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之後
1
小說出版了。
不需要凌晨起來點亮燭火了。
不需要為了知道與世隔絕的家裡停電時,蠟燭火苗會有多亮,於是刻意遮住暖氣設備的感應燈、拔掉冰箱的電線了。不需要為了看巨人般的影子在天花板搖曳的模樣,因此手持蠟燭來回踱步了。每當燭光掠過時,也不需要去讀書背上猶如低語般浮現又淡去的書名了。
不需要將雪反覆握在手裡再鬆開,直到手指僵硬為止,只為了記住雪花在肌膚上頭融化的觸感了。不需要每次開始下雪時,就搭乘計程車奔向最近的一座山了。不需要在抵達山腳下時,為了雪停而感到失望了。不需要在登山客專用餐廳裡,野菜拌飯才吃到一半,就因為看到窗外再次下雪而起身了。不需要偏離登山步道,往森林裡、往更深處去了。
再也不需要讀資料了。不需要在搜尋欄位中輸入「屠殺」這個詞了。不需要為了親身感受坑洞內部,而側身躺在書桌底下了。當陽光灑落在每天行經的路旁山坡樹木之間,濃密綠蔭下的陰影顯得格外深沉時,也不需要聯想那裡有屍體逐漸腐爛的模樣了。
不需要哭泣了。
再也不需要以淚洗面了。
刮風的子夜時分,不需要再沿著河邊小路行走。
不需要再覺得比起生者,自己更接近死者了。
再也不需要放棄這部小說了。
不需要再等待從這部小說中解脫的日子了,也不需要在獲得自由後,不斷增加「想做之事」與「該做之事」的清單了。
2
變輕。
再變得更輕。
彷彿骨頭與皮囊內,什麼也不剩一樣。
黎明破曉前,我置身黑暗,想著如今我的小說猶如逐漸遠去的人。我們原本互相擁抱彼此,傾注生命忍受著彼此,但只剩我留在這裡了啊。
可是,「我」原本是誰呢?
昨天的我已經因為這本小說而變形,如今再也回不去了,因此我必須換個方式問:
現在的我是誰?這個如此空洞、赤裸的人兒。
3
閱讀的書反而比寫小說時要少了。無論是走路、伸展操或肌力運動,都做得比先前少。整個下午我都躺著聽音樂,甚至聽著洗衣機從開始運轉到最後。
寫在清單上的事全做完了。
我見了想見的人,讀了想讀的書,也看了想看的電影。
我心想著要找一天去看看仙遊島公園裡猶如廢墟般的造景,漫步於綠林之間,而我也確實去了一趟。
4
腦中浮現一個念頭─決心。
小說,再寫就行了。
唯有那是再次連結的方法。
可是,我是透過寫作要和什麼產生連結呢?是為了那只有書寫才能連結的某種東西,我才做好如此赤裸的準備嗎?是為了避免電流中斷在這凹凸不平的自我上頭嗎?
5
總之,日常的規律回來了。
每天我會固定讀一本詩集與小說,打算以文字的密度再次充電,我也會一天做兩小時的伸展操、肌力運動與步行,好讓我能再次長時間坐在書桌前。
不過,花了好幾週的時間卻只寫出一頁後,我才領悟到,現在要寫下一部小說,打從一開始就是在為難自己。我惦記著原本計劃寫成「雪之故事三部曲」的兩篇中篇小說,長久以來一直被擱置著,於是下定決心寫出第三篇中篇小說,好盡快將它們集結成單行本出版。但是,不覺得太冷了嗎?我不想再受凍了。
6
就在我打算放棄之際,出版社聯繫我,說要把我創作《永不告別》時所聽的音樂製作成介紹影片。我必須先把曲目清單將寄給出版社,所以挑選了十來首曲子,後來記起了我在二○一九年一月一度反覆聆聽的歌曲。那首曲子有這樣的歌詞:
我要站起來,
如同旭陽般升起;
我會不顧疼痛,
重複這個過程一千次。
初次聽到這首曲子的那天,我在月曆紙張的背面寫下1到1000的數字,黏貼於牆面。我心想著一天劃掉一個數字,活著一天就寫一天,如此重複一千次。我有太長的時間沒法睡覺,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做出了結論:剩餘的人生既無平靜也無希望,就只會變得愈來愈糟。但奇怪的是,小說繼續寫下去之後,我卻慢慢地活了過來。睡眠時間一點一點增加,做惡夢的次數也慢慢的少了。我明明在寫滿是鮮血、屍體與遺骸的小說啊,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二○二○年秋天完成初稿,慶荷在最後一幕點亮火柴時,我明白了,這是一部關於愛的小說,是熔化碎玻璃後,重新打造完整塊狀物的烈焰。
1
小說出版了。
不需要凌晨起來點亮燭火了。
不需要為了知道與世隔絕的家裡停電時,蠟燭火苗會有多亮,於是刻意遮住暖氣設備的感應燈、拔掉冰箱的電線了。不需要為了看巨人般的影子在天花板搖曳的模樣,因此手持蠟燭來回踱步了。每當燭光掠過時,也不需要去讀書背上猶如低語般浮現又淡去的書名了。
不需要將雪反覆握在手裡再鬆開,直到手指僵硬為止,只為了記住雪花在肌膚上頭融化的觸感了。不需要每次開始下雪時,就搭乘計程車奔向最近的一座山了。不需要在抵達山腳下時,為了雪停而感到失望了。不需要在登山客專用餐廳裡,野菜拌飯才吃到一半,就因為看到窗外再次下雪而起身了。不需要偏離登山步道,往森林裡、往更深處去了。
再也不需要讀資料了。不需要在搜尋欄位中輸入「屠殺」這個詞了。不需要為了親身感受坑洞內部,而側身躺在書桌底下了。當陽光灑落在每天行經的路旁山坡樹木之間,濃密綠蔭下的陰影顯得格外深沉時,也不需要聯想那裡有屍體逐漸腐爛的模樣了。
不需要哭泣了。
再也不需要以淚洗面了。
刮風的子夜時分,不需要再沿著河邊小路行走。
不需要再覺得比起生者,自己更接近死者了。
再也不需要放棄這部小說了。
不需要再等待從這部小說中解脫的日子了,也不需要在獲得自由後,不斷增加「想做之事」與「該做之事」的清單了。
2
變輕。
再變得更輕。
彷彿骨頭與皮囊內,什麼也不剩一樣。
黎明破曉前,我置身黑暗,想著如今我的小說猶如逐漸遠去的人。我們原本互相擁抱彼此,傾注生命忍受著彼此,但只剩我留在這裡了啊。
可是,「我」原本是誰呢?
昨天的我已經因為這本小說而變形,如今再也回不去了,因此我必須換個方式問:
現在的我是誰?這個如此空洞、赤裸的人兒。
3
閱讀的書反而比寫小說時要少了。無論是走路、伸展操或肌力運動,都做得比先前少。整個下午我都躺著聽音樂,甚至聽著洗衣機從開始運轉到最後。
寫在清單上的事全做完了。
我見了想見的人,讀了想讀的書,也看了想看的電影。
我心想著要找一天去看看仙遊島公園裡猶如廢墟般的造景,漫步於綠林之間,而我也確實去了一趟。
4
腦中浮現一個念頭─決心。
小說,再寫就行了。
唯有那是再次連結的方法。
可是,我是透過寫作要和什麼產生連結呢?是為了那只有書寫才能連結的某種東西,我才做好如此赤裸的準備嗎?是為了避免電流中斷在這凹凸不平的自我上頭嗎?
5
總之,日常的規律回來了。
每天我會固定讀一本詩集與小說,打算以文字的密度再次充電,我也會一天做兩小時的伸展操、肌力運動與步行,好讓我能再次長時間坐在書桌前。
不過,花了好幾週的時間卻只寫出一頁後,我才領悟到,現在要寫下一部小說,打從一開始就是在為難自己。我惦記著原本計劃寫成「雪之故事三部曲」的兩篇中篇小說,長久以來一直被擱置著,於是下定決心寫出第三篇中篇小說,好盡快將它們集結成單行本出版。但是,不覺得太冷了嗎?我不想再受凍了。
6
就在我打算放棄之際,出版社聯繫我,說要把我創作《永不告別》時所聽的音樂製作成介紹影片。我必須先把曲目清單將寄給出版社,所以挑選了十來首曲子,後來記起了我在二○一九年一月一度反覆聆聽的歌曲。那首曲子有這樣的歌詞:
我要站起來,
如同旭陽般升起;
我會不顧疼痛,
重複這個過程一千次。
初次聽到這首曲子的那天,我在月曆紙張的背面寫下1到1000的數字,黏貼於牆面。我心想著一天劃掉一個數字,活著一天就寫一天,如此重複一千次。我有太長的時間沒法睡覺,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做出了結論:剩餘的人生既無平靜也無希望,就只會變得愈來愈糟。但奇怪的是,小說繼續寫下去之後,我卻慢慢地活了過來。睡眠時間一點一點增加,做惡夢的次數也慢慢的少了。我明明在寫滿是鮮血、屍體與遺骸的小說啊,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二○二○年秋天完成初稿,慶荷在最後一幕點亮火柴時,我明白了,這是一部關於愛的小說,是熔化碎玻璃後,重新打造完整塊狀物的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