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Doctor Yourself

 

    我重新思考關於隨筆的本質時,從偶然發生的一件事邂逅某句話,那就是「Doctor Yourself」。

    我知道有本西文書就是這書名,但看到這句話的瞬間,感覺心中有盞明燈,覺得自己一直以來思考的事、實踐的事被賦予了一句美好的話語。

 

    「Doctor Yourself」──做自己的醫生。

   

    我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是,客觀地看待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也就是健康地活著。

    要想維持健康身體,不單是靠醫生、藥物、手術等醫療資源,還要保持良好日常生活習慣,像是飲食均衡、睡眠充足、養成運動習慣等。

    要想維持健全心靈則得靠自己,而不是冀望別人,像是養成閱讀習慣、經營人際關係、投入工作、珍惜真正重要的事物,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

    換句話說,「Doctor Yourself」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讓自己活得更好。

    我認為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十分貼近這樣的生活方式,愈是了解這句話的意思,便愈覺得自己一路走來就是無意識地做自己的醫生。

    因為我一直在關注自己,所以清楚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狀況很好,什麼時候身心欠佳。

    而且這份關注落實於每天的行動中。

    如此一來,就能明白什麼對自己而言最重要,什麼能為自己帶來幸福豐富的生活。

    深度了解自己,藉由「Doctor Yourself」,守護身心健康。

 

    隨筆作家每天都在思考、寫作,這種感覺近似跑馬拉松。

    剛開始跑時,無論是寒冷冬天還是酷暑盛夏,總覺得「唉,不想跑了」、「好累喔」。

    但試著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便會覺得好暢快,然後愈跑整個人的狀況愈好,當然也是因為有足夠的體力與肌耐力。一旦養成習慣後,不跑便覺得渾身不對勁。身體能如自己所想的活動,便有能力挑戰任何活動。

    「雖然一開始很辛苦,但嘗試後就想盡力完成」,這麼一來,這件事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成了「造就自己的基石」。

    基於各種觀點,跑馬拉松與寫隨筆十分相似。

    成為可以「Doctor Yourself」的自己,或許是實踐「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目標之一。

 

.面臨人生岔路時,能做出正確判斷

 

    一旦能做到「Doctor Yourself」,即使面臨人生岔路,也能冷靜前行。

    其實我在二○二二年,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二○一五年辭去《生活手帖》雜誌總編輯一職後,我便以松浦彌太郎這名字努力工作;雖是抱著希望對別人有所助益的心情在工作,但老實說,我時常告訴自己「必須更努力才行」。

    於是某個瞬間,我突然意識到「再這麼下去,一切就成了追求名利的經濟活動」,那時湧現心頭的不是高興與誇耀,而是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深思自己究竟想怎麼活著,再次審視自己、詢問自己。於是我決定「不再做些對人生來說,非必要的事」,颯爽放棄那條路。

    僅花了一點點時間就做出這決定。

    我之所以能夠果斷地做出決定,就是拜日積月累的隨筆作家生活方式之賜。

    也是因為不停動腦思考的緣故。

 

    身為隨筆作家的我也會寫些關於「金錢」、「投資」的文章,明白「金錢與地位不是首要考量的事」,也知道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恰到好處的生活」。

    此外,我也更加明瞭人性的脆弱。年輕時,總是高聲嚷嚷:「我才不會因為金錢而有所改變」,但愈是了解人類這種生物,就愈明白「人性很難不因為金錢而動搖」,所以會坦然地思考:「我八成也會為了錢而變得很差勁吧。」

    蒐集自己決定成為隨筆作家時所找到的各種「祕密」,認真思考今後想過著什麼樣的人生,遂決心「不過不適合自己的生活」。

    現在的我每天都過得很舒心,生活豐富多采又幸福。

    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讓我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依然保有自我,深深覺得自己真的做到「Doctor Yourself」。

 

.肯定一切而活

 

    「肯定一切」是「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的一種態度,也是讓我每天心情沉靜的要訣。

    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覺得有其意義與價值。

    一旦養成這般態度,就能平靜面對生活上的麻煩與痛苦,不容易心生負面情緒,也比較容易消化負面情緒。

 

    我讀過許多國家與各種年代的文章,主題與文風百百種;但有趣的是,絕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以「感謝」收尾。

    當然不是直接寫說「我很感謝、感激」之類的,而是無論描述多麼悲傷、痛苦的事,也會肯定活著一事,且「心懷感謝」。

    我也是如此。仔細分析自己生活中的情感波動,總是會連結到感謝一詞。除了「高興」、「開心」之類的積極情感,也會有「悲傷」、「懊悔」等負面情緒。

    或許有人會把這樣的情況解釋成頓悟,其實不然。因為這種事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做到。

    「所有事情都有其學習價值,所以要心懷感謝」,就是這麼回事。

 

    好比你覺得「為什麼那個人說的話,讓人如此心煩?」

    也許別人的一番話就讓你暴飲暴食、心情陰晴不定,那是因為你「放棄思考」。

    這時不妨試著停下腳步,靜靜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對方。

    這麼一來,就會發現許多事。再次確認什麼是自己無法容忍的事物,回想小時候是否有類似經驗,然後思考不容易焦慮的人和自己有何不同,像這樣逐步探究自己。

    「喔喔,原來如此啊。」哪怕只是想通一件事,也是增加一項經驗。

    「多虧那番讓人心煩的話,我才能察覺一些事,雖然感覺不太好,但還是很感謝。」就會這麼告訴自己。

    又好比遭遇意外而導致骨折一事也是如此。每天因為身體的不自由而體悟到的事,肯定讓自己有所發現吧。又或者自己對於「死亡」有更深入的想法,說不定價值觀也隨之改變。

    總之,最後還是會覺得這是一次「讓人心懷感謝的經驗」。

 

    像這樣逐漸明瞭「所有事情都有其意義,有學習價值」,今後無論遇到再怎麼痛苦、討厭、令人惱火的事,也會心懷感謝,認為這件事之所以發生有其意義。

    再者,要是能養成寫作習慣,那麼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將其視為「隨筆的素材」進而積極面對,也許能從中發現新的「祕密」。

    正因為如此,才不能在情緒高漲時提筆書寫。

    我的隨筆集《今天也要心情愉悅》(今日もごきげんよう)中,有一篇名為「夫妻爭執」的文章。一如題名,內容寫的是現在重看會莞爾一笑,夫妻之間再日常不過的鬥嘴模樣。

    如果只是單純描寫吵架情景,便稱不上隨筆了。透過吵架一事,思考夫妻之間的關係與溝通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才能成為一篇隨筆。

    若是正怒火中燒,在還沒打算和好時寫下:「因為發生這種事,所以很生氣……」表示自己還處於無法理解的狀況,也難以心懷感謝地看待彼此為何爭執,所以最好等待情緒平復後再執筆,因為爭執一事也是讓自己有所成長,「值得感謝」的事。

    「肯定一切」而活。

    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就是遭遇討厭的事也能勇於面對,細細吟味。

 

.不斷自問「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從小就被問:「長大後想做什麼?」太空人、甜點師、小說家……任誰都被這麼問過或是問別人。

    但,其實這是個很殘酷的提問。

    為什麼呢?因為往往會導向:「想做什麼工作?」「人生本該實現夢想」、「無法實現的話,就是失敗」,孩子便是被這樣的價值觀所束縛,所以這是個限制生活自由的提問。

    況且孩子無法回答搞不清楚是什麼的職業,也只能從自己知道的工作中「選擇」一種回答。

    亦即我們總是從世上已有的工作中選擇,若無法實現所選,便會覺得自己很沒用。

 

    那麼,試著換個問題吧。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何?我想應該不少人都思考過這問題吧。

    這問題是在問「對於人生的想法」,究竟想怎麼樣活著?這一生想實現什麼?

    要是看得到大致方向,每天的行動、想法與選擇也會跟著改變,不會莽撞前行,而是成為一艘以北極星為辨別方向的指標,全力航行的船。

    「我想成為帶給周遭幸福,很有魅力的人」,若是以此為人生目標,自然就會思考要成為這樣的人該怎麼做?必須花費多少時間?如何經營人際關係?

 

    我總是告訴自己,要把今天視為實現自我想法的一天。不難想像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活著,與沒有這般意識而活著的人有多麼天差地別。

    基本上,讓我打從心裡佩服的人都是那種不必說出口,也能讓人覺得他對於自己的人生很有想法(舉凡工作態度、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等),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許只有一種,也可能有好幾種。

    不曉得什麼時候找到答案,也可能一直找不到。

    總之,不斷地尋找就對了。即使找到很像答案的東西,也不要停止思考。

抱持這麼一個大哉問,可說是「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的一種象徵吧。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面對這樣的提問或許多少有點困惑。

    但我認為從小就該習慣這樣的提問,也覺得這個提問很重要,至少比「你想做什麼工作?」這問題來得自由,有遠見多了。

    我認為像我們這種自我已經確立的大人,最好心中常懷這般需要深思的問題。

    「首先,期許自己變得溫柔吧。但……什麼是『溫柔』呢?」

    「也許想成為不甘心一陳不變,時時求新的人吧。可是……總覺得應該不是這樣……」

    思考得更深入,更理解自己,靜待讓自己覺得「就是這個」的想法出現,這過程很重要。

    不過,倒也不用每天花一小時認真思考這問題,也不必利用週末時光專注思索。

    只要擱在腦中一隅,不時意識到「對喔,有這回事」,試著深思就行了。藉由長時間不斷與自己對話,逐漸了解自己的價值觀。

 

    我到現在也是一邊思索「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邊寫作。汲取所見所聞,摸索自己的生活方式,想想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把想法化為文字。

    如今的我到了五字頭的人生,正是面對「自由」一詞的時候。

    多麼令人著迷的詞彙啊,雖然一直告訴自己「想活得自由自在」,卻尚未具有闡釋這詞彙的能力,因為我還沒找到「祕密」。

    身為隨筆作家的我有個預感,或許「闡述自由」就是我的終極目標吧。

    直到我發現「所謂的自由是什麼?什麼是自由的生活方式?該怎麼做,才能活得自由?」這些「祕密」,就能以自己的話語闡述自由。

    所以我會不斷地思考、感受,持續筆耕。

 

.不是「選擇」,而是「打造」生活方式

 

    若非「成功」便是「失敗」,不是「正確」即是「錯誤」。

    我們從小就不知不覺地被灌輸這樣的價值觀,無論是考試、工作還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只要達成既定目標就是「很好」,若沒達成就是「很差」。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很好的一方,以此為目標,努力不懈。

    但寫作沒有正確答案。

    寫作就是在沒有對錯的空間裡反覆思索,也是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

 

    現在一般人多是「選擇」生活方式。

    這種感覺就像到了某個年紀,面前排放著好幾張卡片,「走這條路看看吧」從中挑選一張;然後陷入另一種種狀況,「就選擇這樣的人生吧」再選一張。

    明明「沒有自己想要的選項」,卻還是抓起一張,滿足地告訴自己:「這張卡片最接近正確答案吧。」

    生活方式本來就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當然也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活著這件事無法依賴他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因為人生要怎麼過取決於自己,沒有對錯,也不需要和別人競爭,形塑「自己的生活方式」。

    要是以追求這般「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為目標,人生肯定過得更豐富多采,這就是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

 

    「獨立自主」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

    為什麼自己會這麼想?為什麼自己喜歡這個,討厭那個?

    為什麼對自己來說,這樣是幸福、開心或是悲傷?

    ──藉由逐步了解自己,對自己負責,活出自我,活得自由。

    就算和別人不一樣,也能告訴自己「我就是想這麼做」。

    即使被別人批評「一般人才不會這樣」,也會告訴自己「不必在意」。

    也許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容易,但必須努力突破框架才行。

    逐漸意識到生活方式「不是選擇,而是打造」,一定能夠讓人的內在變得更加強韌,而寫作就是為了強化內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