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戰火中的詩人如無岸之河

洛夫(一九二八~),本名莫洛夫,另有筆名野叟。生於湖南衡陽,曾上過三年私塾,後來才進小學就讀。初中三年級時,因醉心於俄國文學,將自己的名字由中國古籍風格的「運端」改成具俄名風情的「洛夫」。一九四八年進入湖南大學外文系。

後因國共內戰,一九四九年,國民黨軍隊在湖南招考青年入伍,七月,洛夫隨著軍隊來到臺灣。一九五一年,他考入政工幹校,兩年後畢業,旋即被分發至臺灣海軍陸戰隊,任左營軍中電台新聞編輯,一九五九年隨軍赴金門,成為戰地聯絡官。越戰時期,又遠赴越南擔任「顧問團」顧問兼英文秘書。後來他又進入淡江文理學院的英文系就讀,一九七三年畢業時已四十六歲,詩人也是在這年的八月,才自海軍退役,結束他充滿砲火與文學的前半生。後來利用英文能力,轉成教職,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一九九六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迄今。

一生鍾愛詩歌,「石室」驚豔文壇

洛夫十五歲時即開始創作新詩,他的創作歷程漫長,著作甚豐,出版過詩集三十餘部,也有數本散文、文學評論。其重要作品如《靈河》(創世紀詩社,一九五七年)、《石室之死亡》(創世紀詩社,一九六五年)、《無岸之河》(大林,一九七〇)年、《漂木》(聯合文學,二〇〇一年)等。其中《漂木》更為三千行長詩,突破臺灣現代詩格局,洛夫從來不放棄挑戰自己。甚至近至二〇一四年,仍出版了最新詩集《唐詩解構:洛夫的唐韻新鑄藝術》,旨在解放唐詩的韻味,透過詩歌,將文化經典融入當代,更顯示詩人又開啟了新的「入禪」風格。洛夫一生創作詩歌,熱愛詩歌,更以獨特超現實風格,成為臺灣詩壇中舉足輕重的要角。

洛夫在臺灣的詩歌起點,可以從一九五四年說起。他與同樣服務於左營的軍中同袍,張默、瘂弦(一九五五年加入)合辦了「創世紀詩社」。創世紀詩社和「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在當時臺灣詩壇三分鼎立,是五〇、六〇年代的重要詩社,而且其中創世紀是三詩社中存續最久的詩社,影響戰後的新詩發展甚遠。由於創辦人皆出身軍中,一開始的詩歌有較鮮明的民族與政治色彩。但在社刊第十期(一九五九年)以後,詩社風格轉變,由於社員興趣所致,開始學習寫作超現實主義詩歌,以超現實的寫作筆法,發展詩的獨創性、純粹性,並為達到宣傳現代詩寫作技巧的目的,也刊載、引介大量西方現代詩作。

詩社風格的轉變,同時也反映了洛夫詩風的轉變。洛夫一開始的詩風特色並不像後期強烈,而是以「抒情」為主要基調,主題離不開個人的親情、愛情、友情乃至懷鄉,這從他第一本詩集《靈河》中便看得出來。但到了一九五九年後,洛夫的作品超越了個人情懷,以神秘幽微的文字,述說著人類情感上的共性,風格在細膩外,更多了壯闊甚至蒼涼之感,尤以〈石室之死亡〉,讓詩人被譽為是「詩魔」,試舉其中第四十七節:

當時間被抽痛,我暗忖,自己或許就是那鞭痕
或許你的手勢,第一次揮舞時
一伸臂便抓住一個宇宙
而閃爍自一鷹視,鷹視自一成熟的靜寂
猶聞風雷之聲,隱隱自你指尖

便成為樹,成為虹,我們乃爭相攀援
爬著一段從升起到墜落的距離
亦如我們的仰視,以千心丈量千山
當光被吸盡,你遂破雲而下
終至摔成傳說中那個人的樣子

這種使用大量意象的創作風格,令當時的詩壇除了被超現實的神祕象徵驚豔之餘,更對其中接近悲劇的呼喊感到悵然,詩人感覺一夜成熟。

其實這種轉折,與洛夫獨特的生命經驗有關。一九五九年,正是金門八二三炮戰的隔年,兩岸仍砲聲隆隆,戰火未艾,洛夫就是在那年轉任金門軍隊。沒打仗時,他就躲在地下碉堡中,讀著詩集,有時外邊甚至還是隆隆砲火聲。面對戰爭壓抑感傷的氣氛,讓他思索人生、也看盡人生,並將之轉換成創作的能量,成就了〈石室之死亡〉的名篇。

洛夫得過許多藝文獎章,如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二〇〇三年獲中國文藝協會贈終生榮譽成就獎章等,他的詩歌對臺灣文學貢獻殊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