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雷鳴,香港最重要的文化人
也斯(一九四九年~二〇一三年),本名梁秉鈞,廣東新會人,出生後便來到香港,十多歲即開始寫作,二十歲開始專欄創作。筆名「也斯」,是取沒有意義的兩個虛詞「也」與「斯」,他希望能夠突破筆名是「有意義」的文字這一點,改由讓讀者自行思考、賦予感覺意義,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在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也斯曾任中學教師、《南華早報》美術版編輯,輾轉任職多間報社,認識了許多藝術界、傳媒界的朋友,寫了八年的專欄,有書評、影評、藝術評論。才情洋溢的他,不只是詩人,同時在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上都造詣深厚。
一九七二年,也斯與朋友創辦《四季》雜誌,是香港第一份譯介拉美文學的刊物。一九七八年赴美進修,一九八四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專授文學與電影、比較文學、香港文學、現代文學批評、中文文學創作等。也斯多次赴歐美演講,瑞士蘇黎世大學也頒授榮譽博士榮銜予也斯,表示對他學術成就的肯定。
也斯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人。在文學成就上,他一生著作豐富,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一九七八年),即以洗鍊文筆征服文壇,其後更有《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等十三餘卷,詩作被翻成英、法、葡、日等多種語言。在散文上,有《灰鴿早晨的話》、《山水人物》等,小說有《養人龍師門》、《剪紙》、《島和大陸》等。但最重要的是,他對香港城市文化的思考,如《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拾論》、《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這些文化論述都帶給香港這座城市自省與新生的力量。
因在文學與文化研究上的成就,曾獲香港政府頒授紫荊榮譽勳章、「藝盟」香港作家年獎,二〇一〇年誠品選為「香港十大作家」之一。
也斯在二〇〇九年時罹患肺癌,與病魔搏鬥多年,卻仍不忘創作,其間仍出版許多著作,也斯曾說:「香港像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他不希望香港繼續丟棄自身的歷史,拋棄過往的記錄,真正成為一個無情城市,所以也斯不斷地用筆創作,同時也是記錄一段香港文化、演繹香港社會與香港人的關係。二〇一三年一月,也斯辭世。他的臨別遺願仍是心繫香港文學發展,願能平反香港文學多年來的邊緣地位,讓世界關注到香港的優秀作家。
熱愛文學,也熱愛東西遊戲的也斯
也斯的重要著作都有由香港文化工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復刻再版,像是《雷聲與蟬鳴》(香港大拇指半月刊,一九七八年;香港文化工坊,二〇〇九年),前述提到的作品,也幾乎都有再版,讓讀者方便取得。
除了上述的作品外,值得注意的是,也斯多年來也致力於讓詩創作結合不同藝術媒體,達成創新對話空間。如他曾與視覺藝術家蔡仞姿、編舞家彭錦耀完成《詩舞畫的對話》(一九八六年),彭錦耀也改編詩集《游詩》為現代舞演出;與攝影師李家昇合作《詩與攝影》(一九九〇年)、《蔬果說話》(二〇〇五年);與舞蹈家梅卓燕合作《東西遊戲》(一九八九年)、《花影》(一九九四年)等。
由此可看出,也斯喜歡遊戲,行動力驚人,他把一般人可能覺得難以親近的詩歌,帶到新的藝術互動領域,讓文學更加親近大眾、方便讓大眾「看」得到。這也是他振興香港文化的一個環節,可以說對香港的愛與希望香港更好的願望,一直是他創作的動力之一。
詩集《蔬菜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二〇〇七年),是一本以巡迴亞洲食物為主題,勾勒出城市風情或是當代議題,並穿插詩人緬懷的詩集。中有一卷的主題「香港2.3事」,其中的〈城市風景〉(節錄):
來自不同地方的水果
各有各敘說自己的故事
櫥窗有最新的構圖
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韻
我在你的食肆裡
碰上多年未見的朋友
在漬勿和泡飯之間
一杯茶喝了一生的時間
此詩很完整地展現了香港作為島嶼的特質,島上的人們似乎相融但又衝突地生活著,可是作為社會共同體,生命總會找到對彼此最好的相處方式。也斯的思考,也給了同樣處於邊緣地帶的台灣文學與社會,很好的借鏡與啟示。
也斯(一九四九年~二〇一三年),本名梁秉鈞,廣東新會人,出生後便來到香港,十多歲即開始寫作,二十歲開始專欄創作。筆名「也斯」,是取沒有意義的兩個虛詞「也」與「斯」,他希望能夠突破筆名是「有意義」的文字這一點,改由讓讀者自行思考、賦予感覺意義,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在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也斯曾任中學教師、《南華早報》美術版編輯,輾轉任職多間報社,認識了許多藝術界、傳媒界的朋友,寫了八年的專欄,有書評、影評、藝術評論。才情洋溢的他,不只是詩人,同時在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上都造詣深厚。
一九七二年,也斯與朋友創辦《四季》雜誌,是香港第一份譯介拉美文學的刊物。一九七八年赴美進修,一九八四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專授文學與電影、比較文學、香港文學、現代文學批評、中文文學創作等。也斯多次赴歐美演講,瑞士蘇黎世大學也頒授榮譽博士榮銜予也斯,表示對他學術成就的肯定。
也斯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人。在文學成就上,他一生著作豐富,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一九七八年),即以洗鍊文筆征服文壇,其後更有《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等十三餘卷,詩作被翻成英、法、葡、日等多種語言。在散文上,有《灰鴿早晨的話》、《山水人物》等,小說有《養人龍師門》、《剪紙》、《島和大陸》等。但最重要的是,他對香港城市文化的思考,如《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拾論》、《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這些文化論述都帶給香港這座城市自省與新生的力量。
因在文學與文化研究上的成就,曾獲香港政府頒授紫荊榮譽勳章、「藝盟」香港作家年獎,二〇一〇年誠品選為「香港十大作家」之一。
也斯在二〇〇九年時罹患肺癌,與病魔搏鬥多年,卻仍不忘創作,其間仍出版許多著作,也斯曾說:「香港像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他不希望香港繼續丟棄自身的歷史,拋棄過往的記錄,真正成為一個無情城市,所以也斯不斷地用筆創作,同時也是記錄一段香港文化、演繹香港社會與香港人的關係。二〇一三年一月,也斯辭世。他的臨別遺願仍是心繫香港文學發展,願能平反香港文學多年來的邊緣地位,讓世界關注到香港的優秀作家。
熱愛文學,也熱愛東西遊戲的也斯
也斯的重要著作都有由香港文化工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復刻再版,像是《雷聲與蟬鳴》(香港大拇指半月刊,一九七八年;香港文化工坊,二〇〇九年),前述提到的作品,也幾乎都有再版,讓讀者方便取得。
除了上述的作品外,值得注意的是,也斯多年來也致力於讓詩創作結合不同藝術媒體,達成創新對話空間。如他曾與視覺藝術家蔡仞姿、編舞家彭錦耀完成《詩舞畫的對話》(一九八六年),彭錦耀也改編詩集《游詩》為現代舞演出;與攝影師李家昇合作《詩與攝影》(一九九〇年)、《蔬果說話》(二〇〇五年);與舞蹈家梅卓燕合作《東西遊戲》(一九八九年)、《花影》(一九九四年)等。
由此可看出,也斯喜歡遊戲,行動力驚人,他把一般人可能覺得難以親近的詩歌,帶到新的藝術互動領域,讓文學更加親近大眾、方便讓大眾「看」得到。這也是他振興香港文化的一個環節,可以說對香港的愛與希望香港更好的願望,一直是他創作的動力之一。
詩集《蔬菜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二〇〇七年),是一本以巡迴亞洲食物為主題,勾勒出城市風情或是當代議題,並穿插詩人緬懷的詩集。中有一卷的主題「香港2.3事」,其中的〈城市風景〉(節錄):
來自不同地方的水果
各有各敘說自己的故事
櫥窗有最新的構圖
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韻
我在你的食肆裡
碰上多年未見的朋友
在漬勿和泡飯之間
一杯茶喝了一生的時間
此詩很完整地展現了香港作為島嶼的特質,島上的人們似乎相融但又衝突地生活著,可是作為社會共同體,生命總會找到對彼此最好的相處方式。也斯的思考,也給了同樣處於邊緣地帶的台灣文學與社會,很好的借鏡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