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奼紫嫣紅開遍,回首半生

白先勇(一九三七~),籍貫為廣西桂林,父親是北伐的抗戰名將白崇禧將軍,白先勇自幼體弱,不能就學。一九四九年動亂時,先遷居香港,曾就讀九龍塘小學,之後於一九五二年來到台灣,閱讀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發覺自己在文學的志向與興趣,由建國中學畢業後,重考至台灣大學外文系(原考取成功大學水利系),師事夏濟安,並開始創作的旅途。

一九六〇年,就讀外文系大三時,白先勇與同學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李歐梵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一方面引介西方現代文學經典,一方面刊載大家所創作的實驗性現代小說,成為當時知名文學雜誌。

一九六二年,白先勇母親去世。隔年一九六三年,他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進修,父親前來送機,這是卻也是他與父親最後一次見面。父母親都影響白先勇至深,尤其是父親,白先勇在晚年更為父親出版傳記《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時報,二〇一二年)。然而此時遭逢雙親逝世,白先勇曾悲痛難以寫作。後來他才將這情感轉換成動力,寫出〈芝加哥之死〉,於一九六四年發表,成為宣告他技巧成熟的里程碑。而描寫移民、時代困境的《臺北人》系列就是他的小說創作為成熟期誕生的。

後白先勇獲得藝術創作碩士,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學系的教授,並創辦晨鐘出版社,後來因財力不繼的緣故,《現代文學》雜誌停刊,這段期間他發表了以同性戀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孽子》。

白先勇雖以小說創作為主,但也有許多散文與劇本創作,〈玉清嫂〉、〈金大班〉、〈孤戀花〉等皆有舞台劇、連戲劇的演出。一九九四年自加州大學退休後,白先勇投入愛滋病防治活動,並致力於推廣傳統戲曲「崑曲」的改編與演出,最有名作品為「青春版牡丹亭」,而影響白先勇最深的小說是《紅樓夢》,二〇一六年由時報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白先勇為台灣現代小說創作的指標性作家,二〇〇三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第七屆文學類),國家文藝獎曾對其藝術成就給予如下肯定:「對戰後台灣社會特殊階層人物,充滿人性關懷,作品融入古典小說與西方現代小說精髓,據有原創性與藝術性,允為台灣現代文學的典範。」臺北人,永遠的白先勇

白先勇著作等身,在台灣文學的成就上成績斐然。他的第一篇小說,是一九五八年九月發表於《文學雜誌》第五卷一期的〈金大奶奶〉,這是他的創作起點,其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臺北人》(晨鐘,一九七一年)、《寂寞的十七歲》(遠景,一九七六年);長篇小說《孽子》(遠景,一九八三年);散文集《驀然回首》(爾雅,一九七八年)、散文集《樹猶如此》(聯合文學,二〇〇二年)等。

白先勇出身仕宦之家,卻因國家動亂,隨著家人渡海來台。這讓他看盡一個世代、一個獨特族群的繁華起落,這種蒼涼都寫在短篇小說集《臺北人》中。「臺北人」系列共有十四篇,篇篇俱是經典,其中〈永遠的尹雪豔〉與〈遊園驚夢〉可說是最廣為人知。〈永遠的尹雪豔〉是描述上海的交際花,來台之後重操舊業,但她「總也不老」,因為她彷彿活在永遠凝滯的上海繁華。〈遊園驚夢〉則可以看出白先勇深厚的古典藝術涵養,加上現代意識流的技巧刻畫,在虛實之間,觥籌交錯之中,窺探著一群舊日貴族夫人們的幻夢與破滅。

與「臺北人」系列另一個相似的系列,則是「紐約客」,這是以留學海外的外省第二代為中心的離散故事,也是透露出一種壓抑的絕望,這種絕望來自對再也回不去的故鄉的思慕,像是〈芝加哥之死〉與〈謫仙記〉等,這些作品都收入於《寂寞的十七歲》當中。

此外,同志題材是白先勇小說中不可忽視的部分,這與作者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在早期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一九六一年)、〈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一九六九年)、〈孤戀花〉(一九七〇年)中,都已能看到同志的身影,這在當時還是禁忌的話題,白先勇就已多有描繪。後來終於寫就《孽子》一書,將台北新公園中同志族群的喜怒哀樂、尋找身份認同、受到的歧視,寫得淋漓盡致,將台灣的同志文學推到國際舞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