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節選一】
自己跌倒自己爬
有一個故事,是媽媽特別喜歡分享的。
西元一九八七年三月初,媽媽大到不成比例的肚子開始陣痛,在爸爸陪伴下趕往台北國泰醫院。
痛楚反覆到來,媽媽吸吐著汗濕了自己以及床單。醫生用各種方法催促子宮收縮,幾天過去,那個固執著不想面對世界的孩子,依然一點頭皮也不願讓人窺見。
據說我待在媽媽肚子裡超過預產期整整兩週。
媽媽至今一直是安靜少話的,成長期間,我很常問她在想什麼?為什麼不說話?
不過,她倒是非常喜歡唱歌。
小時候,媽媽跟阿姨分別隸屬於兩間學校的合唱團,並且都肩負獨唱重任。在全國大賽上,媽媽的學校擊敗了阿姨的,拿到第一名,以及出國巡演的資格。其後,媽媽第一次去了美國,吃到比臉還大的pizza,還有吃完嘴巴會染成一片彩虹的糖果。那也是第一次,媽媽踏入夢想中的迪士尼樂園,雖然排一個遊樂設施就耗掉一個白天,但光是擁抱路過的米老鼠,看唐老鴨頭拉著長列車在空中飛來竄去,就已經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夢以外的時間,媽媽的童年其實非常辛苦,窮苦與寂寞釀成了她臉上的風景。不過,現在她常常笑說自己是一個滑稽老太婆,那是在我誕生之後開始長芽的,另一片茂林。
超過預產期的兩週後,醫生認定再這樣拖下去母女都難保安危,宣布必須進行緊急剖腹。
也是聽媽媽說才知道,原來剖腹產是半身麻醉,某種程度上意識還是在的。被推進手術間的媽媽,恍惚中還能聽見醫生護士的腳步聲,他們口裡唸著咒語,彩色影子晃來晃去。那種感覺大概像是被密封在小玻璃罐裡,恐懼無處可去。不知道過了多久,忽然間,手術間泛起連串劇烈的哭喊,那是一個被硬生拉出世面的生物正在大聲抗議。她又濕又皺,肥肥的手腳在空中舞動。
空氣裡的緊繃感消散了,金屬味也不再濃郁。這時候,護士們騷動了起來。媽媽說,她確實聽見她們在笑,笑聲中有人開口說話。
「你們聽,這個孕婦真的在唱歌耶。」
那是我人生聽見的第一首歌,來自翁倩玉的〈自己跌倒自己爬〉。
前些時間讀到法國心理分析學大師雅各・拉岡的理論,裡面有一個特別有趣的術語叫「Object a」,它的意思大概是說,嬰兒對於分離母體的感受是痛苦的,這份痛苦激發出對於自我的想像,這個想像便是本我與自我之間的差異性。而Object a即是指通過這層想像,又經歷了語言這層規範之後,我們在不自知的狀況下被迫放棄了初始欲望,但那樣的欲望會轉移到其他物件上。
當然這門學說比我所寫要再更複雜艱深許多,只是我一邊讀著,一邊便想起了這個故事。
我在想,我對各式各樣物品的依戀都為時短暫,但是自己與一首歌之間的關係,卻成為永無止盡的追求。這追求不一定充滿快樂,很多時候甚至是被悲痛感淹沒的,但無論快樂還是痛苦,它帶給我的快感,都遠勝過世間萬物。
這是我開始聽歌的故事,是屬於我戀物癖的起點,至於若是要把這物進行刻畫,就此刻而言,便是一場文字實驗的濫觴。
【內文節選二】
尾巴
那是一個長相很一般的馬克杯,容量一般、設計一般,印象中是某麥片品牌的集點贈品,是姑姑努力剪貼得來。之所以成為噱頭,大概是在那個年代,星座學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的關係。馬克杯的白底印著藍色星座符號,兩條彎彎被綁在一起,上面寫著大大的「雙魚座」。
那時候我才剛升上國小的高年級,雖然已經可以讀懂句子裡的字義,卻當然還不能理解整串文字排列下來的意涵。現在無法覆述全部字句了,不過印象中特別深刻的一段,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雙魚座的你,心裡的兩條魚總是往各自方向,拖著兩條搖擺不定的尾巴。」
記得媽媽看到這段話,笑著說:「說得也是呀,而且妳是三月尾生的,妳就是尾巴,是搖擺本人呢。」當時我不懂自己為什麼會像一條尾巴?尾巴又沒有眼睛,而我身上也沒有鱗片,不過那之後,腦袋裡倒總是浮現出魚尾巴在陽光底下閃著粼光,來回擺動的畫面。
那是我對星座,更是對於自己最初的認識。
從小我便發現自己可能是一個注意力無法專一的孩子。並不是不喜歡念書,事實上,從開學拿到課本那一天,回到家以後,我一定會花一整個晚上沉浸在課文裡,把它全部讀過一遍。閱讀是一件開心的事,書裡的世界都是新的。咀嚼字句的過程有很多疑問,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想,不是力求找到答案,比較像是在享受著慢慢往答案走去的過程。
不過上課期間,卻總是因為不小心在看窗戶外面的小鳥跟松鼠,或是在課本底下偷翻別科的課本,被叫起來唸課文。滑溜溜的心思跑掉得不著痕跡,連商量的機會也不給妳。
長大以後,開始慢慢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譬如在聽A說話的時候,腦袋思考著B的事情。到人愈多的地方,注意力愈無法集中,CDEFG各有各的宇宙,每一個宇宙都散發著自己的電波,無數電波擠壓在一起,密度就變得像水一樣高了。
並不是故意要離開這個當下,但水中的我就像兩條還沒長出頭的尾巴,拚命搖啊擺啊卻無法決定去向。
到後來,不僅無法對外專心,對內也愈來愈不能專一,長在身體裡的自己一樣各自擺動,互不相讓。我始終沒辦法專注地開心或憤怒、喜歡或討厭,對於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隸屬於哪一種分類,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做出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更是一直都無法決定下來。
陷入一種找不到歸屬感的窘境。
回頭看一路走來,各種表演、訪談的影像、文字紀錄,不同期間的自己,不管在外型樣貌、人格特質、說話語氣、表演形式、樂風選擇上,就算外人不說,我自己也知道是不斷在改變的,而且彼此之間甚至有著極大的落差。
無法從一而終,就這樣搖搖擺擺地闖蕩,把裡外界線掃成一片模糊。
在意識形態、身分認同與各種議題上的立場,都在愈趨自由與發達的言論世界裡,從「可以驕傲地表態」,往「當然要表態」前進之際,我有幸身為擁有說話能力之人的一分子。理應更明擺著去使用握在手上的力量,但這份搖擺不定如今認真地困擾著我。
並不是不想說話,可是說出來的話,怎麼永遠都是沒有結論的呢?
其實只是因為,總覺得觀點以外一定還有很多我不知道、好像必須知道的事。在還沒有看完全部的風景之前,所有的答案都只是暫時性的吧。
不過,不停搖擺的感覺依然令人惶恐,不屬於哪一種觀點的自己,某種程度上就像是被觀點放棄的人。
一直到有一天,聽朋友分享他的親戚長輩,在公共電視的《阮三个2》節目上,看到我的演出。
《阮三个2》是資深演員楊貴媚,與年輕男演員范少勳、料理人Soac一起主持的民宿實境節目,這間民宿有各式各樣的客人到來,帶著自己的人生故事,當然也囊括了社會議題的探討,是以散播歡樂與愛,與強調人生多元性為宗旨的電視節目企畫。我被邀約在《阮三个2》為作家楊双子與衣櫥醫生賴庭荷,所舉辦的同性婚禮上,擔任婚禮歌手的角色。
朋友的親戚是比較傳統的夫妻與基督徒長輩,是在我的所謂「同溫層」外圈再外圈。可是那一天,他們在飯局上很興奮地,跟朋友聊到在《阮三个2》看到我唱歌的事。
我不確定他們知不知道我是一個因為喜歡的其實是女生,把離婚攤在媒體面前的人,也許在他們眼中,親戚小孩的朋友只是長相乖巧、留著一頭長髮、講話溫和的,會唱歌的年輕人。
那一刻,他們欣然接受了這樣的我,以及一場現場啜泣聲一片,在電視上播放出來的美好婚禮上,穿著婚紗手牽手走出來的兩個女孩子。
因為一直都很搖擺而沒有明顯的模樣與立場,常常看起來過分溫和讓人無法辨識敵我的我,從沒想過自己竟然有這樣的力量,可以讓社會狀態如此不同的群體欣然地相互接受,甚至以善美的眼光看待彼此。我原本以為,只有立場才能跟立場喊話,不同想法的人們勢必要打一架,才能決定勝負,事情才有定論,像我這樣夾在中間的類型,什麼時候才能為自己關心的人與環境使上一點力呢?
時隔多年,當今星座命理已經躍為顯學,我們才慢慢發現,原來從幾千年以前開始,至今有那麼多個他人也正在為著「人」的複雜難解傷透腦筋,那是從自己出發,拓展到與他人、與世界等各種關係建立的邏輯與感受。生命的藍圖展開了新的樣貌,那是每一顆星在你出生當下,以及其後的每一天運行到哪裡,跟哪一顆星又產生什麼樣的關係,幾千種組合裡的下意識所釀成的風景。身為雙魚座的我,似乎也能逐漸理解曾經不理解的自己。而新的時代正在誕生,人們專注的事情也都變得複雜化了,原來人都可以不只有一種樣子,想的事情也可以不用都一樣,愛與恨與傷痛與復原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愈是多元的社會,愈不需要只擁有一種寬容或看法。始終搖擺不定的我,才在這一刻終於長出了一個自己的形狀。
而這樣的形狀,如今也終於能夠對於這個世界,有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用處了。
雖然還是會羨慕那些可以乾脆俐落地做出選擇的人,不過,現在的我已經慢慢開始相信,原來一直努力搖擺著,終究是會往前的。
自己跌倒自己爬
有一個故事,是媽媽特別喜歡分享的。
西元一九八七年三月初,媽媽大到不成比例的肚子開始陣痛,在爸爸陪伴下趕往台北國泰醫院。
痛楚反覆到來,媽媽吸吐著汗濕了自己以及床單。醫生用各種方法催促子宮收縮,幾天過去,那個固執著不想面對世界的孩子,依然一點頭皮也不願讓人窺見。
據說我待在媽媽肚子裡超過預產期整整兩週。
媽媽至今一直是安靜少話的,成長期間,我很常問她在想什麼?為什麼不說話?
不過,她倒是非常喜歡唱歌。
小時候,媽媽跟阿姨分別隸屬於兩間學校的合唱團,並且都肩負獨唱重任。在全國大賽上,媽媽的學校擊敗了阿姨的,拿到第一名,以及出國巡演的資格。其後,媽媽第一次去了美國,吃到比臉還大的pizza,還有吃完嘴巴會染成一片彩虹的糖果。那也是第一次,媽媽踏入夢想中的迪士尼樂園,雖然排一個遊樂設施就耗掉一個白天,但光是擁抱路過的米老鼠,看唐老鴨頭拉著長列車在空中飛來竄去,就已經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夢以外的時間,媽媽的童年其實非常辛苦,窮苦與寂寞釀成了她臉上的風景。不過,現在她常常笑說自己是一個滑稽老太婆,那是在我誕生之後開始長芽的,另一片茂林。
超過預產期的兩週後,醫生認定再這樣拖下去母女都難保安危,宣布必須進行緊急剖腹。
也是聽媽媽說才知道,原來剖腹產是半身麻醉,某種程度上意識還是在的。被推進手術間的媽媽,恍惚中還能聽見醫生護士的腳步聲,他們口裡唸著咒語,彩色影子晃來晃去。那種感覺大概像是被密封在小玻璃罐裡,恐懼無處可去。不知道過了多久,忽然間,手術間泛起連串劇烈的哭喊,那是一個被硬生拉出世面的生物正在大聲抗議。她又濕又皺,肥肥的手腳在空中舞動。
空氣裡的緊繃感消散了,金屬味也不再濃郁。這時候,護士們騷動了起來。媽媽說,她確實聽見她們在笑,笑聲中有人開口說話。
「你們聽,這個孕婦真的在唱歌耶。」
那是我人生聽見的第一首歌,來自翁倩玉的〈自己跌倒自己爬〉。
前些時間讀到法國心理分析學大師雅各・拉岡的理論,裡面有一個特別有趣的術語叫「Object a」,它的意思大概是說,嬰兒對於分離母體的感受是痛苦的,這份痛苦激發出對於自我的想像,這個想像便是本我與自我之間的差異性。而Object a即是指通過這層想像,又經歷了語言這層規範之後,我們在不自知的狀況下被迫放棄了初始欲望,但那樣的欲望會轉移到其他物件上。
當然這門學說比我所寫要再更複雜艱深許多,只是我一邊讀著,一邊便想起了這個故事。
我在想,我對各式各樣物品的依戀都為時短暫,但是自己與一首歌之間的關係,卻成為永無止盡的追求。這追求不一定充滿快樂,很多時候甚至是被悲痛感淹沒的,但無論快樂還是痛苦,它帶給我的快感,都遠勝過世間萬物。
這是我開始聽歌的故事,是屬於我戀物癖的起點,至於若是要把這物進行刻畫,就此刻而言,便是一場文字實驗的濫觴。
【內文節選二】
尾巴
那是一個長相很一般的馬克杯,容量一般、設計一般,印象中是某麥片品牌的集點贈品,是姑姑努力剪貼得來。之所以成為噱頭,大概是在那個年代,星座學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的關係。馬克杯的白底印著藍色星座符號,兩條彎彎被綁在一起,上面寫著大大的「雙魚座」。
那時候我才剛升上國小的高年級,雖然已經可以讀懂句子裡的字義,卻當然還不能理解整串文字排列下來的意涵。現在無法覆述全部字句了,不過印象中特別深刻的一段,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雙魚座的你,心裡的兩條魚總是往各自方向,拖著兩條搖擺不定的尾巴。」
記得媽媽看到這段話,笑著說:「說得也是呀,而且妳是三月尾生的,妳就是尾巴,是搖擺本人呢。」當時我不懂自己為什麼會像一條尾巴?尾巴又沒有眼睛,而我身上也沒有鱗片,不過那之後,腦袋裡倒總是浮現出魚尾巴在陽光底下閃著粼光,來回擺動的畫面。
那是我對星座,更是對於自己最初的認識。
從小我便發現自己可能是一個注意力無法專一的孩子。並不是不喜歡念書,事實上,從開學拿到課本那一天,回到家以後,我一定會花一整個晚上沉浸在課文裡,把它全部讀過一遍。閱讀是一件開心的事,書裡的世界都是新的。咀嚼字句的過程有很多疑問,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想,不是力求找到答案,比較像是在享受著慢慢往答案走去的過程。
不過上課期間,卻總是因為不小心在看窗戶外面的小鳥跟松鼠,或是在課本底下偷翻別科的課本,被叫起來唸課文。滑溜溜的心思跑掉得不著痕跡,連商量的機會也不給妳。
長大以後,開始慢慢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譬如在聽A說話的時候,腦袋思考著B的事情。到人愈多的地方,注意力愈無法集中,CDEFG各有各的宇宙,每一個宇宙都散發著自己的電波,無數電波擠壓在一起,密度就變得像水一樣高了。
並不是故意要離開這個當下,但水中的我就像兩條還沒長出頭的尾巴,拚命搖啊擺啊卻無法決定去向。
到後來,不僅無法對外專心,對內也愈來愈不能專一,長在身體裡的自己一樣各自擺動,互不相讓。我始終沒辦法專注地開心或憤怒、喜歡或討厭,對於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隸屬於哪一種分類,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做出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更是一直都無法決定下來。
陷入一種找不到歸屬感的窘境。
回頭看一路走來,各種表演、訪談的影像、文字紀錄,不同期間的自己,不管在外型樣貌、人格特質、說話語氣、表演形式、樂風選擇上,就算外人不說,我自己也知道是不斷在改變的,而且彼此之間甚至有著極大的落差。
無法從一而終,就這樣搖搖擺擺地闖蕩,把裡外界線掃成一片模糊。
在意識形態、身分認同與各種議題上的立場,都在愈趨自由與發達的言論世界裡,從「可以驕傲地表態」,往「當然要表態」前進之際,我有幸身為擁有說話能力之人的一分子。理應更明擺著去使用握在手上的力量,但這份搖擺不定如今認真地困擾著我。
並不是不想說話,可是說出來的話,怎麼永遠都是沒有結論的呢?
其實只是因為,總覺得觀點以外一定還有很多我不知道、好像必須知道的事。在還沒有看完全部的風景之前,所有的答案都只是暫時性的吧。
不過,不停搖擺的感覺依然令人惶恐,不屬於哪一種觀點的自己,某種程度上就像是被觀點放棄的人。
一直到有一天,聽朋友分享他的親戚長輩,在公共電視的《阮三个2》節目上,看到我的演出。
《阮三个2》是資深演員楊貴媚,與年輕男演員范少勳、料理人Soac一起主持的民宿實境節目,這間民宿有各式各樣的客人到來,帶著自己的人生故事,當然也囊括了社會議題的探討,是以散播歡樂與愛,與強調人生多元性為宗旨的電視節目企畫。我被邀約在《阮三个2》為作家楊双子與衣櫥醫生賴庭荷,所舉辦的同性婚禮上,擔任婚禮歌手的角色。
朋友的親戚是比較傳統的夫妻與基督徒長輩,是在我的所謂「同溫層」外圈再外圈。可是那一天,他們在飯局上很興奮地,跟朋友聊到在《阮三个2》看到我唱歌的事。
我不確定他們知不知道我是一個因為喜歡的其實是女生,把離婚攤在媒體面前的人,也許在他們眼中,親戚小孩的朋友只是長相乖巧、留著一頭長髮、講話溫和的,會唱歌的年輕人。
那一刻,他們欣然接受了這樣的我,以及一場現場啜泣聲一片,在電視上播放出來的美好婚禮上,穿著婚紗手牽手走出來的兩個女孩子。
因為一直都很搖擺而沒有明顯的模樣與立場,常常看起來過分溫和讓人無法辨識敵我的我,從沒想過自己竟然有這樣的力量,可以讓社會狀態如此不同的群體欣然地相互接受,甚至以善美的眼光看待彼此。我原本以為,只有立場才能跟立場喊話,不同想法的人們勢必要打一架,才能決定勝負,事情才有定論,像我這樣夾在中間的類型,什麼時候才能為自己關心的人與環境使上一點力呢?
時隔多年,當今星座命理已經躍為顯學,我們才慢慢發現,原來從幾千年以前開始,至今有那麼多個他人也正在為著「人」的複雜難解傷透腦筋,那是從自己出發,拓展到與他人、與世界等各種關係建立的邏輯與感受。生命的藍圖展開了新的樣貌,那是每一顆星在你出生當下,以及其後的每一天運行到哪裡,跟哪一顆星又產生什麼樣的關係,幾千種組合裡的下意識所釀成的風景。身為雙魚座的我,似乎也能逐漸理解曾經不理解的自己。而新的時代正在誕生,人們專注的事情也都變得複雜化了,原來人都可以不只有一種樣子,想的事情也可以不用都一樣,愛與恨與傷痛與復原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愈是多元的社會,愈不需要只擁有一種寬容或看法。始終搖擺不定的我,才在這一刻終於長出了一個自己的形狀。
而這樣的形狀,如今也終於能夠對於這個世界,有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用處了。
雖然還是會羨慕那些可以乾脆俐落地做出選擇的人,不過,現在的我已經慢慢開始相信,原來一直努力搖擺著,終究是會往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