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智賢經歷的一切很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她與我年齡相仿,說同樣的語言,一樣愛吃泡菜,而且也是韓國人。她為了脫離暴政、保護家人,先逃到中國,十幾年前才獲得英國的庇護。我呢,差不多在這同一時期,我因著父親工作調派的緣故,移居倫敦。我沒有像智賢那樣,涉水橫渡圖們江,或是長途跋涉挑戰蒙古沙漠,但我來回穿梭諸多國之邊界。每回穿越國界,韓國籍的身分認證就像是烏龜身上套著的那層殼,跟著我一路從一個國家入境另一個國家。智賢來自北方,我來自南方,卻有同一個認同:我們倆都是韓國人。光這一點就足以連結起我們。
記錄她在北韓那段日子的同時,我接納了她的觀點,走進了她的內心世界,我變成了「她」。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但童年、死別、苦痛、夢想卻是相通的。智賢描述北韓人權狀況的同時,我因為自己出生在「好」的那一邊,內心的罪惡感油然而生,壓著我手中的筆;我聽著她回憶自己的童年、家庭、工作、囚改營、奴隸般的生活和逃亡,我記錄著,焦急得想串連起這兩條人生,給出連結,做出修補。我們倆都強烈地渴望告訴這世上的其他人,假如這個國家沒有分裂、沒有遭到日本占領、沒有爆發韓戰,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女性?無論如何一定要掀開那神祕面紗,揭露事情的真相。我一定得寫出來。
二○一四年,曼徹斯特,我和智賢的第一次相遇,緣於國際特赦組織(International Amnesty)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擔任口譯的朋友臨時有事,緊急情商請我代班:工作內容基本上是用韓文訪問智賢,再把她的回答用英文謄寫下來,趕在近期將推出的紀錄片《另類訪談》(The Other Interview)上映之前交稿即可。我不是專業的口譯人員,因此不禁有些焦慮,但真正令我緊張的是別的:和北韓人對談?不會有危險嗎?不是禁止的嗎?萬一她是間諜怎麼辦?我一邊努力試圖解答內心的疑問,一邊填寫國際特赦組織的表格,接下了這份任務。有一股無法名狀的東西敦促著我接下它。跟著特赦組織團隊一同從倫敦到曼徹斯特的車上,紀錄片導演向我簡報了這項計畫,然而,在我內心播放的卻是另一部影片。
我彷彿回到一九七六年我們家在首爾的公寓,小時候房間的牆面,牆上的海報:鮮紅的底色上一隻緊握的拳頭,揮舞的拳頭上是大大的幾個字:「打倒共產黨」,這張海報獲得了我們那區小學舉辦的反共海報競賽銀牌的殊榮,底下還有我的名字徐琳。每個月十五號宣告戰爭演習開始的警報聲─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後施行的措施─又在腦中響起。每次演習,生命彷彿靜止:街上不見車輛、操場沒有孩子奔鬧。直升機在天空轟轟飛過,家家戶戶躲進自家公寓樓房的地下,專為躲避空襲而預備的防空洞。首爾形同空城,二十幾分鐘後,一切回歸常態,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出身自外交官家庭,我很小的時候就對「另一個」韓國的存在非常敏感。當父親被派到非洲任職時,整個城的南韓外交圈大概總共就那麼三、四個家庭,照理說北韓外交團的人員也應當差不多,或許少一些。總之非常難得看到「他們」─就算在超市碰見了,也不過短短三分鐘─因為他們很少出門,而且總是團體行動。
那是我跟北韓人的第一次接觸,儘管彼此外型相似,感覺上彼此間的距離卻是好遙遠。母親告誡我,千萬不能跟他們交談,一定要緊緊拉住她的手,隨時緊挨著超市手推車,免得被綁架。當我們開車行經他們身旁時,我總是狠狠地瞪著他們。心裡雖然害怕,但起碼我人躲在車窗裡頭啊,他們不能對我怎麼樣。在我的認知裡,北韓人是我們不共戴天的敵人,結果他們竟然出現在我們眼前!
扣除掉這些不期而遇,非洲的生活對一個韓國女孩來說是很棒的人生經驗。一雙單鳳眼,一頭烏溜溜的直髮,對某些人來說,我怎麼可能不是李小龍或成龍的遠房表妹呢;相對地,在另一些人的眼裡,我來自一個勤奮的國家,經濟「奇蹟」的典範。家門口總是國旗飄揚,我夢想著將來成為我們國家的總統。我在法國的多數朋友並不了解南北韓的不同,就某種程度來說,這樣也不錯:我是韓國人,在我的想法裡,韓國指的就是南韓。北韓不屬於「我認知」的韓國。一九七九年,我十四歲,父母親告訴我朴正熙總統遇刺身亡了。我母親淚流滿面。我也覺得悲傷,只是不清楚為何傷心。歷史的覺醒慢慢在我心底成形。
訪談準備就緒。我看著眼前的朴智賢,她跟我差不多年紀,跟我一樣戴眼鏡。她看起來相當「普通」,沒有什麼「罪大惡極」的地方。儘管如此,我非常害怕。萬一她把我當成「臭資本家」怎麼辦?又萬一我不經意地說出了什麼可怕的話怎麼辦?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處在這樣的情況底下。
她羞怯戒慎地為我們斟茶,收音工程師則忙著調整別在她襯衫領口的麥克風。這段時間,智賢臉上一直掛著笑,也很有禮貌,卻沒有正眼看過我。
當她開始訴說,我早先的恐懼慢慢轉變成震驚。眼淚泛上眼眶,遮蔽了我的視線。我仔細聆聽,捕捉她所有情緒,不放過任何一個字,和任何聲音的細微變化。專訪結束了,我也精疲力竭了,奇怪地卻感到心滿意足,如釋重負。在這場翻轉對北韓人既定想法的拉鋸戰中,我贏得了一場戰役,成功地把人道概念擺在政治論述的前面。我剛剛認識了一位在政治圈裡絕對噤聲不談的北韓女性,身處逆境卻依舊閃耀人性光輝的勇者。這是天上掉下來給我的一份小禮物。
之後,我倆的人生路又在倫敦舉辦的幾次人權大會上數度出現交集,每次相遇我們總是非常高興,只是我們倆個性都太保守。這幾次的相遇改變了我對這個分裂國家的前景看法,至少我是可以比較理性地看待了。我們倆,分處邊界的兩邊,她在北,我在南,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模擬了一場戰爭,將近五十年之久。我是她的敵人,她是我的死對頭。我們是「好人」的一國,他們是「壞人」的一方,他們那邊則是反過來。拜世界強權之賜,我們雙方反目成仇。疑問接踵而至,我止都止不住:那五千年的共同歷史呢,該如何看待?
曼徹斯特專訪之後的兩年裡,我的看法逐步醞釀成形,我比任何時候都更想解開這個最根本的身分認同的問題。兩年,是否已經足以讓智賢和我建立起互信的橋梁?
一天,她問我願不願意幫忙把她的故事寫下來。她希望由一位韓國女性來執筆,因為她想說的心情故事無法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她想要能生動傳遞,但不帶批判的文字。英國和加拿大的官員提議她寫書,但她不想透過中間翻譯。她也不想沾染政治─「我情願把這個留給政客」,她對我說。她想觸及人的內心,你的,我的。她只想訴說一個「平凡的」北韓家庭的故事,告訴大家他們所遭遇的那些你我均無法想像的苦痛。兩個人一起。只是,要達成這個目標,分享我們的故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答應提筆為的是,想替這些在歷史長河浮沉的小老百姓發聲,是因為被撕裂的民族無人提及。我想成為領頭羊;走出國家分裂導致的痛苦,這場二次大戰結束後留下的歷史悲劇,難以承受的分裂。當我跟身邊的人談到智賢時,每個人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我要寫出她的奮鬥故事來拯救其他人的生命。我一定要把她的故事寫出來。
本書源起於一段偶遇,而後有了諒解和夢想:韓國統一的夢想。是的,她在共產政權底下成長,我在民主社會長大;是的,她被迫離開祖國,無法再回去,我憑自己的意願選擇出國,可以隨時回去,然而時序走到今日,我們已經不能只著眼於那些將我們一分為二的差異了。
這是智賢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領悟到北韓也是我國的一部分;一句韓國老話說得好:「不朝自己臉上吐唾沫。」北韓人也好,南韓人也罷,重要的是我們都是韓國人。
由於對這個北方大魔頭的認識太少又長期忽略它,以至於現階段情勢的發展令我瞠目結舌不敢置信:北韓天天躍上報紙頭條,卻依舊神祕如昔。韓國不僅僅是南方的「江南Style」和北方的核子試爆而已。在這兩個刻板印象之外,更有一群跟我們一樣的平凡百姓。
我們希望本書能發揮引領的作用,喚起人民的意志,打破界線兩邊被迫隔絕七十年的局面。也希望書中所有第一人稱的「我」,都能共有一個身分認同,都是一個韓國的人民。更希望能開創歷史(Histoire),開啟韓國人以自己的方式完成統一大業的契機。
第六章
家庭出身與十顆雞蛋
這事絕對不能傳出去。
絕對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吃雞蛋的事。
我其實一直都知道母親的社會階級低下,儘管到現在為止,這一點並未給我帶來什麼不便,只是心裡不解父親為什麼會娶一個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十年的軍旅生涯,他的表現可圈可點,還曾在金剛山逮住了一個南韓間諜,當下隨即獲准入黨成為黨員,他是戰爭英雄啊!那他為什麼不娶一位「巾幗英雄」,一個跟他同等階級的女子呢?
一九八四年年底的某一天下午,我們放學回家,母親鼓起勇氣為我們解釋了個中原由。當時我們剛得知姊姊雖然獲得了程式設計競賽的首獎,卻沒能取得她屬意的研究員一職。姊姊在校表現非常優異。她是班長,還是全校班聯會的主席。終其一生,她都在為爭取軍隊研究員的職位而努力。她甚至還買了一套軍服,偷偷地穿給我看,然後再仔細地摺疊整齊放進衣櫃裡。
只是不管她再怎麼努力,這個學校的模範生,家裡的模範女兒,卻遭到黨國拒於門外。這項消息給她非常大的打擊,關在澡房裡哭了一整晚。那天之前一直篤信主體思想的父親,則整晚喝著悶酒,藉以掩飾內心的失望。母親的苦惱不安想藏都藏不住,當天晚上她一句話也沒說,直到第二天她才開口。她守在門口等我們放學,眼眶泛淚。
「孩子們……」
我的心臟停止跳動,立刻明白有要緊的事發生了。
「請不要讓我再說一遍我等一下要說的話。過來,靠近點。」她對我們這麼說,我們才剛放下書包呢。
「好的,媽媽。」姊姊恭恭敬敬地回答。
「我必須跟你們談談我們家的事,很重要。」
「我們家?發生什麼事了?」我結結巴巴,小心翼翼地問,心裡已有了不祥的預感。
「你們父親和我雖然社會階級不同,我們還是結婚了。我的家庭出身不純。你們的父親只好欺騙奶奶,騙她說我是共產黨員,她才同意這門婚事。他對外宣稱我因為在工廠工作的時候表現傑出,所以成為了主體的一員,還說我雙親都已經過世。那個時候,黨員是本鎮每一位未來婆婆都渴望企求的好媳婦!」
「可是他為什麼要說謊?」正鎬不解地問。
「這樣奶奶才會同意這門婚事……她絕對不會接受一個社會階級比自己兒子低的女人。」
「所以他為了妳,欺騙了他的母親……」我傷感地說。
「你們的父親為人非常有責任感,也非常務實。他想娶一個不僅能夠照顧他,還能照顧他的老母親、身障的哥哥以及弟弟的人。然而跟他相同家庭出身的女人絕不可能願意做這麼多。因此他需要一個階級比較低下,會因為與他聯姻而能夠對外表現得彷彿自己階級高,進而感激他,願意為丈夫和家庭奉獻自己餘生的女人。」
我搜尋姊姊的目光。雖然自知沒有權力要求母親對這些事情提出說明,但我們知道再也不能迴避這些艱難敏感的問題了。
「可是妳是因為什麼原因家庭出身不好呢?妳的家庭不好嗎?」看到姊姊拋來的許可眼光,我大著膽子問了。
「你們的外祖父在戰爭時期逃到了南邊……」
我簡直不敢相信,整個人癱軟在地。千萬不要!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朴家,可是模範家庭啊!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壞事。父親還是戰爭英雄,我們幾個在學校也是成績優異……我們的外公外婆都過世了,至少我們是這麼相信著,沒想到竟然是因為這個,所以我們家從來不曾提及他們。
「所以他是……反逆者?」我慌了。
「聽我說,」母親口氣堅毅地說,相較於一開始的激動,如今她的口氣裡聽不到一絲情感:「日本殖民時代,你們的外公是金策的地主,名叫盧太宇。一九四五年解放後,他試著想加入共產黨,然而一個被腐敗的資本主義洗腦的舊地主,想要入黨根本是天方夜譚。後來,韓戰爆發,也就是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間,他決定要到南邊去試試運氣,反正在北邊他再怎麼做也只是個醜惡的資本家,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未來。有一天,他叫我母親打包行李,準備當晚就離開。但到了晚上,我的母親沒有勇氣跟隨他離鄉背井。我父親只好自己一個人逃到南邊,我的母親把我託給我的舅舅太旭照顧,然後也走了,就此人間消失。她那時候才剛滿二十歲。」
母親對我們說,她的舅舅太旭看到外甥女被拋棄非常氣憤,立刻在清津大街小巷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了我的外祖母。然而她不願意抱回自己的女兒。我的外祖母不要我的母親。
「嗄?什麼?妳的母親不要妳了?」正鎬顫抖著低聲說。
「是的……她不想跟你們外祖父『盧氏』一家人有任何瓜葛。」
丈夫是反逆者還逃到南邊,這種事怎麼可能瞞得住,再者外祖母也怕牽連自己的兄弟姊妹,所以她選擇離開。她知道她只要隱姓埋名幾年,她的案子就會自動歸類為離婚案,然後便不會再受到丈夫叛國罪的株連,她就能擺脫掉「反逆者老婆」的陰影了。
「太自私了!」我不平地說:「她怎麼能忍心拋棄自己的孩子?還有他,外祖父怎麼能自己一個人走掉,留下老婆和孩子呢?」
我努力地保持鎮靜,因為我不希望鄰居聽見,但我氣得快跳腳。我由此開始憎恨我未曾見過面的外祖父母。叛徒……兩個都是叛徒。我能夠理解父親為了娶心愛的人而欺騙自己的母親,但我卻無法原諒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拋家棄子的外祖父母。
「也就是說,外祖父如果是反逆者……我就是南邊壞人的外孫女嘍?」
「對不起……」
也不知是因為怒火中燒,抑或是出於求生的本能,我的思緒開始飄移。外祖父拋棄了我的母親……的確,我很清楚,黨國永遠大過自己的孩子。所以,幾年前,一位年輕母親葬生火海,她雙手緊緊抱著一張照片。是那張照片。她的寶寶死了,自己也死了,照片卻逃過一劫。這起事件登上了報紙的頭版。她選擇搶救照片,犧牲自己的寶寶,但這英勇的事蹟卻給了她的丈夫和其他幾個孩子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康莊大道:金日成賜予這戶人家未來三代子孫的庇佑。拋下我的母親,這是我外祖母向黨國宣誓效忠的方式。我對自己說,她此舉只是單純地想劃清孩子與反逆者的界線。黨國優先,孩子其後。
姊姊什麼都明白了,她不獲錄取軍方職位的原因……她身上流著源自母親的反逆者不潔血液……
「只要能隱藏這件家族醜事,我什麼都願意做。」母親接著說:「所以,你們就繼續裝作什麼事都沒有就好。如果有人問起關於外祖父的事,你們就說他已經過世了,從此之後,你們認定的外祖父就是太旭爺爺。完全跟以前一樣,懂了嗎?」
我好希望姊姊打斷她,告訴她不要再提太旭爺爺了。我好希望姊姊告訴她:「他又不能給我我想要的職位!妳很清楚都是因為妳,我才沒有錄取!!」但姊姊個性內斂,這種話她絕對說不出口。「天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每當姊姊默默地不作聲時,母親總是這麼說。
那天下午,我們的外祖父就這樣在我母親的口中被抹去。我們靜靜地相對無言。這番話毫無預警地從天而降,我們不太知道該如何反應:我,智賢,十六歲,少年先鋒隊的成員,竟是反逆者的後裔……學校裡的同學若是知道了,肯定會對我們指指點點,我們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這件事絕對不能洩漏出去。不行,我不能是反逆者的外孫女。
我對母親又是懷抱著什麼樣的感情呢?憤怒?同情?我的腦子亂成一團。後來,我慢慢才了解她小時候過得非常辛苦。她成了孤兒,由清津的太旭舅舅撫養成人。少年時期,她的舅媽成玉一天到晚罵她家庭出身不好,連累了他們一家人。她的舅媽總是左一句賤貨,右一句賤貨。在她認識父親之前,她沒有一日能撕下「反逆者女兒」的標籤。某種程度而言,我很高興因為父親的緣故,她的日子能夠過得稍微平順些……但是我們呢?我們豈不是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變成了反逆者的外孫子女?她又會怎麼對待我們?萬一哪一天她覺得處境危險了,是不是也跟著有樣學樣拋下我們?這是自私地只為自己著想,還是求生的本能?我突然明白,如果父親沒有隱瞞母親的社會階級的話,奶奶為什麼絕對不會接受這樣的兒媳婦了。
智賢經歷的一切很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她與我年齡相仿,說同樣的語言,一樣愛吃泡菜,而且也是韓國人。她為了脫離暴政、保護家人,先逃到中國,十幾年前才獲得英國的庇護。我呢,差不多在這同一時期,我因著父親工作調派的緣故,移居倫敦。我沒有像智賢那樣,涉水橫渡圖們江,或是長途跋涉挑戰蒙古沙漠,但我來回穿梭諸多國之邊界。每回穿越國界,韓國籍的身分認證就像是烏龜身上套著的那層殼,跟著我一路從一個國家入境另一個國家。智賢來自北方,我來自南方,卻有同一個認同:我們倆都是韓國人。光這一點就足以連結起我們。
記錄她在北韓那段日子的同時,我接納了她的觀點,走進了她的內心世界,我變成了「她」。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但童年、死別、苦痛、夢想卻是相通的。智賢描述北韓人權狀況的同時,我因為自己出生在「好」的那一邊,內心的罪惡感油然而生,壓著我手中的筆;我聽著她回憶自己的童年、家庭、工作、囚改營、奴隸般的生活和逃亡,我記錄著,焦急得想串連起這兩條人生,給出連結,做出修補。我們倆都強烈地渴望告訴這世上的其他人,假如這個國家沒有分裂、沒有遭到日本占領、沒有爆發韓戰,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女性?無論如何一定要掀開那神祕面紗,揭露事情的真相。我一定得寫出來。
二○一四年,曼徹斯特,我和智賢的第一次相遇,緣於國際特赦組織(International Amnesty)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擔任口譯的朋友臨時有事,緊急情商請我代班:工作內容基本上是用韓文訪問智賢,再把她的回答用英文謄寫下來,趕在近期將推出的紀錄片《另類訪談》(The Other Interview)上映之前交稿即可。我不是專業的口譯人員,因此不禁有些焦慮,但真正令我緊張的是別的:和北韓人對談?不會有危險嗎?不是禁止的嗎?萬一她是間諜怎麼辦?我一邊努力試圖解答內心的疑問,一邊填寫國際特赦組織的表格,接下了這份任務。有一股無法名狀的東西敦促著我接下它。跟著特赦組織團隊一同從倫敦到曼徹斯特的車上,紀錄片導演向我簡報了這項計畫,然而,在我內心播放的卻是另一部影片。
我彷彿回到一九七六年我們家在首爾的公寓,小時候房間的牆面,牆上的海報:鮮紅的底色上一隻緊握的拳頭,揮舞的拳頭上是大大的幾個字:「打倒共產黨」,這張海報獲得了我們那區小學舉辦的反共海報競賽銀牌的殊榮,底下還有我的名字徐琳。每個月十五號宣告戰爭演習開始的警報聲─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後施行的措施─又在腦中響起。每次演習,生命彷彿靜止:街上不見車輛、操場沒有孩子奔鬧。直升機在天空轟轟飛過,家家戶戶躲進自家公寓樓房的地下,專為躲避空襲而預備的防空洞。首爾形同空城,二十幾分鐘後,一切回歸常態,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出身自外交官家庭,我很小的時候就對「另一個」韓國的存在非常敏感。當父親被派到非洲任職時,整個城的南韓外交圈大概總共就那麼三、四個家庭,照理說北韓外交團的人員也應當差不多,或許少一些。總之非常難得看到「他們」─就算在超市碰見了,也不過短短三分鐘─因為他們很少出門,而且總是團體行動。
那是我跟北韓人的第一次接觸,儘管彼此外型相似,感覺上彼此間的距離卻是好遙遠。母親告誡我,千萬不能跟他們交談,一定要緊緊拉住她的手,隨時緊挨著超市手推車,免得被綁架。當我們開車行經他們身旁時,我總是狠狠地瞪著他們。心裡雖然害怕,但起碼我人躲在車窗裡頭啊,他們不能對我怎麼樣。在我的認知裡,北韓人是我們不共戴天的敵人,結果他們竟然出現在我們眼前!
扣除掉這些不期而遇,非洲的生活對一個韓國女孩來說是很棒的人生經驗。一雙單鳳眼,一頭烏溜溜的直髮,對某些人來說,我怎麼可能不是李小龍或成龍的遠房表妹呢;相對地,在另一些人的眼裡,我來自一個勤奮的國家,經濟「奇蹟」的典範。家門口總是國旗飄揚,我夢想著將來成為我們國家的總統。我在法國的多數朋友並不了解南北韓的不同,就某種程度來說,這樣也不錯:我是韓國人,在我的想法裡,韓國指的就是南韓。北韓不屬於「我認知」的韓國。一九七九年,我十四歲,父母親告訴我朴正熙總統遇刺身亡了。我母親淚流滿面。我也覺得悲傷,只是不清楚為何傷心。歷史的覺醒慢慢在我心底成形。
訪談準備就緒。我看著眼前的朴智賢,她跟我差不多年紀,跟我一樣戴眼鏡。她看起來相當「普通」,沒有什麼「罪大惡極」的地方。儘管如此,我非常害怕。萬一她把我當成「臭資本家」怎麼辦?又萬一我不經意地說出了什麼可怕的話怎麼辦?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處在這樣的情況底下。
她羞怯戒慎地為我們斟茶,收音工程師則忙著調整別在她襯衫領口的麥克風。這段時間,智賢臉上一直掛著笑,也很有禮貌,卻沒有正眼看過我。
當她開始訴說,我早先的恐懼慢慢轉變成震驚。眼淚泛上眼眶,遮蔽了我的視線。我仔細聆聽,捕捉她所有情緒,不放過任何一個字,和任何聲音的細微變化。專訪結束了,我也精疲力竭了,奇怪地卻感到心滿意足,如釋重負。在這場翻轉對北韓人既定想法的拉鋸戰中,我贏得了一場戰役,成功地把人道概念擺在政治論述的前面。我剛剛認識了一位在政治圈裡絕對噤聲不談的北韓女性,身處逆境卻依舊閃耀人性光輝的勇者。這是天上掉下來給我的一份小禮物。
之後,我倆的人生路又在倫敦舉辦的幾次人權大會上數度出現交集,每次相遇我們總是非常高興,只是我們倆個性都太保守。這幾次的相遇改變了我對這個分裂國家的前景看法,至少我是可以比較理性地看待了。我們倆,分處邊界的兩邊,她在北,我在南,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模擬了一場戰爭,將近五十年之久。我是她的敵人,她是我的死對頭。我們是「好人」的一國,他們是「壞人」的一方,他們那邊則是反過來。拜世界強權之賜,我們雙方反目成仇。疑問接踵而至,我止都止不住:那五千年的共同歷史呢,該如何看待?
曼徹斯特專訪之後的兩年裡,我的看法逐步醞釀成形,我比任何時候都更想解開這個最根本的身分認同的問題。兩年,是否已經足以讓智賢和我建立起互信的橋梁?
一天,她問我願不願意幫忙把她的故事寫下來。她希望由一位韓國女性來執筆,因為她想說的心情故事無法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她想要能生動傳遞,但不帶批判的文字。英國和加拿大的官員提議她寫書,但她不想透過中間翻譯。她也不想沾染政治─「我情願把這個留給政客」,她對我說。她想觸及人的內心,你的,我的。她只想訴說一個「平凡的」北韓家庭的故事,告訴大家他們所遭遇的那些你我均無法想像的苦痛。兩個人一起。只是,要達成這個目標,分享我們的故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答應提筆為的是,想替這些在歷史長河浮沉的小老百姓發聲,是因為被撕裂的民族無人提及。我想成為領頭羊;走出國家分裂導致的痛苦,這場二次大戰結束後留下的歷史悲劇,難以承受的分裂。當我跟身邊的人談到智賢時,每個人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我要寫出她的奮鬥故事來拯救其他人的生命。我一定要把她的故事寫出來。
本書源起於一段偶遇,而後有了諒解和夢想:韓國統一的夢想。是的,她在共產政權底下成長,我在民主社會長大;是的,她被迫離開祖國,無法再回去,我憑自己的意願選擇出國,可以隨時回去,然而時序走到今日,我們已經不能只著眼於那些將我們一分為二的差異了。
這是智賢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領悟到北韓也是我國的一部分;一句韓國老話說得好:「不朝自己臉上吐唾沫。」北韓人也好,南韓人也罷,重要的是我們都是韓國人。
由於對這個北方大魔頭的認識太少又長期忽略它,以至於現階段情勢的發展令我瞠目結舌不敢置信:北韓天天躍上報紙頭條,卻依舊神祕如昔。韓國不僅僅是南方的「江南Style」和北方的核子試爆而已。在這兩個刻板印象之外,更有一群跟我們一樣的平凡百姓。
我們希望本書能發揮引領的作用,喚起人民的意志,打破界線兩邊被迫隔絕七十年的局面。也希望書中所有第一人稱的「我」,都能共有一個身分認同,都是一個韓國的人民。更希望能開創歷史(Histoire),開啟韓國人以自己的方式完成統一大業的契機。
第六章
家庭出身與十顆雞蛋
這事絕對不能傳出去。
絕對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吃雞蛋的事。
我其實一直都知道母親的社會階級低下,儘管到現在為止,這一點並未給我帶來什麼不便,只是心裡不解父親為什麼會娶一個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十年的軍旅生涯,他的表現可圈可點,還曾在金剛山逮住了一個南韓間諜,當下隨即獲准入黨成為黨員,他是戰爭英雄啊!那他為什麼不娶一位「巾幗英雄」,一個跟他同等階級的女子呢?
一九八四年年底的某一天下午,我們放學回家,母親鼓起勇氣為我們解釋了個中原由。當時我們剛得知姊姊雖然獲得了程式設計競賽的首獎,卻沒能取得她屬意的研究員一職。姊姊在校表現非常優異。她是班長,還是全校班聯會的主席。終其一生,她都在為爭取軍隊研究員的職位而努力。她甚至還買了一套軍服,偷偷地穿給我看,然後再仔細地摺疊整齊放進衣櫃裡。
只是不管她再怎麼努力,這個學校的模範生,家裡的模範女兒,卻遭到黨國拒於門外。這項消息給她非常大的打擊,關在澡房裡哭了一整晚。那天之前一直篤信主體思想的父親,則整晚喝著悶酒,藉以掩飾內心的失望。母親的苦惱不安想藏都藏不住,當天晚上她一句話也沒說,直到第二天她才開口。她守在門口等我們放學,眼眶泛淚。
「孩子們……」
我的心臟停止跳動,立刻明白有要緊的事發生了。
「請不要讓我再說一遍我等一下要說的話。過來,靠近點。」她對我們這麼說,我們才剛放下書包呢。
「好的,媽媽。」姊姊恭恭敬敬地回答。
「我必須跟你們談談我們家的事,很重要。」
「我們家?發生什麼事了?」我結結巴巴,小心翼翼地問,心裡已有了不祥的預感。
「你們父親和我雖然社會階級不同,我們還是結婚了。我的家庭出身不純。你們的父親只好欺騙奶奶,騙她說我是共產黨員,她才同意這門婚事。他對外宣稱我因為在工廠工作的時候表現傑出,所以成為了主體的一員,還說我雙親都已經過世。那個時候,黨員是本鎮每一位未來婆婆都渴望企求的好媳婦!」
「可是他為什麼要說謊?」正鎬不解地問。
「這樣奶奶才會同意這門婚事……她絕對不會接受一個社會階級比自己兒子低的女人。」
「所以他為了妳,欺騙了他的母親……」我傷感地說。
「你們的父親為人非常有責任感,也非常務實。他想娶一個不僅能夠照顧他,還能照顧他的老母親、身障的哥哥以及弟弟的人。然而跟他相同家庭出身的女人絕不可能願意做這麼多。因此他需要一個階級比較低下,會因為與他聯姻而能夠對外表現得彷彿自己階級高,進而感激他,願意為丈夫和家庭奉獻自己餘生的女人。」
我搜尋姊姊的目光。雖然自知沒有權力要求母親對這些事情提出說明,但我們知道再也不能迴避這些艱難敏感的問題了。
「可是妳是因為什麼原因家庭出身不好呢?妳的家庭不好嗎?」看到姊姊拋來的許可眼光,我大著膽子問了。
「你們的外祖父在戰爭時期逃到了南邊……」
我簡直不敢相信,整個人癱軟在地。千萬不要!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朴家,可是模範家庭啊!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壞事。父親還是戰爭英雄,我們幾個在學校也是成績優異……我們的外公外婆都過世了,至少我們是這麼相信著,沒想到竟然是因為這個,所以我們家從來不曾提及他們。
「所以他是……反逆者?」我慌了。
「聽我說,」母親口氣堅毅地說,相較於一開始的激動,如今她的口氣裡聽不到一絲情感:「日本殖民時代,你們的外公是金策的地主,名叫盧太宇。一九四五年解放後,他試著想加入共產黨,然而一個被腐敗的資本主義洗腦的舊地主,想要入黨根本是天方夜譚。後來,韓戰爆發,也就是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間,他決定要到南邊去試試運氣,反正在北邊他再怎麼做也只是個醜惡的資本家,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未來。有一天,他叫我母親打包行李,準備當晚就離開。但到了晚上,我的母親沒有勇氣跟隨他離鄉背井。我父親只好自己一個人逃到南邊,我的母親把我託給我的舅舅太旭照顧,然後也走了,就此人間消失。她那時候才剛滿二十歲。」
母親對我們說,她的舅舅太旭看到外甥女被拋棄非常氣憤,立刻在清津大街小巷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了我的外祖母。然而她不願意抱回自己的女兒。我的外祖母不要我的母親。
「嗄?什麼?妳的母親不要妳了?」正鎬顫抖著低聲說。
「是的……她不想跟你們外祖父『盧氏』一家人有任何瓜葛。」
丈夫是反逆者還逃到南邊,這種事怎麼可能瞞得住,再者外祖母也怕牽連自己的兄弟姊妹,所以她選擇離開。她知道她只要隱姓埋名幾年,她的案子就會自動歸類為離婚案,然後便不會再受到丈夫叛國罪的株連,她就能擺脫掉「反逆者老婆」的陰影了。
「太自私了!」我不平地說:「她怎麼能忍心拋棄自己的孩子?還有他,外祖父怎麼能自己一個人走掉,留下老婆和孩子呢?」
我努力地保持鎮靜,因為我不希望鄰居聽見,但我氣得快跳腳。我由此開始憎恨我未曾見過面的外祖父母。叛徒……兩個都是叛徒。我能夠理解父親為了娶心愛的人而欺騙自己的母親,但我卻無法原諒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拋家棄子的外祖父母。
「也就是說,外祖父如果是反逆者……我就是南邊壞人的外孫女嘍?」
「對不起……」
也不知是因為怒火中燒,抑或是出於求生的本能,我的思緒開始飄移。外祖父拋棄了我的母親……的確,我很清楚,黨國永遠大過自己的孩子。所以,幾年前,一位年輕母親葬生火海,她雙手緊緊抱著一張照片。是那張照片。她的寶寶死了,自己也死了,照片卻逃過一劫。這起事件登上了報紙的頭版。她選擇搶救照片,犧牲自己的寶寶,但這英勇的事蹟卻給了她的丈夫和其他幾個孩子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康莊大道:金日成賜予這戶人家未來三代子孫的庇佑。拋下我的母親,這是我外祖母向黨國宣誓效忠的方式。我對自己說,她此舉只是單純地想劃清孩子與反逆者的界線。黨國優先,孩子其後。
姊姊什麼都明白了,她不獲錄取軍方職位的原因……她身上流著源自母親的反逆者不潔血液……
「只要能隱藏這件家族醜事,我什麼都願意做。」母親接著說:「所以,你們就繼續裝作什麼事都沒有就好。如果有人問起關於外祖父的事,你們就說他已經過世了,從此之後,你們認定的外祖父就是太旭爺爺。完全跟以前一樣,懂了嗎?」
我好希望姊姊打斷她,告訴她不要再提太旭爺爺了。我好希望姊姊告訴她:「他又不能給我我想要的職位!妳很清楚都是因為妳,我才沒有錄取!!」但姊姊個性內斂,這種話她絕對說不出口。「天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每當姊姊默默地不作聲時,母親總是這麼說。
那天下午,我們的外祖父就這樣在我母親的口中被抹去。我們靜靜地相對無言。這番話毫無預警地從天而降,我們不太知道該如何反應:我,智賢,十六歲,少年先鋒隊的成員,竟是反逆者的後裔……學校裡的同學若是知道了,肯定會對我們指指點點,我們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這件事絕對不能洩漏出去。不行,我不能是反逆者的外孫女。
我對母親又是懷抱著什麼樣的感情呢?憤怒?同情?我的腦子亂成一團。後來,我慢慢才了解她小時候過得非常辛苦。她成了孤兒,由清津的太旭舅舅撫養成人。少年時期,她的舅媽成玉一天到晚罵她家庭出身不好,連累了他們一家人。她的舅媽總是左一句賤貨,右一句賤貨。在她認識父親之前,她沒有一日能撕下「反逆者女兒」的標籤。某種程度而言,我很高興因為父親的緣故,她的日子能夠過得稍微平順些……但是我們呢?我們豈不是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變成了反逆者的外孫子女?她又會怎麼對待我們?萬一哪一天她覺得處境危險了,是不是也跟著有樣學樣拋下我們?這是自私地只為自己著想,還是求生的本能?我突然明白,如果父親沒有隱瞞母親的社會階級的話,奶奶為什麼絕對不會接受這樣的兒媳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