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讀中文系的人,弘毅的知識勇氣

林文月(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市日本租界,自小環境優渥。父親籍貫是彰化縣北斗鎮,母親連夏甸為連橫長女。父親留學日本人設立於上海的東亞同文書院,後進入三井物產公司工作,所以林文月在租界出生。那時台灣仍隸屬於日本殖民地,身份屬日本國民,林文月進入日本小學「第八國民學校」讀書,全校只有林文月與其胞妹為台灣籍,其餘皆是日本人,日語成為林文月的啓蒙教育。

後來因日本戰敗,台灣籍身份敏感,一九四六年舉家返歸台灣,林文月在小學六年級以後,始接受中國語文教育。無論是錯綜的文化、國籍的流動,還是多語環境(日文、中文、閩南語),都成為林文月日後寫作、翻譯的養分。

林文月於一九五二年考上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後進入同校中文研究所就讀,一九五七年開始發表學術論文〈曹操為人及作品〉,開啓近六十年的學術生涯,一九五九年自中文所畢業後,在中文系執教,任職達三十五年,尤擅精陶謝詩,著有多種學術專書、學術論文數十篇。

一九六九年,在學校的推薦下,林文月成為赴日研究教員。林文月落腳京都,並浸淫在古都深厚的人文素養之美中,此時她除了撰寫論文〈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之餘,應社長林海音的要求,每月寄一篇散文刊登於《純文學》雜誌上,日後集結成林文月第一本散文集《京都一年》。

一九七二年,林文月應邀參加京都舉辦的國際筆會,她發現《源氏物語》多受唐代文學的影響。會後,她將自己於會中發表的論文〈桐壺與長恨歌〉翻成中文之餘,也一併將《源氏物語》的〈桐壺〉段落翻譯發表在《中外文學》上,結果廣受讀者歡迎,在社長胡耀恆的鼓勵下,林文月花了五年的時間翻完《源氏物語》,成為日本古典文學在台灣的經典譯本。由於林文月中、日文造詣皆深厚優美,又勤於考據,一九七三年至二〇〇四年間,她所翻譯的《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文學作品,皆膾炙人口。

從台大退休,林文月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等客座教授。一生獲獎無數,二〇一〇年獲第三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二〇一三年獲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第三回日本研究功勞賞」等,其文學與研究貢獻,在海內外都備受尊崇。京都一年,如散文清暢雅致

林文月一生對寫作、翻譯不遺餘力,集學者、作家、翻譯家多重身份。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學創作的路上林文月獨鍾情於散文,這與許多作者會嘗試創作各種不同類型的文類很不一樣,林文月的專心一致,也讓她在散文風格上自成一家,實有可觀。白先勇曾稱讚林文月的散文為「筆意清暢,風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憫欣喜於平淡之中,字裡行間輻射溫暖與智慧的光芒」。

林文月的代表作品有《京都一年》(純文學,一九七一年)、《讀中文系的人》(洪範,一九七八年)、《午後書房》(洪範,一九八六年)、《交談》(洪範,一九八八年)、《擬古》(洪範,一九九三年)、《飲膳札記》(洪範,一九九九年)、《回首》(洪範,二〇〇四年)等,而學術著作則有《謝靈運及其詩》、《澄輝集》、《山水與古典》等。

林文月於〈八十自述〉中曾說:「我回首自省,真正把創作類文章和學術類論文區別開來,大概是到了寫作《遙遠》(一九八一)⋯⋯論文書寫講究理性,凡是必有所根據,不尚華文麗辭;但文學創作則不避藝術經營。我一方面把這個感悟在不同文章裡表現出來,同時也寫成一篇〈散文的經營〉。」、「散文的書寫,是我個人在教學、研究的空擋中進行的行為。把握筆的時間,有時投入在抒發感情思想的另一範疇,頗能夠令我自得其樂。」

這是林文月對散文創作的自省與體悟,可見學術寫作與文學創作,在她的生命中是一體兩面,同樣都是筆耕,卻是作家本人不同感情抒發的兩種面向,拼湊起來才是完整的創作歷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