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1 一、黃帝大戰蚩尤
(黃帝小檔案:上古帝王、團結各族。)
上古時代,傳說神農氏統治了整個天下,但他的後代無法阻止諸侯相互侵略,百姓也過著艱苦的日子。這時候,有熊國的國君黃帝看到這種狀況,心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想個辦法救大家。」
於是,黃帝開始學習兵法,並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漸漸其他國家的諸侯也前來投靠他。後來,神農氏的後代還企圖攻打諸侯們,黃帝為了保護大家,派猛獸加入軍隊,與對方打了三場大仗,大獲全勝!
此時,南方有一個可怕的巨人部落,首領叫蚩尤。蚩尤的樣貌奇特,有八條手臂和八條腿。他用銅鑄造出許多武器,還用堅韌的皮革縫製無數戰衣。
更可怕的是,蚩尤還有八一個橫行霸道的兄弟。個個銅頭鐵額、身材魁梧,連沙子和石頭都能吃下肚。他們憑著自己力氣大,四處攻打村莊、騷擾百姓,大家紛紛跑去向黃帝求援。
「那些巨人太可怕了,我們快要活不下去……」百姓淚流滿面的說。
黃帝為了平定蚩尤,召集軍隊,帶上武器,和蚩尤在鹿這個地方展開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
剛開始的時候,雙方勢均力敵,戰況激烈。突然,蚩尤和他的八一個弟兄從鼻孔和嘴巴裡噴出漫天遍野的大霧。黃帝的軍隊因此迷失方向,被打得落荒而逃。幸好有一名叫風后的人,製造出一輛指南車,車上有一個用手指向南方的小鐵人,不管怎麼轉動,它永遠指向南方。
黃帝心想:「太好了,這下子不怕迷路了!」
黃帝的軍隊靠著指南車,在霧中找到方向,終於轉敗為勝,擊敗蚩尤的軍隊,平定亂事。
蚩尤被殺後,天下恢復寧靜的生活。諸侯們為了感謝黃帝,尊奉他為「天子」。
至於那輛打敗蚩尤的神奇指南車,雖然能幫助大家辨別方向,但是體積太大了,使用上非常不便。後來,人們不斷的加以改良。在戰國時代,人們改用磁石製成像湯匙形狀,放在大大的銅盤上,一端會自動指向南方,稱為「司南」。到了北宋,人們把磁鐵做成魚的形狀,放在水裡指引方向,所以叫做「指南魚」。再到後來,發明了「指南針」,只要用一根小磁針就能靈活的指向南方,讓體積縮小了不少呢!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語譯: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都是上古時代賢能又聰明的君主,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內文2 二、堯帝尋覓接班人
   
(堯帝小檔案:黃帝後代、傳賢不傳子。)
(舜小檔案:孝順、賢能。)
堯帝是黃帝的第五代子孫,本名放勳,堯是他的稱號。最初被封於陶,後來又封於唐,因此歷史上稱他為「唐堯」。
堯在位七年,對人溫和有禮,百官和百姓都受到他仁德的感化,大家都和樂相處。然而,隨著年紀漸長,他煩惱該把帝位交給誰,卻遲遲找不到適合的人選。
有一天,堯召集所有諸侯說:「各位,我年紀大了,現在想退位了,不知道你們有誰願意接這個位置呢?」
諸侯們都很謙遜的說:「我們這些人,哪有資格接您的位置,恐怕會有辱帝位呀!」
堯看大家無意接位,便說:「那麼,你們推荐一個合適的人選吧!」
大家看堯急著找人接棒,便推荐了舜,紛紛誇讚舜是一名孝子,為人謙遜。不過舜的家庭一點都不溫暖,他的父親瞽叟非常頑固,後母常常搬弄是非,同父異母的弟弟對他傲慢無禮。三人處處想辦法陷害他,但是舜從不抱怨,始終親愛家人。
堯也聽過舜這個人的事跡,就說:「那麼,我得親自考察他。」為了觀察舜的為人,堯將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舜,看舜怎樣待人接物、處理家事。
接著,堯又給舜許多考驗,還讓他擔任官職,觀察他的處事能力。不管哪一種職務,舜都辦得有條有理,做得很好。例如讓舜接待賓客,他能井然有序的引導諸侯官員。他派舜管理山林事務,即使遇到狂風暴雨,舜也不曾迷失方向。他的從容應對,很得堯帝的心,於是堯決定把帝位傳給他。
堯對舜說:「舜啊,我已經觀察了你三年,你的品德和能力都足以當我的接班人,請你幫我處理國家大事吧!」
舜非常驚慌的說:「不不不,我哪有這樣的才能?天下一定有比我更賢德的人,請您再想想吧!」
後來舜拗不過堯的勸說,在第二年接受了堯的讓位,代行天子之職,處理國政。
舜上任後,為了不辜負堯的期望,他將天下分成二州,疏導大大小小的河道,使百姓安居樂業。還有,懲治惡人,把共工、驩兜和治水無方的鯀都流放
邊疆。這些事跡,讓大家心裡感到非常痛快,對他心悅誠服。
堯帝駕崩後,舜守喪三年,並將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隱居起來。但是諸侯們不肯上朝見丹朱,反而紛紛跑去擁戴舜。舜無奈之下,順應民情,只好接受了帝位,並改國號為「虞」。
舜在位三九年,也效法堯將帝位傳給治水有功的禹。舜去世後,禹就把位置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是商均不是賢能的人,諸侯們紛紛離開他,轉而朝見禹。
於是,禹也在舜崩逝的三年後登基,將國號改為「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禪讓政治」。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語譯:唐堯和虞舜這兩位帝王,合稱二帝。他們不藏私心,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希望天下太平,歷史上稱為聖明時代。
●內文3 三、禹的王位傳承
(禹小檔案:夏朝開國君王、治水有功。)
禹,名文命,後世尊稱「大禹」,因成功治理水患廣為人知。他做事勤快,說話守信用,待人親切又值得被信任,深受百姓敬愛。他的父親鯀曾奉命治水,但因為方法不對而失敗,最終遭到處刑,讓禹內心非常難過。
當時,堯帝在位期間,大水氾濫成災,人民流離失所。為了治平洪水,堯傷透了腦筋,他問諸侯們:「現在大水肆虐,洪水淹沒大地,還包圍了山,一眼望去,一片茫茫大水。百姓苦不堪言,不知道誰能來治理這場大水?」
諸侯們向堯推荐了鯀,說他有治水的才能。
堯卻猶豫的說:「我非常了解鯀,他個性固執、不聽命令,做事也不夠積極,恐怕不是好的人選。」
諸侯們對鯀好像很有信心,一再的想說服堯帝:「先試試看嘛!說不定他可以勝任呀!」
堯在沒有第二個人選的情況下,只好採用他們的建議,派鯀去治水。經過了九年,洪水依舊氾濫,災情沒有好轉。舜代行天子職務後,認為鯀治水無功,向堯建議將其處刑,並任用鯀的兒子禹,接續完成父親的治水工作。
禹承擔了父業,把所有心力都放在治水上,帶著人民一起疏通大小河川,讓洪水流入大海。他不再使用父親的「防堵」治水方式,改用「疏通」河道方法。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平定水患,讓大家離開高山,回到平地居住。
有關禹治水的事,民間流傳許多和他有關的神話。有的說,禹在河邊觀察時,河裡出現了一個河精,送給他一張治水的地圖。有的說,伏羲送他一張八卦圖,還贈他可以測量天地的神器。有的還說,他制伏了大水怪。事實上,全是靠禹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用科學的方法,才平息洪水。
禹為了治水,生活上也做出很大的犧牲。他在三歲那一年結婚,但在新婚第四天就匆忙出門治水。在外奔波了三年,期間經過家門三次,從未踏進一步。連兒子出生時,也沒有回去探視。他把時間都投入治水的工作。
當禹治水成功後,舜決定把帝位傳給他。禹即位後,國號改夏,史稱「夏禹」。
禹也效法堯舜,任用正直聞名的皋陶,想讓他來接位。不幸皋陶去世,禹想起和他一起治水的益。但在禹駕崩後,天下百姓都很喜歡禹的兒子啟,加上益輔佐禹的時間不長,諸侯都說:「啟很棒。他是我們國君禹的兒子啊!」
益為了順應民心,將帝位讓給啟,自己避居深山。這一個改變,打破了堯舜傳承的禪讓政治,正式開啟家族世襲制度,就這樣世代相傳,天下從「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語譯:夏禹、商湯和周朝的文王、武王,後人尊稱他們是三代的聖王。
自從夏禹的帝位傳給兒子後,天下就變成一姓一家的私產。經過四百年,夏朝就結束了。
										(黃帝小檔案:上古帝王、團結各族。)
上古時代,傳說神農氏統治了整個天下,但他的後代無法阻止諸侯相互侵略,百姓也過著艱苦的日子。這時候,有熊國的國君黃帝看到這種狀況,心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想個辦法救大家。」
於是,黃帝開始學習兵法,並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漸漸其他國家的諸侯也前來投靠他。後來,神農氏的後代還企圖攻打諸侯們,黃帝為了保護大家,派猛獸加入軍隊,與對方打了三場大仗,大獲全勝!
此時,南方有一個可怕的巨人部落,首領叫蚩尤。蚩尤的樣貌奇特,有八條手臂和八條腿。他用銅鑄造出許多武器,還用堅韌的皮革縫製無數戰衣。
更可怕的是,蚩尤還有八一個橫行霸道的兄弟。個個銅頭鐵額、身材魁梧,連沙子和石頭都能吃下肚。他們憑著自己力氣大,四處攻打村莊、騷擾百姓,大家紛紛跑去向黃帝求援。
「那些巨人太可怕了,我們快要活不下去……」百姓淚流滿面的說。
黃帝為了平定蚩尤,召集軍隊,帶上武器,和蚩尤在鹿這個地方展開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
剛開始的時候,雙方勢均力敵,戰況激烈。突然,蚩尤和他的八一個弟兄從鼻孔和嘴巴裡噴出漫天遍野的大霧。黃帝的軍隊因此迷失方向,被打得落荒而逃。幸好有一名叫風后的人,製造出一輛指南車,車上有一個用手指向南方的小鐵人,不管怎麼轉動,它永遠指向南方。
黃帝心想:「太好了,這下子不怕迷路了!」
黃帝的軍隊靠著指南車,在霧中找到方向,終於轉敗為勝,擊敗蚩尤的軍隊,平定亂事。
蚩尤被殺後,天下恢復寧靜的生活。諸侯們為了感謝黃帝,尊奉他為「天子」。
至於那輛打敗蚩尤的神奇指南車,雖然能幫助大家辨別方向,但是體積太大了,使用上非常不便。後來,人們不斷的加以改良。在戰國時代,人們改用磁石製成像湯匙形狀,放在大大的銅盤上,一端會自動指向南方,稱為「司南」。到了北宋,人們把磁鐵做成魚的形狀,放在水裡指引方向,所以叫做「指南魚」。再到後來,發明了「指南針」,只要用一根小磁針就能靈活的指向南方,讓體積縮小了不少呢!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語譯: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都是上古時代賢能又聰明的君主,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內文2 二、堯帝尋覓接班人
(堯帝小檔案:黃帝後代、傳賢不傳子。)
(舜小檔案:孝順、賢能。)
堯帝是黃帝的第五代子孫,本名放勳,堯是他的稱號。最初被封於陶,後來又封於唐,因此歷史上稱他為「唐堯」。
堯在位七年,對人溫和有禮,百官和百姓都受到他仁德的感化,大家都和樂相處。然而,隨著年紀漸長,他煩惱該把帝位交給誰,卻遲遲找不到適合的人選。
有一天,堯召集所有諸侯說:「各位,我年紀大了,現在想退位了,不知道你們有誰願意接這個位置呢?」
諸侯們都很謙遜的說:「我們這些人,哪有資格接您的位置,恐怕會有辱帝位呀!」
堯看大家無意接位,便說:「那麼,你們推荐一個合適的人選吧!」
大家看堯急著找人接棒,便推荐了舜,紛紛誇讚舜是一名孝子,為人謙遜。不過舜的家庭一點都不溫暖,他的父親瞽叟非常頑固,後母常常搬弄是非,同父異母的弟弟對他傲慢無禮。三人處處想辦法陷害他,但是舜從不抱怨,始終親愛家人。
堯也聽過舜這個人的事跡,就說:「那麼,我得親自考察他。」為了觀察舜的為人,堯將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舜,看舜怎樣待人接物、處理家事。
接著,堯又給舜許多考驗,還讓他擔任官職,觀察他的處事能力。不管哪一種職務,舜都辦得有條有理,做得很好。例如讓舜接待賓客,他能井然有序的引導諸侯官員。他派舜管理山林事務,即使遇到狂風暴雨,舜也不曾迷失方向。他的從容應對,很得堯帝的心,於是堯決定把帝位傳給他。
堯對舜說:「舜啊,我已經觀察了你三年,你的品德和能力都足以當我的接班人,請你幫我處理國家大事吧!」
舜非常驚慌的說:「不不不,我哪有這樣的才能?天下一定有比我更賢德的人,請您再想想吧!」
後來舜拗不過堯的勸說,在第二年接受了堯的讓位,代行天子之職,處理國政。
舜上任後,為了不辜負堯的期望,他將天下分成二州,疏導大大小小的河道,使百姓安居樂業。還有,懲治惡人,把共工、驩兜和治水無方的鯀都流放
邊疆。這些事跡,讓大家心裡感到非常痛快,對他心悅誠服。
堯帝駕崩後,舜守喪三年,並將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隱居起來。但是諸侯們不肯上朝見丹朱,反而紛紛跑去擁戴舜。舜無奈之下,順應民情,只好接受了帝位,並改國號為「虞」。
舜在位三九年,也效法堯將帝位傳給治水有功的禹。舜去世後,禹就把位置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是商均不是賢能的人,諸侯們紛紛離開他,轉而朝見禹。
於是,禹也在舜崩逝的三年後登基,將國號改為「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禪讓政治」。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語譯:唐堯和虞舜這兩位帝王,合稱二帝。他們不藏私心,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希望天下太平,歷史上稱為聖明時代。
●內文3 三、禹的王位傳承
(禹小檔案:夏朝開國君王、治水有功。)
禹,名文命,後世尊稱「大禹」,因成功治理水患廣為人知。他做事勤快,說話守信用,待人親切又值得被信任,深受百姓敬愛。他的父親鯀曾奉命治水,但因為方法不對而失敗,最終遭到處刑,讓禹內心非常難過。
當時,堯帝在位期間,大水氾濫成災,人民流離失所。為了治平洪水,堯傷透了腦筋,他問諸侯們:「現在大水肆虐,洪水淹沒大地,還包圍了山,一眼望去,一片茫茫大水。百姓苦不堪言,不知道誰能來治理這場大水?」
諸侯們向堯推荐了鯀,說他有治水的才能。
堯卻猶豫的說:「我非常了解鯀,他個性固執、不聽命令,做事也不夠積極,恐怕不是好的人選。」
諸侯們對鯀好像很有信心,一再的想說服堯帝:「先試試看嘛!說不定他可以勝任呀!」
堯在沒有第二個人選的情況下,只好採用他們的建議,派鯀去治水。經過了九年,洪水依舊氾濫,災情沒有好轉。舜代行天子職務後,認為鯀治水無功,向堯建議將其處刑,並任用鯀的兒子禹,接續完成父親的治水工作。
禹承擔了父業,把所有心力都放在治水上,帶著人民一起疏通大小河川,讓洪水流入大海。他不再使用父親的「防堵」治水方式,改用「疏通」河道方法。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平定水患,讓大家離開高山,回到平地居住。
有關禹治水的事,民間流傳許多和他有關的神話。有的說,禹在河邊觀察時,河裡出現了一個河精,送給他一張治水的地圖。有的說,伏羲送他一張八卦圖,還贈他可以測量天地的神器。有的還說,他制伏了大水怪。事實上,全是靠禹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用科學的方法,才平息洪水。
禹為了治水,生活上也做出很大的犧牲。他在三歲那一年結婚,但在新婚第四天就匆忙出門治水。在外奔波了三年,期間經過家門三次,從未踏進一步。連兒子出生時,也沒有回去探視。他把時間都投入治水的工作。
當禹治水成功後,舜決定把帝位傳給他。禹即位後,國號改夏,史稱「夏禹」。
禹也效法堯舜,任用正直聞名的皋陶,想讓他來接位。不幸皋陶去世,禹想起和他一起治水的益。但在禹駕崩後,天下百姓都很喜歡禹的兒子啟,加上益輔佐禹的時間不長,諸侯都說:「啟很棒。他是我們國君禹的兒子啊!」
益為了順應民心,將帝位讓給啟,自己避居深山。這一個改變,打破了堯舜傳承的禪讓政治,正式開啟家族世襲制度,就這樣世代相傳,天下從「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故事中的三字經智慧
原文: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語譯:夏禹、商湯和周朝的文王、武王,後人尊稱他們是三代的聖王。
自從夏禹的帝位傳給兒子後,天下就變成一姓一家的私產。經過四百年,夏朝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