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口是心非之人的辯解
我在五十歲出頭時,漸漸脫離家務,恢復自由之身,於是去了小鎮裡的市民藝文中心上生活禪課程。課程大約三、四十分鐘,先做些類似體操的動作,然後盤腿而坐,進行丹田呼吸。看似簡單,只需挺直腰桿、放空思緒地坐著,但其實並不容易。每次呼吸時數著數字,從一數到十,然後重新來過。只要精神稍不集中,數字就會亂掉,數到十三、十四也有。原來,慢慢延長打坐的時間,就是一種學習,剛開始,只覺得腳麻又無聊,但也漸漸好轉了。
指導冥想的老師說,「思緒」這傢伙呢(無論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本身就是個壞蛋,因此,為了不讓思緒變得雜亂,最好連書都別讀。我心想:「這是什麼話!竟然叫我不要閱讀?那我的空閒時間該怎麼打發?」儘管如此,我還是繼續讀書,但多少有些心虛。
是那陣子嗎?還是又過了一段時間?我讀到一本書,名為《讀書的慰藉(독서의 위안)》。「閱讀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拓展自身的見識與眼界;終極目標,則是要讓精神與情緒變得『冷靜』。這裡說的『冷靜』並非冷漠,而是看得通透;不是要背離世界,而是要與世界保持一種心理上的距離。閱讀是一種求道的行為。」那本書的整體內容,我已記憶模糊,但這段話卻帶給了我很大的慰藉。
隨著年歲漸長,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內心越來越有底氣,對於那些在世俗標準下看似成功的人,不再感到羨慕。我一直以全職主婦的身分過日子,這份自尊,想必是我透過閱讀培養出來的吧!
幾年前的有天早上,丈夫坐在餐桌準備吃早餐時,忽然說了句:「抽打吧,這殘酷的鞭子啊。」我用一副「你在說什麼鬼話?」的眼神望著他,他又補上一句:「直到彩虹出現為止。」我問:「你在說什麼?」他答道:「這是一首名為〈陀螺〉的時調。」我這才意會過來,這位先生大概是在晨報上讀到了什麼相關文章。雖然一頭霧水,但這詩的表達方式挺妙的,我便請丈夫將全詩唸給我聽。於是他唸道:「我將筆直地站立,為你作證/穿越無數苦痛/一朵綻放的蜀葵花。」這是時調詩人李禹傑 的代表詩作之一,丈夫說他與詩人相識,還說詩人的故鄉在昌寧。我們之間極少有這樣的對話。我丈夫是詩人,若有人因此認為我們家中的氛圍肯定滿室文雅,那就大錯特錯了。
與外界想像的不同,我們家充斥著各種原始又粗淺的詞彙。在春意將近的時節,若有人開口吟道:「如花燈般,窗前茂盛的一棵樹。」那麼就會有人應和:「杏花淡粉紅的枝頭陰影下,一隻小草鵐飛來,無心地嬉戲片刻便離去。」(擷取自柳致環的詩《春信》),僅止於這種程度罷了。
除此之外,更多時候的話題也不過是針對我們養的狗:「有沒有帶狗狗嘎米去散步?」、「今天嘎米拉屎了嗎?」、「這小子怎麼不吃飼料,反而喜歡吃番茄?」之類的無聊話題。丈夫寫稿時若不順利,便會拿我這太太出氣。總之,雖然在外人眼中,我跟一位詩人兼教授的丈夫一起生活,但我們家中其實並沒有什麼知性的對話往來。我們的日常,不過是討論吃什麼、穿什麼,房間冷不冷、熱不熱,有時嫌電視的聲音太大,偶爾也會因慶尚道人們特有的生硬語調,以粗聲粗氣的口音聊到後來,又吵了起來。無論哪個家庭,過日子的樣子其實都大同小異。
有人說,所謂的「家人」,並不全都是因為喜歡彼此才生活在一起。與他人相處,本身就是一種忍耐。有一次,我陪丈夫參加他所屬詩社「詩與自由」的酒局。那些詩人說話時,用詞之粗魯,讓我忍不住責怪他們:「你們詩人怎麼這麼愛罵髒話?」其中一人答道:「詩人有義務平均地去愛每一個詞彙,包括那些一般人不常用的詞,因此我們才要特意發掘並頻繁地使用,這是我們的重責大任。」聽到這裡,我還是閉嘴為妙。
在我的認知裡,大多數文人都很愛無病呻吟;但我認為,詩人是其中最為矯情的。他們過於重視自己的情緒,以至於無暇顧及別人的感受。我自認為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但卻從未想過要親自寫些什麼來發表,或許是因為我不擅長矯揉造作、誇大自己的情感吧,寫出來的東西總覺得乾巴巴的。畢竟,我是個極為現實的人,很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
口是心非之人的辯解
我在五十歲出頭時,漸漸脫離家務,恢復自由之身,於是去了小鎮裡的市民藝文中心上生活禪課程。課程大約三、四十分鐘,先做些類似體操的動作,然後盤腿而坐,進行丹田呼吸。看似簡單,只需挺直腰桿、放空思緒地坐著,但其實並不容易。每次呼吸時數著數字,從一數到十,然後重新來過。只要精神稍不集中,數字就會亂掉,數到十三、十四也有。原來,慢慢延長打坐的時間,就是一種學習,剛開始,只覺得腳麻又無聊,但也漸漸好轉了。
指導冥想的老師說,「思緒」這傢伙呢(無論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本身就是個壞蛋,因此,為了不讓思緒變得雜亂,最好連書都別讀。我心想:「這是什麼話!竟然叫我不要閱讀?那我的空閒時間該怎麼打發?」儘管如此,我還是繼續讀書,但多少有些心虛。
是那陣子嗎?還是又過了一段時間?我讀到一本書,名為《讀書的慰藉(독서의 위안)》。「閱讀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拓展自身的見識與眼界;終極目標,則是要讓精神與情緒變得『冷靜』。這裡說的『冷靜』並非冷漠,而是看得通透;不是要背離世界,而是要與世界保持一種心理上的距離。閱讀是一種求道的行為。」那本書的整體內容,我已記憶模糊,但這段話卻帶給了我很大的慰藉。
隨著年歲漸長,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內心越來越有底氣,對於那些在世俗標準下看似成功的人,不再感到羨慕。我一直以全職主婦的身分過日子,這份自尊,想必是我透過閱讀培養出來的吧!
幾年前的有天早上,丈夫坐在餐桌準備吃早餐時,忽然說了句:「抽打吧,這殘酷的鞭子啊。」我用一副「你在說什麼鬼話?」的眼神望著他,他又補上一句:「直到彩虹出現為止。」我問:「你在說什麼?」他答道:「這是一首名為〈陀螺〉的時調。」我這才意會過來,這位先生大概是在晨報上讀到了什麼相關文章。雖然一頭霧水,但這詩的表達方式挺妙的,我便請丈夫將全詩唸給我聽。於是他唸道:「我將筆直地站立,為你作證/穿越無數苦痛/一朵綻放的蜀葵花。」這是時調詩人李禹傑 的代表詩作之一,丈夫說他與詩人相識,還說詩人的故鄉在昌寧。我們之間極少有這樣的對話。我丈夫是詩人,若有人因此認為我們家中的氛圍肯定滿室文雅,那就大錯特錯了。
與外界想像的不同,我們家充斥著各種原始又粗淺的詞彙。在春意將近的時節,若有人開口吟道:「如花燈般,窗前茂盛的一棵樹。」那麼就會有人應和:「杏花淡粉紅的枝頭陰影下,一隻小草鵐飛來,無心地嬉戲片刻便離去。」(擷取自柳致環的詩《春信》),僅止於這種程度罷了。
除此之外,更多時候的話題也不過是針對我們養的狗:「有沒有帶狗狗嘎米去散步?」、「今天嘎米拉屎了嗎?」、「這小子怎麼不吃飼料,反而喜歡吃番茄?」之類的無聊話題。丈夫寫稿時若不順利,便會拿我這太太出氣。總之,雖然在外人眼中,我跟一位詩人兼教授的丈夫一起生活,但我們家中其實並沒有什麼知性的對話往來。我們的日常,不過是討論吃什麼、穿什麼,房間冷不冷、熱不熱,有時嫌電視的聲音太大,偶爾也會因慶尚道人們特有的生硬語調,以粗聲粗氣的口音聊到後來,又吵了起來。無論哪個家庭,過日子的樣子其實都大同小異。
有人說,所謂的「家人」,並不全都是因為喜歡彼此才生活在一起。與他人相處,本身就是一種忍耐。有一次,我陪丈夫參加他所屬詩社「詩與自由」的酒局。那些詩人說話時,用詞之粗魯,讓我忍不住責怪他們:「你們詩人怎麼這麼愛罵髒話?」其中一人答道:「詩人有義務平均地去愛每一個詞彙,包括那些一般人不常用的詞,因此我們才要特意發掘並頻繁地使用,這是我們的重責大任。」聽到這裡,我還是閉嘴為妙。
在我的認知裡,大多數文人都很愛無病呻吟;但我認為,詩人是其中最為矯情的。他們過於重視自己的情緒,以至於無暇顧及別人的感受。我自認為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但卻從未想過要親自寫些什麼來發表,或許是因為我不擅長矯揉造作、誇大自己的情感吧,寫出來的東西總覺得乾巴巴的。畢竟,我是個極為現實的人,很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