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優養化的城市裡
傷害我們的,並非那些不會癒合的傷口,而是什麼傷口都可能癒合的事實。
回家過年那幾天,家附近的許多事物正在爆炸。公園裡紫紅色的花開了,叢叢花草像炮竹一般豔紅地垂墜,那是煙火花。安靜的煙火掛在樹上,在奇怪的時節、奇怪的角落,舉辦著植株單獨的慶典。而在煙火花悄悄炸裂的同時,人們居住的房子則像葉子那樣隨地腐朽。家附近巷子裡的宅院,因自辦都市更新,正進行著規模浩大的拆除工事。古老牆壁崩塌的碎片引起塵爆般的風沙,揚起了那戶人家廚房流理台下陳年的灰塵,隨著城市的故事一同消散。
裂開的花苞與綻放的老樓。一次次無人傷亡的新陳代謝中,這城市似乎總是如此──被割開的傷口,正一點、一點地癒合;而那些闔起的缺口外,有人在徘徊。
◆
像候鳥一樣於假期回家,於是學期間單人的住處,彷彿暫時消失了那樣,擱置在城市的另一端。回家的日子內,耗費多數時間,探險於家附近多年未經的小徑。一日行過公園,正巧看見優養化的滯洪池,池面藻的浮屍為平靜的水面蓋被。撿一顆石頭丟入池中,青綠的浮藻開了一個缺口,噗通一聲吞噬了石、又再度平靜無聲地闔起了蓊鬱的口器。沉寂的水面彷若什麼都未發生過。目睹一切,我走了開,想這座城市在我心中,正是一座龐大的優養化城池,生機盎然的假態下吞噬著無數的人與事;而我便是那看不見的水中一粒翻滾的砂粒。
沒有移動的人,儘管在城市增加據點,上鎖的住處卻只夠存放同段時空中的另一具身體;而那軀體持有不同的物件、不同的起床與就寢時間、不同喜歡的食物、也與不同的一群人為伍。擁有兩個世界的我總是健全無憂、甚至營養過剩。只不過兩個世界無法共存:回到某處避寒的冬天,另一處的春天便必須被暫且遺忘。假期中某天為了拿一件想念的洋裝,悄悄回到住處。房間裡除了那部轟隆作響的冰箱,一片死寂。離去前整理好的房間裡,垃圾桶內並無一點臭味。在熟悉空間裡襲來的陌生使我懼怕,在找到了心念的洋裝後,便很快鎖上門跳上車,回到另一個、髒亂的我的房間。在車上的我心有餘悸地想著,怎麼我在兩處熟悉的地方都感到不協調與陌生呢?當其中一角落正復歸原狀的同時、另一角落卻逐漸毀壞。
是不是到了十九二十這個年紀,便會自然地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另一處世界呢?且那世界將隨著年歲日漸拓寬,直到某日足夠吞噬造就原本自己的那個世界。我的困窘僅在於自己的「兩個世界」於同一座時空下扃牖而居。當一方萎縮、一方盛放,我的世界,如青春期少女的身體那樣滋潤地生長;我的內在,卻不斷吸收著這縮放間丟失的暗物質,集結成一處紅外線所不可偵測的星雲。
十九歲這年,許多人來到了我生長的城市。臺北這個地方被許多人視之為他們建構新世界的樂土,充滿了無限可能。我傾羨他們拓荒般的精神,年輕漂亮的生命神采奕奕、活泉一般在城市裡走動著,製作著屬於他們的「地方」。自他們定居此地以來,至今也過了一年半載。當熟稔日漸成了包袱,我心疼地眼看許多同歲的孩子,懼怕著一旦拆毀了好不容易築起的牆,便要留下永久性的傷痕,使他們在這裡沒有了容身之地:所以懼怕戀愛、懼怕嘗試、懼怕留下成績。然而,在這裡已然優養化的我,卻發現事物在這世界上恢復的速度,宛如電光石火。傷害我們的,並非那些不會癒合的傷口,而是什麼傷口都可能癒合的事實。
在臺北另一角與我一起生活著的那人,也屬於來往兩座城市間的一群。短暫鎖上住處房門、回到自己「原本日常」的我們兩人,在回到家時,發現學期間所弄壞的身體及染上的惡習,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正在痊癒。那些夜晚與過去賭氣似地想要留下的痕跡,幾乎已消失無蹤。兩人分開的這個假期,我每天寫日記,發現這是從他來到這裡以後,回到「原本的地方」時間最久的一次。他曾跟我說,想家,但回家不能回得太久,否則一不小心便會回不了另一處地方。而在分開的這段時間裡,與他走過的那些公園,又悄悄被我走成了一個人的路途。行走間,我一面查看花開的狀況:和煦的暖冬裡,儘管冬天從未來過,櫻花卻已含苞待放了。沒有人會有異議的這場交易裡,我一個人惦記著被遺落的季節。
煙火花已經安靜地炸裂了。這長達三個月的花季裡,開花的樹會獨自撐過一年中最寒冷的立春,直到梅雨開始哭泣的日子。而花開的巷弄外,社區裡同樣寂靜,那危老公寓裡的居民,為了長生的打算,幾週前暫且搬離了他們的廚房,讓怪手提前開挖了花苞。老朽的花瓣與煙火花一起綻放了。很快就要凋零的房子,空出一處清朗的天空,像一個短暫被打開的入口──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裡所寫的那個「入口」。並且,就像老人在小說裡所說的:「打開的東西,必須再度被關起來。」城市的機關也確實總開了又闔;而目擊那開闔的人,在無痕的時間中,也弄丟了一半的影子。
我常想,所謂「最美好的世界」到底是什麼呢?是後來自立而成的宇宙,或是最初單純的原生土地?西洋傳統裡有「Fortunate Fall」這麼一個宗教性的詞彙,指人類必須要被逐出伊甸園、來到人世,才能擁有慾望與邪惡,並在短短一生中等待「死亡」所帶來的重生。如我很喜歡的伏爾泰小說《憨第德》(Candide),寫憨第德因與城主女兒相戀而被逐出原生的伊甸園,離開歐陸、踏上美洲,行經外界盡是燒殺擄掠的世界,最後在自己與愛人已滿身傷痕、垂垂老矣時,才終於在一處河邊找到了一塊定居耕耘的農田。憨第德心中那「最美好的世界」在他被城主逐出城堡時,便已蕩然無存;然而,最終得以耕耘幸福、治癒養傷的,卻是他與公主繞了世界大半而重逢的殘破原野。最美好的不全然會是最幸福的,美好與幸福的差距之間,得要花費漫長的人生跋涉揣摩,並且遺忘許多執念、使許多花凋謝、毀壞多座城池。
如同迸裂的煙火花所展示的是為了傳宗接代,用以招蜂引蝶的屍體;遷離的家庭們,遺留的公寓扶手和吊燈的燈管,也是為了汰舊更新所留下的記憶。多數傷痕在留下的瞬間已開始痊癒,當我們下定決心,搬離某座城市、某個房間的時刻,所有曾被我們占有的,便已物歸原主。下一個必定會是更好的世界。也因此《神隱少女》裡,白龍才會要小千在離開神界時不可回頭,一旦回頭、一旦如我這樣原地徘徊,便要撞見煙火花不該被看見的開落,撞見房子在迎接舊人前的傾倒又起。留在城市裡的我,與公園裡的滯留池一起優養化,繼續安靜地吞噬著行人前進時,鞋子裡甩出的絆腳石。
傷害我們的,並非那些不會癒合的傷口,而是什麼傷口都可能癒合的事實。
回家過年那幾天,家附近的許多事物正在爆炸。公園裡紫紅色的花開了,叢叢花草像炮竹一般豔紅地垂墜,那是煙火花。安靜的煙火掛在樹上,在奇怪的時節、奇怪的角落,舉辦著植株單獨的慶典。而在煙火花悄悄炸裂的同時,人們居住的房子則像葉子那樣隨地腐朽。家附近巷子裡的宅院,因自辦都市更新,正進行著規模浩大的拆除工事。古老牆壁崩塌的碎片引起塵爆般的風沙,揚起了那戶人家廚房流理台下陳年的灰塵,隨著城市的故事一同消散。
裂開的花苞與綻放的老樓。一次次無人傷亡的新陳代謝中,這城市似乎總是如此──被割開的傷口,正一點、一點地癒合;而那些闔起的缺口外,有人在徘徊。
◆
像候鳥一樣於假期回家,於是學期間單人的住處,彷彿暫時消失了那樣,擱置在城市的另一端。回家的日子內,耗費多數時間,探險於家附近多年未經的小徑。一日行過公園,正巧看見優養化的滯洪池,池面藻的浮屍為平靜的水面蓋被。撿一顆石頭丟入池中,青綠的浮藻開了一個缺口,噗通一聲吞噬了石、又再度平靜無聲地闔起了蓊鬱的口器。沉寂的水面彷若什麼都未發生過。目睹一切,我走了開,想這座城市在我心中,正是一座龐大的優養化城池,生機盎然的假態下吞噬著無數的人與事;而我便是那看不見的水中一粒翻滾的砂粒。
沒有移動的人,儘管在城市增加據點,上鎖的住處卻只夠存放同段時空中的另一具身體;而那軀體持有不同的物件、不同的起床與就寢時間、不同喜歡的食物、也與不同的一群人為伍。擁有兩個世界的我總是健全無憂、甚至營養過剩。只不過兩個世界無法共存:回到某處避寒的冬天,另一處的春天便必須被暫且遺忘。假期中某天為了拿一件想念的洋裝,悄悄回到住處。房間裡除了那部轟隆作響的冰箱,一片死寂。離去前整理好的房間裡,垃圾桶內並無一點臭味。在熟悉空間裡襲來的陌生使我懼怕,在找到了心念的洋裝後,便很快鎖上門跳上車,回到另一個、髒亂的我的房間。在車上的我心有餘悸地想著,怎麼我在兩處熟悉的地方都感到不協調與陌生呢?當其中一角落正復歸原狀的同時、另一角落卻逐漸毀壞。
是不是到了十九二十這個年紀,便會自然地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另一處世界呢?且那世界將隨著年歲日漸拓寬,直到某日足夠吞噬造就原本自己的那個世界。我的困窘僅在於自己的「兩個世界」於同一座時空下扃牖而居。當一方萎縮、一方盛放,我的世界,如青春期少女的身體那樣滋潤地生長;我的內在,卻不斷吸收著這縮放間丟失的暗物質,集結成一處紅外線所不可偵測的星雲。
十九歲這年,許多人來到了我生長的城市。臺北這個地方被許多人視之為他們建構新世界的樂土,充滿了無限可能。我傾羨他們拓荒般的精神,年輕漂亮的生命神采奕奕、活泉一般在城市裡走動著,製作著屬於他們的「地方」。自他們定居此地以來,至今也過了一年半載。當熟稔日漸成了包袱,我心疼地眼看許多同歲的孩子,懼怕著一旦拆毀了好不容易築起的牆,便要留下永久性的傷痕,使他們在這裡沒有了容身之地:所以懼怕戀愛、懼怕嘗試、懼怕留下成績。然而,在這裡已然優養化的我,卻發現事物在這世界上恢復的速度,宛如電光石火。傷害我們的,並非那些不會癒合的傷口,而是什麼傷口都可能癒合的事實。
在臺北另一角與我一起生活著的那人,也屬於來往兩座城市間的一群。短暫鎖上住處房門、回到自己「原本日常」的我們兩人,在回到家時,發現學期間所弄壞的身體及染上的惡習,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正在痊癒。那些夜晚與過去賭氣似地想要留下的痕跡,幾乎已消失無蹤。兩人分開的這個假期,我每天寫日記,發現這是從他來到這裡以後,回到「原本的地方」時間最久的一次。他曾跟我說,想家,但回家不能回得太久,否則一不小心便會回不了另一處地方。而在分開的這段時間裡,與他走過的那些公園,又悄悄被我走成了一個人的路途。行走間,我一面查看花開的狀況:和煦的暖冬裡,儘管冬天從未來過,櫻花卻已含苞待放了。沒有人會有異議的這場交易裡,我一個人惦記著被遺落的季節。
煙火花已經安靜地炸裂了。這長達三個月的花季裡,開花的樹會獨自撐過一年中最寒冷的立春,直到梅雨開始哭泣的日子。而花開的巷弄外,社區裡同樣寂靜,那危老公寓裡的居民,為了長生的打算,幾週前暫且搬離了他們的廚房,讓怪手提前開挖了花苞。老朽的花瓣與煙火花一起綻放了。很快就要凋零的房子,空出一處清朗的天空,像一個短暫被打開的入口──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裡所寫的那個「入口」。並且,就像老人在小說裡所說的:「打開的東西,必須再度被關起來。」城市的機關也確實總開了又闔;而目擊那開闔的人,在無痕的時間中,也弄丟了一半的影子。
我常想,所謂「最美好的世界」到底是什麼呢?是後來自立而成的宇宙,或是最初單純的原生土地?西洋傳統裡有「Fortunate Fall」這麼一個宗教性的詞彙,指人類必須要被逐出伊甸園、來到人世,才能擁有慾望與邪惡,並在短短一生中等待「死亡」所帶來的重生。如我很喜歡的伏爾泰小說《憨第德》(Candide),寫憨第德因與城主女兒相戀而被逐出原生的伊甸園,離開歐陸、踏上美洲,行經外界盡是燒殺擄掠的世界,最後在自己與愛人已滿身傷痕、垂垂老矣時,才終於在一處河邊找到了一塊定居耕耘的農田。憨第德心中那「最美好的世界」在他被城主逐出城堡時,便已蕩然無存;然而,最終得以耕耘幸福、治癒養傷的,卻是他與公主繞了世界大半而重逢的殘破原野。最美好的不全然會是最幸福的,美好與幸福的差距之間,得要花費漫長的人生跋涉揣摩,並且遺忘許多執念、使許多花凋謝、毀壞多座城池。
如同迸裂的煙火花所展示的是為了傳宗接代,用以招蜂引蝶的屍體;遷離的家庭們,遺留的公寓扶手和吊燈的燈管,也是為了汰舊更新所留下的記憶。多數傷痕在留下的瞬間已開始痊癒,當我們下定決心,搬離某座城市、某個房間的時刻,所有曾被我們占有的,便已物歸原主。下一個必定會是更好的世界。也因此《神隱少女》裡,白龍才會要小千在離開神界時不可回頭,一旦回頭、一旦如我這樣原地徘徊,便要撞見煙火花不該被看見的開落,撞見房子在迎接舊人前的傾倒又起。留在城市裡的我,與公園裡的滯留池一起優養化,繼續安靜地吞噬著行人前進時,鞋子裡甩出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