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

9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為何「我們的」父親,都那麼像?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父親群像」!

我寫我父親,本來也僅是寫我自己的經驗。但很多朋友卻從中,看到他們的父親形象。因而,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忍不住內心的激動。
因為,我似乎也在寫他們的父親。
但我不是。
我只是寫我的父親。
一個非常平凡的父親,平凡到,他明明很愛我,卻從來不知道怎麼表達最恰當。
他僅僅是一個大兵,教育程度很普通。也不是一個像勵志故事裡的父親形象,不斷的自修,或上進,創作出什麼驚人事業。
不是,他只是平凡的男人,平凡的先生,平凡的父親,平凡的軍人而已。他平凡到,走在路上,除了年輕時,有點帥之外,你也不會太注意到他。
但這樣一個平凡的父親,為何書寫他,竟會勾起許多人,意外的,記憶的漣漪,或感情的波瀾呢?
我寫他,是因為,我突然覺得他老了。
老到讓我慶幸他還在,老到讓我發現他的老,是漸進的,是緩慢的,是此時此刻仍在的「進行式」。
我在感激之餘,決心要寫下他。寫下他平凡的人生,卻是在一個驚濤駭浪的大時代裡,被浪濤,被戰火,給催逼出來的人生際遇。
因為要寫他,我遂留意到,許多人的父親,竟然有著相似的形影與面貌。
他們慌張,無助的,來到這陌生島嶼。驚慌未定,卻被迫要在這島嶼,在年復一年的政治宣示下,下決心,是要賭它一把,等偉大的民族救星帶他們回大陸? 還是,不賭了,乾脆在這島嶼上,娶妻生子,把這裡當成人生新故鄉呢?

我父親,與他的同袍們,各別採取了不同的模式。我父親遇見我母親毅然決然的決定結婚。他冒的風險是,從此人生回歸家庭,再無軍中升遷發展的企圖。我母親冒的風險是,娘家反對,這男人可靠嗎?
我父親的袍澤,有的猶豫多年後,追隨我父親,落腳台灣,娶妻生子了。但,他們晚太多,於是,他們的孩子,後來碰到我,都要叫我大哥。
我父親的袍澤,最淒涼的,莫過於,他們始終以為,有朝一日,「偉人」必帶他們回去,於是,偉人凋零,他們也跟著凋零了。
我父親的平凡,反而為他帶來他未曾預料的,平凡中的開花結果,結枝散葉的意外之花。我在我父親身上,醒悟到,人生有時不必想那麼多!

但我們的父親,為何有「那麼相似」的形貌呢?
我斟酌了很久。
想到陳芳明教授,參與台灣民主運動的台灣文學史專家,他曾經說過,關於他父親的故事,一個從日治到光復後,「台灣人父親」的沉默故事。
年少的陳芳明,看到他的父親,總是憂憂鬱鬱。
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聽著日本老歌〈相逢有樂町〉。
年少的陳芳明不懂,總不理解。等他長大,等他對台灣現代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後,他懂了。
於是,當他自己在日本東京街頭,聽到〈相逢有樂町〉這首老歌時,他突然之間泫然欲淚,他突然懂了,留日的父親,在大時代政權轉換的擠壓裡,從一個知識分子突然因為語言,政治的劇變,而變成「失聲的一代」的痛苦。除了嘆氣,除了沉默,除了聽聽他父親留日時,成為青春記憶的〈相逢有樂町〉這首歌之外,他父親只能幽幽靜靜的活著。在一個他不熟悉的政治環境裡。
也曾經有那麼一群,在地的台灣朋友,他們望著他們的父親,沉默,安靜,孤獨的,走過他們的後半生。
我年歲愈大,愈能理解,在台灣這島嶼上,原來有一兩個世代的父親們,是多麼的無奈而辛苦。
外省的,渡海來台的,我們的父親倉皇的、無奈的來到這島嶼。舉目無親,孑然一身。他們有著僥倖在戰火浮生錄之下,幸運活著的竊喜。於是,他們努力的,安身立命的,在這島嶼上求生。他們有些改了名姓,有些不再提往事,有些要求子嗣們不碰政治。
而我父親,年輕的他,來到這島嶼時,他一定曾經面對過,另一群,默默望著他的,說著不同語言的台灣年輕人。
他們或許,都視對方為「陌生人」,在對方的眼裡,看到冷漠,看到疑惑,但也可能看到人類最本質的善良。
這些人出生時官方語言是日文,母語是台語或客語。但隨著政治的劇變,一夕之間,他們熟悉的語言,熟悉的環境,全變了!
他們望著我父親,扛著槍,扛著一身的慌亂與驚恐,下了船,在路上行軍。
他們畏懼我父親的陌生,我父親也同樣畏懼他們的陌生。

時代有一雙巨大的眼,盯著他們。
時代也有一雙巨大的手,迫使他們彼此陌生而畏懼。
但我的父親,還是在這島嶼上,安身立命了。
以後,他會遇到很多原來他陌生的人,不少成為他朋友。成為他兒子朋友的親人,或師長。甚至,連我父親,都融入了客家人、閩南人的生活世界,跟他們買菜、交談,讓他們剪髮,一起在山丘上散步運動。
我父親會漸漸的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自己已經是這座島嶼上,落地生根的第一代了。
母親曾經跟父親商量。未來走了以後,要一起把骨灰放在離家不遠的墓園裡。這樣,孩子們去掃墓方便,他們夫妻也不至於離熟悉的老家太遠。
我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
他隻身來台灣。晚上在義民廟前站衛兵,望著滿天星空,孤單的他,怎能想到未來逢年過節時,一張大圓桌,坐滿了十二個人,齊聲祝福他,健康快樂,年年如意! 然後兒女們一一給他紅包,他再笑咪咪的,給孫兒輩一個一個發紅包!
我的父親,是那個時代,一群從大陸渡海來台的父親群像裡的一個縮影。
他們,有他們的集體意象。
而相對的,我的其他閩南,客家,原住民的朋友們,他們的父親,則是另外一個,大時代裡父親群像的故事。
妳的,我的,你的,她的,他的,每一個人的父親們,都在那個大時代裡,勇敢的承擔了父親的角色,於是,才有了「我們」。

我們長大成人,也陸續當了父親、母親。我們理所當然,不是我們父親那一代的成長經驗、價值意識了。
我們有我們做父親的期待。但我們會理解,我們的父親,他們了不起的平凡,了不起的承擔。
我寫下的「我父親」,不及他人生的百分之幾。但,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要他知道,我愛他。
我要我們這一代人記得,我們的父親是如何走過他們的年代,那般平凡而勇敢。
【內文節選一】
為何「我們的」父親,都那麼像?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父親群像」!

我寫我父親,本來也僅是寫我自己的經驗。但很多朋友卻從中,看到他們的父親形象。因而,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忍不住內心的激動。
因為,我似乎也在寫他們的父親。
但我不是。
我只是寫我的父親。
一個非常平凡的父親,平凡到,他明明很愛我,卻從來不知道怎麼表達最恰當。
他僅僅是一個大兵,教育程度很普通。也不是一個像勵志故事裡的父親形象,不斷的自修,或上進,創作出什麼驚人事業。
不是,他只是平凡的男人,平凡的先生,平凡的父親,平凡的軍人而已。他平凡到,走在路上,除了年輕時,有點帥之外,你也不會太注意到他。
但這樣一個平凡的父親,為何書寫他,竟會勾起許多人,意外的,記憶的漣漪,或感情的波瀾呢?
我寫他,是因為,我突然覺得他老了。
老到讓我慶幸他還在,老到讓我發現他的老,是漸進的,是緩慢的,是此時此刻仍在的「進行式」。
我在感激之餘,決心要寫下他。寫下他平凡的人生,卻是在一個驚濤駭浪的大時代裡,被浪濤,被戰火,給催逼出來的人生際遇。
因為要寫他,我遂留意到,許多人的父親,竟然有著相似的形影與面貌。
他們慌張,無助的,來到這陌生島嶼。驚慌未定,卻被迫要在這島嶼,在年復一年的政治宣示下,下決心,是要賭它一把,等偉大的民族救星帶他們回大陸? 還是,不賭了,乾脆在這島嶼上,娶妻生子,把這裡當成人生新故鄉呢?

我父親,與他的同袍們,各別採取了不同的模式。我父親遇見我母親毅然決然的決定結婚。他冒的風險是,從此人生回歸家庭,再無軍中升遷發展的企圖。我母親冒的風險是,娘家反對,這男人可靠嗎?
我父親的袍澤,有的猶豫多年後,追隨我父親,落腳台灣,娶妻生子了。但,他們晚太多,於是,他們的孩子,後來碰到我,都要叫我大哥。
我父親的袍澤,最淒涼的,莫過於,他們始終以為,有朝一日,「偉人」必帶他們回去,於是,偉人凋零,他們也跟著凋零了。
我父親的平凡,反而為他帶來他未曾預料的,平凡中的開花結果,結枝散葉的意外之花。我在我父親身上,醒悟到,人生有時不必想那麼多!

但我們的父親,為何有「那麼相似」的形貌呢?
我斟酌了很久。
想到陳芳明教授,參與台灣民主運動的台灣文學史專家,他曾經說過,關於他父親的故事,一個從日治到光復後,「台灣人父親」的沉默故事。
年少的陳芳明,看到他的父親,總是憂憂鬱鬱。
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聽著日本老歌〈相逢有樂町〉。
年少的陳芳明不懂,總不理解。等他長大,等他對台灣現代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後,他懂了。
於是,當他自己在日本東京街頭,聽到〈相逢有樂町〉這首老歌時,他突然之間泫然欲淚,他突然懂了,留日的父親,在大時代政權轉換的擠壓裡,從一個知識分子突然因為語言,政治的劇變,而變成「失聲的一代」的痛苦。除了嘆氣,除了沉默,除了聽聽他父親留日時,成為青春記憶的〈相逢有樂町〉這首歌之外,他父親只能幽幽靜靜的活著。在一個他不熟悉的政治環境裡。
也曾經有那麼一群,在地的台灣朋友,他們望著他們的父親,沉默,安靜,孤獨的,走過他們的後半生。
我年歲愈大,愈能理解,在台灣這島嶼上,原來有一兩個世代的父親們,是多麼的無奈而辛苦。
外省的,渡海來台的,我們的父親倉皇的、無奈的來到這島嶼。舉目無親,孑然一身。他們有著僥倖在戰火浮生錄之下,幸運活著的竊喜。於是,他們努力的,安身立命的,在這島嶼上求生。他們有些改了名姓,有些不再提往事,有些要求子嗣們不碰政治。
而我父親,年輕的他,來到這島嶼時,他一定曾經面對過,另一群,默默望著他的,說著不同語言的台灣年輕人。
他們或許,都視對方為「陌生人」,在對方的眼裡,看到冷漠,看到疑惑,但也可能看到人類最本質的善良。
這些人出生時官方語言是日文,母語是台語或客語。但隨著政治的劇變,一夕之間,他們熟悉的語言,熟悉的環境,全變了!
他們望著我父親,扛著槍,扛著一身的慌亂與驚恐,下了船,在路上行軍。
他們畏懼我父親的陌生,我父親也同樣畏懼他們的陌生。

時代有一雙巨大的眼,盯著他們。
時代也有一雙巨大的手,迫使他們彼此陌生而畏懼。
但我的父親,還是在這島嶼上,安身立命了。
以後,他會遇到很多原來他陌生的人,不少成為他朋友。成為他兒子朋友的親人,或師長。甚至,連我父親,都融入了客家人、閩南人的生活世界,跟他們買菜、交談,讓他們剪髮,一起在山丘上散步運動。
我父親會漸漸的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自己已經是這座島嶼上,落地生根的第一代了。
母親曾經跟父親商量。未來走了以後,要一起把骨灰放在離家不遠的墓園裡。這樣,孩子們去掃墓方便,他們夫妻也不至於離熟悉的老家太遠。
我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
他隻身來台灣。晚上在義民廟前站衛兵,望著滿天星空,孤單的他,怎能想到未來逢年過節時,一張大圓桌,坐滿了十二個人,齊聲祝福他,健康快樂,年年如意! 然後兒女們一一給他紅包,他再笑咪咪的,給孫兒輩一個一個發紅包!
我的父親,是那個時代,一群從大陸渡海來台的父親群像裡的一個縮影。
他們,有他們的集體意象。
而相對的,我的其他閩南,客家,原住民的朋友們,他們的父親,則是另外一個,大時代裡父親群像的故事。
妳的,我的,你的,她的,他的,每一個人的父親們,都在那個大時代裡,勇敢的承擔了父親的角色,於是,才有了「我們」。
【內文節選一】
為何「我們的」父親,都那麼像?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父親群像」!

我寫我父親,本來也僅是寫我自己的經驗。但很多朋友卻從中,看到他們的父親形象。因而,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忍不住內心的激動。
因為,我似乎也在寫他們的父親。
但我不是。
我只是寫我的父親。
一個非常平凡的父親,平凡到,他明明很愛我,卻從來不知道怎麼表達最恰當。
他僅僅是一個大兵,教育程度很普通。也不是一個像勵志故事裡的父親形象,不斷的自修,或上進,創作出什麼驚人事業。
不是,他只是平凡的男人,平凡的先生,平凡的父親,平凡的軍人而已。他平凡到,走在路上,除了年輕時,有點帥之外,你也不會太注意到他。
但這樣一個平凡的父親,為何書寫他,竟會勾起許多人,意外的,記憶的漣漪,或感情的波瀾呢?
我寫他,是因為,我突然覺得他老了。
老到讓我慶幸他還在,老到讓我發現他的老,是漸進的,是緩慢的,是此時此刻仍在的「進行式」。
我在感激之餘,決心要寫下他。寫下他平凡的人生,卻是在一個驚濤駭浪的大時代裡,被浪濤,被戰火,給催逼出來的人生際遇。
因為要寫他,我遂留意到,許多人的父親,竟然有著相似的形影與面貌。
他們慌張,無助的,來到這陌生島嶼。驚慌未定,卻被迫要在這島嶼,在年復一年的政治宣示下,下決心,是要賭它一把,等偉大的民族救星帶他們回大陸? 還是,不賭了,乾脆在這島嶼上,娶妻生子,把這裡當成人生新故鄉呢?

我父親,與他的同袍們,各別採取了不同的模式。我父親遇見我母親毅然決然的決定結婚。他冒的風險是,從此人生回歸家庭,再無軍中升遷發展的企圖。我母親冒的風險是,娘家反對,這男人可靠嗎?
我父親的袍澤,有的猶豫多年後,追隨我父親,落腳台灣,娶妻生子了。但,他們晚太多,於是,他們的孩子,後來碰到我,都要叫我大哥。
我父親的袍澤,最淒涼的,莫過於,他們始終以為,有朝一日,「偉人」必帶他們回去,於是,偉人凋零,他們也跟著凋零了。
我父親的平凡,反而為他帶來他未曾預料的,平凡中的開花結果,結枝散葉的意外之花。我在我父親身上,醒悟到,人生有時不必想那麼多!

但我們的父親,為何有「那麼相似」的形貌呢?
我斟酌了很久。
想到陳芳明教授,參與台灣民主運動的台灣文學史專家,他曾經說過,關於他父親的故事,一個從日治到光復後,「台灣人父親」的沉默故事。
年少的陳芳明,看到他的父親,總是憂憂鬱鬱。
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聽著日本老歌〈相逢有樂町〉。
年少的陳芳明不懂,總不理解。等他長大,等他對台灣現代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後,他懂了。
於是,當他自己在日本東京街頭,聽到〈相逢有樂町〉這首老歌時,他突然之間泫然欲淚,他突然懂了,留日的父親,在大時代政權轉換的擠壓裡,從一個知識分子突然因為語言,政治的劇變,而變成「失聲的一代」的痛苦。除了嘆氣,除了沉默,除了聽聽他父親留日時,成為青春記憶的〈相逢有樂町〉這首歌之外,他父親只能幽幽靜靜的活著。在一個他不熟悉的政治環境裡。
也曾經有那麼一群,在地的台灣朋友,他們望著他們的父親,沉默,安靜,孤獨的,走過他們的後半生。
我年歲愈大,愈能理解,在台灣這島嶼上,原來有一兩個世代的父親們,是多麼的無奈而辛苦。
外省的,渡海來台的,我們的父親倉皇的、無奈的來到這島嶼。舉目無親,孑然一身。他們有著僥倖在戰火浮生錄之下,幸運活著的竊喜。於是,他們努力的,安身立命的,在這島嶼上求生。他們有些改了名姓,有些不再提往事,有些要求子嗣們不碰政治。
而我父親,年輕的他,來到這島嶼時,他一定曾經面對過,另一群,默默望著他的,說著不同語言的台灣年輕人。
他們或許,都視對方為「陌生人」,在對方的眼裡,看到冷漠,看到疑惑,但也可能看到人類最本質的善良。
這些人出生時官方語言是日文,母語是台語或客語。但隨著政治的劇變,一夕之間,他們熟悉的語言,熟悉的環境,全變了!
他們望著我父親,扛著槍,扛著一身的慌亂與驚恐,下了船,在路上行軍。
他們畏懼我父親的陌生,我父親也同樣畏懼他們的陌生。

時代有一雙巨大的眼,盯著他們。
時代也有一雙巨大的手,迫使他們彼此陌生而畏懼。
但我的父親,還是在這島嶼上,安身立命了。
以後,他會遇到很多原來他陌生的人,不少成為他朋友。成為他兒子朋友的親人,或師長。甚至,連我父親,都融入了客家人、閩南人的生活世界,跟他們買菜、交談,讓他們剪髮,一起在山丘上散步運動。
我父親會漸漸的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自己已經是這座島嶼上,落地生根的第一代了。
母親曾經跟父親商量。未來走了以後,要一起把骨灰放在離家不遠的墓園裡。這樣,孩子們去掃墓方便,他們夫妻也不至於離熟悉的老家太遠。
我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
他隻身來台灣。晚上在義民廟前站衛兵,望著滿天星空,孤單的他,怎能想到未來逢年過節時,一張大圓桌,坐滿了十二個人,齊聲祝福他,健康快樂,年年如意! 然後兒女們一一給他紅包,他再笑咪咪的,給孫兒輩一個一個發紅包!
我的父親,是那個時代,一群從大陸渡海來台的父親群像裡的一個縮影。
他們,有他們的集體意象。
而相對的,我的其他閩南,客家,原住民的朋友們,他們的父親,則是另外一個,大時代裡父親群像的故事。
妳的,我的,你的,她的,他的,每一個人的父親們,都在那個大時代裡,勇敢的承擔了父親的角色,於是,才有了「我們」。

我們長大成人,也陸續當了父親、母親。我們理所當然,不是我們父親那一代的成長經驗、價值意識了。
我們有我們做父親的期待。但我們會理解,我們的父親,他們了不起的平凡,了不起的承擔。
我寫下的「我父親」,不及他人生的百分之幾。但,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要他知道,我愛他。
我要我們這一代人記得,我們的父親是如何走過他們的年代,那般平凡而勇敢。
【內文節選一】
為何「我們的」父親,都那麼像?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父親群像」!

我寫我父親,本來也僅是寫我自己的經驗。但很多朋友卻從中,看到他們的父親形象。因而,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忍不住內心的激動。
因為,我似乎也在寫他們的父親。
但我不是。
我只是寫我的父親。
一個非常平凡的父親,平凡到,他明明很愛我,卻從來不知道怎麼表達最恰當。
他僅僅是一個大兵,教育程度很普通。也不是一個像勵志故事裡的父親形象,不斷的自修,或上進,創作出什麼驚人事業。
不是,他只是平凡的男人,平凡的先生,平凡的父親,平凡的軍人而已。他平凡到,走在路上,除了年輕時,有點帥之外,你也不會太注意到他。
但這樣一個平凡的父親,為何書寫他,竟會勾起許多人,意外的,記憶的漣漪,或感情的波瀾呢?
我寫他,是因為,我突然覺得他老了。
老到讓我慶幸他還在,老到讓我發現他的老,是漸進的,是緩慢的,是此時此刻仍在的「進行式」。
我在感激之餘,決心要寫下他。寫下他平凡的人生,卻是在一個驚濤駭浪的大時代裡,被浪濤,被戰火,給催逼出來的人生際遇。
因為要寫他,我遂留意到,許多人的父親,竟然有著相似的形影與面貌。
他們慌張,無助的,來到這陌生島嶼。驚慌未定,卻被迫要在這島嶼,在年復一年的政治宣示下,下決心,是要賭它一把,等偉大的民族救星帶他們回大陸? 還是,不賭了,乾脆在這島嶼上,娶妻生子,把這裡當成人生新故鄉呢?

我父親,與他的同袍們,各別採取了不同的模式。我父親遇見我母親毅然決然的決定結婚。他冒的風險是,從此人生回歸家庭,再無軍中升遷發展的企圖。我母親冒的風險是,娘家反對,這男人可靠嗎?
我父親的袍澤,有的猶豫多年後,追隨我父親,落腳台灣,娶妻生子了。但,他們晚太多,於是,他們的孩子,後來碰到我,都要叫我大哥。
我父親的袍澤,最淒涼的,莫過於,他們始終以為,有朝一日,「偉人」必帶他們回去,於是,偉人凋零,他們也跟著凋零了。
我父親的平凡,反而為他帶來他未曾預料的,平凡中的開花結果,結枝散葉的意外之花。我在我父親身上,醒悟到,人生有時不必想那麼多!

但我們的父親,為何有「那麼相似」的形貌呢?
我斟酌了很久。
想到陳芳明教授,參與台灣民主運動的台灣文學史專家,他曾經說過,關於他父親的故事,一個從日治到光復後,「台灣人父親」的沉默故事。
年少的陳芳明,看到他的父親,總是憂憂鬱鬱。
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聽著日本老歌〈相逢有樂町〉。
年少的陳芳明不懂,總不理解。等他長大,等他對台灣現代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後,他懂了。
於是,當他自己在日本東京街頭,聽到〈相逢有樂町〉這首老歌時,他突然之間泫然欲淚,他突然懂了,留日的父親,在大時代政權轉換的擠壓裡,從一個知識分子突然因為語言,政治的劇變,而變成「失聲的一代」的痛苦。除了嘆氣,除了沉默,除了聽聽他父親留日時,成為青春記憶的〈相逢有樂町〉這首歌之外,他父親只能幽幽靜靜的活著。在一個他不熟悉的政治環境裡。
也曾經有那麼一群,在地的台灣朋友,他們望著他們的父親,沉默,安靜,孤獨的,走過他們的後半生。
我年歲愈大,愈能理解,在台灣這島嶼上,原來有一兩個世代的父親們,是多麼的無奈而辛苦。
外省的,渡海來台的,我們的父親倉皇的、無奈的來到這島嶼。舉目無親,孑然一身。他們有著僥倖在戰火浮生錄之下,幸運活著的竊喜。於是,他們努力的,安身立命的,在這島嶼上求生。他們有些改了名姓,有些不再提往事,有些要求子嗣們不碰政治。
而我父親,年輕的他,來到這島嶼時,他一定曾經面對過,另一群,默默望著他的,說著不同語言的台灣年輕人。
他們或許,都視對方為「陌生人」,在對方的眼裡,看到冷漠,看到疑惑,但也可能看到人類最本質的善良。
這些人出生時官方語言是日文,母語是台語或客語。但隨著政治的劇變,一夕之間,他們熟悉的語言,熟悉的環境,全變了!
他們望著我父親,扛著槍,扛著一身的慌亂與驚恐,下了船,在路上行軍。
他們畏懼我父親的陌生,我父親也同樣畏懼他們的陌生。

時代有一雙巨大的眼,盯著他們。
時代也有一雙巨大的手,迫使他們彼此陌生而畏懼。
但我的父親,還是在這島嶼上,安身立命了。
以後,他會遇到很多原來他陌生的人,不少成為他朋友。成為他兒子朋友的親人,或師長。甚至,連我父親,都融入了客家人、閩南人的生活世界,跟他們買菜、交談,讓他們剪髮,一起在山丘上散步運動。
我父親會漸漸的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自己已經是這座島嶼上,落地生根的第一代了。
母親曾經跟父親商量。未來走了以後,要一起把骨灰放在離家不遠的墓園裡。這樣,孩子們去掃墓方便,他們夫妻也不至於離熟悉的老家太遠。
我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
他隻身來台灣。晚上在義民廟前站衛兵,望著滿天星空,孤單的他,怎能想到未來逢年過節時,一張大圓桌,坐滿了十二個人,齊聲祝福他,健康快樂,年年如意! 然後兒女們一一給他紅包,他再笑咪咪的,給孫兒輩一個一個發紅包!
我的父親,是那個時代,一群從大陸渡海來台的父親群像裡的一個縮影。
他們,有他們的集體意象。
而相對的,我的其他閩南,客家,原住民的朋友們,他們的父親,則是另外一個,大時代裡父親群像的故事。
妳的,我的,你的,她的,他的,每一個人的父親們,都在那個大時代裡,勇敢的承擔了父親的角色,於是,才有了「我們」。

我們長大成人,也陸續當了父親、母親。我們理所當然,不是我們父親那一代的成長經驗、價值意識了。
我們有我們做父親的期待。但我們會理解,我們的父親,他們了不起的平凡,了不起的承擔。
我寫下的「我父親」,不及他人生的百分之幾。但,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要他知道,我愛他。
我要我們這一代人記得,我們的父親是如何走過他們的年代,那般平凡而勇敢。
【內文節選二】
父親走過很多路,這個老年老化的關卡走得最辛苦!

我父親九十五歲了。
精神不好,坐著坐著,便打起盹來。
有時,我看著他,心想他現在還能想些什麼呢?人老到一定年歲後,是不是連「想事情」都是很費勁的事呢?

那天,母親在群組上(厲害吧,小學畢業,八十三歲的老太太,都在群組上跟我們小孩交辦事情!)說父親突然在念,說他生日要到啦,怎麼沒人請他吃飯?
我們兄弟們可愣了。
不是兩周前,才趁父親節,全家人吃了飯,還包了紅包嗎?
但,母親說,你們老爸說「現在」才是他生日。
當然,母命難違,何況後面還有老爸的意思,我們趕緊
互相聯絡,勉強湊足八個人。
兩個媳婦,本來就有事,來不了。女婿也丟不下手邊工作。還好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孫女,加上父親母親,訂了餐廳一間小包廂。我還提早到,在餐廳附近找了蛋糕店,讓女兒替爺爺挑蛋糕,女兒很堅定地說我們一定吃不完,最後她挑了最小的蛋糕。
父親身體還算可以,但體力是差很多了。再加上近些年,精神方面退化很快,老年的他過得相當辛苦。當然,更辛苦的,是我母親。

我們家,一向沒有過生日的傳統。
有,也是後來,我們幾個小孩都長大了,離家,然後有了自己的家。為小孩過生日,不免也為夫妻彼此過生日。
想到替爸媽過生日,也是基於想要家族多聚會的理由。
於是,才有了母親生日,聚聚。父親生日,聚聚。

沒有過生日的傳統,應該跟父親母親原本就沒有這樣的成長背景有關吧!
母親來自客家大家族。她那一代,十個姊弟妹,外公務農辛苦,外婆勤儉持家,過生日,除了碰上長輩大壽,晚輩們怎麼輪也輪不到吧!
至於父親,一介隨部隊飄零至台灣的大兵,生日只會讓他想起浮萍般的際遇,何來過生日的喜悅?
我們家沒有生日傳統,可以理解。
大概是沒有過生日的傳統,所以我想起來,我至少到高中時期,對麵包的印象,遠遠好過於蛋糕。
為何呢?
因為麵包口感紮實,吃下去有飽足感,不像蛋糕鬆垮垮、軟綿綿。這印象應該也是我蛋糕吃的次數太少,而麵包則像饅頭有快速充飢的效果。

但,隨著我們長大,隨著媳婦們的加入,她們的蛋糕品味,遠遠超過我們家的兒子們。
於是,生日聚會上,母親節聚會上,父親節聚會上,蛋糕的花樣也漸漸花俏起來。等到我女兒開始有主見了,選蛋糕也成了孫兒輩的參與,多了很多「潮」的味道。
其實,我父親是吃不了太多蛋糕的。
他應該是喜歡大夥兒湊到一塊,圍著他,唱生日快樂歌,祝他生日快樂,把紅包一個一個塞進他手中的,老來幸福的感覺吧!
他年輕時,肯定是沒有什麼過生日的儀式的。
他曾經說過,部隊來台後,成天演習,徒步行軍,一天累下來,倒在路邊,就睡著了。
幾個聊得來的袍澤,假日裡穿著軍裝,為了省車錢,大早就出營門,走很長很遠的路,去趕早場免費的勞軍電影。電影看完,在附近的街頭亂逛。肚子餓了,買幾個山東饅頭,或山東大餅,在公園裡啃完,填飽肚子。然後,又差不多要慢慢走回營區了。
那樣的日子,哪來興致提到生日呢?
再說,提到生日,也只會想到,回不去的家,見不到的娘。既然如此,不如不去想它吧!

但飄零的個人組成的群體,大夥兒處境相近、相濡以沫,也會有奇遇。他跟我提過,有一回,他在夜裡正準備睡覺時,他的同鄉,比他大幾歲的同鄉,突然悄悄靠過來,塞給他一包報紙包著的熱騰騰的東西。他好奇打開,是幾個紅色的饅頭。他更好奇了。
他的鄉親說,這是伙房老鄉托他送來的,說生日不吃個壽桃怎麼行?
我父親說,那是他來台灣的前幾年,第一次有同鄉記得他的生日。
我想,他們一定沒有唱生日快樂歌吧!
那時,應該也不流行這一套。
生日那天,我們替他唱了生日快樂歌,拍了照。
我陪他去上廁所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我在廁所外,等他。
等著,等著。
怎麼老半天呢?
我推門進去,發現他在拉上大號的小門。
原來,他尿完尿,一轉身,便搞不清楚往外走的門在哪裡了。
我默默進去,攙扶他,走出來。
母親問我,怎麼回事?
我說,沒事,沒事。

父親真的老邁了。
在人生的路上,他走過很多的關卡,很長的路,唯獨這個老年老化的關卡,他走得最辛苦!【內文節選二】
父親走過很多路,這個老年老化的關卡走得最辛苦!

我父親九十五歲了。
精神不好,坐著坐著,便打起盹來。
有時,我看著他,心想他現在還能想些什麼呢?人老到一定年歲後,是不是連「想事情」都是很費勁的事呢?

那天,母親在群組上(厲害吧,小學畢業,八十三歲的老太太,都在群組上跟我們小孩交辦事情!)說父親突然在念,說他生日要到啦,怎麼沒人請他吃飯?
我們兄弟們可愣了。
不是兩周前,才趁父親節,全家人吃了飯,還包了紅包嗎?
但,母親說,你們老爸說「現在」才是他生日。
當然,母命難違,何況後面還有老爸的意思,我們趕緊
互相聯絡,勉強湊足八個人。
兩個媳婦,本來就有事,來不了。女婿也丟不下手邊工作。還好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孫女,加上父親母親,訂了餐廳一間小包廂。我還提早到,在餐廳附近找了蛋糕店,讓女兒替爺爺挑蛋糕,女兒很堅定地說我們一定吃不完,最後她挑了最小的蛋糕。
父親身體還算可以,但體力是差很多了。再加上近些年,精神方面退化很快,老年的他過得相當辛苦。當然,更辛苦的,是我母親。

我們家,一向沒有過生日的傳統。
有,也是後來,我們幾個小孩都長大了,離家,然後有了自己的家。為小孩過生日,不免也為夫妻彼此過生日。
想到替爸媽過生日,也是基於想要家族多聚會的理由。
於是,才有了母親生日,聚聚。父親生日,聚聚。

沒有過生日的傳統,應該跟父親母親原本就沒有這樣的成長背景有關吧!
母親來自客家大家族。她那一代,十個姊弟妹,外公務農辛苦,外婆勤儉持家,過生日,除了碰上長輩大壽,晚輩們怎麼輪也輪不到吧!
至於父親,一介隨部隊飄零至台灣的大兵,生日只會讓他想起浮萍般的際遇,何來過生日的喜悅?
我們家沒有生日傳統,可以理解。
大概是沒有過生日的傳統,所以我想起來,我至少到高中時期,對麵包的印象,遠遠好過於蛋糕。
為何呢?
因為麵包口感紮實,吃下去有飽足感,不像蛋糕鬆垮垮、軟綿綿。這印象應該也是我蛋糕吃的次數太少,而麵包則像饅頭有快速充飢的效果。

但,隨著我們長大,隨著媳婦們的加入,她們的蛋糕品味,遠遠超過我們家的兒子們。
於是,生日聚會上,母親節聚會上,父親節聚會上,蛋糕的花樣也漸漸花俏起來。等到我女兒開始有主見了,選蛋糕也成了孫兒輩的參與,多了很多「潮」的味道。
其實,我父親是吃不了太多蛋糕的。
他應該是喜歡大夥兒湊到一塊,圍著他,唱生日快樂歌,祝他生日快樂,把紅包一個一個塞進他手中的,老來幸福的感覺吧!
他年輕時,肯定是沒有什麼過生日的儀式的。
他曾經說過,部隊來台後,成天演習,徒步行軍,一天累下來,倒在路邊,就睡著了。
幾個聊得來的袍澤,假日裡穿著軍裝,為了省車錢,大早就出營門,走很長很遠的路,去趕早場免費的勞軍電影。電影看完,在附近的街頭亂逛。肚子餓了,買幾個山東饅頭,或山東大餅,在公園裡啃完,填飽肚子。然後,又差不多要慢慢走回營區了。
那樣的日子,哪來興致提到生日呢?
再說,提到生日,也只會想到,回不去的家,見不到的娘。既然如此,不如不去想它吧!

但飄零的個人組成的群體,大夥兒處境相近、相濡以沫,也會有奇遇。他跟我提過,有一回,他在夜裡正準備睡覺時,他的同鄉,比他大幾歲的同鄉,突然悄悄靠過來,塞給他一包報紙包著的熱騰騰的東西。他好奇打開,是幾個紅色的饅頭。他更好奇了。
他的鄉親說,這是伙房老鄉托他送來的,說生日不吃個壽桃怎麼行?
我父親說,那是他來台灣的前幾年,第一次有同鄉記得他的生日。
我想,他們一定沒有唱生日快樂歌吧!
那時,應該也不流行這一套。
生日那天,我們替他唱了生日快樂歌,拍了照。
我陪他去上廁所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我在廁所外,等他。
等著,等著。
怎麼老半天呢?
我推門進去,發現他在拉上大號的小門。
原來,他尿完尿,一轉身,便搞不清楚往外走的門在哪裡了。
我默默進去,攙扶他,走出來。
母親問我,怎麼回事?
我說,沒事,沒事。

父親真的老邁了。
在人生的路上,他走過很多的關卡,很長的路,唯獨這個老年老化的關卡,他走得最辛苦!
【內文節選二】
父親走過很多路,這個老年老化的關卡走得最辛苦!

我父親九十五歲了。
精神不好,坐著坐著,便打起盹來。
有時,我看著他,心想他現在還能想些什麼呢?人老到一定年歲後,是不是連「想事情」都是很費勁的事呢?

那天,母親在群組上(厲害吧,小學畢業,八十三歲的老太太,都在群組上跟我們小孩交辦事情!)說父親突然在念,說他生日要到啦,怎麼沒人請他吃飯?
我們兄弟們可愣了。
不是兩周前,才趁父親節,全家人吃了飯,還包了紅包嗎?
但,母親說,你們老爸說「現在」才是他生日。
當然,母命難違,何況後面還有老爸的意思,我們趕緊
互相聯絡,勉強湊足八個人。
兩個媳婦,本來就有事,來不了。女婿也丟不下手邊工作。還好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孫女,加上父親母親,訂了餐廳一間小包廂。我還提早到,在餐廳附近找了蛋糕店,讓女兒替爺爺挑蛋糕,女兒很堅定地說我們一定吃不完,最後她挑了最小的蛋糕。
父親身體還算可以,但體力是差很多了。再加上近些年,精神方面退化很快,老年的他過得相當辛苦。當然,更辛苦的,是我母親。

我們家,一向沒有過生日的傳統。
有,也是後來,我們幾個小孩都長大了,離家,然後有了自己的家。為小孩過生日,不免也為夫妻彼此過生日。
想到替爸媽過生日,也是基於想要家族多聚會的理由。
於是,才有了母親生日,聚聚。父親生日,聚聚。

沒有過生日的傳統,應該跟父親母親原本就沒有這樣的成長背景有關吧!
母親來自客家大家族。她那一代,十個姊弟妹,外公務農辛苦,外婆勤儉持家,過生日,除了碰上長輩大壽,晚輩們怎麼輪也輪不到吧!
至於父親,一介隨部隊飄零至台灣的大兵,生日只會讓他想起浮萍般的際遇,何來過生日的喜悅?
我們家沒有生日傳統,可以理解。
大概是沒有過生日的傳統,所以我想起來,我至少到高中時期,對麵包的印象,遠遠好過於蛋糕。
為何呢?
因為麵包口感紮實,吃下去有飽足感,不像蛋糕鬆垮垮、軟綿綿。這印象應該也是我蛋糕吃的次數太少,而麵包則像饅頭有快速充飢的效果。

但,隨著我們長大,隨著媳婦們的加入,她們的蛋糕品味,遠遠超過我們家的兒子們。
於是,生日聚會上,母親節聚會上,父親節聚會上,蛋糕的花樣也漸漸花俏起來。等到我女兒開始有主見了,選蛋糕也成了孫兒輩的參與,多了很多「潮」的味道。
其實,我父親是吃不了太多蛋糕的。
他應該是喜歡大夥兒湊到一塊,圍著他,唱生日快樂歌,祝他生日快樂,把紅包一個一個塞進他手中的,老來幸福的感覺吧!
他年輕時,肯定是沒有什麼過生日的儀式的。
他曾經說過,部隊來台後,成天演習,徒步行軍,一天累下來,倒在路邊,就睡著了。
幾個聊得來的袍澤,假日裡穿著軍裝,為了省車錢,大早就出營門,走很長很遠的路,去趕早場免費的勞軍電影。電影看完,在附近的街頭亂逛。肚子餓了,買幾個山東饅頭,或山東大餅,在公園裡啃完,填飽肚子。然後,又差不多要慢慢走回營區了。
那樣的日子,哪來興致提到生日呢?
再說,提到生日,也只會想到,回不去的家,見不到的娘。既然如此,不如不去想它吧!

但飄零的個人組成的群體,大夥兒處境相近、相濡以沫,也會有奇遇。他跟我提過,有一回,他在夜裡正準備睡覺時,他的同鄉,比他大幾歲的同鄉,突然悄悄靠過來,塞給他一包報紙包著的熱騰騰的東西。他好奇打開,是幾個紅色的饅頭。他更好奇了。
他的鄉親說,這是伙房老鄉托他送來的,說生日不吃個壽桃怎麼行?
我父親說,那是他來台灣的前幾年,第一次有同鄉記得他的生日。
我想,他們一定沒有唱生日快樂歌吧!
那時,應該也不流行這一套。
生日那天,我們替他唱了生日快樂歌,拍了照。
我陪他去上廁所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我在廁所外,等他。
等著,等著。
怎麼老半天呢?
我推門進去,發現他在拉上大號的小門。
原來,他尿完尿,一轉身,便搞不清楚往外走的門在哪裡了。
我默默進去,攙扶他,走出來。
母親問我,怎麼回事?
我說,沒事,沒事。

父親真的老邁了。
在人生的路上,他走過很多的關卡,很長的路,唯獨這個老年老化的關卡,他走得最辛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