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天使經過的時刻>

我們都曾聽說「天使經過的時刻」。在德文與法文裡,當一群人的對話倏然而止,所流經在眾人間的短暫寂靜時分,即是天使經過的時刻。本書裡的篇章就是當天使經過時,我所記錄下的剎那世界。

當我窩在工作室一整天,大多數的時間雖然都是靜默,但卻不斷進行各式各樣的對話。時而提起筆與畫布對話創作;時而澆水於花木葉綠之上,與每片紋理枝椏問候對談;大腦也不斷與雙手對話,完成各項事務;左手與右手更是主動應答附和。而當這些無聲的對話突然寂靜時,天使輕撫過我內心的一角,萬物的模樣在我的眼裡有了截然不同的模樣。

我被激發好奇心,想追上前探個究竟,回頭發現剛才所路過的翠綠葉芽與幾隻小蟲,以及穩固於一方的大樹,也會真正看見那些我們熟知事物的另一面。

這一路偶然觸發的旅程即便沒有盡頭,但通往四方的自由小徑總有天將會在某個未知的點相遇,因此這個可能極為短暫、可遇不可求的天使經過時刻,我以藝術家之名將那縷美好紀錄於紙。

另外,我想向現代文學出版社的楊淑貞會長致上感謝,讓我得以在各行各業都艱苦的時刻下出版第三本著作,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讓現代文學的著作列表增添一份光彩,此外也向每每超過截稿日才能收到稿件的編輯團隊致上謝意。最後向我永遠的第一位讀者——妻子與孩子們,致上最深謝意與愛意。


<形體與形體以外>

米開朗基羅被世人認為擁有透澈大理石的預見能力,他能看出禁錮在石塊內的形體,當時他選中眾多雕刻家都不願多看一眼的石塊,用雙手刻鑿出在亂世裡起身反抗歌利亞的英雄人物大衛,超凡的技巧宛若賦予石像生命般,驚豔世人。

因此雕刻家被譽為能將形體自石塊中釋放的人,運用超凡的觀察力打破事物表象,刻鑿出一座座世紀經典的雕像。而我突然好奇當他們揮舞著鑿刀與棒槌時,所紛飛的細碎殘石與粉末,每刻下一刀,在耳邊迴盪的鏗鏘聲響、被鑿刀切割成殘塊、噴飛至地上的大理石碎片、雕刻家滿身的汗水與覆蓋地上的乳白色石灰粉末。這個場景裡的一切事物從一分為二,成為形體的與非形體的;留存的與被丟棄的,二分法的界線清晰可見。

米開朗基羅與後代的雕刻家將世上所有的胚胎自大理石中解放,而我們從那些殘石中,從那噴發的殘塊和粉末中找尋形體。


<球>

孩子們總喜歡圍繞著球玩耍,圓滾滾的球四處滾動,孩子們為了追逐它跑得氣喘吁吁。球體的去向無法事先預測,因為它的不規則移動方式,使孩子們追著奔跑。經過無數次反覆失敗與嘆息後,孩子們漸漸摸索出可能的方向,並搶先一步追上球。孩子們透過玩球的過程,練習在這個世界存活下來的方法。

世界的轉動猶如球體的滾動,無法事先預測與掌控,人生中的每件事情總是無關乎我們的期望,每個轉角與劇變的發生皆沒有預告地直接發生。若是不專注觀察事情變異的規則或是比球體移動得更快速,我們將永遠無法贏得比賽,倘若不想在追逐戰中落得一身狼狽,就必須成為那顆球。

球對於外在世界一概毫無關心,人類熱衷於各式球類競賽的理由,正因為球體對我們毫不在乎,它能保持徹底的絕對中立性,它已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毫無瑕疵、不顯缺陷,因此無論外在有何波動都影響不了它,球愈滾則動;愈停則留,不選擇自己應該止於何方,也不帶自我意識去向何方,僅倚靠地形與重力之牽引滾動,偶受外力影響而行,最近的我也想成為一顆球。


<碗盤們>

碗盤們總是沉默寡言,它們並非生來就要發出聲響,因為它們不是樂器,但碗盤卻能發出樂器般的聲響,無論是多麼細微的耳語婆娑,或是震撼耳膜的尖銳高音皆能產生。

碗盤為了裝盛食物所騰出的空間,與為了共鳴樂音而塑形的樂器內部,有著相似的構造,因此當受到來自外在的敲擊時,能震盪出高低起伏的樂音。樂器與食器的另一個相似之處即是沉默,一種隨時能被打斷的沉默,在它們寬廣的腹部中,隨時會流洩出嘆息或自喃;讚嘆或埋怨的鳴聲,當打破碗盤時,我們能聽到它畢生最短暫又強烈的吭聲,細數所有碗盤,當那個渺小世界倒塌時都能發出這聲僅有一次的聲響。

人類在製作碗盤時,也將專屬於它們的聲音一同揉進器皿內,換個角度來看,當我們在製作的同時,說不定碗盤也正編寫著屬於它們的聲音。碗盤們在沉甸甸的餐桌上加入湯匙敲擊的清脆聲響;也在正要分離的戀人間用茶杯俐落的聲音劃下句點。食器們不會主動開口,但卻對一切事物產生反應,毫無動靜則沉默不語;憤怒一擊則斥聲大吼;悲傷輕敲則溫柔回應。

雖然我們將杯碗瓢盆用作食器,但它們或許認為自己是樂器,將材料製成食器是人類的事;但活得像一座樂器卻是它們的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