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二十(一九四五)年的夏天,日本輸掉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後果,就是讓國內大部分的主要都市都在戰火中化為一片焦土。災情特別慘重的重災區之一,就是遭受東京大空襲的舊東京市(現今的二十三區內)。
從東京車站可以看到富士山。
戰前根本難以想像的非現實情景就出現在眼前。九死一生,自戰場上撿回一條命歸來的日本兵們經由電車車窗,或是於下車的車站前看到的一切,就只能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畫面。
不僅如此,在此之上又加入了更奇特的光景,如果是戰前的日本,不管走到哪裡都絕對看不到這種異樣的「街道」……
那就是黑市。
大部分因為戰敗陷入饔飧不繼、墜入底層生活的日本人之所以還能勉強苟延殘喘,無非是托了黑市的福。
物理波矢多於戰時隸屬位在廣島市宇品的陸軍船舶砲兵教導隊。然而,他乘坐的武裝船在朝鮮海峽沉沒,後來回到宇品時,已經連一艘船都沒剩下了。燃料也使用殆盡。
就在內心充滿無法形容的焦躁感、碌碌無為地駐守在宇品的某一天,為了拜訪在滿洲的建國大學求學時的恩師,波矢多與幾位同窗一起去了能美島。
讓日本人與滿洲人(漢人與滿人)、朝鮮人、蒙古人達成民族自治,是建國大學的創校理念,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所劃時代的學校。但是隨著軍部的勢力逐漸壯大,對軍部唯命是從的校方令那位教授失望透頂,包袱收一收就回日本了。
前去拜訪恩師家的行程間接救了波矢多等人的性命。因為當原子彈落在廣島時,他們正好待在能美島。但一行人的命運也從此走向殘酷的岔路。所有人都被緊急被召回宇品,立刻前往爆炸災區協助救災,但這時只有波矢多接獲長官的命令去了別的地方。深入災區,渾然不知那裡已經受到幅射污染的同儕們陸續死亡。原子彈這種惡魔般的武器不僅在爆炸時造成了大量的殺戮,爆炸後也依舊繼續造成龐大的死傷。
……只有我僥倖生還。
對美國感到強烈的怨憤後,波矢多發現自己陷入強烈空虛的無底深淵。這或許是兩種背道而馳的情緒,卻同時存在於他的心中。
古代的中國和日本認為人類是由肉體與靈魂構成。換言之,死亡是指靈魂從身體裡抽離出來的狀態。另一方面,中國人也相信光是受到某些精神上的打擊,靈魂就會離開軀體。
波矢多湧出憤怒的情緒時,靈魂還在他的體內。
被難以言喻的虛無感包圍時,靈魂則脫離了肉體。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不可否認他的靈魂其實為宿主取得了精神上的平衡。
然而,上述的平衡也在日本無條件投降、接受戰敗的事實時,無聲無息地崩解,變得支離破碎。一口氣由後者占了優勢。
陸軍船舶砲兵教導隊隨著戰敗而解散,波矢多也墜入了失魂落魄的深谷,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返回故鄉和歌山。結果在那裡迎接他的是遭遇了和歌山大空襲、市中心幾乎化為廢墟的故鄉。儘管如此,他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就連自己也都感到很意外。大概是因為雖然不在第一時間,卻也親眼目睹過廣島的慘狀吧。
這就是所謂的戰爭……
虛無感不知在何時轉變成壓倒性的現實感。但即使是這樣,這種現實感也沒有立刻蔓延到實際的生活。主要是因為他發自內心認同建國大學的理念,因此這場蹂躪五族共和的戰爭體驗給他帶來難以衡量的負面影響。因此,這段鬱鬱寡歡、碌碌無為的日子雖然不長,卻也持續了一段時間。
話雖如此,波矢多最忌憚的莫過於自怨自艾。一直在原地踏步、怨天尤人、苦惱憂愁,其實一點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害波矢多變得這麼不像自己的主因,當然是戰爭無誤。戰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改變一個人作為人類的本質。「殺死一個人是殺人犯,殺死一百萬人就成了英雄」是電影《維杜先生》(一九四七/美國)最有名的台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戰爭愚蠢且恐怖的矛盾。
就在波矢多過著一天又一天反覆思量的日子時,就收到了在建國大學讀書時私交甚篤的同學熊井新市的來信。
「以你的個性,一定正在非常認真地思考今後該走哪條路吧,但你一個人就算想破頭,肯定也想不出什麼好結果,所以先來我這裡玩一趟再說吧。」
果然是新市會說的話,看到信上的內容,波矢多感到胸口灼熱。但他對自己的出路其實已經下了某種決心。事到如今,就算是再好的朋友,波矢多也沒打算找對方商量這件事。但他現在非常想見一見新市。
費了好大一番工夫才買到車票,波矢多一路轉乘電車,前往東京。後來終於在上野站下車,才踏出車站,他就不禁懷疑起自己的眼睛。
因為出現在眼前的,居然是一座巨大的黑市。
屢次遭受空襲,明明已經化為一片焦土的街道上又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街道」。和歌山在
日本戰敗後又過了四個月才出現黑市。聽說俗稱「終戰紀念日」的八月十五日隔天,新宿就立
刻冒出了黑市。上野、澀谷及池袋等主要車站的前面也是大同小異的狀態。
戰前與戰時的報紙或廣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去煽動國民的戰爭意志。輕易受到煽動的國民
或許都有責任,但也已經付出在戰時及戰敗後過上悲慘生活的代價。正因如此,每個人都打從
心底悔不當初,希望「再也不要打仗了」。但煽動國民的媒體非但沒有反省自己幹的蠢事,還
顯露姑息的心態、自欺欺人地把原本的「戰敗紀念日」改稱為「終戰紀念日」。至於把「占領軍」改稱為「進駐軍」也是同樣的邏輯。
至於要問此舉有沒有激怒國民,很遺憾,答案是沒有。不過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為國民根
本沒有餘裕去深究這些文字遊戲,總之得先想辦法活下去再說。於是,黑市便應運而生。
問題是,戰敗後的日本真的沒有剩下任何資產或糧食嗎?
根據
GHQ(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的簡稱)作為占領軍接管日本前的調查,日本還有足以支撐國家經濟兩年的物資,其中也包含了儲備糧食。然而當他們登陸時,據說有七成左右不翼而飛。不用想也知道是手握特權的政治家、資本家、陸海軍的將領之流利用戰敗後百廢待舉的混亂情勢中飽私囊了。
倘若這些物資能平均分配給國民,大概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餓死了。但實際上別說是公平分配,因為流入黑市的關係,國民也不得不以高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購入。這點血淋淋地詮釋了黑市那深邃黑暗的「黑」字意涵。
「市」這個字,說穿了打從一開始就名存實亡。大部分的商家都是把商品擺在鋪在地上的報紙或草蓆上,或是把東西放在打開的包包裡而已,簡直就是近似扮家家酒的「開店」。即便是某些行頭還算齊全的攤商,但通常也只是立起不知道從哪裡撿來的木材、波浪板或簾子,勉強營造出開店的氣氛而已,堆疊出來的成果還不如小孩打造的祕密基地。
這是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這輩子壓根兒沒做過生意,不折不扣的外行人。其中以在空襲中失去一切的流浪漢,還有生意做不下去的中小型商人、失業的軍需工廠工人、退伍軍人及引揚者、舊占領區及殖民地的人等占了大半。某個的屋老闆甚至還宣稱「我分了一塊做生意的地給某位皇室人士」。另外,看了以下的案例也可以確定黑市這個「場域」的誕生是極其自然的結果。
從東京車站可以看到富士山。
戰前根本難以想像的非現實情景就出現在眼前。九死一生,自戰場上撿回一條命歸來的日本兵們經由電車車窗,或是於下車的車站前看到的一切,就只能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畫面。
不僅如此,在此之上又加入了更奇特的光景,如果是戰前的日本,不管走到哪裡都絕對看不到這種異樣的「街道」……
那就是黑市。
大部分因為戰敗陷入饔飧不繼、墜入底層生活的日本人之所以還能勉強苟延殘喘,無非是托了黑市的福。
物理波矢多於戰時隸屬位在廣島市宇品的陸軍船舶砲兵教導隊。然而,他乘坐的武裝船在朝鮮海峽沉沒,後來回到宇品時,已經連一艘船都沒剩下了。燃料也使用殆盡。
就在內心充滿無法形容的焦躁感、碌碌無為地駐守在宇品的某一天,為了拜訪在滿洲的建國大學求學時的恩師,波矢多與幾位同窗一起去了能美島。
讓日本人與滿洲人(漢人與滿人)、朝鮮人、蒙古人達成民族自治,是建國大學的創校理念,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所劃時代的學校。但是隨著軍部的勢力逐漸壯大,對軍部唯命是從的校方令那位教授失望透頂,包袱收一收就回日本了。
前去拜訪恩師家的行程間接救了波矢多等人的性命。因為當原子彈落在廣島時,他們正好待在能美島。但一行人的命運也從此走向殘酷的岔路。所有人都被緊急被召回宇品,立刻前往爆炸災區協助救災,但這時只有波矢多接獲長官的命令去了別的地方。深入災區,渾然不知那裡已經受到幅射污染的同儕們陸續死亡。原子彈這種惡魔般的武器不僅在爆炸時造成了大量的殺戮,爆炸後也依舊繼續造成龐大的死傷。
……只有我僥倖生還。
對美國感到強烈的怨憤後,波矢多發現自己陷入強烈空虛的無底深淵。這或許是兩種背道而馳的情緒,卻同時存在於他的心中。
古代的中國和日本認為人類是由肉體與靈魂構成。換言之,死亡是指靈魂從身體裡抽離出來的狀態。另一方面,中國人也相信光是受到某些精神上的打擊,靈魂就會離開軀體。
波矢多湧出憤怒的情緒時,靈魂還在他的體內。
被難以言喻的虛無感包圍時,靈魂則脫離了肉體。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不可否認他的靈魂其實為宿主取得了精神上的平衡。
然而,上述的平衡也在日本無條件投降、接受戰敗的事實時,無聲無息地崩解,變得支離破碎。一口氣由後者占了優勢。
陸軍船舶砲兵教導隊隨著戰敗而解散,波矢多也墜入了失魂落魄的深谷,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返回故鄉和歌山。結果在那裡迎接他的是遭遇了和歌山大空襲、市中心幾乎化為廢墟的故鄉。儘管如此,他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就連自己也都感到很意外。大概是因為雖然不在第一時間,卻也親眼目睹過廣島的慘狀吧。
這就是所謂的戰爭……
虛無感不知在何時轉變成壓倒性的現實感。但即使是這樣,這種現實感也沒有立刻蔓延到實際的生活。主要是因為他發自內心認同建國大學的理念,因此這場蹂躪五族共和的戰爭體驗給他帶來難以衡量的負面影響。因此,這段鬱鬱寡歡、碌碌無為的日子雖然不長,卻也持續了一段時間。
話雖如此,波矢多最忌憚的莫過於自怨自艾。一直在原地踏步、怨天尤人、苦惱憂愁,其實一點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害波矢多變得這麼不像自己的主因,當然是戰爭無誤。戰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改變一個人作為人類的本質。「殺死一個人是殺人犯,殺死一百萬人就成了英雄」是電影《維杜先生》(一九四七/美國)最有名的台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戰爭愚蠢且恐怖的矛盾。
就在波矢多過著一天又一天反覆思量的日子時,就收到了在建國大學讀書時私交甚篤的同學熊井新市的來信。
「以你的個性,一定正在非常認真地思考今後該走哪條路吧,但你一個人就算想破頭,肯定也想不出什麼好結果,所以先來我這裡玩一趟再說吧。」
果然是新市會說的話,看到信上的內容,波矢多感到胸口灼熱。但他對自己的出路其實已經下了某種決心。事到如今,就算是再好的朋友,波矢多也沒打算找對方商量這件事。但他現在非常想見一見新市。
費了好大一番工夫才買到車票,波矢多一路轉乘電車,前往東京。後來終於在上野站下車,才踏出車站,他就不禁懷疑起自己的眼睛。
因為出現在眼前的,居然是一座巨大的黑市。
屢次遭受空襲,明明已經化為一片焦土的街道上又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街道」。和歌山在
日本戰敗後又過了四個月才出現黑市。聽說俗稱「終戰紀念日」的八月十五日隔天,新宿就立
刻冒出了黑市。上野、澀谷及池袋等主要車站的前面也是大同小異的狀態。
戰前與戰時的報紙或廣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去煽動國民的戰爭意志。輕易受到煽動的國民
或許都有責任,但也已經付出在戰時及戰敗後過上悲慘生活的代價。正因如此,每個人都打從
心底悔不當初,希望「再也不要打仗了」。但煽動國民的媒體非但沒有反省自己幹的蠢事,還
顯露姑息的心態、自欺欺人地把原本的「戰敗紀念日」改稱為「終戰紀念日」。至於把「占領軍」改稱為「進駐軍」也是同樣的邏輯。
至於要問此舉有沒有激怒國民,很遺憾,答案是沒有。不過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為國民根
本沒有餘裕去深究這些文字遊戲,總之得先想辦法活下去再說。於是,黑市便應運而生。
問題是,戰敗後的日本真的沒有剩下任何資產或糧食嗎?
根據
GHQ(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的簡稱)作為占領軍接管日本前的調查,日本還有足以支撐國家經濟兩年的物資,其中也包含了儲備糧食。然而當他們登陸時,據說有七成左右不翼而飛。不用想也知道是手握特權的政治家、資本家、陸海軍的將領之流利用戰敗後百廢待舉的混亂情勢中飽私囊了。
倘若這些物資能平均分配給國民,大概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餓死了。但實際上別說是公平分配,因為流入黑市的關係,國民也不得不以高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購入。這點血淋淋地詮釋了黑市那深邃黑暗的「黑」字意涵。
「市」這個字,說穿了打從一開始就名存實亡。大部分的商家都是把商品擺在鋪在地上的報紙或草蓆上,或是把東西放在打開的包包裡而已,簡直就是近似扮家家酒的「開店」。即便是某些行頭還算齊全的攤商,但通常也只是立起不知道從哪裡撿來的木材、波浪板或簾子,勉強營造出開店的氣氛而已,堆疊出來的成果還不如小孩打造的祕密基地。
這是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這輩子壓根兒沒做過生意,不折不扣的外行人。其中以在空襲中失去一切的流浪漢,還有生意做不下去的中小型商人、失業的軍需工廠工人、退伍軍人及引揚者、舊占領區及殖民地的人等占了大半。某個的屋老闆甚至還宣稱「我分了一塊做生意的地給某位皇室人士」。另外,看了以下的案例也可以確定黑市這個「場域」的誕生是極其自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