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豎耳傾聽。
他的聲音既細微又貧弱,不謹慎對待便會宛如肥皂泡一般,輕易迸裂。於是
我屏氣凝神、專注聆聽他的聲音。減少不必要的附和,也盡可能地控制表情變
化。這麼做不會讓我痛苦。他的聲音美麗清澈,但又如此悲傷。他在談論母親的
事。
相原大地,是名小學二年級的少年。
他算是沉默寡言的少年。我從未聽過大地高聲吶喊,他甚至不曾放聲大笑。
然而,這與內向又不盡相同。他具備仔細傾聽對方話語的耳朵,以及在短短幾個
字內提出確切問題的知性。
我相當欣賞大地。雖然年齡有些差距,卻有種友人般的親近感。只要與這名
少年單獨對談十分鐘,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湧現好感。不過亦有例外。我從大地口
中聽說了這個例外。
「媽媽很討厭我的聲音。」
大地如此說道。
他垂下頭來,陷入了深思。在大地噤聲的期間,秒針走動的聲響騷擾著我的
耳膜。那聲響來自於床舖枕邊的鬧鐘。
我們生活在以階梯島為名的島嶼上,一幢被稱為三月莊的宿舍。為了聽大地
說話,在這十天,我幾乎每天都會在晚餐後邀請他到我房間。我坐在床上,大地
則坐在書桌前的椅子。他低著頭繼續說道:
「我不知道是否是自己搞錯了。但同樣的話,其他人說了媽媽不會不高興,
我說她就會生氣。像是早安,或是晚安。」
我不願聽他說這些。可以的話,我想和他玩玩撲克牌。大地本人恐怕也不想
談吧。一字一句都會在他心中劃出傷口。但是,縱使得闖入他私人且纖細的領
域,縱使得揭開他的瘡疤,我仍希望瞭解他的狀況
我無法說我這麼做是正確的。即便是現在,我亦認為有一半是錯誤的。我並
非下定了什麼決心,亦非覺醒了正義感。我只是放棄了,放棄了對這名少年的某
種溫柔。我不想用好聽的詞彙替代這件事實。
我出聲提問。
「你媽媽為什麼討厭你的聲音?」
大地再度陷入沉思。他的語彙量並非特別豐富,使用的單詞大多與年齡相
符。但大地是名富有知性的少年。他的言語都是百分之百誠懇,幾乎不曾反射性
地脫口說出腦海當下浮現的回答。他正在推敲自己說出的每一個字句。比如說,
面對我的問題,其實他只要回答「不曉得」、「不清楚」就行了。畢竟,大地應
該也無法清楚地理解母親對他抱持的情感。無論他再怎麼聰慧,那都不是小學二
年級的小孩能明白的。但大地會仔細深思,再用他的話語回應我。而他道出的語
句,大部分都能切入核心。
「媽媽,可能很討厭小孩的聲音。」
大地如此說道。
他口中的小孩,指的是何種意思呢?僅僅是指年齡嗎?亦或是與母親血脈相
連這件事呢?我直覺是前者,但無法就此斷言。至今為止也經歷過好幾次了,大
地話語中的含意比想像中更加深刻。
大地抬頭筆直地望向我。
「哎,要怎樣才能變成大人?」
一道困難至極的難題,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提問。我腦中浮現幾個符合一般
論的答案,經濟自主應該算是一種指標。若發問者是純真無邪的孩子,隨意回答
一句「再過十年」也行。根據對象及狀況的不同,答案也會略有差異──能理解
權利與責任關係時;能親自打造自己的容身之處時;父母承認自己長大成人時。
然而,當不被母親所愛的小學二年級少年凝視著你時,究竟該如何作答?我
還是高中生,還不到能解釋大人本質的年齡。倘若能以巧妙的謊言敷衍複雜的問
題,是否便能被稱作大人呢?
唯有與大地共處的時光,我決定盡可能以誠懇的言語相待。因此,我以最真
誠的答案回應了他:
「我也不知道,一起想想看吧?」
「嗯。」
「要是媽媽真的討厭大地的聲音,你又為什麼想變成大人呢?」
「如果我變成大人,就不用每天見面了。」
「你的意思是,分離時間很重要嗎?」
「時間……」大地復述一遍。幾經思考後,他審慎地回答:
「可能是吧。我覺得可以選擇比較好。」
「選擇什麼?」
「共處的時間,跟分開的時間。」
原來如此──我點了點頭。
想相見時見面,不願相見就不見面。這算是種健全的連繫方式,前提是要撇
除幼童與母親間的關係。我心裡有所自覺,這種相處模式偏離了初衷。希望能擁
有健全的親子關係,結論卻是要求小孩長大成人,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真正需要
的是大人確實地成為雙親。
明知會傷害大地,我仍然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媽媽從何時開始討厭你的聲音?」
看到大地皺緊眉頭,我立刻後悔莫及。應該有更恰當的問法才對。我應該以
更委婉、穩當的技巧來詢問同一件事。像是一一打聽大地與母親的快樂回憶,再
以欠缺的空白時光為線索推敲答案。
大地噤聲不語,我也沉默地注視他。秒針的聲音,再度傳入耳中。
不久後,響起了敲門聲。我對著門的方向回應「請進」,三月莊的舍監──
春哥探出了頭。他向大地說:
「浴室沒人囉,要不要一起洗?」
大地望向我。我點頭說道:「今天到此告一段落吧。」
可以的話,我不想從小學二年級的少年口中,探聽稱不上幸福的家庭狀況。
另一方面,按常理來想,當然不該讓大地一直留在階梯島。原因不在於幼童該在
父母身邊成長,而是因為這座島不是他這種少年的安居之所。
階梯島是被捨棄之人的島嶼。我們像被扔進垃圾筒般棄置於此。
拋棄我們的,似乎正是「我們本人」。與魔女相遇的我們,丟棄了自己一部
分的人格。像是把愛哭的自己,或是脾氣暴躁的自己,揉成一團扔進垃圾筒。遭
到捨棄的人格,便是我們。聽起來像是童話故事,但這並非比喻或寓言,而是千
真萬確的事實。我與魔女相識,並與現實方──與拋棄了我的我──相遇了。魔
女更在我面前讓晴朗夜空降下白雪。我有相信魔女與魔法實際存在的證據,卻沒
有足以否定的根據。
因此,階梯島是座悲傷的島。
身處此地的人,全是被自己捨棄的人格。
對於這件事,我並不完全抱持否定態度。我由衷地認為,拋棄自己不需要的
部分,是成長的一種模式。在很小的時候,我曾憧憬成為英雄。幼稚園的畢業相
簿有填寫未來夢想的欄位。我在其中填上了當時電視播映的戰隊英雄。如今讓人
難以置信,但我也曾有這樣的時期。
不經意地憶起兒時最珍愛的玩具,但玩具的去處卻毫無頭緒──我想任何人
都有類似的經驗。同樣地,我亦喪失了渴望成為英雄的自己。我在毫無自覺的情
況下捨棄了自己的一部分。這也確實是成長的一環。畢竟,若是升上了中學或高
中還真心地憧憬戰隊英雄的話,果然還是會被批評幼稚吧。
倘若能有自覺地、主動地把不必要的自己割除,人們稱之為努力。如果努力
開花結果,眾人會歡聲鼓掌,歌頌這美好、幸福且正確的事。縱使途中借助了魔
女之力,我也無法加以否定。若有幸遇上好的老師,便能藉此與討厭念書的自己
道別;而這與藉助魔女的魔法捨棄相同事物,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謂的成
長,基本上都無法憑一己之力達成。隨著周遭環境而產生不同結果,這也是理所
當然之事。
但我仍然認為大地的狀況是有問題的。尚且年幼的少年「選擇捨棄了自
己」,這種事未免也太過悲傷了。小學二年級,仍是被容許憧憬英雄的年齡。為
何如此幼小的他,非得要否定自身不可呢?
可以的話,他應該離開這座島。話雖如此,也不能扔下一句「這裡不是你的
容身之處」就單方面將他驅逐。那樣和把混進可燃垃圾的鋁罐撿出來沒兩樣。大
地此刻身處這座島,肯定有什麼重大原因。必須將之排除才能把他送離島嶼。
關於大地「捨棄了什麼」,我幾乎已知曉正確答案。他捨棄了厭惡母親的情
感。大地對一點一滴逐漸厭惡母親的自己感到懼怕,於是他將之拋棄。
這不普通。
我也不清楚究竟何種少年才算普通,但大地的狀況相當特殊,尤其是他太溫
柔了。被母親嫌惡,甚至喊聲「早安」或「晚安」都會遭到怒斥。即便如此,大
地仍將厭惡母親的感情割捨了。
縱使身處我面前的大地,便是他割捨的「厭惡母親的感情」本身,最終還是
應該讓那份情感消逝無蹤。若想達成目的,就得按照正確的順序循序漸進。首
先,得讓現實的大地取回階梯島的大地。讓他確實地尋回厭惡母親的自己,再從
日常生活緩緩將其消除。不是要仰賴他的努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化解。需要整頓
的並非大地本身,而是周遭的環境。
他的聲音既細微又貧弱,不謹慎對待便會宛如肥皂泡一般,輕易迸裂。於是
我屏氣凝神、專注聆聽他的聲音。減少不必要的附和,也盡可能地控制表情變
化。這麼做不會讓我痛苦。他的聲音美麗清澈,但又如此悲傷。他在談論母親的
事。
相原大地,是名小學二年級的少年。
他算是沉默寡言的少年。我從未聽過大地高聲吶喊,他甚至不曾放聲大笑。
然而,這與內向又不盡相同。他具備仔細傾聽對方話語的耳朵,以及在短短幾個
字內提出確切問題的知性。
我相當欣賞大地。雖然年齡有些差距,卻有種友人般的親近感。只要與這名
少年單獨對談十分鐘,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湧現好感。不過亦有例外。我從大地口
中聽說了這個例外。
「媽媽很討厭我的聲音。」
大地如此說道。
他垂下頭來,陷入了深思。在大地噤聲的期間,秒針走動的聲響騷擾著我的
耳膜。那聲響來自於床舖枕邊的鬧鐘。
我們生活在以階梯島為名的島嶼上,一幢被稱為三月莊的宿舍。為了聽大地
說話,在這十天,我幾乎每天都會在晚餐後邀請他到我房間。我坐在床上,大地
則坐在書桌前的椅子。他低著頭繼續說道:
「我不知道是否是自己搞錯了。但同樣的話,其他人說了媽媽不會不高興,
我說她就會生氣。像是早安,或是晚安。」
我不願聽他說這些。可以的話,我想和他玩玩撲克牌。大地本人恐怕也不想
談吧。一字一句都會在他心中劃出傷口。但是,縱使得闖入他私人且纖細的領
域,縱使得揭開他的瘡疤,我仍希望瞭解他的狀況
我無法說我這麼做是正確的。即便是現在,我亦認為有一半是錯誤的。我並
非下定了什麼決心,亦非覺醒了正義感。我只是放棄了,放棄了對這名少年的某
種溫柔。我不想用好聽的詞彙替代這件事實。
我出聲提問。
「你媽媽為什麼討厭你的聲音?」
大地再度陷入沉思。他的語彙量並非特別豐富,使用的單詞大多與年齡相
符。但大地是名富有知性的少年。他的言語都是百分之百誠懇,幾乎不曾反射性
地脫口說出腦海當下浮現的回答。他正在推敲自己說出的每一個字句。比如說,
面對我的問題,其實他只要回答「不曉得」、「不清楚」就行了。畢竟,大地應
該也無法清楚地理解母親對他抱持的情感。無論他再怎麼聰慧,那都不是小學二
年級的小孩能明白的。但大地會仔細深思,再用他的話語回應我。而他道出的語
句,大部分都能切入核心。
「媽媽,可能很討厭小孩的聲音。」
大地如此說道。
他口中的小孩,指的是何種意思呢?僅僅是指年齡嗎?亦或是與母親血脈相
連這件事呢?我直覺是前者,但無法就此斷言。至今為止也經歷過好幾次了,大
地話語中的含意比想像中更加深刻。
大地抬頭筆直地望向我。
「哎,要怎樣才能變成大人?」
一道困難至極的難題,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提問。我腦中浮現幾個符合一般
論的答案,經濟自主應該算是一種指標。若發問者是純真無邪的孩子,隨意回答
一句「再過十年」也行。根據對象及狀況的不同,答案也會略有差異──能理解
權利與責任關係時;能親自打造自己的容身之處時;父母承認自己長大成人時。
然而,當不被母親所愛的小學二年級少年凝視著你時,究竟該如何作答?我
還是高中生,還不到能解釋大人本質的年齡。倘若能以巧妙的謊言敷衍複雜的問
題,是否便能被稱作大人呢?
唯有與大地共處的時光,我決定盡可能以誠懇的言語相待。因此,我以最真
誠的答案回應了他:
「我也不知道,一起想想看吧?」
「嗯。」
「要是媽媽真的討厭大地的聲音,你又為什麼想變成大人呢?」
「如果我變成大人,就不用每天見面了。」
「你的意思是,分離時間很重要嗎?」
「時間……」大地復述一遍。幾經思考後,他審慎地回答:
「可能是吧。我覺得可以選擇比較好。」
「選擇什麼?」
「共處的時間,跟分開的時間。」
原來如此──我點了點頭。
想相見時見面,不願相見就不見面。這算是種健全的連繫方式,前提是要撇
除幼童與母親間的關係。我心裡有所自覺,這種相處模式偏離了初衷。希望能擁
有健全的親子關係,結論卻是要求小孩長大成人,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真正需要
的是大人確實地成為雙親。
明知會傷害大地,我仍然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媽媽從何時開始討厭你的聲音?」
看到大地皺緊眉頭,我立刻後悔莫及。應該有更恰當的問法才對。我應該以
更委婉、穩當的技巧來詢問同一件事。像是一一打聽大地與母親的快樂回憶,再
以欠缺的空白時光為線索推敲答案。
大地噤聲不語,我也沉默地注視他。秒針的聲音,再度傳入耳中。
不久後,響起了敲門聲。我對著門的方向回應「請進」,三月莊的舍監──
春哥探出了頭。他向大地說:
「浴室沒人囉,要不要一起洗?」
大地望向我。我點頭說道:「今天到此告一段落吧。」
可以的話,我不想從小學二年級的少年口中,探聽稱不上幸福的家庭狀況。
另一方面,按常理來想,當然不該讓大地一直留在階梯島。原因不在於幼童該在
父母身邊成長,而是因為這座島不是他這種少年的安居之所。
階梯島是被捨棄之人的島嶼。我們像被扔進垃圾筒般棄置於此。
拋棄我們的,似乎正是「我們本人」。與魔女相遇的我們,丟棄了自己一部
分的人格。像是把愛哭的自己,或是脾氣暴躁的自己,揉成一團扔進垃圾筒。遭
到捨棄的人格,便是我們。聽起來像是童話故事,但這並非比喻或寓言,而是千
真萬確的事實。我與魔女相識,並與現實方──與拋棄了我的我──相遇了。魔
女更在我面前讓晴朗夜空降下白雪。我有相信魔女與魔法實際存在的證據,卻沒
有足以否定的根據。
因此,階梯島是座悲傷的島。
身處此地的人,全是被自己捨棄的人格。
對於這件事,我並不完全抱持否定態度。我由衷地認為,拋棄自己不需要的
部分,是成長的一種模式。在很小的時候,我曾憧憬成為英雄。幼稚園的畢業相
簿有填寫未來夢想的欄位。我在其中填上了當時電視播映的戰隊英雄。如今讓人
難以置信,但我也曾有這樣的時期。
不經意地憶起兒時最珍愛的玩具,但玩具的去處卻毫無頭緒──我想任何人
都有類似的經驗。同樣地,我亦喪失了渴望成為英雄的自己。我在毫無自覺的情
況下捨棄了自己的一部分。這也確實是成長的一環。畢竟,若是升上了中學或高
中還真心地憧憬戰隊英雄的話,果然還是會被批評幼稚吧。
倘若能有自覺地、主動地把不必要的自己割除,人們稱之為努力。如果努力
開花結果,眾人會歡聲鼓掌,歌頌這美好、幸福且正確的事。縱使途中借助了魔
女之力,我也無法加以否定。若有幸遇上好的老師,便能藉此與討厭念書的自己
道別;而這與藉助魔女的魔法捨棄相同事物,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謂的成
長,基本上都無法憑一己之力達成。隨著周遭環境而產生不同結果,這也是理所
當然之事。
但我仍然認為大地的狀況是有問題的。尚且年幼的少年「選擇捨棄了自
己」,這種事未免也太過悲傷了。小學二年級,仍是被容許憧憬英雄的年齡。為
何如此幼小的他,非得要否定自身不可呢?
可以的話,他應該離開這座島。話雖如此,也不能扔下一句「這裡不是你的
容身之處」就單方面將他驅逐。那樣和把混進可燃垃圾的鋁罐撿出來沒兩樣。大
地此刻身處這座島,肯定有什麼重大原因。必須將之排除才能把他送離島嶼。
關於大地「捨棄了什麼」,我幾乎已知曉正確答案。他捨棄了厭惡母親的情
感。大地對一點一滴逐漸厭惡母親的自己感到懼怕,於是他將之拋棄。
這不普通。
我也不清楚究竟何種少年才算普通,但大地的狀況相當特殊,尤其是他太溫
柔了。被母親嫌惡,甚至喊聲「早安」或「晚安」都會遭到怒斥。即便如此,大
地仍將厭惡母親的感情割捨了。
縱使身處我面前的大地,便是他割捨的「厭惡母親的感情」本身,最終還是
應該讓那份情感消逝無蹤。若想達成目的,就得按照正確的順序循序漸進。首
先,得讓現實的大地取回階梯島的大地。讓他確實地尋回厭惡母親的自己,再從
日常生活緩緩將其消除。不是要仰賴他的努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化解。需要整頓
的並非大地本身,而是周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