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試閱】
1-1 心理治療的世界
我接下來將以「活在故事裡」為題,舉日本的王朝物語為例進行討論。我想我既非日本文學也非日本史學專家,卻特意要針對日本的物語加以論述,應該在文章的最開始稍微說明一下是什麼緣故。
我的專門領域是臨床心理學,一心為心理治療竭盡心力。一開始,我強烈希望可以將自己執行的工作盡可能「科學化」,讓它成為可信賴的職業,也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但此同時,我在工作上最重要的目的依然是─探究怎麼做才能為前來諮商的人提供最大幫助。在持續以後者為中心的執業過程中,我漸漸自覺到,自己的工作是一份不得不異於以往科學方法的工作。
讓我這樣思考的機緣很多,我舉一個例子。在我們的領域中有學會,大家都期望在學會裡見到科學的、客觀的研究發表。因此在初期,清一色都是這樣的成果發表。然而在反覆舉辦的過程中,我逐漸了解比起這樣的內容,徹底追究一個實際案例的「個案研究」對聽眾更有幫助。我從經驗中清楚知道,這和其他「科學」領域中的「專案報告」(a case report)意義並不相同。也就是說,一般而言,專案報告是為了指出有這樣特別的案例存在,因此今後在這樣特殊的案例出現之時便可以派上用場。但我卻了解到,我們所進行的「個案研究」在更加廣泛的意義上會有幫助。
例如,當某個人發表「焦慮症」的個案研究時,聽者會感覺這可以運用在自己所負責的拒學學生心理治療上。就算是女性的個案,在男性個案上一樣可以派上用場。因為這雖然是「個案」,卻能夠普遍地造福其他案例。這種時候,我不僅會想要自己也來如法炮製,更會湧現出想要從頭開始重新整理研究發表內容的欲望。
這是為什麼呢?最直接了當的回答就是:在心理治療中「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自然科學領域中,一直以來,研究者都必須和他所研究的對象切斷關係。因為是從彼此沒有關聯的立場來客觀地進行研究,所以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性。然而,心理治療師如果和前來諮商的案主「切斷關係」,用這樣的態度來聽對方說話,諮商是無法進行的吧。這樣說起來,這個「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這段關係又會如何變化呢?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雖然重要,案主自己不是也置身在家人、朋友、同事等的關係網絡中嗎?再加上,即使說是兩個人「交談」,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態都會發生變化,如果像深層心理學家說的無意識也會產生關聯的話,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將變得極其複雜。
治療師一邊全盤考慮這樣的關係,一邊在這關係的整體之中找出條理,和案主朝著治癒的方向邁進。對聽者而言,在聆聽這類發表的時候,心裡會對於種種關係的樣貌進行反省、發現,而這些反省、發現,會超越該個案的具體事實,成為有用的東西。在明白會有這樣的效益之後,我們的學會便開始十分重視個案研究。順帶一提,就在我們開始這麼做之後,帶著熱情來聆聽發表的參加者變得非常多。因為內容可以立即派上用場,有這樣的反應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雖然我從經驗上得知個案研究的重要性,但讀到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學者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主張個案研究的本質是 story telling 的時候,我才茅塞頓開,這就是說故事啊!人類要將自己所經驗的事情化做自己的一部分,或是放在自己心裡,必須要將這些經驗善加組合在自己的世界觀或是人生觀中。這項作業也就是將這些經驗化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故事,並從中梳理出脈絡。有情節,是故事的特徵。在「報告」個案的時候,報告者認為自己只是在敘述事實,但因為其中具備了已經被收藏到治療師內心裡的脈絡,就這一點而言,個案報告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了 story telling。
如果以這樣的邏輯來思考,我想我們也可以說心理治療這份工作,本來就是要幫助前來諮商的人創造適合他們自己的故事。例如,對於為神經衰弱症狀所困擾的人而言,他們的症狀是不是可以視做「沒辦法放進自己故事裡的材料」?又例如焦慮症患者,他們是因為不曉得這些焦慮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會出現,所以才會焦慮。他們無法將這些不安編進自己的故事裡,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說出來。因此,為了使創造自己的故事成為可能,我們必須進行各式各樣的調查,像是自己過去或是現在的狀況、從前自己未曾意識到的內心運作等等,在進行這些調查的過程中,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新的觀點。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可以透過一覽全貌得知「原來如此」,藉此能夠把自己的人生「當做故事來述說」。這時,這些症狀應該就消失了。
如果採取「我的人生故事」這樣的思考方式,每個人應該都是不一樣的,但在某個程度上卻又可以類型化。也因為如此,我們心理治療師在一定程度上必須知道各式各樣的故事以及其類
型。這是我之所以對故事抱持興趣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人,喜歡故事。人類從獲得語言能力的那一刻開始,或許神話就已經誕生了。伴隨著神話,人們的對話內容也以「民間故事」或「傳說」的型態流傳下來,而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作者」不詳。說不定,它們是某個天賦異稟的個人所創造的作品,卻透過了共同擁有這些故事的人們,以「我們的故事」的形式存續了下來。藉由這些故事,人們得以強化與過去的連結、與土地的連結,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結。如果用現代的詞彙來說,我們可以說「故事」在建立某個部落民族或是家族的主體認同上幫了大忙。
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之一,便是幫助前來諮商的人探索自己的主體認同。這項工作和前文中提到的創造「自己的故事」,可以說是同義詞。就我目前為止所論述的幾個點來看,讀者應該可以認同這樣的說法吧。

1-2 故事的特性
在上一節中,談到了身為一個心理治療師,之所以意識到故事重要性的思考歷程。在本節中,我想針對故事的特性再多加思考。在故事的特性中,首先我想強調的是「建立雙方關係」的作用。或者也可以說,故事是從想要為某些事物「建立關係」的意圖中產生的。
我們來思考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杯子中插著一朵野花,如果事情只是這樣,或許沒有誰會特別注意這朵花。可是,一旦知道這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為了替臥病在床的母親打氣而在放學的時候摘來的,這朵花就不單單只是一朵花了。透過這朵花,我們對這個女孩有了親近感,也能體會她們母女之間的親情。這個時候,「關係的建立」便形成了。當我們受到這件事感動,便會想要向人訴說。當我們跟朋友聊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說,小女孩本來是想買花的,可是對她來說太貴了,當她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突然看見了一朵野花......,故事稍微有了改變。聽到這件事的人再去對其他人述說的時候,可能又會加油添醋:她的母親看到這朵花覺得很開心,高燒一下子便退了......。
所以有人說「故事」不可信,這就是原因之一。雖然把故事內容完全當真,是愚蠢的,可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說故事是毫無意義的,這也不對。透過敘說故事,我們得知了母女關係的樣貌。透過對於母女親情的感動,說者與聽者之間產生了關係,「關係的圓」範圍漸漸擴大,從而故事有了它的意義。關係中的真實,會像這樣漸漸傳遞出去。
關於事物的本質,如同眾所周知的,紫式部早在將近一千年以前就在《源氏物語》中論述過,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螢〉的這一卷中,光源氏一開始給了故事相當低的評價,他說「故事很少說出真正的事實」。可是到後來他說,比起敘述單純的事實,故事傳遞了更多的真實。此時,源氏所說的「《日本書紀》等史書都只是片面之詞」,可說是「一語中的」的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只記載事實的《日本書紀》等正史史書,寫的都不過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而已。賭上性命創作故事的紫式部自視之高,藉光源氏的口說了出來。
曾經擁有高度評價的故事,在近代之後急遽失去其價值。其中,自然科學占了很重要的角色。自然科學雖然致力於找出外在事實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因果關係」,但前提卻是把這些外在事實當做是和觀察者(研究者)沒有關係的東西。因此,從中發現的事實具備了超越單一個人的普遍性,而這個「普遍性」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也就是說,如果巧妙地結合透過自然科學所發現的結果和技術,人類就得以立於現象的「外側」來進行控制、操作。或許是因為這個方法太過有效,人類才會因此以為科學知識可以化一切為可能,或是誤解科學知識才是唯一的真理。
因為這樣的誤解,許多現代人因此切斷了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變得像是無根的浮萍一樣。雖然生活變得方便而有效率,但自己到底為何而活?這個「活著的意義」感覺似乎急速地變得薄弱。所謂「意義」,就像是整體關係的應有樣貌。如果人活著,卻不知道自己和圍繞著自己的世界有著什麼樣的關係,當然也就感覺不到「意義」。
可是,許多人在察覺這個道理之前,就已經否定了自然科學以外的知識,或是嗤之以鼻。而人們也假設很多的學問研究是「科學的」,他們嘗試將十八世紀的物理學方法論適用在自己的領域中,無論他們的專業範疇是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成果,這是事實。可是如果他們以為僅僅如此就是做學問,或是只有這個方法才是獲知真正事實的方法,那就錯了。
現代人被迫從種種不同的觀點反省「自然科學是全知全能的」這樣的想法,其中一個相當大的主題應該可以說是「死亡」。無論醫學再如何進步,人類都無法對死亡說不。人們希望至少可以盡可能長壽,所以延命醫學愈來愈進步,近代人的平均壽命也因此增加。可是,這個現象反而讓「死亡」成了更深化的課題。
如同前文所述,關於「人類的死」,我們或許可以把它當做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可是關於「我自己的死」,要當做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卻是不可能的。不只是我自己的死,連和我關係親近的人的死也是一樣,不是嗎?經歷了家人、情人、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的死亡,人們有時候會罹患抑鬱症而來找我們心理治療師尋求諮商。「為什麼他會死?」對於這些人這樣的提問,用科學的方式來說明,是沒有意義的。這些人想知道的是,「第二人稱的死(近親者的死)」代表了什麼意義。換句話說,他們是想針對「為什麼他會死?」這個問題,找出自己也能夠接受的「故事」。
這麼一想,你或許會察覺在故事裡提到「死亡」的例子有很多。「第一人稱的死」、「第二人稱的死」,對人類而言是永遠的課題。也因為如此,它們很容易就在故事裡成為主題。在後文將舉出的王朝時代的物語裡也是一樣,沒有一個故事是完全不提及死亡的,只是各故事的說法各不相同而已。
故事具有創造兩者關係的作用,這一點我們不能忘記,故事除了建構自他之間的關係之外,也會在我們的內在建構連結。如果以深層心理學的思考方式來說的話,就是我們必須要認知到故事所扮演的,連結意識與無意識的這個角色。在人的內在,除了平常就在運作的意識之外,還會產生我們無法輕易意識到的內心運作。人們稱之為「我」的存在,到底具有多大的廣度和深度,這是無法測量的,可是一般人都相信,「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然而,試著去想想我們的身體,你就能馬上明白,「我」對於我的身體是如何運作,其實一無所知。儘管如此,身體一樣運作得很好。身體中有「我」可以控制、能夠認知到其運作的部分。而關於內心,好像也是如此。雖然有些我們不知道的內心運作會發生,但是它們會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妥善運作。
如果這個整體性的統合出了差錯,這樣的人便會尋訪我們心理治療師。為神經衰弱所困擾的人,就是這一類的典型。例如,當一個人罹患不潔恐懼症,他在摸了東西之後就必須洗好幾次手。他在正常的意識中雖然知道沒有必要,可是不洗手他就覺得不痛快。無意識的內心運作為了和正常的意識達成妥協,不斷洗手這樣的強迫行為便成了必要。
如果事情沒有這麼嚴重,又會是怎麼樣的情形呢?例如,在正常的意識裡,一個人會充分明白自己擔任某家企業課長的這個事實,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具有多高的地位。可是在無意識中,他會希望能夠大大強調自己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存在,無論他的地位高低或是財產多寡,他都擁有絕對的存在價值。此時,聯結這兩種意識的「故事」就有了必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舉例來說,某個課長在喝醉之後一定會自吹自擂,編造自己指正部長的過失,給了對方沉重一擊的「故事」─事實可能沒有這麼了不起─這個「故事」便扮演了統合他的人格的角色。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他是在清醒而且部長也在場的時候說這個「故事」,或是他周圍的人聯合起來,當他又要開始說一樣的故事時就說「知道了啦」,阻止他繼續說下去,他就會陷入相當程度的危機裡。「故事」在維繫一個人的意識整合上,發揮了它的功能。所有的人應該都擁有這樣的「故事」,雖然也有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5-2 繼子故事的種種樣貌
《落窪物語》幾乎可以說是繼子故事的典型,不過我們可以說,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繼子故事。我在研究日本人的領域方面,首先以日本的神話、民間故事為對象,對於日本民間故事中的繼子故事,尤其感興趣。這是因為,如同在第二章〈殞滅之美〉中稍微提及的,在日本的民間故事中,就如同「黃鶯之居」,年輕男女雖然相遇(有時候會結婚),結局卻多是勞燕分飛。相對於此,在繼子的故事裡,很多到最後都迎向了幸福婚姻。這在一般而言,悲劇結局較多的日本民間故事裡,尤其是與歐洲的故事相較之下,甚至讓人感覺是特例。然而在日本的民間故事中,繼子故事所占的份量相當大。在關敬吾所編纂的《日本民間故事大成》第五卷中,收錄了將繼子故事分類而成的二十種故事類型。接下來,我將敘述其中一則「米福粟福」極其簡單的故事概要。
從前從前,有兩個名為米福、粟福的姊妹。米福是前一任妻子所生的孩子,因此後母無時無刻都在找機會霸凌她,不過妹妹粟福卻性情良善,總是護著姊姊。有一次,後母要去參加廟會,她只帶粟福,要米福看家。這個時候雖然她給米福出了種種難題,不過都在路過的和尚和麻雀的幫助之下解決了。鄰居的女孩來約米福一起去廟會,但米福沒有可以穿出門的衣服。她想起山中的老婆婆曾經給她一個藏寶箱,打開一看,裡面有一件美麗的和服,於是她穿著和服前往廟會。粟福察覺到姊姊來了,母親卻說那不是米福,因為她穿的和服太漂亮了。米福先回家換回髒衣服,當她正在工作的時候,後母和粟福回來了。後來,有個人來提親,希望能夠迎娶米福。米福從山中老婆婆給的藏寶箱中拿出了新娘子的禮服,並穿上它坐上轎子嫁過去了。粟福說她也想坐上轎子嫁人,卻沒有人要娶她。母親讓粟福乘坐在石臼上拖著她走,結果摔了一跤,兩個人都滾進田裡。她們一邊說著:「啊,好羨慕,好羨慕啊!」然後便咕嘟咕嘟地沉入水底,變成了田螺。
這則故事中,繼女被後母霸凌,但是最後有了幸福婚姻的這一點和《落窪物語》是相同的。只是,後母在這一則故事裡,因為自己的失誤丟了性命,而在《落窪物語》中說的則是有意識的復仇。在民間故事的繼子故事中,只敘述繼子的幸福結局,而不特別提及後母下場的作品相當多,其中幾乎沒有復仇的故事,後母是以某種形式受到懲罰,大概是這樣的模式。不過,在民間故事中有許多像這樣遭受後母霸凌的女兒,最後步入幸福婚姻的故事,這一點值得注目。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物語作品。先前提過《落窪物語》是現存最早獨立描寫「霸凌繼子的故事」的物語作品,不過在當時,同樣以霸凌繼子為主題來傳述的作品,還有《住吉物語》。只不過,這部物語只剩下在鎌倉時代改寫的作品流傳至今日。(全文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