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序
這套「新譯川端康成作品」收有《伊豆舞娘》《雪國》《千羽鶴》《舞姬》《古都》《睡美人》《湖》《美麗與哀愁》等八部小說,以中、長篇為主,也包括《伊豆舞娘》這樣的短篇。
川端康成研究界普遍認為川端的小說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二個階段包括整個戰爭時期,第三個階段為戰後時期。這套系列應涵蓋這三個階段的作品,這是我們選譯的一個重要考量,因而有了第一時期的《伊豆舞娘》,第二時期的《雪國》和第三時期的《千羽鶴》《舞姬》《古都》《睡美人》《湖》《美麗與哀愁》。
《伊豆舞娘》是被公認的川端成名作,儘管是不是他的處女作有過一些不同說法,因為在《伊豆舞娘》首次發表(一九二六年)以前,川端就發表了《招魂祭一景》(一九二一年)和《十六歲的日記》(一九二五年)等作品,川端本人關於自己處女作的問題有過這樣的說法:「按發表順序,處女作也許是《招魂祭一景》,它是我在上大學翌年春天發表在《新思潮》同人雜誌第2號上。」「《伊豆舞娘》這篇作品在發表之前幾年就寫好了,大概是在唸大學預科還是剛入大學那年寫好的吧??當時並未打算發表,後來只是把關於巡演藝人的部分重寫了,所以說《伊豆舞娘》也可算是我的處女作吧。」譯者認為,僅以小說元素的完整性來說,那兩部作品都無法跟《伊豆舞娘》相比,更遑論其他文學要素的比較了,因此《伊豆舞娘》問世不久,就被文部省選入中學教科書,並被日本文學界公認為川端文學的里程碑式作品。這部短篇小說至今已被六次搬上銀幕,六次被改編成電視劇,田中絹代、美空雲雀、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等著名女星先後出演作品中阿薰一角。伊豆半島也因這部短篇小說而成為旅遊勝地,並建有各種與這篇小說有關的塑像和紀念碑。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以《雪國》《古都》《千羽鶴》三部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但評委會主席奧斯特林在授獎辭中首先提到的卻是《伊豆舞娘》:「川端初次發表了一舉成名、謳歌青春的短篇小說《伊豆舞娘》??這個主題猶如一首悲涼的民謠,反覆吟詠,在川端先生後來的作品中也一再改頭換面地出現。這些作品揭示了作家本人的價值,川端先生因而逐漸超越日本的國境而在遙遠的海外博得名望。」近年,這篇小說還被收進了中國中學語文教科書,僅此也足以佐證奧斯特林的評價,所以撇開算不算「處女作」的爭議不論,《伊豆舞娘》作為川端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應是當之無愧的,這是我們選譯此作的主要理由。
川端小說創作的第二時期正處戰時,有影響的作品不算多,《雪國》就尤顯突出。這部作品從一九三四年底動筆創作到一九三七年五月止,以相對獨立的短篇形式斷斷續續地在多家雜誌上發表,並於一九三七年六月由創元社彙集出版單行本,第一次冠以《雪國》的書名,川端卻覺得故事開頭與結尾呼應不好,又多次到故事的背景地越後湯澤取材,並閱讀了《北越雪譜》之類有關北國雪鄉的書籍,獲得了更多素材,相隔三年半後又續寫兩章,分別於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一年在不同的雜誌上發表,戰後又將這兩章做了重大修改後在雜誌上發表,並於一九四八年由創元社另出了《雪國》定稿本,也就是說這部八萬多字的作品的最後完成足足花了十四年的工夫,無論在川端本人的創作史還是在日本文學的創作史上,這都屬空前之例。如果說《伊豆舞娘》是川端先生的成名作,為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雪國》就達到了他自己的藝術高峰,令他日後蜚聲世界。《雪國》是外文版本最多的一部川端作品,乃至有人認為《雪國》「明確地體現了日本美的傳統,其代表日本文學走向世界是最合適的」,「川端是《雪國》的作家,為了《雪國》,川端可以失去其他作品」。《雪國》也多次被搬上銀幕,著名女星岸惠子和岩下志麻先後出演過駒子一角,著名男星高橋一生則出演過島村。綜上所述,《雪國》無疑是這套作品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作為川端小說創作的最後階段,戰後時期是其佳作迭出的創作高峰,對這個時期作品的遴選則成為一個既易又難的課題。《千羽鶴》和《古都》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在這套系列中自然不可闕如。這兩部作品提供給讀者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和印象,《古都》中無論是千重子和苗子之間的姐妹親情還是秀男與兩姐妹之間的愛情以及千重子與真一、龍助之間的關係都是純潔無垢的,全書的格調也清新美好,令人感受到一種對新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千羽鶴》則呈現一種頹唐的基本格調,菊治與太田母女之間的畸戀充滿了不倫的氣息,乃至他與書中唯一潔淨無瑕的人物雪子之間的婚姻生活也擺脫不了這種陰影的影響。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把這兩部基調迥異的作品一同作為獲獎作品,應該是由於它們都充分地體現了「作者的卓越才能??纖細而敏銳的觀察力和編織故事的巧妙而神奇的能力」(奧斯特林主席授獎辭)。
《舞姬》是川端在戰後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民主思想和反戰思想表現得比較充分的代表作,書中夫妻子女之間在婚姻、愛情與生活問題方面的抵牾和衝突,表現了戰後追求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的日本女性對人生道路的積極探索,並借助書中人物高男的嘴指出個人和家庭悲劇都是「時代的不安造成的」,從而暗示故事中的悲劇其實就是封建主義與民主主義之間的衝突造成戰後日本社會面臨分裂這一現狀的縮影。書中還通過戰後日本社會種種貧困、凋敝等淒涼景象的白描圖像加深了作品的反戰色彩。從這個意義來說,《舞姬》在川端的戰後作品中應該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男女情愛是川端小說重要題材,如果說他早期作品主要寫的是少年純潔的愛情萌動,晚期作品中則除了《古都》和《舞姬》之外,中長篇小說大多基調頹唐,儘管藝術上爐火純青,但所寫多為悖倫乃至變態的性愛,雖然筆調曲致,多以心理描寫為主而罕涉性行為細節,但情緒大多頹廢而虛無,《千羽鶴》自不待說,本套系列所選《睡美人》《湖》《美麗與哀愁》也是此類作品的代表,誠如著名日本文學研究家葉渭渠先生在《冷豔文士川端康成傳》中所言:「所以他的這幾部小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描寫傳統道德、觀念、理性乃至於生命自然的規律對於情慾的壓抑??以發現人的天性、人的本能的東西,所以作家寫異常情慾,『縱使放蕩,心靈也不應是齷齪的』(井原西鶴語)......
這套「新譯川端康成作品」收有《伊豆舞娘》《雪國》《千羽鶴》《舞姬》《古都》《睡美人》《湖》《美麗與哀愁》等八部小說,以中、長篇為主,也包括《伊豆舞娘》這樣的短篇。
川端康成研究界普遍認為川端的小說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二個階段包括整個戰爭時期,第三個階段為戰後時期。這套系列應涵蓋這三個階段的作品,這是我們選譯的一個重要考量,因而有了第一時期的《伊豆舞娘》,第二時期的《雪國》和第三時期的《千羽鶴》《舞姬》《古都》《睡美人》《湖》《美麗與哀愁》。
《伊豆舞娘》是被公認的川端成名作,儘管是不是他的處女作有過一些不同說法,因為在《伊豆舞娘》首次發表(一九二六年)以前,川端就發表了《招魂祭一景》(一九二一年)和《十六歲的日記》(一九二五年)等作品,川端本人關於自己處女作的問題有過這樣的說法:「按發表順序,處女作也許是《招魂祭一景》,它是我在上大學翌年春天發表在《新思潮》同人雜誌第2號上。」「《伊豆舞娘》這篇作品在發表之前幾年就寫好了,大概是在唸大學預科還是剛入大學那年寫好的吧??當時並未打算發表,後來只是把關於巡演藝人的部分重寫了,所以說《伊豆舞娘》也可算是我的處女作吧。」譯者認為,僅以小說元素的完整性來說,那兩部作品都無法跟《伊豆舞娘》相比,更遑論其他文學要素的比較了,因此《伊豆舞娘》問世不久,就被文部省選入中學教科書,並被日本文學界公認為川端文學的里程碑式作品。這部短篇小說至今已被六次搬上銀幕,六次被改編成電視劇,田中絹代、美空雲雀、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等著名女星先後出演作品中阿薰一角。伊豆半島也因這部短篇小說而成為旅遊勝地,並建有各種與這篇小說有關的塑像和紀念碑。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以《雪國》《古都》《千羽鶴》三部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但評委會主席奧斯特林在授獎辭中首先提到的卻是《伊豆舞娘》:「川端初次發表了一舉成名、謳歌青春的短篇小說《伊豆舞娘》??這個主題猶如一首悲涼的民謠,反覆吟詠,在川端先生後來的作品中也一再改頭換面地出現。這些作品揭示了作家本人的價值,川端先生因而逐漸超越日本的國境而在遙遠的海外博得名望。」近年,這篇小說還被收進了中國中學語文教科書,僅此也足以佐證奧斯特林的評價,所以撇開算不算「處女作」的爭議不論,《伊豆舞娘》作為川端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應是當之無愧的,這是我們選譯此作的主要理由。
川端小說創作的第二時期正處戰時,有影響的作品不算多,《雪國》就尤顯突出。這部作品從一九三四年底動筆創作到一九三七年五月止,以相對獨立的短篇形式斷斷續續地在多家雜誌上發表,並於一九三七年六月由創元社彙集出版單行本,第一次冠以《雪國》的書名,川端卻覺得故事開頭與結尾呼應不好,又多次到故事的背景地越後湯澤取材,並閱讀了《北越雪譜》之類有關北國雪鄉的書籍,獲得了更多素材,相隔三年半後又續寫兩章,分別於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一年在不同的雜誌上發表,戰後又將這兩章做了重大修改後在雜誌上發表,並於一九四八年由創元社另出了《雪國》定稿本,也就是說這部八萬多字的作品的最後完成足足花了十四年的工夫,無論在川端本人的創作史還是在日本文學的創作史上,這都屬空前之例。如果說《伊豆舞娘》是川端先生的成名作,為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雪國》就達到了他自己的藝術高峰,令他日後蜚聲世界。《雪國》是外文版本最多的一部川端作品,乃至有人認為《雪國》「明確地體現了日本美的傳統,其代表日本文學走向世界是最合適的」,「川端是《雪國》的作家,為了《雪國》,川端可以失去其他作品」。《雪國》也多次被搬上銀幕,著名女星岸惠子和岩下志麻先後出演過駒子一角,著名男星高橋一生則出演過島村。綜上所述,《雪國》無疑是這套作品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作為川端小說創作的最後階段,戰後時期是其佳作迭出的創作高峰,對這個時期作品的遴選則成為一個既易又難的課題。《千羽鶴》和《古都》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在這套系列中自然不可闕如。這兩部作品提供給讀者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和印象,《古都》中無論是千重子和苗子之間的姐妹親情還是秀男與兩姐妹之間的愛情以及千重子與真一、龍助之間的關係都是純潔無垢的,全書的格調也清新美好,令人感受到一種對新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千羽鶴》則呈現一種頹唐的基本格調,菊治與太田母女之間的畸戀充滿了不倫的氣息,乃至他與書中唯一潔淨無瑕的人物雪子之間的婚姻生活也擺脫不了這種陰影的影響。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把這兩部基調迥異的作品一同作為獲獎作品,應該是由於它們都充分地體現了「作者的卓越才能??纖細而敏銳的觀察力和編織故事的巧妙而神奇的能力」(奧斯特林主席授獎辭)。
《舞姬》是川端在戰後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民主思想和反戰思想表現得比較充分的代表作,書中夫妻子女之間在婚姻、愛情與生活問題方面的抵牾和衝突,表現了戰後追求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的日本女性對人生道路的積極探索,並借助書中人物高男的嘴指出個人和家庭悲劇都是「時代的不安造成的」,從而暗示故事中的悲劇其實就是封建主義與民主主義之間的衝突造成戰後日本社會面臨分裂這一現狀的縮影。書中還通過戰後日本社會種種貧困、凋敝等淒涼景象的白描圖像加深了作品的反戰色彩。從這個意義來說,《舞姬》在川端的戰後作品中應該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男女情愛是川端小說重要題材,如果說他早期作品主要寫的是少年純潔的愛情萌動,晚期作品中則除了《古都》和《舞姬》之外,中長篇小說大多基調頹唐,儘管藝術上爐火純青,但所寫多為悖倫乃至變態的性愛,雖然筆調曲致,多以心理描寫為主而罕涉性行為細節,但情緒大多頹廢而虛無,《千羽鶴》自不待說,本套系列所選《睡美人》《湖》《美麗與哀愁》也是此類作品的代表,誠如著名日本文學研究家葉渭渠先生在《冷豔文士川端康成傳》中所言:「所以他的這幾部小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描寫傳統道德、觀念、理性乃至於生命自然的規律對於情慾的壓抑??以發現人的天性、人的本能的東西,所以作家寫異常情慾,『縱使放蕩,心靈也不應是齷齪的』(井原西鶴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