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並不是強勢那方就算贏
女孩,十八歲,和初戀約會,兩人一起去吃學校旁的一間快炒。
她非常不開心。
因為此時的他們正處遠距,女孩為了要和他慶祝紀念日,特別搭好幾小時的車,南下去找他的。
再前一晚,想到終於能見面就開心地睡不著,一早就起床收拾準備,還特地選了件他喜歡的蕾絲平口小洋裝,想給對方驚喜。
然而此時,化了半天精緻的妝,迅速地就溶解在了連冷氣都沒有的悶熱裡,而洋裝亦是為油煙味所沾滿。環顧周遭,一旁是四處零散的塑膠椅凳,隔壁好幾個刺青大叔不只在大聲么喝著乾杯,煙更是一根接著一根的抽,嗆得讓人猛咳嗽。
紀念日好幾個月才一次見面欸,專程搭數小時的車才到這的耶!女孩在心裡越想越委屈,於是情緒累積成了憤怒,終於在對方一不小心夾肉給自己時沒夾好,落到了洋裝上,弄出一塊污漬時徹底爆發,包包一拿,就果斷起身走人。
對方見狀慌了,也顧不得一桌剛上的菜,當即追到女孩旁,一遍遍、一次次地道歉。
「其實,我也沒有這麼氣。」女孩後來自述時說。
「但當下就不想這麼快原諒他,我也不是很知道我在想什麼。」
這件事,在失去對方,又過了許久許久後的日子裡,成了女孩最大的遺憾。總是,會回想到那時對方慌亂,而又不停道歉的模樣。想到他其實也是有用心的,這就是他愛吃的,只是用心未得要領,自己又何嘗不是?想到大概就是這一件件累積的累,終而逼退了對方。逼退了一個,本來深愛著自己的人。
聽故事這麼多年,這是極少有讓我深刻到始終無法忘記的之一。不僅是自己有過類似經歷,更是親眼見證著,這樣的場景就像永無止境的循環,反覆地一遍遍、一次次地發生在不同人身上。
有男生追著女生道歉,卻被冷淡對待,努力被棄之如敝屣。也有男生毫不留情面地在街上對著女生破口大罵,迫於群眾眼光,害怕丟人,女生僅能選擇沉默地掉淚。
表面上,是強勢那方勝利,利用了對方懾於衝突的心態,達到了想要的目的。但當我真的有機會與這樣的強勢者對談,卻往往發現,在這過程中他們同樣是痛苦的。與相愛、重視的人起衝突,又有誰會是贏家?真正問題一直是面對衝突,兩方都不曉得該如何處理。我認為,這也是在我們文化中的弱項。
不知道大家兒時有沒有過一種經驗,當和同伴起衝突,吵架,甚至打架了,大人們標準的解決方案就是無條件兩方都懲罰,然後以權威強迫兩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
回想下當時情景,不服,對吧?
憑什麼呀?明明就對方先動手、對方有錯,結果我們得到的卻是相同的懲罰,還得被迫原諒他?
在這種模式下,衝突的根本非但沒有解決,埋下積怨更深的種子。更是很容易傳遞了一種訊息,那便是越不怕事、越大聲、越強勢的人贏。反正能以武力、話語權壓過對方就好。即便對方尋求救濟,也只會得到和稀泥般的結果,就因為大人很多時候懶得了解事情真相,便自以為各打五十大板的公平。
很多人不自覺地,就重複著小時候學習而來處理衝突的模式,甚至複製起父母,最終也成了自己曾最討厭的那種大人。
然而,這並不代表這樣的循環不能被打破、改變。
「對不起啦,我不是故意的。」
「我不知道這對妳來說這麼重要。」
這是我在校園裡瞥見的一幕,女生感覺很生氣地不斷向前走,而另一應是男友的同學就在後面快步追著。但又似是不敢靠太近,僅能跟在約一步之遙的距離,一次次地不知為何而道歉。
跟在後面的他或許看不到,但走在前頭的女生,雖然腳步刻意地加速,眼神亦是刻意堅定地直視不回頭,卻是也正在哭,表情都揪在一起的悲傷,任憑眼淚婆娑而落,連伸手去擦的動作都沒有。
然後,驀地間,女生猛然停下腳步,轉過身來。
「抱抱。」她將頭撇開,似是意圖掩飾剛剛哭過的痕跡,並將雙臂張開大大地說。
男生一時愣住了,不過並沒多久,便恢復神智,一箭步向前將她緊緊擁住。
「好啦好啦!別抱這麼緊。」女生翻了翻白眼說。
「你快勒死我了啦!」
「你可別以為這麼容易,我氣還沒消呢。」說是這麼說,卻也沒半分要將對方推開的意思,自己手都很誠實地放在他的腰上。
我覺得,這女生的作法,正是面對衝突中堪稱教科書的範例。
女孩,十八歲,和初戀約會,兩人一起去吃學校旁的一間快炒。
她非常不開心。
因為此時的他們正處遠距,女孩為了要和他慶祝紀念日,特別搭好幾小時的車,南下去找他的。
再前一晚,想到終於能見面就開心地睡不著,一早就起床收拾準備,還特地選了件他喜歡的蕾絲平口小洋裝,想給對方驚喜。
然而此時,化了半天精緻的妝,迅速地就溶解在了連冷氣都沒有的悶熱裡,而洋裝亦是為油煙味所沾滿。環顧周遭,一旁是四處零散的塑膠椅凳,隔壁好幾個刺青大叔不只在大聲么喝著乾杯,煙更是一根接著一根的抽,嗆得讓人猛咳嗽。
紀念日好幾個月才一次見面欸,專程搭數小時的車才到這的耶!女孩在心裡越想越委屈,於是情緒累積成了憤怒,終於在對方一不小心夾肉給自己時沒夾好,落到了洋裝上,弄出一塊污漬時徹底爆發,包包一拿,就果斷起身走人。
對方見狀慌了,也顧不得一桌剛上的菜,當即追到女孩旁,一遍遍、一次次地道歉。
「其實,我也沒有這麼氣。」女孩後來自述時說。
「但當下就不想這麼快原諒他,我也不是很知道我在想什麼。」
這件事,在失去對方,又過了許久許久後的日子裡,成了女孩最大的遺憾。總是,會回想到那時對方慌亂,而又不停道歉的模樣。想到他其實也是有用心的,這就是他愛吃的,只是用心未得要領,自己又何嘗不是?想到大概就是這一件件累積的累,終而逼退了對方。逼退了一個,本來深愛著自己的人。
聽故事這麼多年,這是極少有讓我深刻到始終無法忘記的之一。不僅是自己有過類似經歷,更是親眼見證著,這樣的場景就像永無止境的循環,反覆地一遍遍、一次次地發生在不同人身上。
有男生追著女生道歉,卻被冷淡對待,努力被棄之如敝屣。也有男生毫不留情面地在街上對著女生破口大罵,迫於群眾眼光,害怕丟人,女生僅能選擇沉默地掉淚。
表面上,是強勢那方勝利,利用了對方懾於衝突的心態,達到了想要的目的。但當我真的有機會與這樣的強勢者對談,卻往往發現,在這過程中他們同樣是痛苦的。與相愛、重視的人起衝突,又有誰會是贏家?真正問題一直是面對衝突,兩方都不曉得該如何處理。我認為,這也是在我們文化中的弱項。
不知道大家兒時有沒有過一種經驗,當和同伴起衝突,吵架,甚至打架了,大人們標準的解決方案就是無條件兩方都懲罰,然後以權威強迫兩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
回想下當時情景,不服,對吧?
憑什麼呀?明明就對方先動手、對方有錯,結果我們得到的卻是相同的懲罰,還得被迫原諒他?
在這種模式下,衝突的根本非但沒有解決,埋下積怨更深的種子。更是很容易傳遞了一種訊息,那便是越不怕事、越大聲、越強勢的人贏。反正能以武力、話語權壓過對方就好。即便對方尋求救濟,也只會得到和稀泥般的結果,就因為大人很多時候懶得了解事情真相,便自以為各打五十大板的公平。
很多人不自覺地,就重複著小時候學習而來處理衝突的模式,甚至複製起父母,最終也成了自己曾最討厭的那種大人。
然而,這並不代表這樣的循環不能被打破、改變。
「對不起啦,我不是故意的。」
「我不知道這對妳來說這麼重要。」
這是我在校園裡瞥見的一幕,女生感覺很生氣地不斷向前走,而另一應是男友的同學就在後面快步追著。但又似是不敢靠太近,僅能跟在約一步之遙的距離,一次次地不知為何而道歉。
跟在後面的他或許看不到,但走在前頭的女生,雖然腳步刻意地加速,眼神亦是刻意堅定地直視不回頭,卻是也正在哭,表情都揪在一起的悲傷,任憑眼淚婆娑而落,連伸手去擦的動作都沒有。
然後,驀地間,女生猛然停下腳步,轉過身來。
「抱抱。」她將頭撇開,似是意圖掩飾剛剛哭過的痕跡,並將雙臂張開大大地說。
男生一時愣住了,不過並沒多久,便恢復神智,一箭步向前將她緊緊擁住。
「好啦好啦!別抱這麼緊。」女生翻了翻白眼說。
「你快勒死我了啦!」
「你可別以為這麼容易,我氣還沒消呢。」說是這麼說,卻也沒半分要將對方推開的意思,自己手都很誠實地放在他的腰上。
我覺得,這女生的作法,正是面對衝突中堪稱教科書的範例。