猴說:「各位,我進了瀑布給大家找到一個家,你們先前說的話還算不算數?」
「算數,算數。」眾猴依照約定,拜石猴為王,將石猴的「石」隱去不提,尊他為「美猴王」。
從此,石猴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自己的徒眾。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美猴王成了花果山的一號人物。
(中略)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的門下,一待就待了七年。在這七年,他天天做雜工,勤奮的學習。
有一天,祖師開設講座,談起一些大道理。孫悟空在一旁聽得抓抓耳,搔搔腮,眼睛和眉毛笑得像花朵盛開,還忍不住手舞足蹈。祖師見到這情景,把他叫來,問:「你不聽我講經,怎麼在那裡像瘋子似的發癲?」
悟空說:「師父,我聽您講經,聽到裡頭有很奧妙的道理,覺得高興,才跳起舞的。我不是在發癲。請您恕罪!」
祖師笑了笑,說:「別的弟子都沒聽出來,而你聽得出來?看樣子,你這猴兒倒也不差。」祖師一高興,便想親自教教他。
可是當祖師提起道家的一些修行方法,孫悟空都認為太粗淺,不感興趣。
祖師惱了,於是跳下高臺,手拿一根戒尺,指著悟空說:「你這猢猻,這個不學,那個不學,到底要學什麼?」他走上前去,在悟空頭上打了三下,然後將手擱在背後,走入房間裡,並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不管。
祖師的這些舉動,讓那班聽講的人擔心極了,都怨悟空說:「潑猴,不學好,竟敢跟師父頂嘴!這下衝撞了師父,不知他什麼時候才會出來?」
悟空一點也不惱,只是滿臉賠笑。事實上,他知道祖師這回又在跟他玩「雞同鴨講」了,還出謎題給他猜。而他在心裡已經解開這謎――祖師打他三下,是叫他半夜三更時分行動;背著手向內走,將中門關上,是叫他從後門進,想在私下傳道法給他。
悟空在白天等著,恨不得早點把太陽換成月亮。夜裡當大家都睡了,他悄悄的從床上爬起,在三更時分溜進祖師住處的後門,而那後門正半掩著呢!
「好徒弟!既然聽得懂我跟你打的暗號,」祖師高興的說:「那麼,我就教你一些特別的吧!」
《少年讀西遊記2:從風到火的考驗》
第十六話 車遲國的三個國師
三藏的西天取經之旅,註定劫難不少,自從在號山獲救,一個多月後,他又在黑河被一隻龍精抓走。經黑河河神告知,行者才知道這作怪的龍精是西海龍王的侄子,便去西海投訴。西海龍王派出太子摩昂前來收服龍精,三藏才得以重新踏上求經的路。走過寒冬,來到初春,在路上遠遠就聽見如雷的喊聲,把三藏嚇得不敢向前再挪一步。
「待老孫去看看。」行者縱身跳上雲端,望見前方有座城池。
行者就近觀察,發現這座城倒也祥和,只是城門外大約有五百名和尚在拉車運磚瓦和木材,要上一個陡坡,一邊拉還一邊呼著歌。正是這群和尚發出如雷的叫喊聲,把師父嚇著了。
「難道是要蓋寺院嗎?但為什麼不找工人做,而是找和尚來做?」
疑惑還沒解決,行者又看到兩名衣著鮮麗的少年道士從城門走出來。和尚們看到這兩名少年道士,都露出驚慌的神情,看樣子很怕他們。
行者一拍腦門,恍然大悟:「聽說往西方路上有個『敬道滅僧』的國家,難不成就是這裡?」行者暗自揣想:「不知這個國家出了什麼問題?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師父怎麼過得去?」
於是行者變成一個雲遊真人的模樣,下去找那兩名少年道士打聽消息。
由於裝成同行的模樣,行者從兩名少年道士口中很快了解事情的概況。
這個國家叫做車遲國,二十年前遭逢嚴重的乾旱。當時來了三位大仙――分別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到此地施法,召來雨水,為車遲國解除危機。
國王見大仙法力高強,便封他們當國師,尊他們為兄長,十分信任他們。只不過從此以後,國王對佛僧的態度愈來愈差,燒佛像、毀佛寺,把和尚當奴僕和苦力來用,還放任道士欺負他們。眼前的五百名和尚,這會兒不正是在做蓋房子的苦工?
行者可憐那五百名和尚,要兩名少年道士把他們全放了。
兩名少年道士哪裡肯?行者發了火,抽出鐵棒一揮,將他們兩個人的性命一起了結。
「不好了,不好了。」那些在做工的和尚見行者殺了人,都擁上前來說:「真人,你殺了皇親了。」
行者問:「誰是皇親?」
「就這兩個少年道士。他們的師父是虎力、鹿力和羊力三個國師。
這下子,我們要受你連累了!」
行者說:「各位別嚷嚷。我不是什麼雲遊的真人,其實是大唐聖僧的徒弟孫悟空行者,特地來救你們的性命。」
聽行者這麼一說,和尚們嚷得更厲害。原來他們都曾夢見太白金星,說是大唐聖僧一行人將來此地解救他們。至於行者的模樣,他們描繪得一點都不差。
人還沒到,就有太白金星來打名氣,行者聽得喜孜孜的,立刻現出原形,慌得和尚們一個個倒身下拜。
好大聖,拔了一把毫毛,嚼得粉碎,送每個和尚一截。和尚只要把毫毛握在手裡,喊:「齊天大聖!」就會有大聖的分身拿鐵棒來保護他們。喊「疾」,那分身就能收得回來。
行者對和尚們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好好躲著。等日後聽到重新招和尚的消息,再回來。到時候,可得把毫毛都還我。」
和尚們一聽,各自散去。
這時,八戒和沙僧領著師父也來了,在城門外遇見行者。一聽這裡是個「敬道滅僧」的國家,三藏差點從馬上跌下來。
有十幾個沒有散去的和尚,對三藏行禮,說:「我們是智淵寺的僧人。這寺院是先王太祖御造的,因寺裡供奉著先王太祖的神像,所以未被拆毀。各位不如到那裡安歇吧!」
那些和尚將三藏一行人迎到智淵寺,讓他們在寺裡住著。
夜裡,行者聽到遠方吹吹打打的喧鬧聲,悄悄爬起來,在空中觀看。原來正南方的三清觀有三名老道率領著七、八百個道人,在那裡祭拜辰,祈求消災。
那三名老道想必就是虎力、鹿力和羊力三個大仙了!
行者起了玩性,回寺裡悄悄的把睡夢中的八戒和沙僧喚醒:「兄弟們,好吃的東西來了。」
八戒和沙僧一聽有好吃的,都一骨碌爬起來。
行者先在空中唸個咒語,吹起一陣狂風,把三清觀正殿裡的花瓶、燭臺等全吹倒,並吹滅所有的燈火。
道士們看得心驚膽戰。虎力大仙說:「徒弟們都退下。這是一陣神風。大家回去休息,等明早起來,記得多補唸幾卷經文。」沒多久,道士們都退去了。
行者一行闖入空蕩蕩的正殿。八戒拿起祭品就要吃。行者打他的手,說:「就算偷吃,也得有個吃相。」
「那要怎麼吃?」八戒愣了愣,說:「變成神明來享用祭品,如何?」
「行!」
於是八戒變作太上老君,行者變作元始天尊,而沙僧變作靈寶道君――他們兄弟三個搖身一變,變成三清殿供奉的三尊主神,在那裡大吃特吃。至於原來的神像,則請到廁所的毛坑裡待著。
東廊下有個小道士才睡下,忽然想起手鈴忘在殿上。怕師父一早怪,趕緊起身去拿。
取了手鈴,轉身出殿,沒想到踩到一顆荔枝的果核,滑了一跤,把手鈴都摔碎了。
看到這副景象,八戒忍不住哈哈大笑。
這笑聲卻把小道士嚇得半死,大喊:「師公,不好了,出事了。」
小道連忙把三名老道請到正殿來。
點亮燈火一看,桌上的供品已經被吃掉大半。
虎力大仙說:「也沒見到壞人,供品怎麼會被偷吃?」
鹿力大仙說:「連果皮都扔了一地。」
羊力大仙說:「兩位師兄別懷疑。想必是我們的誠心感動了三清爺爺,迎來他們的聖駕。趁神仙還沒走,我們趕緊拜告天尊,懇求一些聖水金丹,好獻給陛下。而我們自己吃了,也可添壽。」
《少年讀西遊記3:降妖伏魔取真經》
第二十話 孫行者三借芭蕉扇
自古有言:「一心做得了萬事,兩心做不了一事。」三藏師徒自從聽了觀音菩薩的教誨,就把第二顆心剪斷,再不想別的。大家只是同心協力,趕赴西天。
走著走著,又走到另一個秋季,一路走來只覺得非常炎熱。
三藏停住馬,說:「如今已是秋天,怎麼會有一股這麼逼人的熱氣?」
八戒說:「該不會走到日落之處的斯哈哩國吧?」
行者笑說:「像師父這樣走法,就算走三輩子,也走不到日落之國。」
八戒說:「哥啊!若不是到了日落之國,怎麼會這麼熱?」
在路的前面有一座用紅牆紅瓦蓋的莊院。三藏師徒於是到這座莊院,找人家問個明白。
開門的老人見到行者、八戒和沙僧的模樣,先是一驚;等他看了三藏莊嚴俊秀的容貌,又心生歡喜。
老人將三藏師徒迎入屋裡,聊了起來。提起熱氣,老人說:「這個地方叫做火焰山,終年只有夏天,沒有其他季節。那山在西邊,離這裡六十里處,是到西方的必經之路。那裡寸草不生,到處是熊熊火焰。要過那山,就算你有銅腦鐵身也會熔成汁。」
三藏一聽,嚇得面色全無。
這時,門外有人在叫賣糕點。行者拔了根毫毛,變成錢,向那人買糕。那糕燙得像炭,行者只得左右手換來換去,直呼:「熱、熱!」
那人笑說:「怕熱,就別來這裡。」
行者好奇的問:「常言道:『不冷不熱,五穀不結。』這裡溫度這麼高,沒個冷天,地上能長米嗎?這做糕的米是怎麼來的?」
那人說:「這米是向鐵扇仙求來的。」
「鐵扇仙怎麼了?」
「鐵扇仙有柄芭蕉扇,一搧能熄火,二搧能生風,三搧能下雨。
我們求鐵扇仙搧扇,及時播種,及時收割,要不然哪有五穀吃?」行者一聽,連忙走入屋裡,將糕點奉與三藏和老人,轉述了糕點小販的話,問老人:「那鐵扇仙住在哪裡?」
老者說:「住在西南方翠雲山的芭蕉洞。」
「我去向仙人借芭蕉扇,搧滅火焰山的火,讓我們通過。」
「沒有禮物,恐怕行不通。往年我們求鐵扇仙搧火,都是殺豬宰羊的,送上很多禮。」老人說:「況且那裡離這裡有一千多里,來回得走一個月。」
行者笑說:「不用花那麼久,我去去就來。」
行者隨即叫出筋斗雲,駕著雲就出門。老人看得目瞪口呆:「原來是會騰雲駕霧的神人!」老人心存敬意,招待唐僧等人也就更加殷勤。
行者來到翠雲山,四處尋找芭蕉洞,見山林裡有個樵夫在砍柴,便向樵夫問路。不問不曉得,一問才知道鐵扇仙就是鐵扇公主,名叫羅剎女,也是牛魔王的妻子和紅孩兒的母親。
行者暗自叫苦:「真是冤家路窄啊!」
這扇還是得借。當他來到景色秀麗的芭蕉洞,敲著門喊:「牛大哥。」見門沒關,直接就走了進去。
有個女童走上前來。行者報上名號,說明來意,叫女童去請主人。
在屋裡的羅剎女一聽是孫悟空找上門來,心中頓時生出一把怒火,燒得整張臉都脹紅了。「丫頭,給我拿披掛和兵器來!」整裝完畢,羅剎女雙手持著寶劍,怒氣沖沖的走到前頭。
「嫂子。」行者上前鞠躬問候。
「誰是你嫂子?」羅剎女叫說。
「我當初和牛魔王牛大哥結拜為兄弟,當然得叫妳嫂子。」
「 你這潑猴!既然是兄弟,為什麼害我兒子?」
「嫂子說的是紅孩兒嗎?他現在在觀音菩薩那邊當徒弟,改名叫善財童子,可好著呢!」行者臉上堆滿笑容,說:「嫂子若想見他,等妳借了我扇子滅了火,我就去南海把他請來,讓你們母子見見。」「你別在這裡花言巧語!」羅剎女怒氣未減,「想借扇子?伸頭讓我砍上幾劍。受得了疼就借,受不了疼就送你去見閻王。」
行者笑說:「既然如此,那老孫也顧不得這顆頭了!」
羅剎女舉劍就砍。誰知這潑猴的頭硬得跟什麼似的,砍了十幾下都沒事。羅剎女轉身便走。
行者喊說:「嫂子,說好要借的扇子呢?」
羅剎女全不認帳:「我的扇子哪能輕易借人?」
行者說:「不肯借,那就吃妳老叔一棒!」
行者取出金箍棒,迎頭劈過去。羅剎女舉劍招架,打了幾回合,不是行者的對手。於是她取出芭蕉扇,搧了一搧,一陣陰風把行者吹得無影無蹤。
好厲害的風!行者被這陣風吹得像殘花敗葉,在空中翻滾一夜,直到天亮時才落在一座山上。
行者定眼看看,發現這座山是靈吉菩薩所在的小須彌山。
「好傢伙!居然把老孫搧到這裡來!」
既然來到小須彌山,行者乾脆去找靈吉菩薩。見到靈吉菩薩,行者把事情經過向菩薩稟告。
靈吉菩薩對行者說:「當年為了降黃風怪,如來佛祖賜我一粒定風丹和一柄飛龍寶杖。飛龍杖已用過,定風丹還在,不如送給大聖,讓那鐵扇公主搧你不動。」
靈吉菩薩取定風丹,將它安在行者的衣領裡,用針線緊緊的縫了起來。
行者感激不盡,駕著筋斗雲,尋路回翠雲山。
來到芭蕉洞,行者拿棒子打洞門,喊:「開門、開門!老孫來借扇子。」
羅剎女在洞裡聽到這話,心裡一驚:「這潑猴真有本事!我這寶貝搧人,要飛八萬四千里才會停。
怎麼他才被吹去一夜就回來了?待會兒,我再多搧他兩、三下,叫他找不到路回來。」
盤算妥當,羅剎女提劍到洞外,與行者說沒幾句就打了起來。
羅剎女取出扇子,朝行者搧了幾扇,哪曉得行者文風不動。羅剎女一慌,趕緊退回芭蕉洞,關緊洞門。
行者笑說:「這門關上,也擋不住老孫。」他將定風丹自衣領取出,含在嘴裡,然後變成一隻小蟲,鑽入門縫。
飛到洞裡,行者看見羅剎女喊著:「渴了、渴了,快拿茶水來。」又見到女童捧來一壺香茶,將茶水倒進碗裡。
「好機會!」行者大為歡喜,一溜煙躲在那碗茶水的茶沫裡,隨著水進了羅剎女的肚子。
行者在羅剎女的肚子裡現出原形,高聲叫說:「嫂子,扇子借我用用。」
羅剎女一驚:「這潑猴在哪裡?」
行者說:「就在妳肚裡呢!嫂子不是渴了嗎?試試這個吧!」說
完,行者朝羅剎女的胃腸蹬了一腳,蹬得她腹痛難受,坐在地下叫苦。
行者又說:「嫂子是不是也餓了?要不要來個點心?」說完,行者用頭去頂羅剎女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