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79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媽媽病篤。倒數十日,她愈是寡食少語長睡偶醒,往生命靜止方向深水潛游。彼時我每日問她想吃什麼,然後設法張羅來,博她一點病中日光。媽媽談食物的時候,較能談笑,於是以此喚她回神,多望一眼我們這些今世家人。

人在盡頭,返身回望,媽媽一生吃食富裕,而倒數時刻,念想的反而是素樸的兒時食物。鹹冬瓜蒸肉餅有時,那是已故外婆的家常菜,白粥醬菜有時,有時只是一碟肉鬆甚至肉燥風味泡麵。而這日她說,想吃炸春捲。

炸春捲自然不能是買來的。我媽病著但絕不糊塗,沒有什麼比外帶回家,被蒸氣弄的軟塌油糊的春捲皮更壞。最好辦法,便是買得潤餅皮,裹春蔬及花生糖粉,油炸後立刻呈到她面前。而時序初春,清明未至,潤餅皮在地方市場裡不易得,此時唯能往城裡去,倚靠我家三代女子的心靈故鄉: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



陪病兩年,在頻繁的門診化療手術急診中,日常脫軌,活成夜長晝短,蒼白無風恆溫狀態。然而一抵迪化街,日光慷慨,曬褪病房陰涼。感官放大,整個街區的生活氣味聚攏上來。青草藥材的、熟食攤販的、香菇干貝蝦米魷魚的鮮腥味奔放,不遠處霞海城隍廟的香火,也嗅得一點。呼吸滿腔複雜氣味,就覺得人紮實活著。

其中每一股氣味,我都能單獨辨識,都是神奇勾引。回到與外婆的大手小手的兒童時期,和媽媽的母女放肆逛街時期,這是我家祖孫三代老派台妹,最喜愛的台北聚落。落俗一點便稱這類心情,叫出嫁女兒回娘家,知根知底熟門熟路。青春是真空永恆狀態,是女子心中的自由小鳥。因此返抵娘家,回到城北河邊的大稻埕,我們就都成少女,步履輕盈一臉發光。

而娘家並非虛構,三人之中,我外婆阿蘭,是真正以大稻埕為娘家。

日治末期,閩人聚落裡富庶的太平町延平北路長大,在大橋國小迎接台灣光復的女孩阿蘭,國校畢業後,便在正值巔峰的永樂座戲院,擔任售票員直到結婚。目睹過盛世之人,總會留下幾枚勳章,日後外婆轉述永樂座時期,一代青衣祭酒顧正秋巡演的盛況,眼底仍有流轉的星閃。

阿蘭後來遠嫁淡水河對岸,觀音山腳下的郊外之郊。形容自己進門時,足踏漆亮高跟鞋,一腳踩進屋內,不料仍是泥地,台北小姐的農村拼搏史自此開始。而老派淑女未曾放下往日講究。踏出房門,必全妝示人並抹朱紅唇膏,以馬甲束褲將自己紮緊,才穿進訂製洋裝,繫上細黑皮帶。

舊年對女子要求苛刻,美而無用不成,她還必須能幹。因此外婆與媽媽皆極能做菜,鄉里馳名。外公作外銷生意,員工近百家人數十,盛時每天擺開八大張圓桌吃飯。更有連綿宴席,來賓自歐陸、中東與東南亞。宴以備料三日的華麗台菜,與自家釀酒。如今聽起來排場太過誇張,若聞江湖傳說。
外婆購物,那是頭家娘式氣派。日常採購,多以家近的蘆洲大廟市場為基地,魚肉水果挑的是月曆照片似的,飽碩漂亮的上貨,量多便交代一聲,讓商家送到家裡。但凡節慶或宴客,外婆就必親身回到大稻埕與永樂市場。

大稻埕百年以來一直是南北貨及高檔食材集散地,過去許多辦桌師傅亦聚此處,很有人才與食材一筐打盡的概念。對此媽媽亦很迷信,宴客所需的華麗食材,鲍参翅肚蜇頭竹笙,最厚的椴木香菇和干貝,甜湯用的雪蛤紅棗及奶白油潤的宜蘭沙地花生,都要專趟來買。母女二人自有信任的老舖,和一套精明選物標準。

身為孫輩裡第一個孩子,外婆到哪都帶上我,疼寵以海量的愛與食物,而我回報她白白胖胖及念念不忘。媽媽與我,則一面疊印外婆腳步,加以近年發現的店鋪,組織成老派購物路線。水邊時光慢,老城區迪化街的舊建築,那些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裡,夜行車燈撫亮的街屋立面華飾,近年修復後原質再現,吸引潮流店鋪和觀光人潮。但只要老舖猶在,民生氣息仍厚,就不至於弄的太面目全非。我以老舖為據點,三代記憶為經緯,有憑有據的走跳此區。

到永樂市場及迪化街,我們慣從延平北路這側進出,此隧道般的入口,左右各據一家糖鋪,售各色老派零食。外婆嗜甜,會買甘納豆,和我喜歡的蛋酥花生,一種花生裹了雞蛋麵糊再油炸的零嘴。如與媽媽去,則買蠶豆瓜子等鹹食。

穿出隧道右轉,喝民樂街的涼茶。我們購物,未必記得商號名字,全憑位置或人臉辨識。譬如民樂街的兩家百年涼茶舖「滋生」與「姚德和」,過往門面裝修的一模一樣,通常認其中有位老太太掌店的那家。理由是她髮蒼蒼,膚質卻嬰孩般綿白細緻,怎麼叫人不迷信該號涼茶有排毒神效。近幾年老太太退休,頓失指向,改成兩家交替著喝。

迪化街中藥老舖恁多,並極富商譽。我是七年級生,中藥少用,但若要得上好香料香包、胡椒肉桂,則往媽媽指名的「生記藥行」。在「生記」帖藥,過程即是療癒經驗。相較有些舖子,裝修太堂皇招呼太激動,「生記」的人與佈置,都簡淨雍穆。僅問一枚羊肉爐滷包,師傅仍逐一打開藥櫃木抽,取材料以砝碼現秤。不似滿街騎樓下的成貨,光照潮濕難免質變。藥材在紙面上配妥,倒進棉布袋裡紮好,眨眼間,紙張便封成包裹。

在迪化街買南北貨在於逛,且眼色要好。因為各有所長,一家買完所有食材幾乎是不可能。倒是可以先排除一些在門口,大量堆放蜜餞堅果和烏魚子的店家。其果乾顏色越艷的,越不可信。此區老字號,多少有些驕傲自矜。貴價的上貨,不會曝展在外,必須經過詢問,店家才從雪櫃取出那些燕窩魚翅,未經漂白的天然竹笙,兼解釋食材來歷。顧客識貨而店家識人,外婆媽媽都長的富態貴氣,有問有答。我這種菜鳥要是單獨去,被忽略也是時常有的。
至於糕餅。如麵龜、糕潤、鹹光餅和椪餅,可往延平北路上的「龍月堂糕餅舖」或「十字軒」。龍月堂創店與我外婆生辰同年,我收藏這種只有自己知道的聯繫,每回買餅,就默數店家歲月,為之由衷祝福。

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的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裏頭每一枚綠豆糕,僅指甲片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椪餅是中空餅,餅底有薄糖膏,是杏仁茶或麵茶這類熱甜湯的搭擋,買了就要小心攜帶,因為破缺的椪餅,看來格外使人傷心。「十字軒」旁的「加福起士蛋糕」,賣得最好自然是招牌的起酥皮蛋糕,但其實椪餅也烘的特薄,買回家把餅拆碎,沖一碗媽媽熬的花生湯,深冬裡取暖。

這些店家,亦常態性供應鹹光餅和收涎餅。這類中間有個圓洞,可以穿紅線綁在嬰兒脖頸上的餅,在台北市已少見。但話說回來,現世要生個孩子來收涎,才是真難,純買點餅來佐茶,容易一些。



大小女生湊在一塊,認真購物,自然還包含吃喝。此區米麵,有永樂市場周圍數家米苔目,油蔥蝦米湯頭清鮮,一碗粉白韭綠,外婆很喜歡。媽媽則多往安西街的老店「賣麵炎仔」吃切仔米粉,切燒肉或豬肝。

此外,外婆與媽媽都對歸綏街上的「意麵王」本店,根深蒂固地喜愛。雖說意麵王的乾麵、餛飩和切菜不錯,但我疑心她二人的關鍵從不在麵,在於飯後的那碟刨冰。「意麵王」在家族的口述歷史中,開業時便是糖水專業,後來才賣起麵,因此在麵店點冰品其實內行,若能一字不差的點名如同通關密碼的「紅麥布牛」四字,更能展現出一股熟客的洗鍊瀟灑。「紅麥布牛」是綜合澆料的縮寫,指紅豆、麥角、布丁、牛乳,麥角和布丁這兩種澆料,是我個人判斷糖水店的標準,採煮的甜糯潤滑的麥角而非心韌且帶藥氣的薏仁,採柔軟味濃的雞蛋布丁,而非大品牌的膠凍布丁,那是店家骨氣與基礎審美。



行經大稻埕許多年,在百年建築群裡穿梭、老舖裡吃飯、買兒時食物。將自己藏匿於飛速時代裡的皺摺縫隙,以為可以瞞過時間,但事情從來不是如此。

沒忘記今日來,是為媽媽買潤餅皮的。

進永樂市場一樓早市,抵「林良號」。圓臉爽朗的阿婆和不太說話的阿公兄妹,八十年來手工製潤餅皮。「林良號」製餅,是古老節奏與時光之詩。手掌著濕麵團,在烘台上抹出一張絲白薄餅,再足尖點地似的飛甩幾下,使其均厚。待由濕至乾,徒手將之數百數千的揭起。餅極薄而透光,重疊成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時間的具體證據。默默在側觀看一陣,此刻內心裡若干塵埃,都暫時緩緩地降下。

問阿婆買一小落餅,她手裡忙,仍親切待我。以閩南語談上幾句,言及外婆和媽媽。聊天後來,阿婆溫柔小小聲的問:「汝阿嬤勾底勒無、人有好無?」善意純粹,只是因此揭開懷舊對話底下,我最黑深無底的空荒。「無底勒啊。」答。外婆走了十年,以為會陪我許久的媽媽,刻下也正在分秒轉身。恍惚間她們鬆手,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