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決鬥
公元一六一六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歲次丙辰,肖龍。
這個龍年沒有給大明朝廷帶來任何吉兆。正月初一,東北強悍民族的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正式登基,建立「後金國」,眼看即將成為明朝東北國防最大的心腹之患。
立春後不久,山東傳來大饑荒的消息,青州一帶民間傳出「母食死兒,夫割死妻」的蓮花落,聞者無不淚垂。
青州府莒州臨海處有一個新興的小鎮,這小鎮原來只是個窮漁村,住了二、三十戶人家,由於緊鄰「安東衛」的營寨,在萬曆初年倭寇鬧得厲害時,附近沿海村民不少人棄家逃到此處,倚仗「安東衛」軍營的庇護,難民就沿著村後的一條小街搭建房屋住了下來。雖然簡陋,但是亂世中能有一個遮風避雨又能免於倭寇搶殺姦淫的安身之處,也就謝天謝地了。
老鄉們患難與共,或耕或漁,幾十年含辛茹苦、勤奮勞作,居然把個難民雜居的小漁村經營成一個像樣的小鎮,那條街也被整修得有模有樣。由於就在「安東衛」的前方,當地人就管它叫「前衛街」。
四月十七,天色漸明,東方海面早潮漸退,沙灘上白色的浪線也逐漸後退,水氣迷濛中有一個孤單的人影,紋風不動地立在沙岸上。他站在那裡已有半個時辰之久,海風吹起他寬大的黑衣衫獵獵作響,他卻像一尊石像無聲無息,只睜著一雙精光閃閃的眸子,凝視著黑藍色的海面,臉色肅然。
過了一會,微曦漸漸照到他的臉上,只見得是一個年近中年的高瘦漢子,濃眉大眼,臉頰瘦削,從唇上到下巴留了一圈短髭,把臉色襯得蒼白,堅毅的容貌卻顯出某種難以形容的滄桑之色。
朝曦漸明,浪聲漸悄,海面上出現一艘通體漆黑的木船,船雖不大,卻有一根十分高聳的木桅,也是黑色的。此時白色片帆已半卸,船上一個身著白衣的青年人,雙手使槳在退潮之中巧妙地利用一進一退的浪差快速衝向沙灘。
那白衣人趁一個浪猛然撥槳衝上沙岸,便任由船頭擱在沙灘上,他輕輕一躍而下。晨曦中只見他身材雖然粗獷健碩,面目卻極為清秀,耳邊垂下長髮,身著裙襦,雙袖卻只半截。背上掮著一柄長刀,腰間插了一柄短刀,赤足涉水而上,踏在沙上了無印痕。
白衣人走到距黑衣人十步之遙便停了下來,默然盯著對方打量。黑衣人自始至終沒有移動分毫,只微瞇起一雙銳利的眼睛掃了白衣少年一眼,一聲不響,心中卻暗道:「啊,他多了一把短刀。」
白衣人也在深深打量對方,打量個十足,終於開口道:「翁翌皇別來無恙乎?」
黑衣人此時總算點了點頭,這可是半個多時辰中他身軀唯一的一次「動作」。
「村正梅之助,這一天在下久等了。」
「不錯,村正梅之助也久等了。」他瞅著黑衣人,過了一會兒,點頭道:「翁翌皇,你很守時啊。」
白衫客回答的音調有些僵硬,強作老練反而顯出些許緊張,但是他的一雙眸子卻散射出異常冷酷而凌厲的神色,和他的容貌殊不相稱。
「梅之助,你也很守時,嘿嘿,『丙辰四月十七安東衛之濱』,十年前你我訂下之約,豈有不踐之理?」
村正梅之助聽到這一句,便雙拳一抱,禮貌地問道:「翁兄貴體安好?」
話雖溫文有禮,但他的語調卻透出一股陰鷙之氣,令翁翌皇暗自警惕。
「在下承兄一刀之賜,重創返鄉本以為一身武功全廢了,卻不料十年苦修,皇天不負苦心人,如今在下堅強猶勝當年。」
「大幸啊大幸,翁兄英雄,劍溪一戰傷在我刀下,非技不如人,乃是你干城劍不敵我村正刀,非戰之罪也。但劍溪戰中你偷襲我一掌,竟致成了我身上暗疾,實非好漢所為。而十多年來,扶桑劍道高手爭名奪利,在挑戰決鬥之中一一凋落,我不禁感到極度失望及傷感,於是四年前遁入深山,潛修幼時曾習之忍術。如今自覺已將忍術融入我村正武術之中,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今日正要就教於老兄。」
黑衣人聽梅之助將他自己武功的進境大剌剌地講出來,一副托大的模樣,加上聽到「偷襲」兩字,胸中激動澎湃,待要反駁卻硬生生忍下默然不語,只緩緩從腰間解下了一柄長劍。墨黑的劍鞘不知是何種材料所製,只見唰的一道劍光有如長空電閃,他手中已多了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
「十年前劍溪之戰,我干城劍被你一刀劈斷,在血濺五步之下與你訂下今日之約,就是要用這柄護國劍再戰村正刀。當年你受我一掌擊傷,那掌乃是我臨危奮力出手,絕非什麼偷襲……嘿,事隔十年,今日你我多說無益,梅之助,你就亮刀吧。」
村正梅之助雙目緊盯翁翌皇手中的護國寶劍,冷冷回道:「不錯,你偷襲便是偷襲,多說無益!」左手緩緩從肩上拔出一把三尺太刀,舉刀行禮,淡淡的綠色寒光閃耀跳動。
翁翌皇壓下胸中怒火,冷冷地道:「還是那把『妖刀』?」
村正梅之助舉刀齊眉,翁翌皇瞥了一眼,他的刀柄尾端有顆雕工精緻的人頭,雙目怒睜,狀似妖魔。
梅之助略帶緊張地道:「正是。此乃百年前出自我先祖獨門冶煉絕技的第一把村正寶刀,也是十年前斬斷你干城劍的寶刀。」
翁翌皇瘦削的臉上閃過一絲殺氣,腦海中卻閃過一個淒涼的景象:自己拖著幾乎殘廢的身子,在冰天雪地的幽谷中掙扎著爐邊煉鋼、林間練劍的情景,他暗暗忖道:「護國護國,十年磨一劍,就看今朝!」
於是他長吸一口真氣,吐氣道:「梅之助,動手吧!」
村正梅之助輕喝一聲:「看刀!」他墊步上前,左手刀光暴長,迅如閃電般已出三招,這三招二虛一實,待逼得翁翌皇左右閃避之際,實招已遞到他的胸前。
翁翌皇不出劍,只見他上身似在閃躲,腳下已踩迷蹤步法,梅之助的寶刀對胸劈到,他一步踏出如鬼魅般忽地就到了對手右後方,梅之助一刀落空同時,翁翌皇的長劍已遞到他後頸。
梅之助側身避劍,手中刀化成一道白光,直接向翁翌皇手中長劍砍去,反應之快令人咋舌。 翁翌皇抖個劍花繞過村正刀,同時已經倒退了七步,抱劍凝視對手。
顯然翁翌皇不願一上來就和對手拚兵器,當年干城劍被這把妖刀一擊而摧的往事,多少在他心頭產生了一層陰影。
梅之助一刀逼退翁翌皇,卻也不敢追擊,翁的步法錯綜迷離,其快速和隱祕似乎大大超過了當年,也超出他的預料。
他倆都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兩人之間又恢復了十步的距離。
只不過三招兩照面,這兩個華日高手開始了戰術相持。兩人凝神相對,似乎都沒有動,實則兩人手腳微一作勢,對方已經作了布勢微調的回應;表面看上去似乎沒有交手,其實默默中已交手了二、三十招,而且招招凶險。
靜態中的緊張從兩人頭上開始滴汗可以看出。
突然間,村正梅之助迅速左移,略向前侵,翁翌皇不敢怠慢,亦步亦趨地應變。定下步子時,兩人之間只有五步相對,緊接著梅之助的長刀挾著驚人力道劈頭斬向翁翌皇,然而……
幾乎是同時,翁翌皇的長劍已點向梅之助左肩,劍尖三抖處,直指梅之助的「雲台」、「中府」及「極泉」穴,這三穴前兩屬肺經,後一屬心經,如被刺中,即使淺刺亦有性命之危。
梅之助識得厲害,刀光順勢橫掠,刀鋒已在對方頸喉之外三寸之處,要逼對手立時撤招,否則便兩敗俱傷。
翁翌皇見梅之助一上來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打法,不禁暗抽一口涼氣,飛快地斜身竄出,穩穩落在十步之外。
看來這兩次互搏都是翁翌皇被逼退,但其實梅之助心中驚駭不已,因為就這幾下過招,他已經清楚地感到自己每出一招,敵人似乎完全能夠預知身上最隱祕的破綻之處,他對這種情形既不解又覺恐駭;敵人雖被逼退,他卻已被迫施出兩敗俱傷的打法,一時之間,心有餘悸。
於是兩人又恢復到凝視相對的局面,梅之助在等待機會一擊破敵,而翁翌皇在等梅之助出招──只要出招就有破綻。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晨曦已經高照,早潮也漸消退,大海顯得更為平靜,只沙灘上決鬥的兩人在凝視及閃電般疾速的微動中相持。兩人並無再次出手,但兩人的衣衫均為汗水濕透,彼此心中都十分清楚:照這種對決之勢,下一次出手就要分出勝負了。
「我這村正自家創的『飄流風』出招最是隱藏難測,翁翌皇怎麼可能預知我的破綻?難道他也熟知這套刀法?不可能的!」
翁翌皇也在暗中盤算:「我這以緩破急的武學,豈是扶桑武夫所能了解?我盼這人耐不住就要對我發動致命一擊!」
果然村正梅之助按捺不住這長久僵持的局面,他對著敵手當頭出擊,這一擊疾如流星卻飄若旋風。翁翌皇感到來勢如巨石壓頂,攻擊點卻又飄忽如蚊蠅撲面捉摸不定,他知道這是村正家傳「飄流風」中最厲害的絕招,緊接在後面可能的變招有五、六種之多。當年的決戰後,他將實戰經驗詳細整理,因此對方那後藏的變招他大致胸有成竹,但最終的難題仍是對方手上的那把妖刀。
「我這護國寶劍是否能敵得住他那柄妖刀?如果不與他兵器相交,我只能一直挨打?」但不到必要關頭,他不想直接刀劍硬碰硬!
電光石火之間,翁翌皇閃踏一個迷蹤步想引動對手露出破綻。梅之助不為所動,飄忽的刀勢依然疾速劈下,就在這一瞬間,翁翌皇從對手的形、勢、氣的組合中,找到了梅之助全身唯一的破綻。他再無猶豫,長劍疾刺對手的肋上「大橫」穴,此穴連結脾經與心經,如重創可令傷者心血逆流,立有半身不遂之虞。
豈料梅之助宛如未覺,不閃不避,手中長刀繼續劈下,十足要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架勢。翁翌皇大駭,急忙中只好揮劍上撩,以十成內力灌注劍身,要與村正刀迎面相架。
就在刀劍即將接觸的瞬間,翁翌皇的護國劍巧妙地一抖,便以劍身貼上村正刀的刀面,兩股大力相撞,一刀一劍貼在一起,相貼處竟然沒有冒出火花,反而看到一片白花花的蒸汽隨而冒起,蔚為奇觀。
翁翌皇心中雖覺緊張,手上卻無絲毫遲疑,一瞬間將上舉之力化為側頂,正待吸氣吐力,自己左下腹「衝門」穴受到一股極為銳利的無形力道入侵。他驚駭地大叫一聲,立時已知生死在此一瞬之間,急切間側身左腳奮力飛踢,這一腳乃是迷蹤步法化出的攻擊招式,出腳全無跡象,力道卻大得驚人。然而就在他踢中對方右脅之際,他感到梅之助右手上多了一把短刀,要將自己右腿橫斷,千鈞一髮之際他當機立斷,放棄頭頂的力拚,猛然揮劍下護,同時身如一隻陀螺般向後旋轉閃出……然後就聽到金屬相擊之聲,伴隨著右腿的劇痛,他已跌倒六七步之外,右腿鮮血暴湧,立濕下衫。
他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前一瞬間發生的全部細節,已經運指如飛在自己的腹結、府舍、衝門之間連點五穴,湧血立緩,他這才抬眼察看前方情勢。
十步之外的村正梅之助雙手各持一刀,左手長刀支地勉強撐立著,嘴角、下巴及衣襟上都是鮮血,兩人之間的沙灘上則斜插著半截寒光閃閃的劍身,自己手中的護國劍只剩下半截。
梅之助終於沒能撐住,一個蹌踉跌坐在地上。翁翌皇回目望著自己手上緊握的半截護國劍,腦中飛快地閃過自己受傷前的幾個瞬間,他心中已有了結論,默默忖道:「這廝用短刀砍斷了我的護國劍,我的迷蹤腿踢中了他的右胸……但我腿上受了重創……」
他想要站起,但感到頭暈,失血加上極度緊繃的身心忽然鬆懈下來,使他無法支撐站立,但是他仍努力從地上坐了起來,一提真氣運行,立刻察覺除右腿外全身別處幸未受傷。他心中一安便運氣全周天,走了一圈精神略為提振,暗中喟然嘆道:「這場決鬥的結果和十年前的那一場何其相似。」
十步之外,梅之助也暫止住了吐血,他從腰囊中取出了三粒黑色藥丸,咬碎和血吞下後,正在努力平息胸腹之間翻滾的血氣。
四周了無人聲,近處只有兩人運氣療傷所發出的沉重呼吸聲,遠處則傳來規律的浪濤聲。這時天色忽然暗了下來,大片烏雲從東方飄來,朝陽被突來的厚雲遮住,海灘上出現一種不尋常的昏暗和寧靜,隱隱透出一股莫名的緊張氛圍。
良久,逐漸恢復了一些元氣的翁翌皇開口打破沉默:「梅之助,你好厲害的短刀!」
梅之助凝神調息,沉聲回答:「這柄脇差(編註:日本武士佩帶腰間的備用短刀)剛堅銳利,不在我的太刀之下!」
翁翌皇回想那長短二刀鬼魅般配合出擊的一剎那,一個念頭閃過心頭,他抬眼問道:「二刀流?宮本武藏的二刀流?」
梅之助有點吃驚,但他並不隱瞞,點首答道:「翁桑也知道二刀流?七年前,武藏先生曾親自傳授我二刀流。」
翁翌皇暗嘆了一口氣,有些無奈地忖道:「多了一把厲害的脇差,加上宮本武藏親傳的二刀流,我雖有備而來,終難勝他。」
梅之助見對方陷入沉默,不知為何忍不住想要告訴這個對手:「四年前,武藏先生在舟島和佐佐木小次郎決戰,獲勝之後便不再與人決鬥,因為再也找不到敵手了。他天下無敵的二刀流,就只有我梅之助得到幾分真傳。」
翁翌皇未作答,但他聽到「天下無敵的二刀流」這幾個字,忍不住搖首哼了一聲,暗中忖道:「宮本武藏的二刀流就算打遍扶桑無敵手,畢竟只是一套高明的刀法而已,難與我中土武學的博大精深相比。但是他村正寶刀的威力,實非中華刀劍所能敵,這廝手中的妖刀十年前砍斷我的干城劍,此番他腰上短刀又斷我十年精煉之護國劍,方才交手之時,斷我劍如摧枯拉朽一般,竟似不輸給那把百年妖刀,實在可敬可畏。」
村正梅之助似要開口說話,胸腹之中猛然一陣血氣上湧,張口又噴出一口鮮血。翁翌皇仔細看了一眼血色,估計方才自己那奮力一腳挾帶著十成內力,梅之助的內傷著實嚴重,如無立即施救,他可能活不過一個對時。
這場決鬥,看似兩敗俱傷,若以受傷輕重來看,翁翌皇其實是慘勝了。
公元一六一六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歲次丙辰,肖龍。
這個龍年沒有給大明朝廷帶來任何吉兆。正月初一,東北強悍民族的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正式登基,建立「後金國」,眼看即將成為明朝東北國防最大的心腹之患。
立春後不久,山東傳來大饑荒的消息,青州一帶民間傳出「母食死兒,夫割死妻」的蓮花落,聞者無不淚垂。
青州府莒州臨海處有一個新興的小鎮,這小鎮原來只是個窮漁村,住了二、三十戶人家,由於緊鄰「安東衛」的營寨,在萬曆初年倭寇鬧得厲害時,附近沿海村民不少人棄家逃到此處,倚仗「安東衛」軍營的庇護,難民就沿著村後的一條小街搭建房屋住了下來。雖然簡陋,但是亂世中能有一個遮風避雨又能免於倭寇搶殺姦淫的安身之處,也就謝天謝地了。
老鄉們患難與共,或耕或漁,幾十年含辛茹苦、勤奮勞作,居然把個難民雜居的小漁村經營成一個像樣的小鎮,那條街也被整修得有模有樣。由於就在「安東衛」的前方,當地人就管它叫「前衛街」。
四月十七,天色漸明,東方海面早潮漸退,沙灘上白色的浪線也逐漸後退,水氣迷濛中有一個孤單的人影,紋風不動地立在沙岸上。他站在那裡已有半個時辰之久,海風吹起他寬大的黑衣衫獵獵作響,他卻像一尊石像無聲無息,只睜著一雙精光閃閃的眸子,凝視著黑藍色的海面,臉色肅然。
過了一會,微曦漸漸照到他的臉上,只見得是一個年近中年的高瘦漢子,濃眉大眼,臉頰瘦削,從唇上到下巴留了一圈短髭,把臉色襯得蒼白,堅毅的容貌卻顯出某種難以形容的滄桑之色。
朝曦漸明,浪聲漸悄,海面上出現一艘通體漆黑的木船,船雖不大,卻有一根十分高聳的木桅,也是黑色的。此時白色片帆已半卸,船上一個身著白衣的青年人,雙手使槳在退潮之中巧妙地利用一進一退的浪差快速衝向沙灘。
那白衣人趁一個浪猛然撥槳衝上沙岸,便任由船頭擱在沙灘上,他輕輕一躍而下。晨曦中只見他身材雖然粗獷健碩,面目卻極為清秀,耳邊垂下長髮,身著裙襦,雙袖卻只半截。背上掮著一柄長刀,腰間插了一柄短刀,赤足涉水而上,踏在沙上了無印痕。
白衣人走到距黑衣人十步之遙便停了下來,默然盯著對方打量。黑衣人自始至終沒有移動分毫,只微瞇起一雙銳利的眼睛掃了白衣少年一眼,一聲不響,心中卻暗道:「啊,他多了一把短刀。」
白衣人也在深深打量對方,打量個十足,終於開口道:「翁翌皇別來無恙乎?」
黑衣人此時總算點了點頭,這可是半個多時辰中他身軀唯一的一次「動作」。
「村正梅之助,這一天在下久等了。」
「不錯,村正梅之助也久等了。」他瞅著黑衣人,過了一會兒,點頭道:「翁翌皇,你很守時啊。」
白衫客回答的音調有些僵硬,強作老練反而顯出些許緊張,但是他的一雙眸子卻散射出異常冷酷而凌厲的神色,和他的容貌殊不相稱。
「梅之助,你也很守時,嘿嘿,『丙辰四月十七安東衛之濱』,十年前你我訂下之約,豈有不踐之理?」
村正梅之助聽到這一句,便雙拳一抱,禮貌地問道:「翁兄貴體安好?」
話雖溫文有禮,但他的語調卻透出一股陰鷙之氣,令翁翌皇暗自警惕。
「在下承兄一刀之賜,重創返鄉本以為一身武功全廢了,卻不料十年苦修,皇天不負苦心人,如今在下堅強猶勝當年。」
「大幸啊大幸,翁兄英雄,劍溪一戰傷在我刀下,非技不如人,乃是你干城劍不敵我村正刀,非戰之罪也。但劍溪戰中你偷襲我一掌,竟致成了我身上暗疾,實非好漢所為。而十多年來,扶桑劍道高手爭名奪利,在挑戰決鬥之中一一凋落,我不禁感到極度失望及傷感,於是四年前遁入深山,潛修幼時曾習之忍術。如今自覺已將忍術融入我村正武術之中,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今日正要就教於老兄。」
黑衣人聽梅之助將他自己武功的進境大剌剌地講出來,一副托大的模樣,加上聽到「偷襲」兩字,胸中激動澎湃,待要反駁卻硬生生忍下默然不語,只緩緩從腰間解下了一柄長劍。墨黑的劍鞘不知是何種材料所製,只見唰的一道劍光有如長空電閃,他手中已多了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
「十年前劍溪之戰,我干城劍被你一刀劈斷,在血濺五步之下與你訂下今日之約,就是要用這柄護國劍再戰村正刀。當年你受我一掌擊傷,那掌乃是我臨危奮力出手,絕非什麼偷襲……嘿,事隔十年,今日你我多說無益,梅之助,你就亮刀吧。」
村正梅之助雙目緊盯翁翌皇手中的護國寶劍,冷冷回道:「不錯,你偷襲便是偷襲,多說無益!」左手緩緩從肩上拔出一把三尺太刀,舉刀行禮,淡淡的綠色寒光閃耀跳動。
翁翌皇壓下胸中怒火,冷冷地道:「還是那把『妖刀』?」
村正梅之助舉刀齊眉,翁翌皇瞥了一眼,他的刀柄尾端有顆雕工精緻的人頭,雙目怒睜,狀似妖魔。
梅之助略帶緊張地道:「正是。此乃百年前出自我先祖獨門冶煉絕技的第一把村正寶刀,也是十年前斬斷你干城劍的寶刀。」
翁翌皇瘦削的臉上閃過一絲殺氣,腦海中卻閃過一個淒涼的景象:自己拖著幾乎殘廢的身子,在冰天雪地的幽谷中掙扎著爐邊煉鋼、林間練劍的情景,他暗暗忖道:「護國護國,十年磨一劍,就看今朝!」
於是他長吸一口真氣,吐氣道:「梅之助,動手吧!」
村正梅之助輕喝一聲:「看刀!」他墊步上前,左手刀光暴長,迅如閃電般已出三招,這三招二虛一實,待逼得翁翌皇左右閃避之際,實招已遞到他的胸前。
翁翌皇不出劍,只見他上身似在閃躲,腳下已踩迷蹤步法,梅之助的寶刀對胸劈到,他一步踏出如鬼魅般忽地就到了對手右後方,梅之助一刀落空同時,翁翌皇的長劍已遞到他後頸。
梅之助側身避劍,手中刀化成一道白光,直接向翁翌皇手中長劍砍去,反應之快令人咋舌。 翁翌皇抖個劍花繞過村正刀,同時已經倒退了七步,抱劍凝視對手。
顯然翁翌皇不願一上來就和對手拚兵器,當年干城劍被這把妖刀一擊而摧的往事,多少在他心頭產生了一層陰影。
梅之助一刀逼退翁翌皇,卻也不敢追擊,翁的步法錯綜迷離,其快速和隱祕似乎大大超過了當年,也超出他的預料。
他倆都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兩人之間又恢復了十步的距離。
只不過三招兩照面,這兩個華日高手開始了戰術相持。兩人凝神相對,似乎都沒有動,實則兩人手腳微一作勢,對方已經作了布勢微調的回應;表面看上去似乎沒有交手,其實默默中已交手了二、三十招,而且招招凶險。
靜態中的緊張從兩人頭上開始滴汗可以看出。
突然間,村正梅之助迅速左移,略向前侵,翁翌皇不敢怠慢,亦步亦趨地應變。定下步子時,兩人之間只有五步相對,緊接著梅之助的長刀挾著驚人力道劈頭斬向翁翌皇,然而……
幾乎是同時,翁翌皇的長劍已點向梅之助左肩,劍尖三抖處,直指梅之助的「雲台」、「中府」及「極泉」穴,這三穴前兩屬肺經,後一屬心經,如被刺中,即使淺刺亦有性命之危。
梅之助識得厲害,刀光順勢橫掠,刀鋒已在對方頸喉之外三寸之處,要逼對手立時撤招,否則便兩敗俱傷。
翁翌皇見梅之助一上來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打法,不禁暗抽一口涼氣,飛快地斜身竄出,穩穩落在十步之外。
看來這兩次互搏都是翁翌皇被逼退,但其實梅之助心中驚駭不已,因為就這幾下過招,他已經清楚地感到自己每出一招,敵人似乎完全能夠預知身上最隱祕的破綻之處,他對這種情形既不解又覺恐駭;敵人雖被逼退,他卻已被迫施出兩敗俱傷的打法,一時之間,心有餘悸。
於是兩人又恢復到凝視相對的局面,梅之助在等待機會一擊破敵,而翁翌皇在等梅之助出招──只要出招就有破綻。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晨曦已經高照,早潮也漸消退,大海顯得更為平靜,只沙灘上決鬥的兩人在凝視及閃電般疾速的微動中相持。兩人並無再次出手,但兩人的衣衫均為汗水濕透,彼此心中都十分清楚:照這種對決之勢,下一次出手就要分出勝負了。
「我這村正自家創的『飄流風』出招最是隱藏難測,翁翌皇怎麼可能預知我的破綻?難道他也熟知這套刀法?不可能的!」
翁翌皇也在暗中盤算:「我這以緩破急的武學,豈是扶桑武夫所能了解?我盼這人耐不住就要對我發動致命一擊!」
果然村正梅之助按捺不住這長久僵持的局面,他對著敵手當頭出擊,這一擊疾如流星卻飄若旋風。翁翌皇感到來勢如巨石壓頂,攻擊點卻又飄忽如蚊蠅撲面捉摸不定,他知道這是村正家傳「飄流風」中最厲害的絕招,緊接在後面可能的變招有五、六種之多。當年的決戰後,他將實戰經驗詳細整理,因此對方那後藏的變招他大致胸有成竹,但最終的難題仍是對方手上的那把妖刀。
「我這護國寶劍是否能敵得住他那柄妖刀?如果不與他兵器相交,我只能一直挨打?」但不到必要關頭,他不想直接刀劍硬碰硬!
電光石火之間,翁翌皇閃踏一個迷蹤步想引動對手露出破綻。梅之助不為所動,飄忽的刀勢依然疾速劈下,就在這一瞬間,翁翌皇從對手的形、勢、氣的組合中,找到了梅之助全身唯一的破綻。他再無猶豫,長劍疾刺對手的肋上「大橫」穴,此穴連結脾經與心經,如重創可令傷者心血逆流,立有半身不遂之虞。
豈料梅之助宛如未覺,不閃不避,手中長刀繼續劈下,十足要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架勢。翁翌皇大駭,急忙中只好揮劍上撩,以十成內力灌注劍身,要與村正刀迎面相架。
就在刀劍即將接觸的瞬間,翁翌皇的護國劍巧妙地一抖,便以劍身貼上村正刀的刀面,兩股大力相撞,一刀一劍貼在一起,相貼處竟然沒有冒出火花,反而看到一片白花花的蒸汽隨而冒起,蔚為奇觀。
翁翌皇心中雖覺緊張,手上卻無絲毫遲疑,一瞬間將上舉之力化為側頂,正待吸氣吐力,自己左下腹「衝門」穴受到一股極為銳利的無形力道入侵。他驚駭地大叫一聲,立時已知生死在此一瞬之間,急切間側身左腳奮力飛踢,這一腳乃是迷蹤步法化出的攻擊招式,出腳全無跡象,力道卻大得驚人。然而就在他踢中對方右脅之際,他感到梅之助右手上多了一把短刀,要將自己右腿橫斷,千鈞一髮之際他當機立斷,放棄頭頂的力拚,猛然揮劍下護,同時身如一隻陀螺般向後旋轉閃出……然後就聽到金屬相擊之聲,伴隨著右腿的劇痛,他已跌倒六七步之外,右腿鮮血暴湧,立濕下衫。
他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前一瞬間發生的全部細節,已經運指如飛在自己的腹結、府舍、衝門之間連點五穴,湧血立緩,他這才抬眼察看前方情勢。
十步之外的村正梅之助雙手各持一刀,左手長刀支地勉強撐立著,嘴角、下巴及衣襟上都是鮮血,兩人之間的沙灘上則斜插著半截寒光閃閃的劍身,自己手中的護國劍只剩下半截。
梅之助終於沒能撐住,一個蹌踉跌坐在地上。翁翌皇回目望著自己手上緊握的半截護國劍,腦中飛快地閃過自己受傷前的幾個瞬間,他心中已有了結論,默默忖道:「這廝用短刀砍斷了我的護國劍,我的迷蹤腿踢中了他的右胸……但我腿上受了重創……」
他想要站起,但感到頭暈,失血加上極度緊繃的身心忽然鬆懈下來,使他無法支撐站立,但是他仍努力從地上坐了起來,一提真氣運行,立刻察覺除右腿外全身別處幸未受傷。他心中一安便運氣全周天,走了一圈精神略為提振,暗中喟然嘆道:「這場決鬥的結果和十年前的那一場何其相似。」
十步之外,梅之助也暫止住了吐血,他從腰囊中取出了三粒黑色藥丸,咬碎和血吞下後,正在努力平息胸腹之間翻滾的血氣。
四周了無人聲,近處只有兩人運氣療傷所發出的沉重呼吸聲,遠處則傳來規律的浪濤聲。這時天色忽然暗了下來,大片烏雲從東方飄來,朝陽被突來的厚雲遮住,海灘上出現一種不尋常的昏暗和寧靜,隱隱透出一股莫名的緊張氛圍。
良久,逐漸恢復了一些元氣的翁翌皇開口打破沉默:「梅之助,你好厲害的短刀!」
梅之助凝神調息,沉聲回答:「這柄脇差(編註:日本武士佩帶腰間的備用短刀)剛堅銳利,不在我的太刀之下!」
翁翌皇回想那長短二刀鬼魅般配合出擊的一剎那,一個念頭閃過心頭,他抬眼問道:「二刀流?宮本武藏的二刀流?」
梅之助有點吃驚,但他並不隱瞞,點首答道:「翁桑也知道二刀流?七年前,武藏先生曾親自傳授我二刀流。」
翁翌皇暗嘆了一口氣,有些無奈地忖道:「多了一把厲害的脇差,加上宮本武藏親傳的二刀流,我雖有備而來,終難勝他。」
梅之助見對方陷入沉默,不知為何忍不住想要告訴這個對手:「四年前,武藏先生在舟島和佐佐木小次郎決戰,獲勝之後便不再與人決鬥,因為再也找不到敵手了。他天下無敵的二刀流,就只有我梅之助得到幾分真傳。」
翁翌皇未作答,但他聽到「天下無敵的二刀流」這幾個字,忍不住搖首哼了一聲,暗中忖道:「宮本武藏的二刀流就算打遍扶桑無敵手,畢竟只是一套高明的刀法而已,難與我中土武學的博大精深相比。但是他村正寶刀的威力,實非中華刀劍所能敵,這廝手中的妖刀十年前砍斷我的干城劍,此番他腰上短刀又斷我十年精煉之護國劍,方才交手之時,斷我劍如摧枯拉朽一般,竟似不輸給那把百年妖刀,實在可敬可畏。」
村正梅之助似要開口說話,胸腹之中猛然一陣血氣上湧,張口又噴出一口鮮血。翁翌皇仔細看了一眼血色,估計方才自己那奮力一腳挾帶著十成內力,梅之助的內傷著實嚴重,如無立即施救,他可能活不過一個對時。
這場決鬥,看似兩敗俱傷,若以受傷輕重來看,翁翌皇其實是慘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